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论治
中医治病理念

中医治病理念
中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其治病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能将其孤立看待。
因此,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即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
2.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核心思想,即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3. 扶正固本: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扶正固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调理脾胃,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治病理念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扶正固本和调理脾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
中医对症下药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中医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症状、疾病的性质、病因、发病机理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候,针对不同的症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辨病治病:中医治疗重点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这就要求医生必须辨病。
辨病是通过对病因、流程、症状、舌、脉等方面的全面了解,确定病情属于哪一类,从而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 相因治病:中医治病之道是综合性的,将疾病看作是整个机体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失衡和失调,注重从其内外环境的因素入手去寻找病因,寻找病因的原因。
一旦确定了病因,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它,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4. 制宜施治:中医治疗要根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
制宜施治就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等综合因素,制定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5. 病情动态化管理:中医治疗强调病情动态化管理,即随着病情改变调整治疗方案,不断调整剂量、药物搭配等方面的内容,以适应病情的迅速变化,切实保证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PPT课件

病机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暑热夹湿,郁于肌表
治法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清暑化湿
方药
人参白虎汤加减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藿香正气散加减
四、湿
湿邪致病特点有四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一、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内伤杂病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末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
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温燥
凉燥
症状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在中医中,常见的病症有很多种,需要进行辨证论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感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气虚感冒益气解表,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这些病症都是表现为感冒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不同的治疗。
其中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的表现,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薷饮,参苏饮,加减葳蕤汤,三拗汤合止嗽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袭肺和咳嗽等症状。
其中包括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薷饮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和风燥伤肺等症状。
其中包括桑菊饮、桑杏汤、杏苏散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和痰热等症状。
其中包括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肺阴亏虚和哮喘等症状。
其中包括沙参麦冬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寒包热哮和风痰哮等症状。
其中包括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三子养亲汤、固本汤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肺阴亏损滋阴润肺,虚火灼肺滋阴降火,气虚耗伤益气养阴,阴阳虚损滋阴补阳。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是一种临床医学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以辨证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辨证,即辨别疾病的特点、病因及表现,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式来获取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进而辨证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辨治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核心内容。
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它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在整体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同时,辨证论治也注重个体差异,认为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包括四个方面:
1. 回顾病史: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收集疾病发展的过程,为后续的辨证提供线索。
2. 观察症状: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如面色、舌苔、脉象等,分析身体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3.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形态、姿态、便便等,闻其气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感受,以及切诊(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4. 辩证施治:根据对疾病的全面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进行治疗,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方法,其旨在通过全面的辨证过程,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采用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差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医治病原则

中医治病原则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体系,其中运用到了很多原则和理念,以治疗各种疾病。
这些原则和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独特思想和视角,同时也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同。
以下将按类别介绍中医的治病原则。
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去看待问题。
治疗疾病时,医生必须考虑到病人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局部的病症。
这一点,跟西医注重的分科治疗有所不同。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最为重要和核心的原则之一。
它是根据病的症状和病人的体质,来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使用。
在中医治疗中,同一种病症,在不同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病证,因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3.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健康理念的核心。
中医强调预防和保健,不仅要治疗疾病,更注重整体调节,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发扬主观能动性,达到生病不生病,多年积累不患疾病的效果。
4.调整阴阳阴阳理论是中医的又一重要核心。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健康基础,只有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
对症下药支持阳气,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以使得机体恢复正常状态,摆脱疾病的困扰。
这一点有些类似于西医的“内分泌失调”等概念。
5.因人而异与西医普遍使用的标准化治疗方式不同,中医强调因人而异,依据个体化情况开展治疗。
中医采取了很多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从选择药物到采取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均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这一点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医的个性化特色。
总之,中医治病原则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根据这些原则,中医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与西医有所不同的是,中医更加关注整体健康,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人们在进行健康养生活动时,不妨多注意中医治疗原则,以期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学治疗原则是指中医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医有“辨证论治”、“以病为中”、“协调阴阳”、“先治内后治外”、“重视疏导”、“因人因时制宜”、“治未病”等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因病机来进行诊治。
中医的辨证必须遵循“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准确地辨别病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病为中,是指以治疗疾病本身为中心,注重治病,不治症。
中医强调从病因病机方面着手治疗,重视治疗原因,以口服药物、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和治疗。
协调阴阳,是中医学治疗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石,因此治疗时必须注重平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先治内后治外,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治疗强调从内部调理身体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以调整机体代谢等内部功能为主,对症治疗才是根本。
重视疏导,是中医学在治疗中注重对机体代谢和免疫力的调节。
通过针刺、推拿、按摩等手段,调整身体经络,通畅气血,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因人因时制宜,是指中医治疗要因病情、年龄、体质、季节等特定情况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因人而异的治疗,才能更好地解决个体化的问题。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种重要理念。
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在于对季节、饮食、生活习惯等进行调整,预防疾病的发生。
只有在大家坚持治未病的理念,才能更好地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充分结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保持对中医的信心和尊重,更好地发挥其传统医学之所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辩证论治简表

中医辩证论治简表
一、八纲辩证
二、气、血、津液辩证
面色白,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无力,动则气喘,自汗
- 1 -
三\脏腑辩证
(一)、心与小肠病辩证
- 2 -
(二)、肝与胆病辩证
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或震颤,舌体颤动,
甚则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斜,偏瘫
- 3 -
(三)、脾与胃病辩证
- 4 -
(四)、肺与大肠病辩证
- 5 -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痠软,头昏耳鸣,
神疲乏力,自汗,阳萎不孕
- 6 -
(六)、两脏合病辩证
久咳不已,气短,心悸,动则加剧,
面色白,甚则可见口唇青紫
形寒肢冷,腰痠腿软,面色白或晦暗,
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或五更泻泄,
或面浮肢肿,甚则腹水,腰以下为甚
- 7 -
四、六经辩证
- 8 -
五、卫气营血辩证
六、三焦辩证(略)
- 9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论治论治,就是讨论对疾病的处理方法。
中医学强调辨证诊治,在辨证的基础上,再考虑论治。
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及处方用药。
治则,就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制订治疗疾病的相应原则。
《内经》中主要论述了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很多包含着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在临床辩证论治中,只有确立了治疗法则,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治法。
只有首先掌握辨症,才能正确的进行论治。
【原文】圣人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②,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词解】①圣人:此指高明的医生。
②兵:指兵器。
【语译】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预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重于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若是病已形成才去用药,已经出了乱子才去治理,好象口渴了才去掘井,战争发生了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已经晚了。
【原文】故邪风①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词解】①邪风:泛指六淫之邪气。
【语译】病邪侵袭人体,好象急风骤雨一样的突然而至,所以有经验的医生,总是乘病邪尚在浅表皮毛时就及时进行治疗;技术较差一些的,到邪至肌肤方才治疗;又差者,到邪至筋脉才治疗;再差都到邪至六腑方才治疗;更差者,一直等到邪至五脏才治疗。
邪至五脏才给予治疗的,其结果将是半死半生,治愈率显然很低了。
【按语】以上两条原文,强调了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重要意义。
前节以总结性的文字,通俗的比喻说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后节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实际上也是预防疾病传变和传染的重要方法,从今天看来是符合“预防为主”精神的。
【原文】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语译】治疗疾病必探求其根本。
【按语】本条经文接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之后,所以这里“本”是指阴阳。
全文意思是说治病必须从阴阳变化的这一根本来探讨和研究病因、病机,才能正确诊断的,合理治疗。
【原文】谨守病机,各司其属①,有者求之,无者求之②,盛者责之,虚者责之③。
必先五胜④,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词解】①各司其属:“司”有掌握的意思,“属”是属性,指病因、病位及寒热、虚实等。
②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求”指寻求,是探讨研究的意思。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是说不管是有明显的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都要仔细的加以探讨研究,以探求它的病机的属性。
③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责”为责备,有探求的意思。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是说不管是虚症还是实症,都要探求它的根源,从而分别治疗。
④五胜:指五腑、五气(风、火、温、燥、寒)的偏盛或偏衰。
【语译】谨慎地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掌握它的属性,不管状况明显与否,都要仔细地进行探讨研究,无论是实症还是虚症,都要探求它的形成根源,予以怡当治疗。
首先要弄清楚五脏、五气的偏盛或偏衰,然后采取相应治法,疏通脏腑经络的血气,使通畅调达,这样才能使五脏之气协调平和。
【按语】本条原系接在“病机十九条”之后,强调在临床治病时,必须进行仔细的诊察,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从而分析病位的表里、上下,病性的寒热、虚实,气机的升降失调等。
这样,才能“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下,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原文】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语译】邪气盛的实症,可用泻法治疗;正气虚的虚症。
即用补法治之。
【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都从之①,坚者削之②,客者除之③,劳者温之④,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⑤,散者收之⑥,损者温之,逸者行之⑦,惊者平之⑧,上之下之⑨,摩之浴之⑩,薄之劫之○11,开之发之○12,适事为故○13。
(《素问·至真要大论》)【词解】①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较轻微的病用逆治法(正治);严重的病症用从治法(反治)。
②坚者削之:“坚”,坚硬,指癓积瘰癧等病;“削”,“削除”,即消散、软坚的方法。
③客者除之:“客”,指外邪侵袭于人体;“除”,去除,指去除外邪的方法。
④劳者温之:“劳”,劳倦;“温”,温补法。
《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因劳倦过度而伤气的,可用温补正气的方法治疗,所以李念莪注“温者,甘温除大热也。
”⑤急者缓之:筋脉挛急,疼痛者可用缓解的方法。
如用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抽筋);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等。
⑥散者收之,精气耗散太过的,可用固涩、收敛的方法治疗。
⑦逸者行之:“逸”,安逸;“行”,运行。
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所以应用行其气血之法。
⑧惊者平之:“惊”,惊恐;“平”平静,即镇惊安神的方法。
⑨上之下之:“上”,即涌吐法;“下”,即泻下法。
⑩摩之浴之:“摩”,即按摩法;“浴”,即水浴法。
○11薄之劫之:“薄”同“搏”,即搏击;“劫”劫夺。
指用不同于一般的方法,而使用较峻猛的药物、方剂,搏击其病邪外出,或劫夺病邪,使邪去而正复。
○12开之发之:“开”,宣开,“发”,发散、透发。
如宣开肺气、发汗、透疹等治法。
○13适事为故,“适”,适合;“事”,指病情。
是说以上各种治法的运用,总之,以适合病情,达到治愈疾病为准则。
【语译】寒病用热药治疗,热病用寒药治疗。
较轻微而单纯的病,用逆治法;病症严重而复杂的(往往出象假象的),用从治法。
就是坚硬的癓积瘰癧,可用消散、软坚的方法,外邪侵袭人体的,则用去除外邪的方法。
因劳倦过度而伤气的,可用温补正气的方法治疗。
气血郁结的,宜用舒散法。
停留积滞的,应用攻邪法。
津伤而致燥的,要用濡润之法。
筋脉拘急,疼痛的,宜用缓解之法。
精气耗散太过的可用固涩、收敛之法。
对于虚损不足的,应予温养。
因过于安逸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的,要行其气血。
受惊恐而不安的,要用镇惊安神法,以使之平静。
此外还有涌吐法,泻下法,按摩法,水浴法等,又有较峻猛的药物、方剂,迫使病邪外出及用宣开肺气、发汗、透疹等法治疗的。
总之,以上较峻猛的药物、方剂,迫使病邪外出及用宣开肺气、发汗、透疹等法治疗的。
总之,以上各种治疗方法的运用,应适合病情,以达到治愈疾病为准则。
【原文】病之始起也可剌而已①;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②,因其而减之③。
因其误而彰之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⑤,精不足者,补之以味⑥。
其高者,因而越之⑦,其下者,引而竭之⑧;中满者,泻之于内⑨。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⑩;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11;其实者,散而泻之○1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13,阳病治阴,阴病治阳○14。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15。
血实宜决之○16,气虚宜掣引之○17。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词解】①可刺而已:“剌”,指针剌;“已”,停止,即治愈的意思。
②轻而扬之:“轻”,指病邪轻浮在表;“扬”,宣扬,即发散解表的意思。
③重而减之:“重”,指病邪入里,病势较重;“减”,泻的意思。
病邪已经入里,用泻的方法治疗。
这里的“泻”是指攻邪的方法,如利尿、通便、清热、燥湿等。
当然,病已入里,宜用泻法,但不宜猛攻,应固势利导,以达到邪去而不伤正的目的。
④衰而彰之:“衰”,指虚衰,“彰”彰明,这里是扶助的意思。
虚症用补益的方法治疗,使阴阳气血得到扶助而恢复正常。
⑤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体消瘦的病人当用补气的方法治疗,因补气药大都性味甘温,如黄芪、党参,所以说“温之以气”。
⑥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不足”,指阴精亏虚的症候;“味”,指昧厚的药物,如地黄、阿胶、龟板等或食物中“血肉有情”之品,如鸡、鸭、鳖鱼、海参等。
⑦其高者,因而越之:“高”,指病在上部;“越”,指涌吐的方法。
⑧其下者,引而竭之;“下”,指病在下部;“引而竭之”是说引导病邪从下部排泄出去,如用承气汤泻下,五苓散利尿等法。
⑨中满者,泻之于内:“中满”,指中焦胀满;“泻”,祛邪的方法,不专指泻下法。
如因气胀的用理气法,食滞的用消导法等。
⑩渍形以为汗;“渍”,水浸的意思;“渍形”就是用药汤渍浸身体。
邪在肌表经络-可用药煎汤温搭或熏冼的方法,使其汗出,以祛邪气。
○11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慓”,疾利,指病情较急较猛;“按”,按纳,即抑制的意思;“改”,收敛。
病情较急较猛的,要用抑制的方法以收敛病势。
如肝气横逆,用泻肝抑肝的方法,肝风内动,用平肝熄风的方法等。
“按”,亦有解为按摩之法可参。
○12其实者,散而泻之;“实”,指实症,“散”,指祛邪的方法;“泻”就是排除病邪。
一般表实宜教,里实宜泻,所以其含义甚广,泛指一切去除邪气的方法。
○13以别柔刚:“柔”,柔和,指阴症的表现比较柔和;“刚”,刚烈,指阳症的表现比较刚烈。
所以“以别柔刚”仍是辨别阴阳的意思。
○14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治其阴;阴病治其阳。
○15定其血气,各守其乡:“乡”,指病邪所在的部位。
确定病在血分还是在气分,分别按照病邪所在进行治疗。
○16血实宜决之;“血实”,指血瘀症,“决”,除去水之壅塞,这里指化瘀、破瘀的方法。
○17气虚宜掣引之;“掣”抽、拉的意思;“掣引”,指升提的方法。
气虚下陷的,用升提的方法如补中益气汤。
【语译】疾病初起之时,邪在肌表经络,可用针刺治愈。
其病势正盛时,可待其势稍衰,再针刺而治愈。
凡病邪轻浮在表,宜用宣散解表的方法治疗。
若病势重而已八里,可用攻邪的方法(如利尿、通便、清热、燥湿等)因势利导,以使邪去而正复。
正气虚衰的,宜用补益的方法治疗。
形体消瘦而阳气不足的,应用甘温补气的药物治疗。
阴精亏虚的症候,宜用滋补阴精的药物治疗。
病在上部的,可用吐法。
病在下部,可用利尿、通便之疏导法。
病在中焦而脘腹胀满的,可分别用理气,消导等除邪的方法。
邪气在肌表经络的,可用温浴或熏洗等方法,使其汗出而邪去。
邪在皮毛的,使其出汗而发散之。
病情较急较猛的,必须用抑制的方法以收敛其病势。
表实的用发散法,里实的用泻下法。
必须审察其病症,以辨别阴症病还是阳病。
阳病治其阴,阴病治其阳证。
确定病在血分还是在气分,分别按照病邪所在进行治疗。
血瘀凝滞者,宜用化瘀、破瘀的方法。
气虚而下陷者,宜用升提的方法治疗。
【按语】以上三条原文论述了各种治疗原则和方法。
由于疾病的各个阶段、病的位置、病的性质和病的轻重各不相同,因而治疗原则和方法也就各异,有针刺疗法,有药物疗法。
还有按摩、温浴等方法。
其中以论述药物疗法最为详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俱全,但归纳起来,不外扶正祛邪两大类。
这些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配合使用,总之,“治病必求于本”,就是要全面的分析病情,正确的加以辨症,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