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8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文言文阅读梳理

诵读篇
三、课标文言文23篇阅读梳理
八年级上册
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阅读考情搜索】近13年未考【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①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一起。③中庭:院子里。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⑤盖:大概是。⑥但:只是。⑦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了。
①念: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⑤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⑥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⑦。
2.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 友情之乐: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 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角度 三 语言风格
5.(教材“思考探究”一改编)文章在句式、节奏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琢,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有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蛋(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补充:1.本文的主旨句是。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答案】①愉悦。
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体现。
②孤独。
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可体现。
③沉醉。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体现。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子。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
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023:中考预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篇文言文的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批注译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3-
11.记承天寺夜游
【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 麦如云。臣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 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 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7-
11.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译文】 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
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询问父老 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 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
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 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那么一家人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7-
1.【创新题】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 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3分)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2-
11.记承天寺夜游
※2.【新考法题】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 三处)。(3分)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 一 觞 而 一 咏。 断句技巧四:借助修辞手法断句。使用排比、对偶、反 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往往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 多,可抓住这个特点断句。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
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散步。
⑸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
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熟悉、掌握重难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字词
1、月色入户户:
2、念无与为乐者念: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
4、怀民未寝寝: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7、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盖: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闲人:
9、欣然起行欣然: 10、解衣欲睡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2、你是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的?“闲”在文中具体包含哪些感情?
3、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而广为传颂的还是他的“十八字写景”,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专题一、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作者
苏轼 子瞻” 字“子瞻”,号“东 唐宋八大家 坡居士” 坡居士”, 北宋 之一。 “ ”之一。 著名的文学家。 著名的文学家。工诗擅 散文汪洋恣肆, 词,散文汪洋恣肆,另 精通书画。 精通书画。有“雄视百 的称誉。 代”的称誉。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月色入户,欣然亦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吾两人者耳。
•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我国民间有 苏轼 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 , 其弟________、其父 苏洵 其弟 苏辙 、其父_______。 。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想 、思考 •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于是、 于是、 •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就 睡 • ③怀民亦未寝 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共同, •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眼, 文眼,点睛之笔
• • • •
“闲”的含义: 闲 的含义: 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表达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暇顾及良辰美景。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暇顾及良辰美景。
• “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 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 •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 •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重点字词
欣然—— 欣然 念—— 户—— 遂—— 寝—— 空明—— 空明 盖—— 但—— 耳—— 愉快地、高兴地。 愉快地、高兴地。 思考。 想 、思考。 单扇的门。 单扇的门。 于是、 于是、就。 睡。 清澈透明。 清澈透明。 原来是。 原来是。 只是。 只是。 罢了。 罢了。
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 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 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
• 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 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 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赏析。 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 简要赏析:①运用比喻的修辞,②用“积水 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 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藻荇交横” 一池春水的静谧感;③用“藻荇交横”(交 叉错杂的水藻和荇菜)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 叉错杂的水藻和荇菜) 柏的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柏的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④显 得清丽淡雅,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得清丽淡雅,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点染出 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 妙境界。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专项练习
4.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说说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漫步的悠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张九龄
文言文专项复习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重庆市南川区第三中学校 初三语文备课组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两人耳。 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
贬谪的落寞, 安闲自适、 ①赏月的欣喜 ,② 贬谪的落寞,③安闲自适、 自我排遣的豁达④ 自我排遣的豁达④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暇 顾及良辰美景⑤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顾及良辰美景⑤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字在全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的作用? 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