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
品析汉语言文学内涵,体味物理学魅力

︙︙摘要:中国汉语言文学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是当代宝贵的财富,也是丰富珍贵的教育资源。
短小精湛的文字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场景。
而物理学则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对事物、规律的客观探究。
教师可以从古典诗句出发,分析诗人为读者营造的意境,结合初中物理知识,将汉语言文学融入初中物理课堂,品析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体味物理学魅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资源物理声学汉语言文学以文字的形式承载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字句之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理想的憧憬。
短短一行字就能勾勒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情、状态等。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概念的建立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体会物理规律的形成。
汉语言文学是在古代文人的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反映了生活的喜怒哀乐,字句之间不乏一些物理学知识,或是品味了生活的清欢,或是沉浸在历史的烟雨中。
在物理学科中考命题中,以汉语言文学为载体的物理题目逐渐涌现,也为汉语言文学走进物理课堂提供了方向与机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诗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一、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本句诗出自王维的《观猎》,虽然诗词描写的只是一场很平淡的打猎,但诗句中充满了昂扬的激情,整首诗大气磅礴。
本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让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惧臻绝顶。
”诗中首联“风劲角弓鸣”,虽然没有提到人,但通过环境、弓箭的描写,让读者马上进入了诗人构造的环风急、弦鸣。
此句可以引入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声音产生与传播”一节内容中,锋镝发射出去后与疾风之间相作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振动;箭脱离弓弦后,弓弦固定位置与周围发生振动产生了“角弓鸣”的现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诗人当时的景,并从中抽象出物理模型,体会物理概念的形成,这有助于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初中物理学习声学的对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很的形成,对日常生活和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和索精神。
语言文学文档

1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起社会交际作用的声音。
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的多少。
音强:是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动幅度的大小。
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声波振动时间的久暂。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它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3语音的性质:语音具有社会属性,而社会性又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4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可分为两类:元音、辅音。
5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是语音的自然单位。
在汉语中,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
6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7元音:与辅音相对,发音过程中有气流通过口腔不受阻碍发出的音。
8辅音:与元音相对,发音过程气流在口腔内受到某个部位的阻碍。
9音位变体(音位和音素的关系):每个音位都可能包含不止一个音素,属于同一音位的若干个不同的音素,叫~10条件变体:一个音位的音位变体各有各的出现条件,这种变体叫条件变体。
11自由变体:不同的音位变体可以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无条件的变读,就是自由变体12声母:音节的前头部分为声母,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13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为韵母。
14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是声调。
1什么是语音?语音同自然界其他声音有何异同?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动物的鸣叫声等,虽然可以负载一定的信息,但不能叫语音,因为这些声音不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人的咳嗽、喷嚏等声音,虽然发自人的发音器官,而且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但这些声音都不是说话时发出的,并未负载特定的言语信息,不起社会交际作用,不是语音。
2、语音有哪些属性?为什么说语音的社会性是他的本质属性?语音是应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区域不同,语音也不相同,所以语音具有社会属性,而社会性又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1)声音与意义的结合取决于不同的社会习惯。
(2)各种语音和方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和独特的语音成分(3)不同的语音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
语文课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有哪些

语文课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在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其中隐藏着的物理知识。
这些知识或许不像物理课本中的那样系统和直接,但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到了文字的世界里,让我们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窥探到物理的奇妙。
比如,在古诗词中,常常能看到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而这些描绘背后就蕴含着物理原理。
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这里的“彩云”现象其实涉及到了光的散射。
阳光穿过大气层时,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能穿透大气层,直接射到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现出绚丽的彩云。
再看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诗中“拉弓射箭”的场景包含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物理知识。
当弓被拉开时,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了弹性势能。
松手后,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使箭飞射出去。
除了古诗词,一些现代文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中,两个小孩对于太阳离我们远近的争论,其实反映了光的折射和热辐射等物理现象。
一个小孩认为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看起来大;另一个小孩认为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感觉更热。
从物理角度来看,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是因为光的折射。
早晨,太阳角度低,光线穿过大气层的厚度较大,折射作用更明显,使得太阳的像看起来更大。
而中午感觉更热,是因为中午太阳直射,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多,这涉及到热辐射的知识。
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其中,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云的形成和变化,都与大气中的水汽、温度、气压等物理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卷云通常由高空的冰晶组成,这是因为在高空低温环境下,水汽直接凝华成冰晶。
而积云的形成则与上升气流有关,上升气流使得水汽不断聚集,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云。
还有鲁迅先生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

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摘要:我国古代诗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用语精炼,构思缜密;谚语和成语短小精悍、妙语连珠,是古代人民群众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它们不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也涉及了力、热、光、声等物理知识。
关键词:古诗词谚语成语物理知识在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诗词仿佛是一颗颗绚丽璀璨的明珠,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许多名篇构思缜密,妙语连珠,脍炙人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古代诗词不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也多涉及了力、热、光、声等物理知识。
一、力学知识菩萨蛮选自敦煌曲子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水面上秤锤浮,这首古词是一位恋人向其所爱者表达的爱情誓言。
她(他)列举自然界里不可能发生的六件事为喻,来表明自己的爱情是坚定的、永恒的。
其中一个比喻是“水面上秤锤浮”,我们都知道水的密度小于铁的,那么秤锤是绝对不可能浮在水面上的。
歇后语: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原因: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谚语: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四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风筝( 清代)吴有水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对风筝进行受力分析:重力,绳子的拉力,空气浮力,风力,空气阻力.这几个力平衡。
谚语: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力的合成原理成语:独木难支一根木头没法站住脚的。
稳度,就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
当重力作用线超出物体支持面的时候,这个物体就会被翻倒,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就越难使重力作用线超出支持面,那么稳度就越大。
八年级上册语文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物理知识点语文知识点:1. 修辞手法:修辞是语文中的一种表达技巧,通常用于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方式,通常包括引言、主体、结论等部分。
其中引言用于引出文章主题,主体是文章的核心内容,结论则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结论。
3. 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和副词是语言中用于修饰名词、动词和其他词性的词汇。
常见的形容词有美丽、聪明、高兴等,常见的副词有慢慢地、快速地、轻轻地等。
4. 阅读技巧:阅读技巧是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方法。
常见的阅读技巧有快速浏览、提炼信息、分析结构等。
物理知识点:1. 力的概念:力是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运动的三要素:运动的三要素是指运动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位置指在某一瞬间物体所处的位置,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加速度指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的改变量。
3.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一般是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为340m/s。
4.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介质中的传播会受到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反射是指光线遇到介质界面时发生反弹的现象,折射是指光线在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语文和物理的一些常见的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做好笔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物理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近年来,物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除了在自身学科内的发展,物理学也开始渗透到其他领域,如生物学、化学、社会科学等。
其中,物理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正逐渐显现出巨大潜力。
本文将探讨物理学在语言学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带来的意义和未来发展。
一、声音与信号处理声音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而物理学在声学研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物理学不仅帮助我们详细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机制,还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信号处理方法和技术。
例如,通过物理学的声谱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对语言中的音素进行准确的分类和识别。
同时,通过物理学原理来研究音素之间的声音特征,进一步推进了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发展。
二、信息理论与语言交际信息理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其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则牵涉到语言的传播与理解。
信息理论帮助我们理解语言传递中的信息含量、传输速度和误差纠正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信息理论的方法和模型,语言学家们能够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并推测出语言演化的规律。
此外,信息理论还为语言交际中的信道噪声对信息传递的影响提供了量化分析方法,为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和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网络语言与复杂系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而物理学中的复杂系统理论为我们理解网络语言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工具。
复杂系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网络语言的连接模式、传播规律和演化机制。
通过对网络语言中的信息传递和结构特征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的扩散和影响力的传播。
此外,物理学的网络模型还可以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认知神经科学与语言加工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人类大脑对语言的加工和理解机制。
物理学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物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的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等技术,使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和记录大脑在语言加工过程中的活动。
文学作品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化学

文学作品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化学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诉你行船的速度。
明孕育了独特的诗文化.有趣的是,很多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既榆堤两岸的景物,应似飞掠而过,此诗虽未写出,可由想象!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它们的相互渗而得.然而,诗人注意的却是船上看云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满透,使语言更加简洁,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我们在欣赏这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竞没有觉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些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挖掘它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它所描向东.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下面列举几例物理在文学中的渗透番感受。
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的不同: 1.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望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却又像跟着归去庐山瀑布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在一起行走.这里以地面或者河岸为参考系,说明作者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和云都在向东运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首诗当中,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运动相对陛的理解.诗人站在香炉峰下,观看阳光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一片把物理向其他学科拓展,丰富我们的想象能力,增加感悟。
紫色的烟雾缭绕着山峰,遥望下落的瀑布就像挂在山前的水体验,不仅促进自己认知结构的建构,而且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范围,气势磅礴,飞流直下的瀑布蔚为壮观,使人疑惑是不是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下来了.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枫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中所涉及的“卧看满天云不动”是因为: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
有位诗人坐在船上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船___和___山__。
3. “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这一机械运动的参照物是____河岸___,如果以__水_为参照物,则船是静止的(船在湖水中)“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郑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______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______的物理知识所致。
初中物理与语文知识点概述

初中物理与语文知识点概述物理与语文是初中阶段学习中重要的两门学科,它们分别关注科学和语言文字的学习。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和语文知识点,以建立扎实的基础,并为高中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和语文知识点进行概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知识点概述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将接触一些基础的物理概念和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中物理知识点:1. 运动与力学: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光学:涉及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以及光的颜色和光的成像等基本原理。
3. 电学与电磁学:介绍电、电流、电阻、电路等概念,并学习静电、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性质。
4. 热学:探讨热量、温度、热传导和热膨胀等基本规律,以及热能的转化与守恒。
5. 声学: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包括声音的频率、振幅和共振等概念。
通过学习这些物理知识点,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知识点概述初中语文学科涉及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中语文知识点:1. 文学常识:学习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的基本概念。
2. 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3. 作文写作:学习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语法与修辞:学习语法知识,包括句子成分、词类和词法等,同时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和效果。
5. 表达技巧: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得体的词汇和句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通过学习这些语文知识点,学生能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初中物理与语文知识点的关联初中物理和语文两门学科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关联。
首先,学习物理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能力,因为物理理论和实验结果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摘要:我国古代诗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用语精炼,构思缜密;谚语和成语短小精悍、妙语连珠,是古代人民群众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它们不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也涉及了力、热、光、声等物理知识。
关键词:古诗词谚语成语物理知识在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诗词仿佛是一颗颗绚丽璀璨的明珠,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许多名篇构思缜密,妙语连珠,脍炙人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古代诗词不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也多涉及了力、热、光、声等物理知识。
一、力学知识菩萨蛮选自敦煌曲子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水面上秤锤浮,这首古词是一位恋人向其所爱者表达的爱情誓言。
她(他)列举自然界里不可能发生的六件事为喻,来表明自己的爱情是坚定的、永恒的。
其中一个比喻是“水面上秤锤浮”,我们都知道水的密度小于铁的,那么秤锤是绝对不可能浮在水面上的。
歇后语: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原因: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谚语: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四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风筝( 清代)吴有水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对风筝进行受力分析:重力,绳子的拉力,空气浮力,风力,空气阻力.这几个力平衡。
谚语: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力的合成原理成语:独木难支一根木头没法站住脚的。
稳度,就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
当重力作用线超出物体支持面的时候,这个物体就会被翻倒,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就越难使重力作用线超出支持面,那么稳度就越大。
不倒翁就是根据这偏颇原理制成的。
而一根木头底面积小,重心又相对较高,外界条件很容易使其重力作用线偏离,稳定程度就非常差了。
三足鼎立:用三根木头支撑重物是最稳定的。
三根木头通力合作,可以平均分配承受的压力,木头不容易折断。
三根木头不仅支持力大,而且很容易达到力矩平衡,有很高的稳定的程度。
因此古人创造了“三足鼎立”这句成语,比喻三方分力互相抗衡。
看,三国时期,魏、蜀、吴不就相持了很长时间吗?二、运动学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为什么静止不动的青山在诗人眼里相对出现?其实是作者以自己乘坐的船为参照物,看起来好像是两岸的青山不断出现。
浣溪沙——选自敦煌曲子词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行。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看山恰似走来迎”这句话描写了山的运动,选取的参考系是坐在船上的诗人;“子细看山山不动”和“是船行”的参考系是河岸。
由诗人细致入微地描写,可以看出他对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襄邑道中》(宋代)陈与义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由于选取的参考系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
——参考系的选取三、光学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仙子张先(北宋)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
明月落红应满径。
花影(宋)苏轼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成语:立竿见影这个成语再平常不过了。
意思是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可看到影子,比喻见效很快。
光和影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告诉我们,影是光的孩子。
障碍物阻挡了光的前进道路,而光又不会绕道而行,那么在物体背光面,阴影就应运而生。
原来有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立竿见影”之说。
同时,此成语还说明了光的高速度,“立竿”即可“见影”,殊不知在一秒钟之内,它可以绕地球赤道跑上七圈半。
谚语: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成语:管中窥豹从竹管里看豹,有时也能看见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为什么不能观察到整个豹身呢?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告诉我们,竹管是直的,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只有这块斑纹反射的光的光路着竹管进入人眼,被人感知。
原来有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说。
如果这根竹管略为弯曲,那么这“一斑”也难得一见了。
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成语:镜花水月中国古人并不明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却能够用这样一句成语来比喻虚幻的事物,也确实显出他们的高明。
铜镜和水面都可以算作平面镜,而平面镜是等大正立的像,花和月的倒影有一定的迷惑性。
不过它们的像却是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这也就印正了前面所说的虚幻。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谚语: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四、机械波菩萨蛮(唐)李珣回塘风起波纹细,刺桐花里门斜闭。
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
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
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
谒金门(唐)冯延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遍倚。
碧玉骚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玉楼春(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
觳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机械波形成的条件:机械振动和介质。
蝶恋花(宋代)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谚语:但闻其声,不见其人隔墙有耳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声波的衍射鹿柴(唐代)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谚语: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五、热学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孤雁儿(宋)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谚语: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墙内开花墙外香气体分子的扩散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剧。
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分子运动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成语意义不言自明,其物理道理可用分子运动论解释。
组成物体的分子都在一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样就造成了分子扩散。
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长久地放在一起,就会互相渗透,因而形成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
最不可思议的是,固体之间也有相互渗透。
例如放煤的水泥日久变黑,煤中分子已牢牢扎根于水泥中,清扫、冲洗都难以除去。
谚语: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六、相对论谚语: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参考文献: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周方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