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原文

合集下载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赏析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简短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简短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简短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原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朝代】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赏析: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

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一、正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词句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

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散步。

5.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6.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7.寝:睡,卧。

8.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庭院里。

9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0.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1.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

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2.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三、现代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学家苏轼创作的⼀篇散⽂,选⾃《东坡志林》卷⼀。

下⾯是店铺⽹络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及翻译以供⼤家学习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夜晚(或公元1083年⼗⽉⼗⼆⽇夜,可不译),(我)脱下⾐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光透过窗户洒⼊屋内,(于是我)⾼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光,像积⽔充满院落,清澈透明,⽔中的⽔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和柏树的影⼦啊。

哪⼀个夜晚没有⽉光?(⼜有)哪个地⽅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复杂的,贬谪的悲凉,⼈⽣的感慨,赏⽉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欲睡”的时候,“⽉⾊⼊户”,于是“欣然起⾏”,⽉光难得,不免让⼈欣喜。

可是没有⼈和⾃⼰共同赏⽉,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的感慨呀!两⼈漫步中庭,⼜是悠闲的。

⾃⽐“闲⼈”,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作了⽣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微,⽽⼜随缘⾃适,⾃我排遣的特殊⼼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淌过卵⽯,弹出⼀⽀清新的曲调,给⼈以⽆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的“美”⾸先来⾃内容的“真”。

东⽉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因⽽寻伴,这时错觉⽣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切是那么的和谐⾃然,毫⽆雕饰造作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
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
[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能够交谈取乐的人。

念,想到,考虑。

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4]遂:于是。

[5]寝:入睡。

[6]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7]庭中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8]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总称。

荇,一种多年水生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仅仅缺少清闲的人。

但,仅仅。

闲人,清闲的人。

[13]耳:罢了。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被后人誉为“写月色的绝唱”,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不过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
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
东西。

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
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

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

就其散文创作来说,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
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
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
直流的。

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
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

“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
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

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
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

干什么呢?寻“乐”。

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
而想起一个能够共“乐”的人,就去找他。

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

寻见张怀
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
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

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
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
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

“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