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 简答
中医护理学内科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内科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学最重要的理论体系是()。
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脏腑学说D. 经络学说2. 针灸治疗的主要基础是()。
A. 经络学说B. 脏腑学说C. 阴阳学说D. 五行学说3. 中医最基本的诊断方法是()。
A. 望诊B. 闻诊C. 听诊D. 问诊4. 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
A. 攻下B. 疏肝解郁C. 根据病情施治D. 类别辨治5. 下列哪一种病症适合针灸治疗()。
A. 高热不退B. 肝脾虚寒C. 肺热咳嗽D. 肾阳虚二、简答题1.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技术,探讨中医护理在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中的作用。
其基本概念是通过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护理技术,辅助和促进患者康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中医护理学内科护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中医护理学内科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的中医护理评估: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 中医药治疗的护理:根据中医药理论和病情,制定合理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并进行药物管理和副作用的监测。
- 针灸治疗的护理:为合适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进行穴位选择、操作规范、针灸后护理等工作。
- 中医康复护理:通过中医康复理论和技术,协助患者康复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3. 介绍一种中医护理技术。
一种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是刮痧。
刮痧是通过用适当的刮痧工具,结合中医理论和病情,刮患者特定的经络或穴位,以达到治疗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刮痧可调节经气、活血通络、祛除病邪、消除疼痛等,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肩颈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三、论述题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意义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中医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护理学通过研究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技术,以中医治疗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个体化护理服务,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健康护理的需求。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护理学中,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四诊的内容?A. 望B. 闻C. 问D. 切E. 触答案:E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护理技术?A. 拔罐B. 艾灸C. 刮痧D. 输液E. 按摩答案:D3. 中医认为,以下哪项不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A. 外感六淫B. 内伤七情C. 饮食不节D. 过度劳累E. 遗传因素答案:E4. 在中医护理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A. 太极拳B. 五禽戏C. 八段锦D. 瑜伽E. 气功答案:D5.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药物外治法?A. 贴敷B. 熏洗C. 熨烫D. 注射E. 药浴答案:D6.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饮食调养方法?A. 药膳B. 食疗C. 节食D. 暴饮暴食E. 定时定量答案:D7. 在中医护理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情志调养方法?A. 音乐疗法B. 书法C. 绘画D. 剧烈运动E. 静坐冥想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康复护理方法?A. 针灸B. 推拿C. 康复训练D. 药物治疗E. 心理疏导答案:D9. 在中医护理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预防保健措施?A. 定期体检B. 合理饮食C. 适量运动D. 过度疲劳E. 充足睡眠答案:D10.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护理评估方法?A. 观察B. 询问C. 检查D. 猜测E. 记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医护理学中,以下哪些是常用的护理评估方法?A. 观察B. 询问C. 检查D. 记录E. 猜测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是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A. 太极拳B. 五禽戏C. 八段锦D. 瑜伽E. 气功答案:ABCE3. 在中医护理学中,以下哪些是常用的药物外治法?A. 贴敷B. 熏洗C. 熨烫D. 注射E. 药浴答案:ABCE4. 以下哪些是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饮食调养方法?A. 药膳B. 食疗C. 节食D. 暴饮暴食E. 定时定量答案:ABCE5. 在中医护理学中,以下哪些是常用的情志调养方法?A. 音乐疗法B. 书法C. 绘画D. 剧烈运动E. 静坐冥想答案:ABCE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护理学中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护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B. 研究疾病的预防措施C. 研究护理过程中的中医理论及实践D. 研究中医药物的制备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A. 整体观念B. 辨证施护C. 个体化护理D. 标准化操作答案:D二、填空题1. 中医护理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________,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整体2. 中医护理学中,常用的护理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推拿、艾灸、拔罐三、判断题1. 中医护理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
()答案:正确2. 中医护理学认为,所有疾病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解决。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中医护理学中的“辨证施护”原则。
答案: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2. 列举中医护理中常用的几种食疗方法,并简述其作用。
答案:常用的食疗方法包括药膳、药茶、药酒等。
药膳通过食物与药物的结合,既能满足营养需求,又能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药茶以茶叶为基底,加入具有特定功效的草药,具有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药酒则是将药物浸泡在酒中,利用酒精的渗透性,使药物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
五、论述题1. 论述中医护理学在现代护理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中医护理学在现代护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和全面的护理服务。
其次,中医护理学中的许多传统方法,如推拿、艾灸等,已被证实在缓解疼痛、促进康复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此外,中医护理学还注重预防为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与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相契合。
最后,中医护理学的融入,丰富了护理学科的内涵,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治疗和护理手段。
中医护理学基础简答题

中医护理学基础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5)观察病情变化,并做记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7)做好一般护理
3、针刺的注意事项
1)孕妇腰骶部、腹部及能引起宫缩的部位不宜针刺
2)对重要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3)针刺眼区、颈部、小腹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时,要掌握进针角度、
深度、幅度和留针时间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意外的原因,护理和预防措施
1)晕针
2)滞针。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A. 整体观念、辨证施护B. 局部治疗、西医护理C. 病因护理、药物治疗D. 预防为主、康复护理答案:A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B. 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护理C. 整体观念、辨证施护、预防为主D. 观察病情、调整饮食、康复锻炼答案:C3. 下列哪项属于中医护理技术操作?A. 肌内注射B. 针灸C. 氧气吸入D. 静脉输液答案:B4. 中医护理学认为,护理工作应贯穿于以下哪个阶段?A. 病程前期B. 病程中期C. 病程后期D. 整个病程答案:D5. 下列哪项是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内容?A. 辨证施护B. 观察病情C. 饮食调理D. 情绪护理答案:A二、判断题6. 中医护理学认为,护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
()答案:正确7. 中医护理学强调,护理工作应注重预防。
()答案:正确8. 中医护理学认为,护理工作应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原则。
()答案:正确9. 中医护理学中的饮食调理是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施护的重要手段。
()答案:错误10. 中医护理学认为,护理工作应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答案:正确三、填空题11.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整体观念、辨证施护12.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13. 中医护理学认为,护理工作应贯穿于__________。
答案:整个病程14. 中医护理学中的饮食调理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辨证施食、食物搭配、饮食禁忌四、简答题15. 简述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答案: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中医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护理实践的学科,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以下是一份中医护理学的测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选择题1. 中医护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局部治疗B. 整体观念C. 单一症状治疗D. 药物治疗为主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A. 辨证施护B. 预防为主C. 个体化护理D. 药物治疗答案:D3. 在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护理方法包括以下哪项?A. 药物治疗B. 针灸C. 推拿D. 所有选项答案:D4. 中医护理学中,"四诊"指的是什么?A. 望、闻、问、切B. 听、触、摸、量C. 望、闻、问、量D. 闻、问、切、量答案:A5. 中医护理学中,"八纲辨证"是指哪八纲?A. 风、寒、暑、湿、燥、火、虚、实B.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C. 酸、苦、甘、辛、咸、淡、寒、热D. 风、寒、暑、湿、燥、火、虚、实答案:B二、判断题1.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对)2. 中医护理学只适用于中国患者。
(错)3. 中医护理学认为疾病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
(错)4. 中医护理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对)5. 中医护理学中的"四诊"不包括"切"。
(错)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护理学中的"治未病"理念。
答案:"治未病"是中医护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描述中医护理学中的"情志护理"。
答案:"情志护理"是中医护理学中关注患者情绪状态的护理方法,认为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整患者的情绪,如通过音乐疗法、心理疏导等方法,以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患者李某,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失眠,伴有焦虑情绪,经中医诊断为肝郁脾虚。
中医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中医护理学试题库一、选择题1. 中医护理学的指导思想是()A. 阴阳五行学说B. 精气血津液学说C. 脏腑经络学说D. 防治并重原则2.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整体观念B. 辨证施护C. 精神调养D. 预防为主3. 中医护理中,情志护理的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安神定志B. 调和情志C. 舒畅气机D. 祛邪外出4. 中医护理中,饮食护理的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顺应四时B. 辨证施食C. 三因制宜D. 过犹不及5. 中医护理中,药物护理的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辨证用药B. 适时用药C. 适量用药D. 随意用药二、填空题6.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7. 中医护理学认为,护理工作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8. 中医护理中,饮食护理的五宜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中医护理中,药物护理的五不宜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10. 中医护理学认为,护理工作应以病人为中心。
()11. 中医护理学认为,护理工作应重视病人的精神调养。
()12. 中医护理中,饮食护理应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
()13. 中医护理中,药物护理应遵循“辨证用药”的原则。
()四、简答题14. 简述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5. 简述中医护理中饮食护理的五宜原则。
二、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A2. D3. D4. D5. D二、填空题6. 整体观念辨证施护7. 预防为主精神调养三因制宜8. 顺应四时辨证施食药食同源三因制宜过犹不及9. 辨证用药适时用药适量用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三、判断题10. √11. √12. √13. √四、简答题14.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护理工作应全面关注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中医护理学操作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操作考试题库及答案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护理实践的学科,其操作考试题库及答案如下:一、选择题1. 中医护理中的“四诊”指的是: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摸C. 望、闻、问、听D. 望、闻、问、触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A. 整体护理B. 辨证施护C. 个体化护理D. 标准化护理答案:D3. 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拔罐”疗法主要适用于:A. 头痛B. 骨折C. 烧伤D. 皮肤病答案:A二、判断题1. 中医护理学强调“治未病”,即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
(正确)2. 中医护理学中的“五味”指的是酸、甜、苦、辣、咸。
(错误,应为酸、甜、苦、辣、咸以外的其他味道)3. 中医护理中的“推拿”疗法可以用于治疗所有类型的疾病。
(错误,推拿疗法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三、简答题1. 简述中医护理中的“辨证施护”原则。
答案: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它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治疗和护理的最佳效果。
2. 描述中医护理中常用的“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答案:艾灸疗法是将艾绒点燃后,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熏烤,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适应症包括寒湿引起的疼痛、虚寒体质的调理等。
四、案例分析题某患者因长期工作压力大,出现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
请根据中医护理学原理,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答案:针对“心脾两虚”的患者,护理措施应包括:- 饮食调理:推荐患者食用具有健脾养心作用的食物,如红枣、龙眼、小米等。
- 情志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精神压力。
- 物理疗法:可采用按摩、艾灸等方法,刺激心脾相关的穴位,如内关、足三里等,以调和气血。
- 睡眠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保持睡眠环境安静舒适等。
结束语:通过本题库的学习和练习,考生应能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专业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护理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简答、论述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2.辨证论治:辨证是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何证;论证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恒动观念:健康与疾病都是运动着的,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着的,要摒弃一切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建立动态观察,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生命活动中的一切现象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
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
称为阴阳的互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的。
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
对人体来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这种“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呈现病理状态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因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的转化时当阴阳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该事物属性发生了转化,所以说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出现质变的结果。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4.用于疾病的诊断:因疾病的发生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所以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执简驭繁。
抓住本质5.用于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促使阴阳恢复平衡6.指导疾病的预防四.五行的各自特性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木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为火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土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金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下指水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下行性质或作用的食物五.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人体的生理功能气化功能的表现,病理气化功能的失调)1.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六.心的功能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
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主要是心气2.主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心的功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舌有赖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
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七.肺的功能1.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1)何谓肺主宣发?其生理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好向外布散的作用①排出体内的浊气②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阖,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2)何谓胃主肃降?其生理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肃降: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①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将吸入的清气和有脾转输至肺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净洁.3.肺朝百脉,主治节4.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5.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八:脾1.主运化、升清指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
脾助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2)运化水液: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防治水液在体内滞留。
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其余的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2.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治溢出脉外的功能3.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4.其志在思,在液为涎九.肝1.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1)协调气血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和调(2)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保持脾胃升降协调;肝的疏泄调节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脾胃对食物消化吸收(3)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4)协调水液代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5)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着冲任二脉的通利协调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十.肾1.藏精:指肾对精有闭藏、贮存的功能问:叙述“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及其两者互相的关系。
答:肾中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肾为先天之本”。
后天之精,出生以后摄入的饮食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及脏腑在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后天之精必须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
2.主水: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3.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调节呼吸的功能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阴5.在志为怒,在液为唾十一.三焦: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1.上焦如雾心、肺和头部,主宣发卫气,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2.中焦如沤脾、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
3.下焦如渎肝、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和阴部,泌清别浊,排泄糟粕和尿液十二.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体现于气与血的关系2.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化3.心与肝: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方面4.心与肾: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和肾精之间的关系5.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输布。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6.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协调方面。
“肝火犯肺“7.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8.肝与脾:表现在消化和血液两方面9.肝和肾:表现在精血互生和阴液相通两方面。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10.脾与肾:表现在先后天相互资助和水液代谢。
“脾阳根于肾阳”十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①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②血液的生成和运行③各脏腑组织功能的维持④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2.温煦作用:①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③血和津液的运行3.防御作用:①护卫肌表,防治外邪的侵入②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4.固摄作用:①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有统摄、控制的作用②对脏腑有固护作用5.气化作用: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相互转化十四.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生成:主要通过脾胃的“游移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2.输布:主要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与肝的疏泄,三角的决渎,通利水道亦有关3.排泄:主要依赖于汗液、尿液和随呼吸排出的水气总结: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维持代谢的平衡,依赖于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尤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所以,不论是由于气的病变或上述某些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并导致津液代谢平衡的失调,从而形成伤津、脱液等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或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津液环流障碍,水液停滞积聚等病理变化。
十五.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再转化为血,都离不开气和气化(2)气能行血:血的循行,依赖于气的推动(3)气能摄血:气对血的运行有固摄作用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2)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充盛十六.经络的生理功能1.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2.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3.揆理阴阳,维持机体平衡十七.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1.十二经脉纵贯全身,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规律2.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即上肢的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为足三阴经3.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即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足三阳经4.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5.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6.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十八.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2.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十九.风邪致病的特点:1.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风邪致病多见头痛、项背痛、汗出恶风等临床特点2.风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且迅速、变化无常3.风性主动:致病往往出现摇摆不定的症状4.风为百病之长:其余五淫多依附风邪而侵入人体二十.1.寒邪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2.暑邪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3.湿邪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易伤阳,阻碍气机4.燥邪致病特点:燥易伤津;燥易伤肺5.火邪致病特点:火性炎上;消灼津液;生风动血二十一.药性理论包括那几个方面,包括含义1.四气:又称四性,即温暑寒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兴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的性质。
此外:还有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太明显的平性2.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及依附于酸的涩和依附于甘的淡。
五味即使药物味道的真实反应,更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3.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升即上升,降即下降,浮是指上行发散,沉是指下行泄利4.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作用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证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5.毒性:药物对人体的毒害反应二十二.常见的清热类方药分类及代表药物1.清热泻火方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2.清热燥湿方药:黄岑、黄连、黄柏、龙胆草3.清热解毒方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4.清热凉血方药:生地黄、玄参、丹皮、紫草5.清虚热药:青嵩、白薇、地骨皮二十三.常见的补虚类方药及代表药1.补气类方药:人参、太子参、党参、西洋参、白术2.补血类方药:当归、阿胶、何首乌3.补阳类方药:鹿茸、紫河车、杜仲、冬虫夏草4.补阴类方药:百合、麦冬、女贞子、桑葚、黑芝麻二十四.解表药内服护理方法1.必须首先辨别表证的性质分别用药,并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患者体质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恰当选择,配伍应用2.服药后静卧,温覆取汗或饮热粥、热汤助汗驱邪3.发汗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4.病室清洁安静、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5.饮食宜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