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重点文言文篇目翻译整理(最详细)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翻译及赏析(上)《桃花源记》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看到)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见。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渔人一五一十把自己所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个朝代了。
九、《陋室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间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可以弹奏朴素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十、《爱莲说》1、世人盛爱牡丹。
译:世人大部分都喜欢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八年级上册必考文言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必考文言文翻译八年级上册必考文言文翻译 2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八年级上册必考文言文翻译 3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古文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古文翻译
目的
本文旨在提供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古文翻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文知识。
重点古文翻译
1. 《诗经·秦风·蒹葭》
- 翻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解释:蒲草茂盛,颜色苍苍,白露凝结成霜。
所说的“伊人”
就在水的那一边。
2. 《论语·为政》
- 翻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解释: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辰星一样,固守自己的位置,其他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
3. 《楚辞·离骚》
- 翻译:登鹳雀楼,凝望着遥远的天际,我心中的悲伤如滔滔
江水一般。
人生苦短,何必忧愁呢?
- 解释:登上鹳雀楼,凝望着遥远的天空,我心中的伤感如同
滚滚江水一般。
人的一生很短暂,为什么要忧愁呢?
4. 《史记·太史公自序》
- 翻译:太史公自称:“我是以史为业的,我要详尽地记载历史,以便后人能够了解过去的事情。
”
- 解释:太史公自称:“我以编写史书为职业,我要详细地记录
历史事件,让后人能够了解过去的事情。
”
5. 《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帝太康中》
- 翻译:晋武帝在太康年间说:“我要推行德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
- 解释:晋武帝在太康年间说:“我要实施以德治国的政策,让
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繁荣昌盛。
”
以上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古文翻译,希望能
够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文言文重点篇目原文对照翻译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风,烟雾都消散净了,天空和群山呈现出一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约一百多里,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在千丈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和细小的石头,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林,透出一片寒意,山峦依仗地势争高向上,7.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仿佛要比一比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争着比高,笔直向上,形成了成千上百的山峰。
8.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冲击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9.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蝉长久不停地叫,猿也长久不停地啼叫。
(像)鸢飞到天上(极力追求名利)的人,见到这些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0.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1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挡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12.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偶尔才能见到太阳。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初文学家)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
3.天大寒,砚冰坚,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的冰很坚硬,4.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也不敢懈怠。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去送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语文八上必备文言文翻译

一、《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解读: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勤奋学习,按时复习。
同时,也表达了对待朋友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待误解和批评的宽容心态。
二、《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解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即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领民众向善。
三、《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义之地才是美好的,选择不住在仁义之地,怎么算是有智慧呢?”解读:这句话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选择居住在仁义之地,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四、《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翻译:子贡问道:“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是个器具。
”子贡说:“什么样的器具?”孔子说:“是宗庙里的瑚琏。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就像器具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挥。
五、《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和爱好对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喜爱所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以上对《论语》中重要篇章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教育、治国、为人处世的看法。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谋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过量,居住不求舒适,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问:“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不错。
但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好礼的人。
”孔子说:“不怕物资少,只怕分配不均;不怕贫穷,只怕不安定。
如果分配均匀,就没有贫穷;和谐相处,就不会物资少;安定团结,就不会有倾覆。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忧愁不安。
”孔子说:“君子不是没有用处的器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曾子说:“君子通过学习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培养仁德。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将介绍《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所包含的文言文古文及其译文。
古文1:《论语·学而》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研究并时常温它,难道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让人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
古文2:《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漂亮的雎鸠在河洲上喧哗。
腼腆的女子,君子善媒。
古文3:《庄子·齐物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译文:北冥之中有一种鱼,名叫鲲。
鲲的体型之大,千里之外也不可知。
古文4:《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王肃之妻有罪,怒而杀之。
试以王之法视之说之,王怒,曰:“夫命也,不得不行。
”译文:王肃的妻子犯了罪,他生气后将其杀了。
有人用王的法律来视察并说情,王发怒说:“命令一出,就不能不执行。
”
古文5:《孙子兵法·谋攻》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谋始于使人,成于不失其机。
译文:所以用兵的方法,对方力量是自己的十倍就围困之,五倍就进攻之,对方力量超过自己的二倍就分割之。
计谋从派人开始,成功在于不失去战机。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古文及其译文,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古文,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东晋诗人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中:年间。
捕鱼为业:以捕鱼作为职业。
为:以…作为…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
句意: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逢:遇到,碰到。
夹岸:两岸。
中:其中,中间。
杂:其它的。
杂树:其它的树。
句意: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花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句意: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错杂。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非常。
异:对……感到惊异。
复:再,又。
前:向前。
欲:想要。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
其林:这片桃花林。
句意: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
尽:尽头。
便:于是,就。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句意: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舍:舍弃,丢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只。
句意: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句意: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
屋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句意: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到处可以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句意: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着跟桃花源以外的人完全一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自乐:自得其乐。
句意:老人小孩个个都安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乃:竟然。
从来:从……地方来。
具:通“俱”,详细。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句意: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句意:村里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
问讯:打听消息。
句意:村里人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
焉:从这里。
遂:就。
间隔:隔绝。
句意: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世:朝代。
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句意: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向。
具言:详细地说出。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叹惋:感叹惋惜。
句意: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都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余人:其余的人。
各:各自。
复:又。
延:邀请。
至:到。
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句意: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
村里人对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既:已经。
得:看到,找到。
便:就。
扶:沿着、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到处。
志:做标记。
句意: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及,到达。
郡下:郡城。
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在桃花源的见闻。
句意: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桃花源中的经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遂:终于。
得:找到。
句意: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高尚士:品德高尚的人。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往:前往。
句意: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未果:没有实现。
果,实现。
寻:随即,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访求、探求。
津:渡口。
句意: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出名,著名。
句意: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灵异。
句意: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成了灵异的(水)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陋室:简陋的屋子。
惟:只。
吾:我。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句意: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因为我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
句意: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句意: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浅薄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句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耳:扰乱双耳。
乱:使……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劳:使……劳累。
形:身体。
句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句意:好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西蜀扬子云的茅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句意: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句意: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句意: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句意:我唯独喜爱莲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贯通。
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益:更加。
亭亭:高耸的样子。
净:洁净。
植: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意: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句意: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鲜:少。
同予者:和我一样的人。
宜:应当。
众:多。
句意: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三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在,从。
连山:相连的高山。
略无:毫无。
阙:通“缺”,中断。
句意: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层层叠叠。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隐、蔽:遮蔽。
句意: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句意: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上,冲上。
陵:土山,山陵。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阻绝:阻断。
句意: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船都被阻断。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有时。
王命:皇帝的命令。
急宣:急速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句意: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其间:这中间。
虽:即使。
奔:飞奔的马。
御:驾驭。
疾:快。
句意:其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
湍:急流的水。
绿潭:碧绿的深水。
回清:回旋的清波。
句意:春冬两季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