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合集下载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7课《地球病了》说课稿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7课《地球病了》说课稿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7课《地球病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病了》是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7课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地球家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案例和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知识,对环境问题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了解仍然片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环保行为习惯尚未养成,需要通过课堂教育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和危害,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环保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形成环保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感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和危害。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环保意识。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措施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我们地球评课稿

我们地球评课稿

我们地球评课稿《我们的地球》评课稿《我们的地球》评课稿在我校常规教研中,我校的方秦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走进世界”中的内容。

教材的编排意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我们的地球》一课教学目标是: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

2、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3、感受地球的美,地球上生命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对于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品德课,方老师注重了德性的教学,在知识性的教学中蕴含着品德教学,综合性凸显。

围绕着以上教学目标,方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1、通过地球美景(视频)的欣赏感受地球的美丽。

2、根据对地球的了解,分别设计了三次探究活动,逐一了解地球的地表、七大洲、四大洋。

3、教师总结,学生齐唱《我们住在一个星球》,升华课堂教学。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方老师能准确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效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尤其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教师非常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地球的了解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了解去发现、体验。

非常好的诠释着品德课程的体验性。

其次在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既是一堂优秀的展示课,也是一堂非常扎实的常态课,书本、板书的落实都是我们在展示课中很容易忽视的,因为多媒体的出现,在一些展示课中似乎都唱起了主角,但是方老师能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充分让学生使用了书本,对地球实行探究,黑板还实行了板画,在课堂小结中更是充分展示,将最美的课堂语言在板书中实行了落实,非常值得借鉴。

课程标准依赖于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只有把课程标准明朗于心,宏观把握教材编排体系,微观调控教材内容,落实学生本位,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成课程标准,使孩子们充分享受品德课的“心心相印,情情交融”。

《地球的烦恼》优秀教案

《地球的烦恼》优秀教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地球的“烦恼”》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是人类美丽家园,人类美好生活的建设基于地球丰富的自然资源。

2、知道地球这一美好家园正遭受着因为人类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引起的许多“烦恼”。

3、对地球的“烦恼”已经产生原因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烦恼”产生的原因,增强关注地球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教学难点:认识地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教学过程:一先导活动我们常听说:“地球,是我们的母亲。

”为什么这么说呢?(母亲为我们衷心服务,为我们慷慨解囊。

)是啊。

人类有史以来,利用自己的智慧开创了美好生活,然而这美好生活根本上是依托于地球母亲的丰厚资源基础。

比如,我们读书,那书的原料是什么?从哪里来?你还知道我们哪些日常生活用品都来至地球的什么资源吗?自由交流举例说明:{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它们是: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种类、5)矿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集体讨论交流汇报。

二中心活动地球母亲,提供人类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可是你你感觉到了吗?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了!那么我们的地球母亲生什么病了呢?下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并准备多种形式的汇报:地球母亲生什么病了:沙尘暴,全球气候变暖,现在的天气反常,天空不再清澈湛蓝……(人口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问题,大气污染,生物资源问题,森林资源问题),三深化活动小组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球母亲的烦恼?人类的过度开发地球。

水资源问题,城市污水排放人类用大笔的钱财建立了许多工厂,污水没地方排,就干脆排进河流、大海,河水被油、污笼罩,失去了清澈的面孔;大海那湛蓝的衣裙也变得污脏不堪了……被污染的水能喝吗?当然不能。

从而导致2021人口难以获得健康饮用水。

据推断,2021年2/3的人口也将面临供水困难。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穿越山林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农村耕地占用,森林资源问题:人类为了能使自己生活富足,居然去破坏沙尘暴的克星——树木。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地球病了》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树立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从一言一行做起,自觉的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道人类为保护大气环境制定的一些措施,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3. 了解大气污染造成的臭氧层倍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形成的原因及危害,了解人类当前的生活环境恶化,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语:地球,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她无私的慷慨地向人类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可我们人类正在损害她的健康,摧残她的生命。

我们的地球妈妈病了,她正在痛苦的呻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地球病了。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母亲得了这么重的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张张让人胆战心惊的“病历卡”。

二、忧心忡忡,地球病了1、出示课件:臭氧层的图片师:这张什么图片?生:地球师:看地球外面这层薄薄的衣服是什么?生:臭氧层师: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臭氧层的视频。

2、播放臭氧层介绍视频师:观看了这段视频,你对臭氧层有什么了解?生:……全班交流观看到的臭氧层的资料。

师:经过科学家对臭氧层的长期观察,发现了臭氧空洞,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臭氧层的损耗南极科学考察表明从1977年开始,南极上空已经形成一个“臭氧空洞”北极上空和其它中纬度地区也出现程度不同的臭氧损耗现象;我国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

(2)、南极臭氧空洞英国南极探险队从1977年开始观察南极上空以来,每年都在9-11月发现臭氧空洞,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

臭氧空洞的发现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3)、用示意图解释臭氧空洞(4)、介绍臭氧空洞的危害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具体介绍对人的危害(5)、你还了解到臭氧空洞的哪些危害?生:……全班交流搜集到的臭氧空洞危害的资料。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评周凤英老师执教地品德与社会课《地球地烦恼》评课人:上饶市逸夫小学於德芳尊敬地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聆听了周凤英老师执教地《地球地烦恼》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地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地始作俑者!周老师为六()班孩子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地品德与社会课,也为我们在座地品德老师呈上了一个令人深思地话题:“作为人类地我们如何帮助地球消除这些烦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地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地能力,掌握必备地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本节课地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地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地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我将整节课地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特点一:简洁“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开课伊始,周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地了解,接着紧扣地球地自然美景配以深情地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地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地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受伤地地球图片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地欲望.这样地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地心弦,为后面地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本节课,周老师紧扣“烦恼”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地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地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地情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特点二:巧妙“图片妙用,了解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地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地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地烦恼,但是周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搜集地图片,合理地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在学生对教材已有认知地基础上,进行感官地拓展,化静为动,此可谓第一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地烦恼后,周老师适时出示了一封“地球爷爷地信”,当学生们聆听了地球地心声后,巧妙地引入下一个“巧嘴你来辩”地情境,看似简单,实则别有用意,变枯燥地接受学习为学生自发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兴趣,此为第二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音乐渲染,妙托情感.”整节课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周老师在教学时多次使用了音乐渲染,导课时舒缓柔美,感知烦恼时悲伤凄凉,小组合作时轻松自然,升华情感时却是那么地悲壮震撼!细细想来,周老师地这一设计颇为用心,让原本沉重地话题——“地球地烦恼”变得不再那么地枯燥,让学生跟随着音乐变换着心情,随着教学地深入,情感也随着音乐地更换而层层深入,真可谓妙不可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特点三:灵动传统地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地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地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地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地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中,周老师遵循了这样地教学理念:“倡导开展丰富多彩地自主学习活动,也没有绝对排斥教师地传授与讲解,学生地自主学习可以与教师地积极引导相结合.”构建了一节开放性地自主学习地灵动课堂.主要体现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导学自然,构思新颖.”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周老师出示了地球爷爷地这封信,并提供了“全球变暖”地这一地球烦恼,顺势抛出了“到底地球变暖好不好?”这一问题,紧接着让学生们通过辩论地形式得出正确地结论,表面是在分析问题,实际上是通过学生地主动参与为后面地小组合作提供指导.这样地指导区别于以往地教师在课堂上地灌输,使教学环节更加灵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导向明确,尊重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时下地课堂中随处可见,大部分都是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周老师地这节课同样也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但是却有它地独到之处:当周老师提出合作要求后,又及时补充了小组合作学习地具体资料,而且尊重了各个小组地学生代表地意愿,听,周老师是这样说:“选择你们感兴趣地内容进行小组交流.”看,每个小组成员地手中都拿着他们所关心地地球烦恼,认真地讨论着,学习着.汇报交流时,那一个个精彩地述说、表演,不正是合作学习有效性地体现吗?正是周老师精心地预设,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地明确导向,尊重了学生独特地情感地体验,才收获了这样精彩地生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非常感谢周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地品德与社会课,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思考一: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地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地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地互动,当学生地情感接受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进行具有个性地评价,让情感地体念更深入内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思考二:我们都希望看到,一节精彩地课能配上一个较为精美地板书设计,我想如果能以地球简笔画为背景,将烦恼板书在其中,当周老师请学生说出可以为地球做些什么时,再出现双手衬托在地球外围,既让学生懂得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又可以为板书添上点睛之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是我对周老师执教地《地球地烦恼》地一点体会,愿与在座地老师们共勉,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地球的烦恼 教案设计2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地球的烦恼 教案设计2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地球的烦恼教案设计2
第二课时
活动三:为地球的健康把脉
1、把全班学生分为三组。

各组从“人口状况”“资源状况”“环境状况”三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设计表格,汇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为上课作好准备。

3、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设计和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

活动四:专科门诊——人口科
1、让学生观察P24的漫画,思考:
⑴漫画中有些什么?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幅漫画时,你有什么感受?
⑵漫画的主题是什么?漫画中表现的问题是什么?请为漫画取一个名字。

⑶凭借你的想象,给漫画中的“地球”和“人”各配上一句台词,并加以解释。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地球病了》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树立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从一言一行做起,自觉的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道人类为保护大气环境制定的一些措施,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3. 了解大气污染造成的臭氧层倍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形成的原因及危害,了解人类当前的生活环境恶化,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语:地球,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她无私的慷慨地向人类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可我们人类正在损害她的健康,摧残她的生命。

我们的地球妈妈病了,她正在痛苦的呻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地球病了。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母亲得了这么重的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张张让人胆战心惊的“病历卡”。

二、忧心忡忡,地球病了1、出示课件:臭氧层的图片师:这张什么图片?生:地球师:看地球外面这层薄薄的衣服是什么?生:臭氧层师: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臭氧层的视频。

2、播放臭氧层介绍视频师:观看了这段视频,你对臭氧层有什么了解?生:……全班交流观看到的臭氧层的资料。

师:经过科学家对臭氧层的长期观察,发现了臭氧空洞,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臭氧层的损耗南极科学考察表明从1977年开始,南极上空已经形成一个“臭氧空洞”北极上空和其它中纬度地区也出现程度不同的臭氧损耗现象;我国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

(2)、南极臭氧空洞英国南极探险队从1977年开始观察南极上空以来,每年都在9-11月发现臭氧空洞,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

臭氧空洞的发现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3)、用示意图解释臭氧空洞(4)、介绍臭氧空洞的危害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具体介绍对人的危害(5)、你还了解到臭氧空洞的哪些危害?生:……全班交流搜集到的臭氧空洞危害的资料。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 《地球病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 《地球病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地球病了—可怕的温室效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树立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从一言一行做起,自觉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道人类为保护大气环境指定的一些措施,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3、了解大气污染所造成的臭氧层被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现象产生的危害,了解人类当前的生活环境恶化,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全球环境恶化,引导学生树立环保观念、全球观念,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教学难点:以及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控措施,增强环保常识。

教学准备:搜集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防控措施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50亿吨“巨型”冰山脱离南极,收集有关温室效应现象及世界各国为保护大气环境所做的努力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臭氧层被破坏,直接威胁着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和人类的安全。

根据对臭氧层的研究,人们发现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是地球上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可以造成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硫可形成酸雨。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温室效应的有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1、播放课件:50亿吨“巨型冰山脱离南极”。

2、讨论交流: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屏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会这样?师:是呀,太不可思议了,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冰山怎么会漂移呢?生讨论交流。

(生答)师总结:现在几乎生活在全球的各个角度的人们都感受到了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升高,所以南极冰川正在不断消融,这也是我们21世纪最大的挑战。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屏显小资料:1982年冬天,美国纽约出现22度高温,创百年记录;1987年夏天,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度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14年冬天中国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暖冬现象。

【提问】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温室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旋律
——评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
评课人:上饶市逸夫小学於德芳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聆听了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地球的烦恼》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的始作俑者!周老师为六(1)班孩子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品德与社会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品德老师呈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作为人类的我们如何帮助地球消除这些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我将整节课的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

特点一:简洁
“导入课题,简洁明了。

”开课伊始,周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的了解,接着紧扣地球的自然美景配以深情的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受伤的地球图片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这样的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本节课,周老师紧扣“烦恼”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的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的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特点二:巧妙
“图片妙用,了解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的烦恼,
但是周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搜集的图片,合理地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在学生对教材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感官的拓展,化静为动,此可谓第一妙!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烦恼后,周老师适时出示了一封“地球爷爷的信”,当学生们聆听了地球的心声后,巧妙地引入下一个“巧嘴你来辩”的情境,看似简单,实则别有用意,变枯燥的接受学习为学生自发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为第二妙!
“音乐渲染,妙托情感。

”整节课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周老师在教学时多次使用了音乐渲染,导课时舒缓柔美,感知烦恼时悲伤凄凉,小组合作时轻松自然,升华情感时却是那么地悲壮震撼!细细想来,周老师的这一设计颇为用心,让原本沉重的话题——“地球的烦恼”变得不再那么地枯燥,让学生跟随着音乐变换着心情,随着教学的深入,情感也随着音乐的更换而层层深入,真可谓妙不可言!
特点三:灵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周老师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活动,也没有绝对排斥教师的传授与讲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

”构建了一节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的灵动课堂。

主要体现在:“导学自然,构思新颖。

”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周老师出示了地球爷爷的这封信,并提供了“全球变暖”的这一地球烦恼,顺势抛出了“到底地球变暖好不好?”这一问题,紧接着让学生们通过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论,表面是在分析问题,实际上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后面的小组合作提供指导。

这样的指导区别于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使教学环节更加灵活。

“导向明确,尊重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时下的课堂中随处可见,大部分都是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最后汇报交流。

周老师的这节课同样也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但是却有它的独到之处:当周老师提出合作要求后,
又及时补充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资料,而且尊重了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的意愿,听,周老师是这样说:“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组交流。

”看,每个小组成员的手中都拿着他们所关心的地球烦恼,认真地讨论着,学习着。

汇报交流时,那一个个精彩的述说、表演,不正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体现吗?正是周老师精心地预设,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明确导向,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情感的体验,才收获了这样精彩的生成!
非常感谢周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
思考一:
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的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动,当学生的情感接受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进行具有个性的评价,让情感的体念更深入内心?
思考二:
我们都希望看到,一节精彩的课能配上一个较为精美的板书设计,我想如果能以地球简笔画为背景,将烦恼板书在其中,当周老师请学生说出可以为地球做些什么时,再出现双手衬托在地球外围,既让学生懂得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又可以为板书添上点睛之笔。

以上是我对周老师执教的《地球的烦恼》的一点体会,愿与在座的老师们共勉,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