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原著导读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典范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典范《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理论从实践中来,更要到实践中去。
我们阅读经典、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学会如何将理论应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
最近通过认真阅读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并结合工作实践进行思考,我深切感受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实践的光辉典范。
我们学习这部著作,不仅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进程,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和体会到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获得新形势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好自身岗位工作的有益启迪。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年2月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刊载,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这篇著作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文献,与《〈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一起,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独特创造,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飞跃。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在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极其艰难曲折的历程,这段时间在对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革命、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仍没有完全成熟和自觉。
1938 年10 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政治上大肆叫嚣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谬论。
1938年12月,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发表《致毛泽东先生一封公开信》,咄咄逼人要和毛泽东讨论共产党之理论号称国民党理论家的叶青更是主张三民主义可以满足中国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
新民主主义论 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初期提出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它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这部著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毛泽东在书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主要矛盾是国家民族矛盾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纲领。
毛泽东在书中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土地革命、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
他指出,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改革,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民族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要求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政治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必要条件,要求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这些纲领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纲领和路线。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在书中指出,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方向,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对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在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分析和规划,对国际形势的评价和展望。
他的思想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篇一:《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的明灯——读《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与导师毛泽东同志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这就是深刻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新民主主义论》。
最近,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有关课程以后,我仔细阅读了这一名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认真的学习了文中的观点和精神,因为这篇文章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重要代表作。
在文章里,我深刻的领会到,毛主席他以一个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气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中国民族革命实际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论》就像是一盏金光闪闪、永不熄灭的明灯,高悬在中国的夜空,指引着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驾驶着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中国革命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了下面的一些结论。
首先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
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
我们不能幻想着一步登天,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这种思想是极其幼稚的,是有害革命的。
我还清醒的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论

读《新民主主义论》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当今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形势,我们必须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的核心精神,是科学的态度。
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才能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
真理是不能主观的夸张,而是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其次,要坚持不懈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最后,发扬民主,团结民众,走群众路线。
思政导读读书心得

思政导读读书心得-《新民主主义论》(1~6)读后感读了《新民主主义论》本人对该文章颇有了解并有写个人心得体会。
现借此文章提出个人对《新民主主义论》其中的几部分的粗略见解。
才疏学浅,如有错误,多请见谅。
背景分析:面对来自国内外党派人士对共产党的怀疑,作为当时具有一定领导性的人物,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及其追随者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并且从根本上阐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见解,毛泽东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深刻阐述了近代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和建设中国的重大问题,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
作者的政治立场:当时毛泽东是中央的核心人物。
具有领导性的关键人物。
一、中国向何去:在这部分里,为了平息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疑惑,压制这场甚嚣尘上的反共声浪,毛泽东简要说明了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动向问题。
毛泽东坚定的认为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有利的抨击了“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的狂妄态度,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明了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任的精神才能使民族解放,才能摆脱民族的灾难,毛泽东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否定了主观对现实的夸张,并且把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定位于检验真理的尺度。
从哲学的观点上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场胜利的革命。
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在这部分里,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的,这让当时中国人民可以清楚透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的目的中,毛泽东也简单说明了新中国的“新”在何处,“新”字包括新的政治,新的经济和新的文化。
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将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与此同时,着重强调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由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在这部分里毛泽东更加强调的是新的中国文化,可见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反作用,对一个民族是何等的重要,在思想哲学课上,听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想和作用的,但对于哪个更重要,就没有客观的深入了解,在此就不多提个人观点。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由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撰写。
这本著作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新民主主义论》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一、中国社会的特点1.1 农民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力量,他们面临着土地问题、租佃问题等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解决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1.2 帝国主义的侵略:《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手段,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革命的核心内容。
1.3 资产阶级的特点:《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具有两面性。
他们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此,中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立场和态度是复杂而多变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2.1 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来自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
这三个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追求民主和社会进步。
2.2 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组织性和最有纪律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领导革命的能力和责任。
2.3 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动力所决定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3.1 实现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实现民主政治。
3.2 进行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论》强调,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撰写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革命理论作出的有力回应。
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和革命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路径。
本文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这本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道路选择以及未来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革命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达成了共同抗日、民主革命的共识。
然而,受到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成为当时较大的争议。
《新民主主义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
文章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意味着中国的革命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中国革命不仅要求摆脱外来压迫,还要消除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文章以深入的历史分析为基础,准确地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紧迫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相较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当前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必然选择。
文章指出,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应该采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确保最大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
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种专政形式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文章还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可以采用各种革命形式,如农民战争、城市武装起义等,来推翻封建势力的统治,最终实现革命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展望文章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展望。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解放的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之路。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将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将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_《新民主主义论》读书心得范文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_《新民主主义论》读书心得范文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一】我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主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
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
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
中国应该更多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还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借鉴。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扬弃,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大学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二】此前我对中国为什么非走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而不能走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认识还不是不够深刻,总觉得英、美不都走的这样的路,而且最终成功了吗?但在看了《新民主主义论》的第7小节“驳资产阶级专政”后,我明白了,诚然,这是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但无如国际国内的环境,都不容许中国这样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学院名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我之前对于《新民主主义论》的了解,仅限于初高中的历史课本,并且仅仅是知道这是毛主席的著作,却未做深入的研究。
这个暑假,应学校的要求,我有幸拜读了这篇著作,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感觉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
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当时处于困惑的人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不仅如此,《新民主主义论》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政治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采取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经济上,文中提到应“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中国的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道路,决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让少数资本家和地主“操纵国计民生”。
文化方面,毛泽东指出“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
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中国工人阶级;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必须采取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体会很深的还有一点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
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
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然后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
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我们必须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
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
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
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
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作为毛泽东思想发展与成熟的主要标志,《新民主主义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则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问世将近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部熠熠生辉的著作提出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极具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对于这部著作,我们关键在于理解它的精髓,并将这种思想赋予到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当中。
未来是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去追求的,它就在那里。
我们会带着这些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