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疮疡-1

中医外科-疮疡-1
性性疾病,其中多见化脓。
一 疖
概念: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以局部红、肿、热、痛, 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 性疾病。 特点 : 1.肿势局限< 3cm,突起根浅 2.局部色红灼热疼痛 3.易脓、易溃、易敛 4.四季皆可发生,多发于酷热夏秋季节 5.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多见 分类 : 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西医病名 : 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一 疖
疖之名首见《肘后备急方》 病因病机:
内郁湿火 外感暑毒 热毒蕴结 体虚毒恋 疖 热毒火毒蕴阻肌肤 处理不当,疮口过小 蝼( 蛄儿 疖童 ) 青 疖 壮 病 年
脓毒潴留,蔓延旁窜 消渴体虚,习惯便秘
阴虚内热,脾虚便溏
20-40
脓毒旁窜
Hale Waihona Puke 西医认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 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常见的致病 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如伴营养不 良、糖尿病,或是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等均容易 导致疖的发生。
有头疖:突起根浅,有脓头,脓出即愈。 无头疖:无脓头,化脓快,愈合快。 珠 疖:遍体发生,几个或数十个,簇生在一起
发髻疮
无头疖ᆞ热疖
暑疖
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①坚硬型——形小根脚坚硬,一处未愈,他处又起。
②多发型——疮如梅李,三五相连,溃脓不愈,久如蝼蛄串穴。
蝼蛄,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
鉴别诊断
1、痈——单发,无头,顶高色赤,范围大,6-9cm 2、颜面疔疮——根脚深,肿势散漫,出脓较疖晚而有脓栓。
3、有头疽——项背部,多个粟粒样脓头,﹥9cm
4、脂瘤染毒——面颊部,背部,有丘疹或黑头,粉状物 5、囊肿型粉刺——粉刺

疮疡

疮疡

为什么发病 部位不同?
所化火毒之病邪性质不同
天行热疫毒邪或风热 之邪 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 而成 湿热下注,化为火毒
上部
中部 下部 赤游丹毒



由胎火胎毒所化
文 献
《疡科心得集》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抱头火且毒 者,中于天 行热毒而 发。”

“内发丹毒, “赤游丹毒, 小儿赤游 此证由肝脾 丹之证, 二经,热极 生风所致。” 皆由胎毒 所致。”
串珠状。


多发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

病程长 起病缓慢,初起结块肿大如豆,不痛不红, 缓慢增大,三五成串分布 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 溃后脓水清稀,其中夹有败絮样物 此愈彼溃,经久不敛,形成窦道,愈后形成 凹陷性疤痕。
病因病机(西医)
结核杆菌
接触直接感染 淋巴液或血液传播



注意事项: (1)外用药物过敏时停药。 (2)烈性腐蚀药慎勿损伤正常组织。 (3)疮口脓水多时,用洗涤清洗创 口。 (4)袋脓现象、溃疡空腹用垫棉法。

3· 其它 必要的输液、营养补充、物理降温、 镇静止痛、针刺疗法等。

[换药问题]
1· 清洁消毒:创口用酒精棉球。创 面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 2· 辨证选择外用药:辨脓、肉芽; 化腐、生肌之比例与剂型的选择。
辨证论治


二、虚证: 1· 阴虚火旺证 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 不易化脓腐脱、溃出脓水稀带血水,唇燥、口干、 便秘溺赤,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则: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代表方:竹叶黄芪汤加减 外治:外盖冲和膏
辨证论治
2· 气虚毒滞证 疮形平塌,色暗不泽,肿胀木痛,化脓迟 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疮口空壳。全身 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口渴喜 热饮,精神萎顿,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 或黄,脉数无力。 治则:扶正托毒 代表方:托里托毒散加减(八珍汤合仙方 活命饮加减) 外治:七三、八二丹酌用,或加压包扎, 十字切开,手术扩散,生肌散等。

疮疡1.

疮疡1.

治疗
清热解毒 (凉血)
热毒蕴结证(轻 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 饮、黄连解毒汤 加减
火毒炽盛证(重 症): 治法:凉血清热解 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五味 消毒饮加减
外治
初期: #治则:箍脓消肿 #外敷:金黄散、玉露散,千捶膏、紫金锭 脓成: #治则:提脓祛腐 #外敷:疮顶用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 #手术指征:中软应指,但不宜早期切开。 溃后: #治则:生肌收口 #外敷:生肌散、太一膏、红油膏
治疗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证候特点:脾虚,气血不足 局部证候:反复发作/泛发全身,难溃难敛, 脓水清稀 全身证候:脾虚(脾气虚,气血虚,夹湿) 治则: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方药: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五神汤
银花、地丁 茯苓、车前子 牛膝 -外科真诠
参苓白术散
疔疮走黄
病因:失治误治 病机:火毒炽盛,走散入 营,内攻脏腑 局部证候:疮顶陷黑无脓 ,周围皮肤颜色转暗;肿 势加剧并扩散至头面、耳 项。 全身证候:壮热、烦躁, 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 糙,脉洪数。
治疗
辨证论治 (内治)
热毒蕴结证(轻 症): 特点:热在卫气 局部:红肿热痛, 疮顶高突,根脚 收束。 全身:热象明显。 火毒炽盛证(重 症): 特点:热在气营 局部:疮形平塌, 肿势散漫,皮色紫 黯,焮热疼痛。 全身:热象炽盛。
鉴别诊断
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 颊部和背部,初为坚实 丘疹,挤之有白色粉样 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 小不等结节,病程较长 ,30岁以后发病减少。
治疗
清热解毒
暑疖:清暑化湿 疖病:扶正祛邪
常见证型
热毒 蕴结
暑热 浸淫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

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是中医外科范围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它包括了所有的肿疡和溃疡。

其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疮疡是中医外科的临床基础部分,古人曾有“疮者创也,疡者伤也”的解释,把疮疡看作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损伤病变的一种疾病。

历代中医外科文献常用“痈疽”来概括疮疡疾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痈疽总论歌》认为“能疗伤寒杂证易,普察痈疽肿毒精”,说明外科的疮疡和内科的杂病一样,是中医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基础学科。

【病因病机】红、肿、热、痛、溃腐流脓和全身中毒症状是疮疡的主要临床特征。

每一种具体疮疡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都有各自的特异性,但也有其共同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机制,了解疮疡总的病因病机,对疮疡的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致病因素 疮疡的致病因素,概之不外于外感(六淫邪毒、特殊之毒和外来伤害)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和房室损伤)两大类,与总论“病因病理”所述大致相同。

但疮疡的发病更强调“热毒”、“火毒”的致病作用。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跌仆损身形,膏粱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

”对疮疡的病因病机作了最基本的概括。

外感风、寒、暑、湿、燥等引起的疮疡,在初起阶段大多不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倘若失治或误治,病情继续发展,待到中期,就会逐渐显现红肿热痛的火热之象,即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所说“五气过极,均能化热生火。

”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所致,且慢性疾病居多.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郁而化火,可产生热毒,外发疮疡,即所谓“五志化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炙煿、醇酒及晕腥发物,损伤脾胃,湿热火毒内生,亦可发生疮疡;房劳过度,肾络空虚,则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为流痰;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津成痰而成瘰疬;肝肾阴虚,阴血不足阴虚而不能制阳则火毒更为炽盛。

06第六章 疮疡(发颐、丹毒、无头疽)

06第六章 疮疡(发颐、丹毒、无头疽)

概述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 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 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 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燃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 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少阳司夭,客胜则丹診外发,及为丹燻疮疡……”《诸病源候 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域赤,如丹涂之状,故谓 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 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预防与调护】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床边隔离。 2.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30。〜40。。 3.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而发病。因脚湿气 导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可减少复发。
第九节 无头疽
病例
郭某,男,41岁。10天前左侧大腿部出现疼痛,以髄部为重, 局部皮色不变,活动受限。近3日出现发热,疼甚不能行走,经 口服长效磺胺等多日症状不减。
概述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 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 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发于 四肢长管骨者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
《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 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黏膜的细微破损 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辨病】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疮 疡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疮 疡

第二单元疮疡细目一疖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一)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二)临床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三)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为主。

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1.热毒蕴结证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定义说明解析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定义说明解析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疮疡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可以提及现代医学对疮疡的治疗与中医学的治疗理念存在差异,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中医学的重视与关注。

最后也可简要介绍本文将对疮疡的中医学认识进行系统的阐述,为读者展现中医学在疮疡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法。

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疮疡问题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的目的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介绍中医学对疮疡的理论认识,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以及疮疡的预防与保健措施。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中医对疮疡的认识进行总结,分析中医在疮疡治疗中的意义,并展望中医在疮疡研究中的未来。

整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全面探讨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医学对于疮疡的认识,包括疮疡的中医学理论、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以及疮疡的预防与保健。

通过对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对疮疡的认识及其治疗方法,从而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并探讨中医在疮疡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也可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为疮疡的防治提供多元化的不同治疗方案。

2.正文2.1 疮疡的中医学理论疮疡在中医学中被归类为湿热病邪的范畴,其发病与湿邪、热邪的侵袭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疮疡多因外感湿热、体内湿热郁结、气血不畅等原因引起。

在中医理论中,疮疡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和邪气的消长有关。

正气充足,邪不可侵,人体不易患疮疡;而正气虚弱,则邪气易侵犯,易患疮疡。

因此,中医强调调理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正气,以预防疮疡的发生。

另外,中医认为疮疡发生的部位与脏腑经络有关,多与肺、脾、肝等脏腑有关。

例如,肺主皮毛,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肉,因此疮疡在不同部位的发生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疮疡、疖、疔
垫江县中医院 皮肤科龙永婷
最新课件
1
概论
含义——体表化脓性疾患, 传统中医外科重点。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外感六淫邪毒
外来伤害 饮食不节
“五气过极均能化热”故疮 疡以热毒、火毒为常见。
情志、房劳损伤
2、病理
气血凝滞,营卫不和最,新课经件 络阻塞,热盛肉腐,肉腐化2 脓。
二、辨证
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 特体系。
最新课件
36
7、预防与调摄:注意保护,防 治手足皮肤损伤,手部疔疮忌持 重物剧烈活动,足部疔疮抬高患 肢减少行走,愈后手指功能锻炼。
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
最新课件
37
(三)红丝疔
1、定义:发于四 肢,皮肤呈红丝 显露,迅速向上 走窜的急性感染 性疾病。
最新课件
38
2、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 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延患 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
最新课件
20
7、预防与调摄:注意个人卫生, 少食辛辣炙煿肥甘厚腻之品,患 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 畅,防暑降温,体虚者积极锻炼, 消渴病等及时治疗。
最新课件
21

最新课件
22
(一)颜面部疔疮
1、定义:一种发 病迅速,易于变 化而危险性较大 的发生于颜面部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最新课件
23
1、定义:一种发 病迅速,易于 变化而危险性 较大的发生于 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最新课件
30
2、特点:蛇眼疔甲旁红肿,蛇头 疔手指末节肿如蛇头,蛇肚疔通指 红肿,托盘疔手掌、手背肿胀延及 腕臂,足底疔肿在足底等。均易损 筋伤骨。
最新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

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

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

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

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

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

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

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

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

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

(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火毒(成脓期)
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

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

(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

初溃时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外敷金黄散。

3.脓泄邪退(溃后期)
证候表现:患处脓出,症状减轻。

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

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

护治法则:调补气血。

(治疗代表方:八珍汤)
痈外治法:
1.初起宜清热消肿,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取金黄散、
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或太乙膏掺红灵丹或
阳毒内消散外贴。

2.成脓宜切开排脓。

3.溃后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或九一丹,并用药线引流,再
用金黄膏或玉露膏盖贴。

4.收口脓腐已尽,宜生肌收敛,以生肌散掺入疮口中,病用
红油膏、太乙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5.脓出不畅,若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则
扩疮引流。

有头疽
有头疽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浓头,焮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

由于脓液一时不易畅流排泄,而向周围蔓延扩展变大,范围常超过9cm,甚至大于30cm.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一般说来,发于项后、背部者,常不易透脓,内陷变证较为多见,故病情较重;发于四肢者,容易透脓,内陷变证少见,故病情较轻。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尤其以消渴患者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痈),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多有外感风寒、湿热、火毒之邪,内有七情内郁,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水不济火;或恣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火毒,最终导致脏腑蕴毒,气血阻滞,毒邪凝滞肌肉而发为疽。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辨虚实:实证多属火毒凝结或湿热壅滞,局部红肿高突,疼痛灼热,根脚收束,脓液稠黄,伴发热、口渴等,舌红,苔黄,脉数;虚证多为阴虚火炽或气虚毒滞,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黯或晦黯,疼痛剧烈或闷肿胀痛,脓腐难化,脓液稀少或带血水,口渴喜热饮,舌红,苔白或微黄或黄而干,脉细数。

(二)辨证分型
1.火毒凝结
证候表现: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

护治法则: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
证候表现: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护治法则: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
3 .阴虚火炽
证候表现;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护治法则: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治疗代表方: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
证候表现:肿势平塌, 根脚散漫,皮色晦黯不泽,胀重疼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

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护治法则:扶正托毒。

(治疗代表方:托里消毒散加减)
5.气血两虚
证候表现: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新肌色淡、淡红而不鲜或黯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少,舌淡胖,苔少,脉沉细无力。

护治法则:气血双补。

(治疗代表方:十全大补汤)
有头疽外治法:
1.初期未溃者,患处红肿,脓头尚未破溃,属火毒凝结证或
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

阴虚火炽证或气虚
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改用
七三丹,外敷金黄膏。

待脓腐大多脱落,创面渐洁,改掺
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3.收口期,创面脓腐已静,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
敷白玉膏。

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4.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可用五五丹药
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脓引流。

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