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2014年版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
00402 学前教育史

00402 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作为儿童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扮演着培养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角色。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不断探索,学前教育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和发展。
在远古时代,儿童教育主要以家庭为基础。
家长通过亲自教育、讲故事和说唱歌谣的方式传授知识和价值观给孩子。
这种形式的教育主要注重道德和行为的培养,通过家庭环境的熏陶来帮助儿童发展。
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儿童教育开始有了更为明确的制度化。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尊师重道的观念,培养儿童的道德和智慧成为教育的重点。
此时,私塾开始兴起,家长将孩子送往私塾接受基本的启蒙教育。
这些私塾通常由教师或士人开设,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知识。
在清朝时期,私塾逐渐成为普遍的儿童教育机构。
这些私塾数量庞大,教授范围逐渐扩大到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
此外,私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教授文字、书法和诗词。
到了现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20世纪初,一批进步教育家开始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提出了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们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注重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的全面培养。
1921年,上海市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幼儿园——"庐山堂"。
此后,幼儿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1923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广州召开,提出"寓教于乐、和谐发展"的幼儿园理念,强调通过游戏、活动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议程。
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1951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方针,明确了重点发展幼儿园的目标。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面临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前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完整版)00402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完整版)00402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00402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题型:单选20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题;论述题1、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慈幼机构是哪个:及幼堂。
2、中国第一个提出早育教育的教育家是:贾谊。
3、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4、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有哪些;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中国古代学前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答: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齐家治国的基础;光耀门楣。
2、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3、道德教育的内容:孝悌、崇俭、诚信、为善。
5、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儿童识字教材是什么?影响最大的是三字经《千字文》6、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原则;答:1、提倡及早施教;2主张慈严结合3、要求均爱勿偏4、主张博习致用5、重视风化陶染7、胎教的目的有哪些;胎教的理论基础:外象内感说;答:胎教的目的:避免“胎病”的发生,保证胎儿健康发育,提高新生儿的天然素质。
胎教的理论基础: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出的古代胎教学说的基本观点:“外象内感”,明代医学家万全从医学的角度对情绪对胎儿的影响作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外象内感”说:母亲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8、颜之推(名词解释);答:北齐文学家,早年接受家传儒学的教育,奠定了他作为一位儒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基础。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的作者。
9、学记(名词解释);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教育学著作。
10、中国近代最早创立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湖北省立幼稚园;11、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叫什么名字;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2、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答:1、重视蒙养教育;2、要求慎择师友;3、强调学“眼前事”;4、提倡正面教育为主13、民末清初对中国影响最深的幼稚教育是教会幼稚教育;14、蔡元培儿童教育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及这种方针包括的内容;答:“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00402学前教育史自考--3清末的学前教育

4.清末《癸卯学制》明确指出,蒙养院的宗旨是A.蒙养院和家庭教育并重B.以蒙养院代替家庭教育C.家庭教育辅助蒙养院D.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2015.44.清末学制提出蒙养院保育内容,除了游戏、歌谣、谈话外,还有【】A.图画B.体育C.社会D.手技5.在学前教育史上,确立“蒙养园”制度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子一一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2014.104.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A.常识B.图画C.手技D.行仪23.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并不单独设立,而是附设在育婴堂和。
3.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A.日本B.美国C.苏联D.英国23.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__。
2013.722.1904年,清政府颁布《_》,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2013.44.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的师资称()A.教习B.保姆C.乳媪D.节妇5.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蔡元培D.恽代英23.外国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是_幼稚园_____42.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外国教会在华兴办幼稚园的实质及其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材料]“幼稚之年,正就我范围之时”,“上帝之宝座,可藉教师之讲台而至者,藉儿童之游戏而亦至”。
“欲定民主国民之根基,除幼稚园外,无他术也;欲使街巷顽童、家中劣子,成为安分之小国民,除幼稚园外,亦无他术能收效若是之速也”。
答:一、设立幼稚园的实质1、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主义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的。
2、欧美国家在中国设立幼稚园,均通过教会来组织,这些幼稚园外国化严重,企图以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征服中国儿童;3、另外宗教色彩浓厚,希望中国儿童从小就忠于基督,成人以后便可以服服帖帖地受洋人摆布。
牧师梅因曾颇有把握地说,如果给他机会训练儿童一直到7岁,便可以保证使儿童以后对教会一直保持忠诚。
自考学前教育史重点复习材料

第1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一、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内容经科学测定我国一百多万年前的元谋人、五六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都处于原始人群时期。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一是生产劳动教育。
长辈将简单劳动工具的制造、取火的技术、渔猎的经验、采集和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制陶器等技术传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
二是生活习俗教育.三是原始的宗教教育。
四是原始的艺术教育。
五是体格和军事训练。
三、儿童公育机构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庠”。
史书上的记载和解释都说明,“四、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但却多样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第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公有制,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分财富。
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对儿童实行的是公养公教二、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学前教育计划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办的宫廷小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我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三)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一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幼儿年幼,难以理解深奥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他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逐渐形成习惯,良好的生活常规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02学前教育史00402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二节古代的胎教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第四节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第二节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活动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实验与探索第四节学前教育法规的颁行第五节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三节张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四节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五节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学前教育下编外国学前教育史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一节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目录第四节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一节中世纪学前教育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德国的学前教育第四节俄国与苏联的学前教育第五节美国的学前教育第六节日本的学前教育第十章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卢梭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二节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三节杜威的学前教育理论第四节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五节克鲁普斯卡娅的学前教育理论第六节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七节加德纳的学前教育理论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I 公育慈幼观念与礼俗是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
自考 00402学前教育史 复习资料

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中国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中国古代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有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普遍做法;计算,一般是粗浅得数字计算,多为日用的需要;自然常识,古代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方法,遇物而教。
神童教育: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
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
简答题2.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教儿宜早;教子义方;信而勿诳;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
3.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游戏:游戏始终是儿童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儿童教育中,游戏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儿童游戏的种类繁多,常有骑竹马、斗草、荡秋千、捉迷藏等。
讲故事:这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子女的最普遍的方式,尤其对幼小的孩子更是一种好的教育形式。
体罚:体罚就是扑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流行广泛。
4.中国古代儿童初步的道德教育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志向: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斗。
教以孝娣: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友爱兄弟。
孝娣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勤俭耐劳:喜欢节俭,切勿奢华,这是古代家庭对后代的普遍要求。
诚实无欺:要求孩子从小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错误,要以老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不欺骗别人行善积德:古人经常教育小孩子,为人处世要心眼好,多做善事,不做害人之事。
从小向孩子灌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礼貌谦让:要求儿童不但要对父母长辈及兄长有礼貌,而且对其他人也要以礼相待。
5 .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宫廷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的君主合格与否,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国君的权力至高无上。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超全考试复习资料全

《学前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宝典00 第一编中国古代学前教育1一,选择填空。
1▲.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包括劳动技能教育、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体格和军事训练等内容.p52▲.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__痒______”。
P63▲.“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p64▲▲.中国古代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p75▲.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孝悌,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P196▲.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P237▲.教儿宜早、教子义方、信而勿诳、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等家庭教育原则,出自古代中国8▲▲.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
这两个比喻符合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教儿宜早_原则。
P269▲.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有( )A.大器晚成 B.教子义方C.放任自主D.体罚p2710▲.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包括...( ) A.体罚 B.读经 C.讲故事 D.游戏p31-3211▲▲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世子法》,它为我国保傅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P34 12▲.宫廷儿童教育与一般家庭儿童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有制度保证。
这便是保傅制度和三母制度。
P36 13▲▲▲▲.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P3814▲.在中国古代宫廷儿童教育中,主要负责对太子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是子师P3815▲.在我国,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p4016▲.中国古代胎教的内容包括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陶冶、重视饮食的影响与调摄、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
P4617▲.把监督法、小劳法和瘦身法作为胎教方法的国家是中国p49-5018▲.童蒙教材的编写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是在宋代p5119▲▲▲.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王应麟所撰的《三字经》P5120▲.全文共300多句,1000多字,三字一句,六字一韵,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童蒙读物是《三字经》p51 21▲▲▲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训诫类和知识掌故类。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古代世界的学前教育1.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一些私人的幼儿教育机构。
例如孔子开办的教育机构就有专门为幼儿设立的教室,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
自秦汉以来,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祭祀、教导为幼儿服务的社会机构,称为“公益施舍学校”,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帮助。
2. 希腊古代的学前教育希腊古代的学前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古希腊儿童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健康、强壮、智慧和美丽的公民。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提到,“三岁之后,开始自然修炼,七岁之后,可以接受正式的教育”。
希腊古代的学前教育重视运动、音乐和诗歌的教育。
他们认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心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罗马古代的学前教育罗马古代的学前教育相对蓬勃发展。
儿童在罗马的家庭中接受教育,一方面是家长自己教导,一方面是请教育家或专业老师来教育。
罗马儿童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近代世界的学前教育1. 欧洲近代的学前教育18世纪,欧洲开始有了更多的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在英国、法国和德国。
在英国,启蒙运动和青少年教育改革使得幼儿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法国的孔代克学校是第一个专门为幼儿设立的学校,创办者是法国教育家费南。
2. 美国近代的学前教育19世纪,美国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个时期,美国的儿童教育主要是宗教机构提供的。
直到20世纪初,美国开始出现了更多的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
1873年,美国开始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称为种子学校,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
三、现代世界的学前教育1. 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20世纪,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致力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2. 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
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
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四、慈幼礼俗,俗称“抓周”。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
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
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意为在众人的帮衬下多才多福。
“洗儿会”也是父母借以表达自己对子女期望的郑重仪式。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时变:就是婴儿的各种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古人认为,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开始具备了初步的感知能力。
第二节古代的胎教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大脑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1)、胎教被看作是能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
(2)、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他的教育专著《小学》一书中,以“胎孕之教”为首论。
(3)、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所著医学巨著《千金方》中专门列出一门“养胎”,首次从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外界环境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上,详细分析和阐述了胎教的原理。
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心”的修养,主要是指“心”的“虚”与“静”。
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可包括三方面:“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陈述胎教之道时,除了“调心神,和性情”,还明确提出“节嗜欲”的主张。
3、注意环境的影响(1)、居处简静(2)、行坐端严(3)、避寒暑(4)、劳逸以节中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
这种思想和古代教育思想中“禁于未发之谓豫”“古者教导贵豫”的观点相一致,二者结合就构成了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根据。
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把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看作是“国之根本”。
有人把教育子女比作垦田。
在封建社会,垦田称为务本,说明教育子女和垦田耕作都被视作一切事业的根本。
家庭教育的功能:(1)、培养幼儿成才(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质(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一般是与学校教育并行的。
在幼儿正式进入学校之前,接受的基本都是家庭教育,大体上也相当于现在的学前教育。
这有一个年龄的界限,就是所谓的“八岁出就外傅”,八岁之前属于家庭教育,八岁之后属于学校教育。
有的记载是从十岁开始出外就傅。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及婴儿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交给他使用右手进食。
“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
意思是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教孩子学会如何应答大人的招呼,这是古代礼仪的基本要求。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女孩应声“俞”,声音委婉。
男孩学会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
这表示男女内外服饰有别,也有体现男刚女柔的意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即六岁的时候,教他学习简单的数字和辨别南北方方位的名称,这属于简单的知识教育,当然也是古代礼仪教育的一些基本的内容。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即席饮食,必后长着,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三、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放在了家庭教育的首位。
其一,伦理纲常教育。
以孝为本,以礼仪为核心。
“立志”这个概念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孟子?万章下》中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大致的意思是说,受到伯夷的影响,顽劣的人变得廉明了,懦弱的人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立志不仅是有理想,有志向,更要有为高尚的理想和只想奋斗到底的意志和决心。
其三,俭朴、正直、廉洁教育。
其四,爱国主义教学。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临终还在《示儿》中体现了爱国主义。
(二)、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礼仪,即所谓“幼仪”。
要求儿童对他人谦让有礼,也要求儿童自己行止有方,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家庭教育的原则家庭教育的原则:指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原则:一、以身示教的原则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三、重视环境陶冶的原则(陶冶教育包括“陶情”和“冶性”两个过程。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于熏陶的功能曾总结为两个字“化”与“渐”)四、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五、重视趣味性的原则六、“知子”与“均爱”的原则七、鼓舞的原则第四节古代的蒙养教育指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经过一定的组织过程,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文化、道德启蒙教育。
因此,蒙养教育是介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
一、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即端正其品德。
的教育目的论,是相信儿童生来就有向善的本能,有不学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
蒙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保全这种生来就有的善性,使其不被外部的物欲所污染;三是打好文字基础,掌握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学、道德、生活礼仪的基本知识和生产生存的基本技能。
清代学者在蒙养教育的方法问题上,更侧重于具体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王筠在《文字蒙求》和崔学古在《幼训》中提出的见解,最具有代表性。
50多种,尤其擅长《说文解字》的研究,著作有《文字蒙求》、《教童子法》、《说文句读》、《说文释例》等书。
其中,《教童子法》探讨了蒙学教育的一般性问题,提出了尊重儿童、将趣味性的因素引入蒙学教育的主张。
《文字蒙求》一书则结合汉字的结构原理和儿童的思维特点,提出了蒙养识字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
•王筠识字教学的三原则:•1、形象对比,将文字与实物结合起来,辨识汉字的主要方法•2、由简到繁,由易到难•3、言入于耳崔学古在蒙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幼训》。
关于蒙养教育的若干原则和方法,涉及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师生关系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崔学古根据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总结出的具体方法:其一是好言劝谕;其二是适当责罚;其三是使儿童“自成”;其四是为人师表;其五是批评责罚要讲究分寸;其六是“分任”和“鼓舞”。
分任:指家庭、学校如何更好地分工配合,履行好教育儿童的责任。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蒙养教育的内容其一,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方面的启蒙教育其二,初步的识字教育,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文字蒙求》其三,鼓励儿童读书进取、培养意志的启蒙教育其四,启发儿童智慧的故事传说其五,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其六,结合歌舞进行陶冶性情的启蒙教育其七,有关理性大义之类的启蒙教育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编篡的蒙学教材,最早出现在西晋,是西晋史学家束皙所撰的《发蒙记》。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
《三字经》由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是三言韵语,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知识,上述王朝兴废,下至宋代历史故事,后由明清学者续补辽金元以下的历史内容。
《千字文》在南北朝时期,由梁朝周兴嗣撰的,是四言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百家姓》是宋代的作品,作者不详,内容虽无文理,但字音押韵,便于诵读,且篇幅简短,切于实用,因而深受民间乡塾与家庭的欢迎。
三、幼儿游戏启蒙活动在中国古代,最早记载幼儿游戏的文献是《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中国古代的游戏大体遵循了三个原则:一,崇尚礼乐的原则二,崇尚简朴的原则三,崇尚正德的原则我国古代的游戏种类可分为三类:一,智力游戏二,生活游戏三,戏弄游戏、戏弄游戏作为一种表演剧是对儿童吸引力最大、最符合儿童意趣的艺术形式,因而也是儿童游戏模仿的对象,成为古代幼儿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儿童剧最早出现在唐初,最初形式就是大面舞。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27-97年)字仲任,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思想和著作中,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只有《论衡》流传下来的85篇。
一、论身心统一人与万物皆是秉承天地之气所生,并且按照自然的本性发育成长的,但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发育,也包括心灵的成长。
身心共同成长,才是完整的。
要实现身心的完整发展,就必须接受教育。
这也是王充的身心统一论的基本主张。
在此基础上,王充还进一步指出了心智上的差异与生体之间的关系。
二、论小二禀性王冲注意到儿童的先天素质,但把重点放在“教化成性”。
最终的善恶还是主要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
强调环境对儿童品行形成的作用,特别提出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将对其长大后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强调,教育和环境决定善恶三、论优生王充强调胎教、少生、优生。
王充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子女是夫妇和气所生,而子女的强弱夭寿是由夫妇禀气的厚泊所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