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新民主主义论 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 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初期提出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它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这部著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毛泽东在书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主要矛盾是国家民族矛盾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纲领。

毛泽东在书中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土地革命、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

他指出,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改革,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民族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要求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政治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必要条件,要求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这些纲领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纲领和路线。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在书中指出,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方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对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在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分析和规划,对国际形势的评价和展望。

他的思想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篇一:《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的明灯——读《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与导师毛泽东同志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这就是深刻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新民主主义论》。

最近,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有关课程以后,我仔细阅读了这一名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认真的学习了文中的观点和精神,因为这篇文章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重要代表作。

在文章里,我深刻的领会到,毛主席他以一个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气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中国民族革命实际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论》就像是一盏金光闪闪、永不熄灭的明灯,高悬在中国的夜空,指引着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驾驶着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中国革命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了下面的一些结论。

首先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

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

我们不能幻想着一步登天,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这种思想是极其幼稚的,是有害革命的。

我还清醒的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读后感新民主主义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发展阶段。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首先,新民主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中国革命的目标是为了改变人民的命运,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

其次,新民主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反动统治。

毛泽东强调,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敌人,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他们的统治。

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牺牲,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第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是“几个并举”。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发展应该实行“几个并举”,即以国家经济为主体,兼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

这种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也是实行了“几个并举”的经济政策,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这样的经济体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

最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政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应该允许各种思想流派的自由发展,鼓励各种文化形式的创作和交流。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文化艺术领域,我们也是倡导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建设,鼓励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和传播。

这样的文化政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读《新民主主义论》,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纲领和发展阶段,它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这篇文章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也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战略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1.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认为这是一个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

这种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性质的社会形态。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应该采取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种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和任务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土地革命、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等内容。

这些基本纲领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是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以武装斗争为主,以政治斗争为辅。

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夺取政权,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路线和策略,就一定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方针,主张发展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经济的繁荣。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由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撰写。

这本著作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新民主主义论》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一、中国社会的特点1.1 农民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力量,他们面临着土地问题、租佃问题等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解决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1.2 帝国主义的侵略:《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手段,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革命的核心内容。

1.3 资产阶级的特点:《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具有两面性。

他们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此,中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立场和态度是复杂而多变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2.1 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来自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

这三个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追求民主和社会进步。

2.2 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组织性和最有纪律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领导革命的能力和责任。

2.3 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动力所决定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3.1 实现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实现民主政治。

3.2 进行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论》强调,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撰写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革命理论作出的有力回应。

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和革命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路径。

本文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这本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道路选择以及未来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革命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达成了共同抗日、民主革命的共识。

然而,受到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成为当时较大的争议。

《新民主主义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

文章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意味着中国的革命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中国革命不仅要求摆脱外来压迫,还要消除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文章以深入的历史分析为基础,准确地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紧迫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相较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当前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必然选择。

文章指出,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应该采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确保最大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

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种专政形式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文章还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可以采用各种革命形式,如农民战争、城市武装起义等,来推翻封建势力的统治,最终实现革命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展望文章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展望。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解放的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之路。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将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将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现代杰出领导人之一毛泽东的代表著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通过这一文章系统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这篇文章于1940年发表,正处于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指导革命实践,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

一、文章主旨《新民主主义论》的核心观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和性质。

它强调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二步是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深刻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作者的论述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善于将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

《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既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又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实现这些纲领的路径和策略。

深入浅出的语言:文章采用了大众化的语言,使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种写作风格既有利于统一党内外的思想认识,又有助于扩大革命的影响力。

逻辑严密:文章的结构清晰,从定义、性质、任务到实施方案,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这使得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具有前瞻性。

三、个人观点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深感毛泽东思想的深刻与前瞻性。

在当今时代,尽管社会环境与革命时期大不相同,但其中关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核心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

特殊是在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深刻领略新民主主义的真谛,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四、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坚持民族独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民族独立思想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同时警惕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干预。

促进人民福祉:《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当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阶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些感悟和思量。

一、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1.1 新民主主义的定义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

1.2 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地位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民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3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前奏,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2.1 中国革命的性质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

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2 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毛泽东强调,惟独工农联盟才干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实现革命的胜利。

2.3 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惟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中国才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目标。

三、对中国革命的策略3.1 统一战线的建立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一战线。

惟独统一战线的建立,才干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3.2 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毛泽东强调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惟独通过武装斗争,才干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

3.3 群众路线的贯彻毛泽东提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惟独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才干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民主主义论读书心得篇一:《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有幸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尽管里面的某些名词在现在读来似乎味同嚼蜡,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引经据典,但里面那种步步为营的推理议论,不得不让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

纵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背景。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地情况下,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

而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

于此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在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在《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即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

其次便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最后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十五个部分,十五条阐述,将新民主主义明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系统的概述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中国的性质。

他明确的指出:“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

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

”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三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当时的中国需要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四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领导。

他认为: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领导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由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而在这种力量中,包括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主导力量。

五是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通过对时代的特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毛泽东进一步论证了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个命题,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决定了这种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六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政治上,需要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上,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产业为国家所有,进行土地改革,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上,提倡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它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我们看到毛主席用他得一只笔,为我们构思了一幅新民主主义的蓝图。

它主席思想的重要篇章,是我党早期形成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真正的真是光辉的篇章,伟大的理论。

或许那个时代的文章现在我们读起来有些许无奈,些许无语,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那个时代的背景,不能真真切切的了解这篇论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身处那个时代,很难能理解那个时代文化对革命、对胜利的重要性。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很俗的,我也想到了文化上面。

文化是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的总和。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浪尖,摆在我国人民心里的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现实才有说服力:加工制造式的工厂占据了中国沿海城市的半壁江山;贫富分化严重;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严重脱节;政府机构是权利金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现代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传统的百家争鸣到孔子的儒家文化,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再到“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文化大革命,最终走到改革开放的时代。

不停的摸索,不断的探索,我国的现代文化在几经周折中演变成了什么样子,似乎说不清。

阅读了《新民主主义论》,我却不禁推崇起毛主席来。

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排除万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了一系列坚实的物质、科技基础,使中华民族可以扬眉吐气。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主席的伟大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经济至上,政治黑暗,文化缺失,我们很有必要重拾那段历史,重读那篇经典,重拾那份淡然。

民族、科学、大众,愿我们的文化能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愿我们的国家能重振中华名族之风。

篇二:思政原著导读《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学院名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我之前对于《新民主主义论》的了解,仅限于初高中的历史课本,并且仅仅是知道这是毛主席的著作,却未做深入的研究。

这个暑假,应学校的要求,我有幸拜读了这篇著作,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感觉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

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当时处于困惑的人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不仅如此,《新民主主义论》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政治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采取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经济上,文中提到应“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中国的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道路,决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让少数资本家和地主“操纵国计民生”。

文化方面,毛泽东指出“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

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工人阶级;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必须采取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