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解析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思想。
6、礼貌谦让:要求儿童不但要对父母长辈及兄长有礼貌,而且 对其他人也要以礼相待。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
1、早期知识教育:
(1)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 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2)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 普遍做法
1、西周时期 最早是距今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周文王、周成
王的母亲曾行胎教。西周是我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 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宫廷之内,对于百姓则 是秘而不宣的。 2、春秋战国时期,胎教开始渐为民间所知所行。
表现在对儿童日程生活行为举止、生活细节各方面。
古代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要求严格、内容繁多,处处 带有向儿童灌输封建礼教的色彩。其中,剔除封建礼教对 儿童的束缚,也有一些规矩是对儿童成长有益的。(两个 表现)
(四)初步的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体,儿童教育也不例外。幼儿 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 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
单,但却多样 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第二节 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公有制
氏族公社时期
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一)生产劳动教育。长辈将简单劳动工具的制造、取火
的技术、渔猎的经验、采集和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 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制陶器等技术传 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 (二)生活习俗教育。 (三)原始的宗教教育。 (四)原始的艺术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完整版)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版)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推荐文档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重难点串讲资料课程代码:00402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

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慈幼局的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

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四、慈幼礼俗“试儿”也是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或称“试晬”,俗称“抓周” 。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还有一种慈幼礼叫“洗儿会”。

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

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讲稿: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讲稿: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实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宫廷内的保傅制度和“备三母”制、西周时期胎教的产生及实行情况;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地位及其广泛施行以及胎教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情况。

2、掌握保傅制度、“备三母”制。

3、明确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目的、内容。

4、掌握古代胎教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积累的有益经验。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年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中,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也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由此可见,最早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公育”。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小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日活动,无形中便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

宋代时候保傅之官变成虚名
三、“备三母”制
在后宫内,挑选适宜的女子来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的事务, 设有专职,叫“备三母”制。
子师:行为规范教育 慈母:衣食及生活供给 保姆:居室的安置和料理
第二章 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一、贾谊的生平与简介
贾谊,洛阳人,西汉杰出政治家、 文学家。20余岁荐于汉文帝,做 太中大夫,因遭谗言被贬长沙。 后为梁怀王之太傅,因怀王不幸 坠马身亡,谊抑郁而终,时年33 岁。
二、主要的教育思想
1、提倡及早施教(幼儿期是最佳时期)
《青史氏之记》怀胎七月搬到“篓室”居住,音乐 、食物
二、古代胎教的发展前进
汉代:胎教的目的:“正礼”。孕妇生活中的一切 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规范。
刘向,“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西晋:张华《博物志》,胎教的目的:贤明、端正 、寿考。胎教可决定胎儿的性别,“妇人妊娠,未
满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遶井三匝,详观影而去,勿 反顾,勿令人知见,必生男。”
一、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
1、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 2、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 3、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师资条件 4、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学知识基础 终上所述,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
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
1、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学前教育全部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2、古代家庭教育的发达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的
始于3600年前的周文王之母太任 刘向《列女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
出敖言,能以胎教。”
贾谊,《新书.胎教》“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 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詈 ,胎教之谓也。”

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200904简答]简述中国古代胎教的目的。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14
1. 培养合格君主 最早的胎教3000多年前——周文王之母太任对周文王实施 胎教. 三国的魏文帝曹丕评价周成王和汉昭帝。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第二节 古代的1胎5 教
•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 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 出傲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 谓太任为能胎教。”(《列女传》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34育
•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 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编写的教材最早为西晋束皙的《发蒙记》 • 1.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的启蒙教育。如学则、学仪、家训、《弟
子规》等; • 2.初步识字教育。如南北朝周兴嗣《千字文》、南宋王应麟《三
字经》、宋代《百家姓》合称三百千;
这种性真,不受外物所污染; • 3.打好文字基础,掌握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学、道德、生活礼仪基
本知识和生产生存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人生做准备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 一、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31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 方法:
• 1.宜早:《周易 蒙卦》重视早期教育的时效性;
• 王宗传《童溪易传》“当蒙之初,务养吾正,则用力寡而成功 多,正之体不摇而正之,用日长而日益矣”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36
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
• (一)识字类此类教材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 经》影响最大。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礼记·内则》记载的是西周王宫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我 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对封 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六年,教之数 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 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
2.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 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三母:子师、慈母、保姆与宫廷外的三公对应合称三母。 《礼记·内则》中记载:“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 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于室 ,他人无事不往。”
三种主要的教育起源论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教育产生的基础是生存竞争。
2.心理起源论: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角度出发,认为教育产生的基础是儿童 对成人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 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除三母外,当时的宫廷内还设有乳母。
三、胎教的实施
(一)胎教的实施
中国胎教始于距今三千六百多年前的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邪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 太任教之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文王的孙子成王的母亲在怀成王时也实施过胎教,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曾说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 谓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实施胎教是西周王室的传统。

学前教育史-2014版(第一章)

学前教育史-2014版(第一章)

学前教育史单元综合测试(一)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一、单项选择题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提出者是()A.勾践B.孔子C.孟子D.韩非子1.【答案】C(P30)【考点】慈幼之政的了解【解析】连年战乱人口骤减,为鼓励生育国家推行慈幼之政,也被当时的政治思想家看作是“仁政”的标志。

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是王道的实质。

2.不属于蒙学作品,识字类的文章的著作是()A.《千字文》B.《百家姓》C.《三字经》D.《学校系统令》2.【答案】D【考点】对课本的熟悉【解析】对蒙学作品,识字类的文章的了解,以及所属朝代的兴盛。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是()A.邸舍B.慈幼局C.及幼堂D.京师育婴堂3.【答案】C(P31)【考点】对慈幼机构的了解【解析】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4.在小儿一岁生日时,摆上弓矢纸笔等物品供其抓取,古代称这种慈幼礼仪为A.试儿B.洗儿会C.命名D.接子4.【答案】A(P32)【考点】对慈幼礼俗的了解【解析】试儿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在小儿一岁时,摆上各类器物让小儿自己抓取,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贫廉愚智。

5..提出胎教理论,为我国古代胎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A.贾谊B.孙思邈C.王明清D.魏源5..【答案】B(P33)【考点】对胎教理论的了解【解析】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专门列出一门“养胎”,详细分析和阐述了胎教原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下列属于中国古代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蒙养教材的是()A.《千字文》B.《三字经》C.《百家姓》D.《兔园册府》6.【答案】D(P42)【考点】对古代蒙养教育的了解【解析】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

入《高厚蒙求》《名物蒙求》《史学提要》《龙文鞭影》《兔园册府》等。

7.宋代问世的经典蒙学读物是()A.《千字文》B.《三字经》C。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1.试儿: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

试儿又称试周,抓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小儿一岁生日时,为其制作新衣,盥洗装饰以后,在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笔纸等器物,在女孩面前摆上刀剪针线之类等物品,再加上实物和珍宝玩具,让小儿自己抓取。

32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女的命名仪式,并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323. 胎教:是指为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而采取的早期教育措施。

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334.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1)胎教的内容①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施胎教的必要条件。

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求孕妇必慎所感②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内容可分为“饱饥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③注意环境的影响要求有四方面:“居处简静”“行坐端言”“避寒暑”“劳逸以节”(2)方法:“监督法”、“小劳法”、“瘦身法”5.简述古代胎教的作用①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圣明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6.简述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1)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4)此外,也包括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

7.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儿童分年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1)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 制陶器等技术传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 。 (二)生活习俗教育。 (三)原始的宗教教育。 (四)原始的艺术教育。 (五)是体格和军事训练。

•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形式实行儿童公育。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 但却多样。 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名臣 魏征
• 三、学习方法
• 教学为主,自学为辅。
• 1、同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评价 • 2、史论并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 3、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联系 • 4、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主要内容
• 上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
•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主要内容
• 上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
•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 (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 教育制度史
教育思想史
上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 明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五章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的幼 儿教育进行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幼 儿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中国古代教育四个主题思想
• •
慈幼即爱护幼儿。
先秦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德忠孝思想以及
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中国古代慈幼制度发展演
变的思想基础。慈幼观念与礼仪是中国古代 幼儿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
“民本”即以民众为根本,早在先秦前我国奴隶制社会就有了这种思想。 当时的统治者在总结前人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意识到广大民众对政 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关心民 众的疾苦,赈济贫困阶层,爱护老年人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先秦 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秦以后的各朝统治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德”,它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各个层面。孔子毕生 致力于仁义学说的宣讲,他大力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 爱,相互尊重,大人爱护小孩,年轻人尊重老年人。 墨子提出“兼爱无差”,他要求人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不 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 兼爱虽然没有等级之分,但首先要从自己的亲人开始,这样也不会违背 孝道。
•管仲的“九惠之教”可能是有关救助和保护幼儿的最 早记载。所谓九惠之教,“一日老老;二日慈幼;三日 恤孤;四日养疾;五日合独;六日问病;七日通穷;八 日振困;九日接绝”。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 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元妇征, 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 后止。
四、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幼 机
慈幼机构
构 的建立


立 清 育婴堂
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
宋开始慈幼制 度化与普及
慈幼局、 举子仓
收养、认领弃儿条例;雍正8年, 顺天府察核款项;允许私人设办 (有养无教)
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历史上第一个 保育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慈幼机构
邸舍,中国最早专门的慈幼机构,东汉邓太 后创办的邸舍,“邸”原是指堆放货物的 货栈 ,被太后用作教学经书,教导宫女及 子孙的校舍。
清末教育改革政策: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叫癸 卯学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制, 提出家教、蒙养合一的问题,并产生了幼儿教育机构。
近代在幼儿教育史上出现了探索幼儿 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代表人物,如 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一批著名 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们的幼儿教育思 想和实践活动指引了当时中国幼儿教 育的发展。
•由此可知,为了“慈幼”,国家在国、都设置了专门 负责“掌幼”的机构,对“士民”幼子多而无力抚养的 家庭,给予救济,包括:如果有3个小孩,母亲免除赋 役;如果有4个小孩,全家免除赋役;如果有5个小孩, 国家为其配备一个保姆,并提供两个人的口粮,直到小 孩能够生活自理为止。
• 3、秦汉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发展期
②接子。古时,婴儿出生三天后可抱出来,俗称 “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 子的太子要太牢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庶人 长子用一猪。
③“洗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 吉,谓 “洗三”,又称“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 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祸;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 4、魏晋南北朝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继承 期
• 南北朝期间,对儿童犯罪从轻处罚,对孕 妇犯罪采取缓刑。萧梁始在建康设立赡老 恤孤的孤独园。“
• 孤独园的设立,在中国弱势儿童救助事业 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直接 下启了唐宋的悲田养病坊、福田院。
• 5、隋唐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兴盛时期
• 在隋唐时期,由寺院主持的福田院和悲田 养病坊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救助机构。
三、慈幼与学校的起源
“庠”读作xiáng ,是兼施养老与教育的机构,被认 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
庠的出现具备三个条件 1、农业、畜牧业较发达,有了一定剩余产品 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 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 唐代的悲田养病坊是古代第一个比较完备 的专门矜孤恤贫、敬老养病的慈善机构, 从武周时期开始,在长安、洛阳及地方各 道、州的佛寺中广为设置。
• 6、两宋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鼎盛期
• 宋政府亦设立了专门的收养机构——举子 仓、慈幼局和婴儿局等
• 慈幼局、慈幼庄 ,“为贫而弃子者设”, 是各地所设的幼童救助保护机构,雇请乳 媪鞠育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七章 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 第八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第九章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第十章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
•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第二节 古代胎教 第三节 古代的家庭教育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第一节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二、慈幼观念的演变
1、原始社会--------罐葬(厚葬儿童的礼仪) 2、先秦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萌芽期
私有制社会:实施政治保护 《周礼》中“慈幼”的论述,既是夏、 商、周三个朝代致力于保护弱势幼儿的反映, 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保护弱势幼儿的最早理论。 大司徒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保息六政: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
学前教育史
2014年版
主讲:黄芬
• 一、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中国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实施、幼儿教育家的 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思潮及一些中外 学前教育名著的介绍等。
• 二、学习学前教育史的意义
• 1、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历 史规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命名后,将男孩的名字生 辰写在红纸上贴到祖祠壁上,向祖公报丁,生女不必。
④报喜 一般由孩子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有红鸡蛋等。
婴儿出生后设三母
3.三朝礼:
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 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 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礼记·射义》)女孩子不行此礼。

五、慈幼礼俗
(一)出生礼 1.催生礼
“分痛”、“催生礼”、“催生符”、“催生歌”和孕妇生产时的必备 用品 。
2.诞生礼: ⑴仪式流程: ①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
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②男悬弓、女悬帨
《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 ③名子
• 到秦代,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幼儿进行保护。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善杀养子者法当 弃市”,且明确规定若子女发育不全或子女太多, 父母不愿抚养而弃之,将受到法律的惩治。秦代 法律还规定,老师若过度役使学生或鞭打学生, 将受到一甲或二甲的处罚。
• 两汉时期,慈幼观念深入人心。文帝、景帝都有 “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之举,通过赐粟、给帛 等措施让“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
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 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 太学生、国子生。 •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 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 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 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