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是一门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专门学科。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护理原则包括治未病、施护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几个方面。

一、护理未病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治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结果。

未病先防的要旨在于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慎避外来虚邪贼风的侵害,调摄补养体内的精气神,从而保持正气的旺盛充沛。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关键要增强体质。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1)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的安定、清净、愉快,不贪欲妄想,才能调和气血阴阳,正气充沛,真气和顺,从而达到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的目的.(2)加强身体锻炼“生命在于运动”。

要想有健壮的身体,必须保持经常不断的身体锻炼。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促进血脉流通,关节灵活,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棉、气功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奇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3)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不可过劳,不可过逸。

(4)饮食有节,调配合理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合理的饮食调配,不仅能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维护人体健康,而且能调治疾病,达到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作用。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一、中医护理的概述中医护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调整气血运行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是指在中医护理实践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护理,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等信息,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护理,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2.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护理注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中医护理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护理,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病症进行治疗。

3. 强调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未病先防”,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师需要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4. 以平衡为目标中医护理追求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以达到人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护理师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因素,协助患者恢复或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从而促进健康。

三、中医护理的具体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2. 饮食调养中医护理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中医护理师会针对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引导患者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3. 气功调理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气功调理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教授患者一些简单易学的气功练习,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4. 推拿按摩中医护理中常常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

中医护理师会通过推拿按摩的手法,刺激患者的经络和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四、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中医护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保健等方面。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独特的护理学科,它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中医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

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一、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观念”,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针对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以防治为主在中医护理学中,“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重做好预防工作,包括生活方式指导、饮食调养、运动锻炼等方面。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要注重预防,避免疾病的复发和恶化。

三、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注重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使其恢复健康。

具体方法包括针灸、按摩、草药调理等。

四、以“辨证施治”为特色中医护理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五、以“精神安定”为重点中医护理学认为,精神状态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情绪。

具体方法包括心理疏导、音乐治疗等。

六、以“通经活络”为手段中医护理学强调“通经活络”,即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调整人体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经络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七、以“养生保健”为目标中医护理学认为,“养生保健”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注重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

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

中医护理的特点与原则中医护理是一种注重整体调理、个体差异化和倡导自我康复能力的健康管理模式。

其特点和原则是:二、个体差异化:中医护理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因人而异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

在中医护理中,不同人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都会被充分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三、防病为主: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注重身体的养生和健康的维护。

中医护理会从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多方面进行调理,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四、激发自我康复能力:中医护理注重激活人体自身的康复潜能。

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帮助身体恢复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五、治未病:中医护理提倡对人体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及早发现体内的微弱信号,进行调理预防,以避免疾病发生。

六、辨症施治:中医护理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护理会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中药、针灸、推拿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七、中西结合:中医护理强调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将中医的方法与西医的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护理模式。

中医护理师会在护理过程中包括中医诊断、中药等传统方法,也会参考西医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

八、循序渐进:中医护理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疾病的程度、个体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治疗。

九、平衡调节:中医护理注重身体的平衡调节,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机体内外的平衡失调。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中医护理师会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调理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帮助身体恢复平衡状态。

十、临床实践:中医护理强调经验总结和实践验证的重要性。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通过不断实践和调整来提高护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的特点和原则是注重整体观念、个体差异化、防病为主、激发自我康复能力、治未病、辨症施治、中西结合、循序渐进、平衡调节和临床实践。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原则1.个体化原则: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差异的考虑,即针对不同个体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在护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从而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例如,在为肾虚患者制定护理方案时,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年龄和体质特点,选择不同的中药调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整体性原则:中医护理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护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寻找病因,识别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药的治疗手段,调理患者的整个身体,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护理效果。

3.阴阳平衡原则:中医护理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通过中医的方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身体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协调。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护理方案应包括阳补的中药治疗和相应的调养方法,以促进患者的阳气恢复。

4.病因治疗原则:中医护理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病因。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诊断结果,找出病因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由于湿邪引起的疾病,护理方案应包括清热祛湿的中药治疗和相应的饮食调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5.患者教育原则:中医护理注重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健康观念和治疗方法相对于西医有一定的特殊性,患者对此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向患者介绍中医观念和治疗原则,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自我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参与度,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基本原则是个体化、整体性、阴阳平衡、病因治疗和患者教育等原则的综合体现。

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同时,中医护理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疗法进行的护理工作。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整体观念、个体化护理、防治结合、调节阴阳平衡、预防为主等方面。

其次,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化护理。

中医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体质和病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包括饮食调理、穴位按摩、草药熏蒸等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第三,中医护理注重防治结合。

中医认为“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

因此,在护理中,中医护理师注重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中医护理师会通过中药、针灸、艾灸等方法,结合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第四,中医护理追求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之分,人体也不例外。

中医护理师会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脏腑功能协调,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他们会通过中医理论对患者的脉象、舌诊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患者的阴阳失衡状况,然后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最后,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

在护理中,中医护理师会通过对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了解,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护理师还会针对特定的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护理,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个体化护理、防治结合、调节阴阳平衡、预防为主等方面。

中医护理师在实践中应当坚持这些原则,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辩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

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辩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袪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正护与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扶正袪邪:是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袪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扶正为主或袪邪为主等护理措施。

(2)标本缓急:“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及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社会、生理、心理的医学模式特点。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以达到保健、防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是指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护理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必须采取整体观念,全面分析患者的身体情况,察看其舌质、脉象等信息,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二、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辨证就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表现,确定其所患的具体证候类型。

施治就是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虚寒体质者可以采取温补益气的方法进行调养;对于湿热证候者可以采取清热解毒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因人而异中医护理强调因人而异,即在进行护理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患者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对于不同的体质、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进行调养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四、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即通过调整身体机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进行预防。

五、标本兼治中医护理强调标本兼治,即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并同时针对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相应调节。

例如,在治疗高血压时,可以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并同时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方式调节身体机能。

六、平衡调节中医护理强调平衡调节,即通过平衡身体内部各种机能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健康状态。

例如,在治疗失眠时,可以采取安神助眠的方法,同时通过调节饮食、锻炼等方面来平衡身体机能。

七、以药为辅中医护理强调以药为辅,即通过药物治疗来辅助调节身体机能。

但是,在使用药物时必须注意剂量和用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加强营养补充和锻炼等方面的调节。

结语:中医护理原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行中医护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必须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平衡调节和以药为辅等原则,从而达到保健、防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天过食寒凉、空调过冷,易损伤脾胃阳气,表现为恶风 怕冷、疲乏无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口中粘腻等。喝 生姜汤,可散寒祛暑、开胃止泻。
2、因地制宜
(1)因地制宜的概念
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
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有区别,所以 护理亦应有所差异。
即根据地域的不同,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
概念: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
精神状态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2)因人制宜的应用:
例:在治疗护理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
而要看到病人的整体情况。
六、治未病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 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
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 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
《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
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 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
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未病“的三层含义
“未病”——“无病”,即健康状态。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实证
实 者 泻 之
虚 者 补 之
正常 阳
阳偏衰
阴偏衰 阴
虚证
实者泻之——损其有余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
相对未虚的实热证(“阳盛则热”)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 相对未虚的实寒证(“阴盛则寒”)
正常
阳偏盛
实证 实 者 泻 之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


正常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欲病早治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既病防变,瘥后
防复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性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已有近两千年,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
的内容。
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它将
人们的认识带入“无病世界”的最高境界。
思考题
1、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的阳气虚少,在里的阳气积多;因而表现 为天寒地热,对应于人,则为“阳气在里
,胃中烦热”。吃萝卜可以清解积热。
夏吃姜

夏季,阳气蒸蒸,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十分炎热;但与
此同时,在里的阳热反而虚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故地
下表现得相当阴冷。相应于人,就是“阳气在表,胃中虚 冷”,心烦口渴,却容易腹泻。吃生姜以温胃健脾。
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灵活应用
扶正:虚证,正气虚而邪气不盛。
祛邪:实证,邪实而正气未衰。
扶正祛邪兼用:虚实错杂证,正虚邪实。 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
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
(二)调整阴阳
1、调整阴阳的概念
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
其有佘,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相 对的平衡状态。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一)扶正祛邪
(二)调整阴阳
(三)正护法与反护法
(四)标本缓急
(五)三因制宜 (六)治未病
(一)扶正祛邪

正气 机体抵抗力

邪气 致病因素
扶正



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 (2)调摄精神情志 (3)动静相宜
祛邪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三章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
教学目标
上节课回顾

中医护理的特点~ ~ ~
中医护理原则的含义


是指导护理工作的总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
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护理对象进行全面分析、
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出对护理工作有普遍 指导意义的护理规律。

正护法(逆护法)的应用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反护法(从护法)的应用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
证。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正护与反护的概念有别,适用病证有别
正护法与反护法,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
2、何谓“正护法”?何谓“反护法”?举例说明
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3、试解释三因制宜的概念。
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的变迁,护理时要
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
因时制宜应用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 泄,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 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 季节,气候由凉变寒,明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 潜藏于内,此时若病热证,也当慎用石膏、薄荷等寒凉 之品,以防苦寒伤阳。
2、缓则护其本
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当病势向愈,正气
已虚,邪尚未尽之际。
3、标本同护法
即标本兼顾。适用于标病和本病俱急之时。
但仍要分清主次。
(五)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的
体质差异等均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护理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具体情 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采取适宜的护
阴偏盛
实证
实 者 泻 之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 阳 阴
虚者补之——补其不足
滋阴以制阳——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 阴阳互制 扶阳以制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 阴中求阳——阳偏衰,扶阳剂时佐用滋阴药, 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阴偏衰,滋阴时佐用扶阳药,阴 得阳生泉源不竭 亡阳——益气回阳固脱
一、中医护理的总则

护病求本,以平为期

知常达变,因势利导
护病求本——最根本的原则

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
在治疗护理疾病时,应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
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护
理。
以平为期——最基本的原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
盾。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
之,以平为期”。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
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
调平衡。
知常达变,因势利导

疾病的病理变化是极为复杂的,病变过程亦有轻
重缓急。故护理尚须知常以达变,因势利导,灵
活运用护理原则,切忌墨守一则,刻遵一律。

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 方法。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正盛邪自祛”: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
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
康。
“邪去正自安”: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
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
康的目的。
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
护的,同属于护病求本的范畴。但是,正 护与反护概念有别,适用病证有别 :
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采用正护法;
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的属性不完全一致者,
则适于用反护法。
(四)标本缓急

邪气 症状 后病

正气 病因 先病
标本缓急
1、急则护其标
一般适用于卒病且病情严重,或疾病在发
展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候时。
“未病”——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
生的中间状态。处于“潜伏”时期。
“未病”
——已病而未传。
什么是 “治未病”?
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
欲病早治
未病先防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 的发生 ① 提高正气抗邪 ② 防止病邪侵犯
因时制宜应用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阳长
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
秋冬养阴: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
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
因时制宜应用例: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冬吃萝卜
冬季阳气向里向内,处于收藏状态;在外
阴阳互济
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应分清主次。
回阳救阴
亡阴——益气救阴固脱
——适用于阴阳亡失者
滋阴以制阳
虚 者 补 之 正常 阳 阴偏衰 阴
虚证
扶阳以制阴
虚 者 补 之
正常

阳偏衰

虚证
(三)正护法与反护法
正护法(逆护法)

逆其证候的性质,而进行护理方法。
反护法(从护法)
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护理方法。 服药护理的反佐法
欲病早治
欲病

病情潜隐,尚未显露,几乎无自觉症状 病情轻微,仅有先兆表现
《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
既病防变
清代名医叶天士 : “先安未受邪之地”
张仲景:“夫治未病 者,见肝之病,知肝 传脾,当先实脾。”
“治未病”的三层含义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未病先防
,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2)因地制宜的应用
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其病多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