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关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文章有感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阅读和思量的总结和感悟。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我对新民主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必须首先实现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阅读《新民主主义读后感》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理论武器。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阅读《新民主主义读后感》的过程中,我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几个重要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了中国革命的阶级性质和革命的动力。
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是工人阶级和泛博劳动人民的革命。
其次,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了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性。
第一个阶段是民主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中国革命的分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划分,为中国革命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最后,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了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和联合战线的重要性。
中国革命必须建立起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我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它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斗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新民主主义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发展阶段。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首先,新民主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中国革命的目标是为了改变人民的命运,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
其次,新民主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反动统治。
毛泽东强调,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敌人,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他们的统治。
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牺牲,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第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是“几个并举”。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发展应该实行“几个并举”,即以国家经济为主体,兼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
这种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也是实行了“几个并举”的经济政策,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这样的经济体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
最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政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应该允许各种思想流派的自由发展,鼓励各种文化形式的创作和交流。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文化艺术领域,我们也是倡导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建设,鼓励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和传播。
这样的文化政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读《新民主主义论》,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发展阶段,它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这篇文章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也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战略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1.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认为这是一个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
这种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性质的社会形态。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应该采取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种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和任务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土地革命、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等内容。
这些基本纲领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是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以武装斗争为主,以政治斗争为辅。
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夺取政权,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路线和策略,就一定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方针,主张发展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经济的繁荣。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是对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阐述和思考的一篇文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初期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要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在阅读《新民主主义读后感》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突破了传统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它强调了农民阶级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策略,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其次,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出了土地改革、民族工商业的改造和对外经济关系的调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民主主义理论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创造力,这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新民主主义理论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要求。
它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要求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群众的疾苦和需求,为人民服务。
同时,新民主主义理论还要求党员干部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初期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它对于中国革命、社会改革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我对于新民主主义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支持。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撰写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革命理论作出的有力回应。
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和革命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路径。
本文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这本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道路选择以及未来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革命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达成了共同抗日、民主革命的共识。
然而,受到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成为当时较大的争议。
《新民主主义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
文章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意味着中国的革命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中国革命不仅要求摆脱外来压迫,还要消除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文章以深入的历史分析为基础,准确地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紧迫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相较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当前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必然选择。
文章指出,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应该采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确保最大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
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种专政形式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文章还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可以采用各种革命形式,如农民战争、城市武装起义等,来推翻封建势力的统治,最终实现革命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展望文章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展望。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解放的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之路。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将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将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所写的一篇重要著作,它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新民主主义论》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1.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2 中国革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3.1 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策略3.3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4.1 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4.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4.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意义5.1 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世界革命的影响5.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背景和国际联合总结:总结1:《新民主主义论》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结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转折点。
总结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意义在于为世界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性质和任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指出了中国革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同时,它也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在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时,书中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明确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在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时,书中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_《新民主主义论》读书心得范文

Opportunity has a special affinity for prepared mind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_《新民主主义论》读书心得范文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一】有幸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尽管里面的某些名词在现在读来似乎味同嚼蜡,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引经据典,但里面那种步步为营的推理议论,不得不让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
纵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背景。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地情况下,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
而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
于此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在《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即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其次便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最后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十五个部分,十五条阐述,将新民主主义明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系统的概述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
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篇一:新民主主义论感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号:20XX111117000591王鹏读完毛主席的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收获颇多的。
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更让我懂得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
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读有关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文章有感新民主主义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初,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刘少奇等党内领导人对上述思想表示了认同,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阐发。
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构想最终形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形成。
从四十年代初到建国初期,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等,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指导,而且把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1952年6月,毛泽东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标志着他开始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1953年6月,毛泽东批评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提法,同年12月,公开出版发行的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中共中央正式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主要论述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制度、关于各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虽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经过短暂的实践被放弃,虽然新民主主义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不同的时期,但是二者仍然有明显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要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回归到新民主主义”的说法,否定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大搞历史的倒退,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由于毛泽东过早地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匆忙实行“三大改造”,因此,1956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而来,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
接着毛泽东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畸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完成本应该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的任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实行了类似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策,特别是对待私人资本的政策。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包括私人资本在内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并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使私人资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完全消失,直到改革开放后,政策松动,私人资本才逐渐恢复发展,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一变化确实具有后退的性质,但我们不能把改革中这一必要的后退看成是回归到新民主主义的依据,因为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
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主要任务上,新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除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还要扫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势力。
在经济建设上,新时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还没有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政治建设上,新时期发展民主政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还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
在文化建设上,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带有旧时代的烙印。
等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成果,绝不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
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毛泽东同志正是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现实,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分析,进一步提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不可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可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的充分发展然后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经过短暂实践被放弃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当时我国仅仅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没有生产力没有得到成分发展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因而对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探索,但其结果并不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首先要认清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我国是在是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没有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表明,一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我国还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这一现实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时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们才得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自觉坚定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要借鉴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经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勾画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早结束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加以借鉴吸收和发展的。
在政治方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对于新民主主义政治,毛泽东主张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它法蒂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主张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据这一纲领,建国后,我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体现了毛泽东对于民主、自由、人权的态度。
新时期,我们要继续发展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的政治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政治文明”。
在经济方面,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构成。
保护民族工商业和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是毛泽东根据当时情况提出的两点创造性思想,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很有启发的:一是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二是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生产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允许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文化方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继承了这一正确思想,并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增添了新的内容:以培育“四有公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人们对如何让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确犯有严重的错误。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我们应该珍视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