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必修一《鸿门宴》)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必修一《鸿门宴》)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必修一《鸿门宴》)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必修二《兰亭集序》)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必修二《赤壁赋》)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必修二《游褒禅山记》)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必修二《游褒禅山记》)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必修三《劝学》)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必修三《劝学》)19.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必修三《过秦论》)2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必修三《过秦论》)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必修三《过秦论》)22.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字词翻译总结 (语文版高一必修一)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字词翻译总结 (语文版高一必修一)一、字词释义:属,通“嘱”,劝酒缪,通“缭”,盘绕凭,乘“籍”,通“藉”,狼藉美人古义:思慕的人,美好的理想,古代指君主今义:美貌的人凌古义:越过今义:欺辱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儿子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眺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月缺其声呜呜然:形容词尾,……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歌窈窕之章:唱歌曰:歌词依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乌鹊南飞南,名词做状语,向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动用,打渔,砍柴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以…为侣;以…为扣舷而歌之:扣舷,敲着船舷边.击空明兮溯流光:击,划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月光浮动.渺渺兮予怀:予怀,我的心;渺渺,悠远的样子.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伴奏.如怨如慕:怨,哀怨;慕,思慕.不绝如缕:不绝,不断;缕,细丝.愀燃:忧郁凄伧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坐立.危,端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于,被.非…乎,表否定疑问。
旌旗蔽空:蔽,遮蔽.酾酒临江:酾酒,斟酒;临,面对.横槊赋诗:横,横执;槊,长矛;赋,吟.(白露横江:白露,白茫茫的露水。
横,充满,充溢,这里指笼罩。
)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江边.寄蜉蝣于天地:寄,寄托;须臾:片刻挟:偕同抱明月而长终:抱,同;长终,永世长存.骤得:多有所得,马上实现.骤,多次,屡次。
托遗响于悲风:托,寄托;遗响,余音,指萧声.逝者如斯:逝,往,流逝;斯,此,指水.盈虚者如彼:盈,月圆;虚,月缺;彼,那样.盖将自其变化者而观之:盖,表议论开始,发语词;自,从。
.曾不能以一瞬:曾不,连…都不;一瞬,一眨眼.且夫:至于,表另起。
物各有主:主,主宰.苟非:假如不是耳得之而为声:得之,听到.为,成为.目遇之而成色:遇之,看到的;色,美景.子之所共食:引申为享受.狼籍:凌乱.枕藉:枕着,靠着.臣以险衅:灾难祸患。
一苏教版必修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删改版

会考文言文翻译必修一文吉■文重点句子翻译《劝学》1、启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启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故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7工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7工河大海。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志专一啊。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3、吾帅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道理本来比我早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7巫医、乐师、白工之人,启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白工这些人,启子们是不屑提及的,现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年方十七,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的学习过,不被时代风气束缚,向我求学。
《赤壁赋》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乂何羡乎?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必修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同时,也提倡了交友之道,认为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最后,表达了君子的品质,即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生气。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曾子提出的“三省吾身”成为了后世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准则。
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温习旧知识,才能不断积累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
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解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热爱知识的人。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热爱知识的重要性。
只有对知识充满热爱,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步。
总之,《学而》篇中的这些句子,既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又揭示了君子的品质。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成长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温故知新,反省自己,热爱知识,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难点句子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重难点句子翻译1.:〔贰:从属二主〕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或并且(背着秦晋两国)又向楚国称臣】。
2.【敢:岂敢(怎敢);执事:敬称,您】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3. 〔鄙:把……当做边邑;远:遥远的国家〕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4.〔厚:变雄厚;薄:变薄弱〕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给予;赐,恩惠,好处〕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6.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8.〔第一个“封”:使……成为疆界;肆:扩张;第二个“封”:疆界〕〔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境。
9. 〔微:没有;夫人:这个人〕没有这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到这个地位〔或有今天〕。
10.:〔因:依仗,依靠;敝:损害〕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11.〔与:结交;“知”通“智”,明智〕失掉了自己所结交的〔同盟国〕,不明智;12.〔易:替代〕: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勇武的。
13.吾其还也〔其:还是〕:我们还是回去吧!《荆轲刺秦王》重难点句子翻译1.:〔谒:请〕即使没有太子说的这番话,我也希望向您请求赴秦了。
2.〔更:改变〕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方法吧!3.正常语序为:顾不知计所出耳〕〔顾:只,仅仅〕:只是不知道报仇的计策该从哪里出罢了!〔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见:被;陵:欺侮,凌辱〕: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乃今:如今〕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抓着自己的手腕走上前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拍自己的胸膛表示痛心啊,如今得以听到教诲。
5.乃遂收盛[chéng]〔函:用匣子〕: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好它。
6.〔为:准备〕:于是准备行装派荆轲〔赴秦〕。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必修一文言文句子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和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吞食尘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糅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明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之处。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无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
1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来送给他。
1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缓慢地移动。
1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1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1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流逝的如同这江水,但不曾真正流逝;时圆时缺的如同那月亮,但终究没有增减。
必修一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难。
译: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译: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7、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译: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译:10、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11、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译:1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1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1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5、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16、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译:1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译:18、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1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译:20、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译:21、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22、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译:23、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左传》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你放弃围攻郑国而把他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也没有害处。
若:如果;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
2.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呢?厌:满足。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是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从哪里取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
既:已经;封:疆界,这里作使动;阙:侵损、削减;焉:哪里。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秦穆公。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因:依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荆轲刺秦王》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微:假如没有
7.微斯人,吾谁与归?(划线句为宾语前置句)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一道呢?微:假如没有;斯:这样,这种。
8.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秦王一定很高兴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
必:一定;说:同“悦”,喜欢,高兴。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划线为定语后置句)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不久到了秦国,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优厚地赠送给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读wèi,赠送。
《鸿门宴》
1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明天犒劳士兵,替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
为:替。
1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判断句)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
善:交好。
1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沛公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安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婚姻:儿女亲家。
1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
籍:登记,给……登记造册。
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我派遣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事故。
1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判断句)
现在有人有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不如趁他来拜会好好款待他。
因:趁机。
1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为:被。
1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辞别什么呢?何辞为:宾语前置,为不翻译,正常语序是:辞何。
1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从郦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跑。
道:取道;间:抄小路。
20.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安:哪里;整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