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资产定价

合集下载

过度自信、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的非对称反应

过度自信、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的非对称反应
唐先勇 王永海 : 过度 自信 、 市场均衡及 资产定价 的非对称 反应
过度 自信、 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的非对称反应 木
居先 勇 王 永 海
(、 1贵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贵州 贵 阳 5 0 0 ; 、 5 0 4 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2
摘 要 : 文对 D nee ̄(0 1所 给 出的 基 于投 资 者过 度 自信 的 定价 模 型进 行 了修 正 。 市场 均衡 条件 本 ai lt 20 ) 在 下 , 对投 资组 合 进 行再 次 市场 调 整 , 是 调 整 期 望 回报 中的 风 险补 偿 。风 险补 偿 的 调 整使 得 资 产 的 市 场 定 不 而
导致的风险补偿的减少。 由其建模过程可知, 投资者过度 自信会导致投资组合的调整( 加权平均)而D ne ; ail 等在力权投资组合的基础上 , Ⅱ 又进行 所谓的市场调整 , 使得投资组合中各资产数量都要减少。 并且该定价模型还意味着, 对于等量的正 、 负信号 , 资产价格的波动是对称的。 而众多
为水是平的, 就说海洋是扁的; ai ea(0 2也给出类似的比喻: D ne t12 0 ) l . 不能因为非洲草原上有食 肉动物的存在 , 就说没有可被捕食的动物了。 也 就是说 , 不能因为理l交易者的存在, 生交易者就会完全消失; 生 非理l 即使每个交易者都是理陛的, 市场也未必是完全有效的。 因此 , 理性的局限 和偏好的内生 , 就给金融学家带来巨大的挑战, 也使得许多学者不得不考虑投资者的心理特征——非理 陛行为。 许多行为心理学研究成果表 明, 人有时候会高估 自己的能力。 a rrn L vl (99研究发现, 如c meead oao19 ) l 潜在的市场进 入者会过度 自信。 orad a (0 7- A为, M oe l C i 2 0 ) l n I  ̄, 当人们 面对结果具有可控l 生的任务时, 会显得过度自信。 不但行为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 人有时会过度 自信; 金融学家们也证实了, 投资者在资产定价

过度自信,导致频繁交易!

过度自信,导致频繁交易!

过度自信,导致频繁交易!青泽谈投资之道 3月28日我们或许都听说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如果要评价自己的驾驶水平在一群人中的位置,90%的人都说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

但事实是,只能有50%的人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必然有50%的人在平均水平之下。

这就是过度自信的表现。

过度自信,就是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

比如,开车的人都知道酒后开车很危险,大多数人都觉得别人酒后开车可能会出车祸,但是自己喝了酒以后却是可以控制的。

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们分别问丈夫和妻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了百分之多少的家务,将调查结果统计出来,居然发现丈夫和妻子平均认为自己做的家务百分比和是130%。

也就是说最起码有一方,更可能是双方都高估了自己承担家务的比例。

这也是过度自信的表现。

以后夫妻吵架时,双方都为自己邀功时,就可以拿出这个研究结果讲道理了。

人类倾向于从无序中看出规律,尤其是从一大堆随机的经济数据中,推出所谓的规律。

美国行为科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他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许多事件的发生完全是由于运气和偶然因素的结果,而人类有一种表征直觉推理特点,即从一些数据的表面特征,直觉推断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产生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

投资者的归因偏好也加重了这种认知偏差,即将偶然的成功归因于自己操作的技巧,将失败的投资操作归于外界无法控制因素,从而产生了所谓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

过度自信,就是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于自信。

投资者趋向于认为别人的投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是在根据优势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操作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认为:过度自信来源于投资者对概率事件的错误估计,人们对于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过高的估计,认为其总是可能发生的,这也是各种博彩行为的心理依据;而对于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易产生过低的估计;但对于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则认为肯定会发生。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详述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详述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详述1. 引言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Theory)是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释投资者行为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但这种假设与真实世界中的投资者行为存在差距。

相反,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以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观察为基础,试图通过认知偏差、情绪影响和群体效应等因素对资产定价进行解释。

本文将详细介绍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要点,并讨论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

2. 基本假设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投资者不完全理性。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并根据风险和预期收益对资产进行定价。

然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受到多种认知偏差的影响,导致其行为与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存在差异。

3. 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处理信息时所产生的系统性错误或偏差。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将这些偏差归结为几个重要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固定化、样本偏见等。

•过度自信:投资者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准确性,并过度自信地进行投资决策。

•损失厌恶:投资者在面临损失时表现出比同等收益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导致他们对风险的态度更加谨慎。

•固定化:投资者倾向于固守既定观念和决策,忽视新的信息和证据。

•样本偏见:投资者基于过去的观察和经验做出决策,而忽视整体的市场情况和趋势。

这些认知偏差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进而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4. 情绪影响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认为情绪对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动有重要影响。

投资者的情绪状态和情感感受可以影响他们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

情绪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短期情绪:投资者的短期情绪,如焦虑、兴奋、恐惧等,会影响他们对资产的需求和供给,并使资产价格出现短期波动。

•长期情绪:投资者的长期情绪和情感感受,如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会对资产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情绪影响是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需要在资产定价模型中加以考虑。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及实证研究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及实证研究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及实证研究导言:在资本市场中,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对资产定价起着重要作用。

自从以来,许多研究学者开始关注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

本文将介绍这些理论,并基于实证研究来验证这些理论的实际效果。

1. 投资者情绪与资产定价投资者情绪是指投资者对市场和资产的情绪状态,包括乐观、悲观、恐惧等。

从传统的投资者行为角度来看,市场上的投资者情绪通常是非理性的,但对资产定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情绪高涨时,投资者往往过于乐观,导致资产被高估;而在情绪低迷时,投资者往往过于悲观,导致资产被低估。

因此,了解和研究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的影响非常重要。

2. 情绪影响下的资产定价理论2.1 威廉姆森情绪指数理论威廉姆森情绪指数理论认为,投资者情绪与市场风险存在着正向关系。

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买方,导致市场风险增加,从而推高了资产定价。

相反,当投资者情绪低迷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卖方,导致市场风险降低,从而推低了资产定价。

2.2 休斯与叶森情绪指数理论休斯与叶森情绪指数理论认为,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率有着预测能力。

他们通过构建情绪指数来衡量投资者情绪,结果发现情绪指数与股票收益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情绪越高涨,未来股票收益率往往会越低;情绪越低迷,未来股票收益率往往会越高。

3. 基于实证研究的验证近年来,许多研究学者基于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进行了验证。

他们发现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的确有重要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当投资者情绪过度乐观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往往会高于其基本面所能支持的水平;而当投资者情绪过度悲观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往往会低于其基本面所能支持的水平。

此外,许多实证研究还发现,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的超额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股票市场的超额收益率往往会增加;而当情绪低迷时,股票市场的超额收益率往往会减少。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是一种考虑到投资者行为特征的资产定价理论,它基于前景理论、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参照依赖和时间不一致偏好等行为心理学原理,对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修正和扩展。

下面是关于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比较。

一、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基本原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主要考虑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包括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参照依赖等。

这些特征导致投资者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可能过于乐观或悲观,从而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例如,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过分相信自己的预测能力,而参照依赖的投资者可能更愿意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决策。

基于这些行为特征,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进行修正和扩展。

它认为,资产的内在价值不仅取决于基本面的风险和收益,还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有关。

因此,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通过引入行为因素来构建更准确的定价模型。

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异同1.理论基础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基于前景理论和行为心理学原理,考虑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和风险收益均衡原理,认为资产价格与基本面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风险度量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风险是用资产的系统性风险来度量的,即资产与市场组合的相关性。

而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中,风险是用投资者主观感受到的风险来度量的,它不仅包括资产的系统性风险,还考虑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认知偏差。

3.预期收益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预期收益是根据资产的贝塔系数和无风险利率来计算的。

而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中,预期收益不仅取决于资产的贝塔系数和无风险利率,还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有关。

例如,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过高或过低估计预期收益。

4.市场价格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价格是投资者对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

而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中,市场价格不仅包括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还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过度自信_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

过度自信_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

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3吴卫星 汪勇祥 梁衡义 内容提要:当存在模型不确定性且有限市场参与内生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给出的模型分析了两种投资者在不同情况下对股票市场的参与情况,借此解释有限市场参与、超额进入和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

模型在流动性溢价、投资者结构和风险溢价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实证含义。

模型表明,理性投资者有更大的投资区域,但是非理性投资者在其投资区域内更为激进。

进而,在不同情形下,模型给出了资产均衡价格与投资者结构之间对应关系。

关键词:过度自信 有限参与 资产价格泡沫3 吴卫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邮政编码:100029,电子信箱:wxwu @ ;汪勇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电子信箱:yw2186@ ;梁衡义,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邮政编码:100080,电子信箱:lhy @ 。

作者感谢中科院数学院程兵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汪昌云教授、Princeton 大学W ei X iong 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Jialin Y u 博士、北京大学徐信忠教授、王亚平博士和张峥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吴军教授和“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国金融学年会”、“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参与我们论文讨论的多位同行的有益建议和指导;作者对两位匿名审稿人的评论意见和有益建议深表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11过度自信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Jerome D.Frank ,1935)或者高估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的精确性(Fischhoff 等,1977)。

也就是出现了心理学文献中所谓的“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现象。

Hvide (2002)认为,“过度自信”的具体含义可能存在着差异。

一种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存在傲慢(Hubris )心态;另外一种过度自信则指的是人们对于某种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Alpert and Raiffa ,1959;Lichtenstein 等,1982)。

浅议异质信念与资产定价

浅议异质信念与资产定价
产 定价模 型进 行 了总 结 。
【 关键词】
异 质 信 念 ;行 为 金 融 ;资 产 定 价


异质 信 念的 形成
异 质 信 念 (1tr g I 0 s b l f) } e 0 e e u ei s e 1 e 是 针 对 传 统 金 融 学 中 “ 喷预 期 ” 的 概 同 念 上 提 出 来 的 。 传 统 资 本 资 产 定 价 理 论 和有效 市场 假说都 是建 立住 “ 理性投 资 者 的 同质 预期 ”这 一 前提 假 设 之上 的 。 这 … 假 设 暗 含 两 层 意 思 :首 先 ,投 资 者 对 影 响 证 券 价 格 的 所 有 信 息 能 够 做 出快 速 反应 。 其次 投 资者 面对 相 同 的信 息 , 对 资产 收 益 的 未 来 预 期 能 够 做 出 一 致 而 准 确 的 判 断 ( 圣 平 , 0 2 。这 一 假 设 张 20 ) 在 理 论 L 是 可 行 的 , 但 是 相 比 现 实 世 界 , 该 假 设 显 然 是 不 准 确 的 。 目 前 ,理 论 研 究 主 要 是 通 过 放 宽 经 典 的 资 产 定 价 假 设 来 解 释 异 喷 信 念 的 原 因 , 通 过 假 设 投 资 耆 存 在 过 度 自 信 , 可 能 没 有 意 识 到 自 己 的 信 息 劣 势 , 可 能 由 于 自信 而 不 会 从 他 人 交 易 中 获 取 信 息 , 基 丁 这 佯 一一 个 基 础 , 已有 研 究 从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对 异 质 信 念 的 产 生 进 行 了解 释 。 首 先 ,Iis li r Te h ( 0 3 trhef 和 e o 20) 提 出人 是 “ 限 注 意 ” 的 ,现 实 也 是 如 有 此 。 投 资 耆 可 能 仅 注 意 到 部 分 信 息 , 但 是 在 市 场 中 决 策 时 却 没 仃 意 识 到 这 一 问 题 。“ 意 ”是 一 种 稀 缺 资 源 ,对 一 些 信 注 息关注 就会忽 略其他 的一・匕 止 信启、 。 ~ 个 直 观 的 简 单 的 说 法 是 人 只 会 依 据 自 己注 意 的 信 息 进 行 决 , 每 个 人 注 意 的 信 息 不 同 ,就 必 然 会 有 在 投 资 决 策 的 判 断上产 生差异 。此 外行 为金融学 和心理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标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市场实际的差异早已被学者和投资者观察到,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给了学者和投资者研究金融市场的崭新道路。

行为金融学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中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脉络、过度自信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等。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心理学实验,市场异向一、引言现代金融经典理论对理性人在金融市场中的规范行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然而,现实当中的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个人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行为与现代金融经典理论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利用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投资者偏好,决策等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Statman,1999)。

本文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对相关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过度自信的心理研究人们在生活中、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的准确程度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Fischhoff等,1977)。

可以认为,过度自信就是对于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即低估了后验分布的判断范围。

Oskamp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把过度自信简单的定义为超出正确范围的自信。

在他的实验中,心理医生的自信程度与其诊断的准确性极不相称,过度自信的程度随着任务重要性的上升而升高。

后来,Fischhoff把这一实验的现象定义为对“正确性没有保证的信念”。

在另一系列的关于常识性问题的实验中,Fischhoff进一步证明人们对自己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即人们常常高估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和信息的正确性。

(Fischhoff,1977)。

同时,他也定义了难度效应(Fischhoff,1977),这一效应意在说明过度自信在越困难的任务中越明显,而在容易的任务中则会表现出过度的不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自信与资产定价
摘要:本文总结了对过度自信投资者行为分析的两种模型,h&l 模型和dhs模型,包括其心理基础,相关假设及结论解释,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简单的分类,进而提出过度影响资产定价的路径,同时对这两种模型前提假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过度自信;资产定价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试图解释不确定条件下未来支付的资产价格或价值。

资产定价理论是建立在“理性投资者的同质预期”这一前提假设上的,这一假设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对市场上的信息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二是投资者们对证券收益率的均值、方差、协方差等具有相同的期望值,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对各个资产的期望收益和风险具有相同的预期。

然而,随着金融业的繁荣和发展,传统资产定价理论在解释股价溢价之谜等现象时出现了困难,“理性投资者的同质预期”只是理想中的状态,实际上投资者只是有限理性,并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偏差,因此,关于投资者心理方面的研究慢慢扩大。

认知偏差对于资产定价有着较大的影响,过度自信也为认知偏差的一种。

过度自信,即投资者认为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精确度要比实际上的精确度更高,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成功机会的一种心理现
象。

过度自信容易引起过度反应、过度交易和羊群行为,容易导致投机泡沫的产生。

相对于普通投资者,专业相关人士更容易出现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现实金融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所占资金比例远远超过普通投资者,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都是由专业人士进行投资,又会进而引起市场上普遍的过度反应,因此,研究过度自信、过度反应这一认知偏差对于研究资产定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过度自信的研究模型
目前行为金融结合心理学方面提出了关于异质信念的概念,相对于同质预期,考虑了投资者是不完全理性的,对资产收益的预期不同,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厌恶程度不同,来解释市场上投资者的不同行为导致的不同市场效应。

过度自信为异质信念里重要的一部分,对过度自信、过度反应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研究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h&l模型、dhs模型等。

(一)h&l模型
h&l模型为hirshleifer和luo于2001年提出的对过度自信投资者的分析方法,目前研究过度自信投资者的文章大部分采用了类似于h&l模型的方法。

h&l模型主要是研究过度自信投资者是否能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通过研究这一问题来表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是如何获利的,他们的交易行为如何。

1.h&l模型的心理基础
h&l中过度自信是投资者认为自己对未来股价的判断能力比实际能力更准,所以他们会低估自己的判断误差,造成对风险的判断情
况与实际情况相背离。

2.h&l模型的假设基础
h&l模型主要建立在如下几个假设基础上:(1)市场中存在着两种信息,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

其中公共信息为大家都能获得的,但并非可以影响到所有人,私人信息为信息还未公布前部分投资者获得的;(2)经济中存在着两类资产,支付恒定的无风险资产以及支付服从正态分布的风险资产;(3)市场中存在着三类投资者:理性投资者,过度自信投资者及噪声投资者;(4)三类投资者均根据自身所获得的市场信息进行投资,其中噪声投资者未能获得任何私人信息。

3.h&l模型的结论
h&l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在内的资产组合,通过推导最大化期末财富所带来的效用来计算投资者的最优风险资产需求、风险资产的均衡价格以及理性投资者和过度自信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通过该模型的计算可以得出过度自信投资者能够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可以通过噪声交易者的错误定价中获利,并得出了过度自信投资者与理想投资者之间收益及资产选择的差异对比,分析过度自信投资者的行为。

(二)dhs模型
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于1998年提出的,旨在分析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有偏差的自我归因分析,分
析这两种心理现象导致的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影响资产定价。

1.dhs模型的心理基础
dhs模型主要建立在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偏差的基础上,过度自信主要是指投资者过高地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过低地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自我归因偏差本来是指人们往往把成功归为自己的努力,而把失败归为运气等外部原因。

2.dhs模型的假设基础
dhs模型主要建立在如下几个基础上:(1)与h&l模型类似,信息分为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公开信息为全部投资者都可以获得的,私人信息为部分投资者提前获取的;(2)市场上投资者分为过度自信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前者根据市场信息会过度自信估计市场情况,后者理性估计市场情况;(3)股价服从正态分布,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错误估计会导致对股价的错误估计,且知情者估计的自信程度越高,股价的方差越小。

3.dhs模型的结论
dhs模型以各信息反映的均值和方差以及知情者的自信程度和自我归因程度为自变量,推导出了各时间点股价的期望。

模型主要反映了半理性投资者在未获得公开信息的情况下由于过度自信投资,低估股票价格,部分公共信息披露后,依然坚持己见,低估股票价格,造成市场交易量变化,股价出现波动,直至全部公共信息披露后,半理性投资者才开始修正自身行为进行理性投资。

二、过度自信的研究结果
1.过度自信投资者对正、负信号的反应是否对称
danieletal认为,过度自信意味着股价的长期滞后负相关、过度交易和基于公开事件的回报可预测性等,给出了一个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截面定价模型,该模型既反映了协方差风险,又包括了因过度自信而引起的错误定价;odean认为,不同类型的过度自信交易者对市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过度自信交易者会导致市场平均交易量的增加、市场深度加深及期望效用降低;唐先勇、王永海认为,在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下,资产价格对于等量的正、负信号呈现非对称反应,投资者对利好消息的反应比较敏感,对利空消息的反应则显得不足。

kenneth 和john通过对日本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的行为与市场有关,牛市下投资者更偏向过度自信,而熊市下的行为与过度自信并不一致,即在过度自信下,可能投资者对正信号的反应大于对负信号的反应。

2.过度自信投资对金融数量和交易的影响
马胜、汪瑞分析了过度自信对交易数量及收益回报的定量影响,认为过度自信程度提升时,预期价值高估和预期交易数量增加,预期短期随过度自信水平提升而增加;吴卫星、梁衡义认为由于过度自信的投资者的存在,他们实际上在一段时期内充当了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从而导致了风险的暂时降低,投资者会接受比较高的资产价格,要求相对比较低的期望收益;孟卫东、江成山等人认为平均来说过度自信等异质信念与资产价格的高估程度正相关,但就信
号的具体实现值来看,异质信念的增大也可能与资产价格被低估的程度正相关;kyle和wang认为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非理性投资者可能获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净投资收益,而且非理性投资者发现,他们采取非理性决策能够获得比采取理性决策更高的投资收益,因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总结
在过度自信影响资产定价的相关文献中,大都采用了h&l模型或者dhs模型,采用过度自信—过度反应—个人决策偏差—市场偏差的路径来分析过度自信行为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但两种模型的假设基础都只是将市场上的投资者简单归类,并没有很好的区分过度自信者与知情较多者,因此对于金融市场某些行为缺乏解释力度,实证中也会造成实证结果与理论误差较大的情况产生。

鉴于对过度自信投资者行为的分析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需根据心理学研究不断更新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daniel k. d., hirshleifer d.,subrahmanyam a. t.and siew hong. investor psychology in capital markets: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2.
[2]kenneth a. kimand john r. nofsinger. the behavior of japanese individual investors during bull and bear markets.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 2007.
[3]odean t., volume, volatility, 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 average, journal of finance, 1998.
[4]桂荷发,蔡明超,吴卫星,汪勇祥.过度自信研究模型方法的一个评注.金融研究,2007(02).
[5]张力公.基于过度自信行为的资产定价模型比较分析.决策参考,2010(22).
[6]程兵,梁衡义.过度自信、过度悲观与均衡资产定价.管理评论,2004(11).
[7]唐先勇,王永海.过度自信、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的非对称反应.财会通讯,2010(10).
[8]吴卫星,汪勇祥,梁衡义.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经济研究,2006(4).
[9]吴卫星,梁衡义.过度自信、流动性和资产定价.财经问题研究,2005(05).
[10]王阳,李延喜,张佑辉,郑春艳.投资者异质信念下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研究评述.科技与管理,201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