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笔记
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通用10篇)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篇1《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
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
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
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篇2弘断帛裂,王者的雄风,如长虹利观贯通尘封的心房,豁然,顿悟。
从此,逍遥红尘,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从那青萍之末,罗袜生尘的翩迁而来。
——题记“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说过。
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祥实的材料,独到的见解,优秀的文笔,大放光华于世界之文化之中。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史记读书笔记(精选3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读书笔记(精选3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史记读书笔记篇1《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
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
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
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
《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
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
《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史记读书笔记篇2我看了《史记》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六十六篇历史故事,分别有:《大禹治水》、《纣王失天下》、《不食周栗》、《周公旦辅政》、《烽火戏诸候》、《掘地见母》、《齐国称霸》……《大禹治水》这一篇讲的是:在尧执政时,很多地方都发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史记》读书笔记篇一我读的《史记》,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
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
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
《史记》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
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
有的人圣德,有的残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尧禅让开启圣德,商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无不揭露其有多残暴,周厉王防民之口,让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无道,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的风起云涌的治国策的较量,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成为古今文学典范。
这也许就是母亲说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文化树的根基。
只有这如此丰厚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一点也不假。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让我们这些后辈明白:身处绝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
每一个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都是一种启迪;每一个故事我们领会之后,都将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我读了至少五遍《史记》才敢拿起笔写这篇读后感,因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许我亵渎!《史记》读书笔记篇二前不久看了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其中就说到了项羽的故事,项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这么说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劳,中国历史上许多成语与他有关系,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与他有关系的。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著名的大将军项燕,项羽的父亲没有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是由他的伯父项伯养大的,项羽小时候对读书没有兴趣。
读《史记》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

读《史记》的读书笔记(精选8篇)读《史记》的读书笔记篇1《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并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
以前,我认为刺客可是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明白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并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我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
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悲壮,更有那之后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史记》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十分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
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了屈原。
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境,写下了长诗《离骚》,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史记》后我才明白,原先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必须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
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社会腐败、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读《史记》的读书笔记篇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读书笔记-《史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史记》读书笔记-《史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史记》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自皇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并且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史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史记》读书笔记【1】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动的描写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
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
史记的生动描写一直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
《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
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
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马迁面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史记》读书笔记【2】《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读书笔记1《史记》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被人誉为史家之绝唱。
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它,我就觉得在和一个活人谈话。
司马迁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
司马迁是中国的史学之父,他忍辱负重的精神被后人传诵,《史记》和其他史书不同,他把黄帝到汉武帝这几千年间的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而不仅仅是罗列帝王将相。
史记这本书很伟大,作者更伟大。
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人”,就一定要读《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很重要,以为只有读这篇文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和名师传授。
如果说《太史公自序》是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
因为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每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说为国着想的蔺相如,南征北战的廉颇,性情暴躁的秦始皇等等。
优美的语言使我彷佛进入了那个时代,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位置改变,主人公喜则喜,主人公忧则忧。
紧张刺激的情节让我身临其境,我一会儿变成了攻城拔寨的大将,一会儿变成运筹帷幄的军师,一会又变成伶牙俐齿的说客。
我陶醉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名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种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智慧。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要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请广大青少年朋友从历史中洞察规律,通晓过去,把握现在,主宰未来。
史记读书笔记2《史记》读后感在我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了《史记》的故事,从此,我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和《史记》见面,《史记》读后感作文。
史记读书笔记4篇

史记读书笔记4篇【史记读书笔记】《史记》这本书不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传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南闯北,呕心沥血完成的旷世巨作。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那敢于和君主斗智斗勇的苏秦。
苏秦原先穷困,所有人都嘲笑他,最后,他却凭着自己的毅力与勇气,用那三寸不烂之舌,让燕王将整个国家托付给他。
联系生活,再想一想我,我虽然有足够的勇气,可是,我的毅力,在吗?我不知如何判断,便想起了往事。
以前,我总是一件事没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可不知怎么了,我却很想看书!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书看了起来!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我应该把一件事做完,再做另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把每一件事做得完整快速,还要保质保量。
才能进步更快,超越自我。
不仅学习是这样,日常生活也要这样做。
《史记》告诉我很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史记读书笔记范文】今天,我终于把《史记》这本书看完了。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本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汉朝,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个性,生动语言,优美文让我们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之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讲话,深深地被他语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长了知识丰富了头脑,它是一本既生动又能增长知识的好书,我爱这本书。
【关于史记读书笔记】《史记》是我国历史名著,文化瑰宝。
史记作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
史记中有许多个经典小故事。
如烽火戏诸侯、刘邦的故事等。
看史记故事,看每一篇故事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看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我为比干的直谏而感动。
史记读书笔记摘抄大全(通用8篇)

史记读书笔记摘抄大全(通用8篇)史记读书笔记摘抄大全篇1《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创作于西汉武帝时期,由司马迁撰写。
这部史书以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他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了历史事件,展示了人物形象,并赋予了其深刻的意义。
他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成败,还关注他们的性格和命运。
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有特点,如项羽的英勇、刘邦的狡猾、张良的智谋等等。
《史记》中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句式多变,富有诗意。
在描述历史事件时,司马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意图。
例如,他在描述项羽与刘邦的决战时,写道:“项王兵罢食绝,汉军乘胜追击,楚军大败,项王逃至乌江自刎。
”这句话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项羽的悲壮。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司马迁的才华所吸引。
他以卓越的叙事能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同时,这部史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历史的角度,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在摘抄方面,我特别喜欢《史记》中的一些句子和段落。
例如:“飞将李广跃马提枪,直取贼将,贼将舞枪来迎,两马相交,斗经百余合,广乃拨马而走……”这段文字描述了李广与敌将的战斗,用词简练,描写生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史记读书笔记摘抄大全篇2《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创作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司马迁。
这部作品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所吸引。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人文精神的体现。
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价值观。
在《史记》中,我特别喜欢的人物是项羽。
他的形象在书中被描绘得非常生动,他的性格坚韧不拔,为人义气,对待国家和人民的事情非常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读书笔记一、项羽本纪本篇为《史记》的第七卷,主要记载了楚霸王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到最终败亡的生平经历。
句子摘录:1、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写出了项羽儿时的雄心报复,也暴露了他的性格弱点,暗喻项羽最后的失败。
)2、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想要称霸的念头在他很小的年纪就显现出来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项羽的少年雄心,也从侧面说明了民众对秦王朝的不满。
)3、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可以看出项羽与士兵们同生共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成语“破釜沉舟”出自于此,表示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玦”与“决”同音,是范增的暗示,要项羽下决心杀了刘邦,“项王默然不应”体现了他的犹豫不决,为后来的失败铺垫。
)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这是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前所作的绝命词,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有着渺小沉重的叹息。
)6、“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引用项羽的话,他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失败的本质原因,多么荒谬,令人惋惜。
)成语: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先发制人拔山扛鼎四面楚歌沐猴而冠作壁上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背水一战简评:不以成败论英雄,比起刘邦,一直以来我更欣赏项羽。
他的满腔抱负,英勇善战,凌云壮志都让我佩服。
然而,他,终究不是一个完人,他亦是有他的缺点。
若非,他也不会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
“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想要称霸的念头在他很小的年纪就显现出来了,从他发出将秦始皇取而代之的宣言以来,他一直为自己的理想进军。
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杀人来夺取权力和兵力,但对待敌人刘邦,在鸿门宴上,他不顾范增给他使眼色,却放了刘邦一马,轻敌和多疑是项羽最大的弱点,刘邦也正是巧妙抓住了他的弱点。
对项羽破釜沉舟这一做法,我也是十分敬佩。
有这种胆量和气魄的,历史上能有几人?置之死地而后生,大概也有一点破釜沉舟的意境吧。
不是谁都有勇气断自己的后路的,只有视死如归的人才敢于使用这样的计谋,来逼使将士们殊死一战。
身处大汉,司马迁却给予楚霸王如此多精彩的描写,也公正客观地肯定项羽的历史功绩和性格弱点,可以看到编者对项羽一生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无限同情。
最终,他的梦还是碎了,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但是他永远是曾经意气风发的西楚霸王。
二、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二十一卷,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和名臣蔺相如的生平事迹,叙述了二人的交往情况,并介绍了赵奢赵括父子与李牧的一些事件,内容交代到赵国灭亡为止。
句子摘录:1、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4、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5、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成语:怒发冲冠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布衣之交刎颈之交简析:《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作为主人公的廉颇和蔺相如,司马迁运用大量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来刻画。
廉颇成名最早,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时就因大破齐国而被授为上卿。
蔺相如次之,因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成名,被赵王拜为上大夫。
之后的渑池之会,他再一次展现出独特的外交智慧与勇气。
当其“位在廉颇之右”后,廉颇不服气了,但最后,我们都知道,蔺相如用宽容隐忍化解了这场矛盾,将相和有点戏剧化。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
但除了他们两人,故事中出现的其他人呢?首先,赵惠文王善于用人——不看重被举荐人的出身,地位和资历,只注重他是否贤与能,唯贤唯能是用。
当然,他也不光听举荐人怎么讲,还得亲自考察一番,实践证明了被用之人确属贤能之士,就大胆使用,不断地委以重任,让其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个人一直被大家忽略——谬贤,是他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了赵王,在向赵王推荐之时,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
“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
谬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二、孔子世家句子摘录: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3、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4、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
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
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所慎:齐,战,疾。
6、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简析:孔子一直以来都被尊为“圣人”,但在“圣人”光环背后的他又是怎样的呢?孔子并没有一个好的出身,身材长相也不是很完美,在如今这个“拼爹吗,靠长相”的时代,他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人,但他的学识他的政治观点都足以让所有人忘记他的身世。
随着国外一所所孔子学院的兴办,可以这么说,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像孔子一样古往今来都名满中外。
最令我讶异的,当属在韩剧中出现的一幕:小孩子在车上背诵《论语》。
这不仅让我发现了孔子的伟大,还让我感慨,当我们在追韩剧的时候,韩国人却在读《论语》,身为中国人,我们在这一方面都比不上外国人。
孔子确实是一个圣人。
他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也不是局限于政治,有很多珍贵的理论可以流传至今,适用于各个领域。
“中庸之道”也好,“因材施教”也好,稍稍接触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有用的道理。
看过《孔子世家》,我了解到的孔子,就是那么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东西不比老子的深奥,不如庄子的飘逸,但是大多数的人都能够轻易读懂,明白透彻。
这也是我敬佩他的地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是当之无愧的。
司马迁说得不错:“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古往今来,能有几人配得上“圣”这一个名号,我们也可以从史书上知道,“诗圣”之类的某一方面的圣人还是存在的。
但是,孔子之“圣”,前面不用加任何名词,因为他是至圣!三、李将军列传本篇为《史记》的第一百零九卷,主要记载了西汉名将前期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同时也交代了李氏家族的大致情况,包括李广的子孙辈的事迹。
句子摘录: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选取汉文帝对李广的赞誉这一史料,对李广的英雄形象加以塑造,侧面表达了对李广的欣赏,赞许。
)2、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引用典属国公孙昆邪,单于对李广的评价,赞许李广。
)3、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著名“擒杀射雕者”事件,突出李广的英勇骁战,展现李广的个性特点,暗喻编者对他的同情。
)4、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通过具体事件描写李广与士兵们同吃同喝,为人廉洁,增强悲剧色彩。
)5、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简评:本篇是《史记》列传部分最有名的篇章之一,对于没有封侯拜相的将军李广,编者破格把他升入列传。
列传开头,司马迁按照惯例向我们介绍了李广的家世、籍贯和早年从军经过,并通过选取汉文帝对他的赞誉:“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一史料对李广的英雄形象加以塑造,侧面表达了自己对李广的欣赏之意。
接下来编者按时间次序记叙了李广在军中的立功和升迁情况,并通过选取“公孙昆邪之泣”这一细节,再次反映出李广的军事才能与过人的勇猛。
李广的一生遭遇了很多的坎坷,在这方面,司马迁不免感同身受,因而会惋惜同情李广的一生,对他的评价自然也就过高了。
李广是个英勇善战的人,这一点从他的显赫战绩中可见一斑。
但是朝中皇帝的宠信都排挤他,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功绩而得到应有的奖赏。
李广的胆略实在让人佩服,对于他治理军队的方法,我个人觉得有些值得赞赏,有些是不得当的。
李广从来不谨守规章制度,但我认为军中保持纪律是必要的,这样才不能使得军心涣散。
李广为人廉洁,得到的赏赐总是全部分给他的部下,这一点我很是欣赏。
这样,他和士兵们同吃同喝,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正因为他乐于分享,所以他当了四十多年的官,到头来却不能得到高官厚禄,家中也没攒下一点钱财,或许真的是生不逢时,天意弄人。
最后,李广自刎而死。
他部下的官兵都伤心痛哭,百姓都为他哀悼。
我想,就算他一辈子官运不是亨通,但他起码是百姓喜爱的将军,这也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