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大学化学》复习学习材料、试题与参考答案

《大学化学》习题答案复习学习材料、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江、河水中含的泥沙悬浮物在出海口附近都会沉淀下来,原因有多种,其中与胶体化学有关的是(B)A.盐析作用B.电解质聚沉作用C.溶胶互沉作用D.破乳作用2.下列各组量子数合理的是(C)A.B.C.D.3.下列各物质的分子间只存在色散力的是(A)A.B.C.D.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毒品的是(B)A.吗啡B.黄曲霉素C.海洛因D.冰毒5.下列物质中,属于致癌物质的是:(B)A.谷酰胺B.苯并芘C.谷氨酸D.谷胱甘肽6.稀溶液依数性中心的核心性质是(D)A.溶液的沸点升高B.溶液的凝固点下降C.溶液是有渗透压D.溶液的蒸气压下降7.盖斯定律适用条件是(B)A.定温或定压B.定压或定容C.定温或定容D.不确定8.下列各种与爱滋病人接触途径中不会感染爱滋病的是(C)A.共用注射器B.性接触C.握手D.母婴传播9.导电性能最好的金属是(A)10.在定温定压条件下,某反应的,这表明该反应(B)A.正向自发进行B.逆向自发进行C.视具体情况而定D.不能确定11.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稀溶液的依数性:(D)A.凝固点降低B.沸点升高C.渗透压D.蒸气压升高12.真实气体行为接近理想气体性质的外部条件是:(B)A.低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低压D.高温高压13下列分子中键角最大的是:(C)A.B.C.D.14.已知氢氧化合反应:,反应,要有利于取得的最大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A.低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低压D.高温高压15.下列对于功和热叙述中正确的是(A)A.都是途径函数,无确定的变化途径就无确定的数值B.都是途径函数,对应于某一状态有一确定值C.都是状态函数,变化量与途径无关D.都是状态函数,始终态确定,其值也确定16.试指出下列物质中何者不含有氢键(B)A.B.HIC.D.17.在下列溶液中AgCl的溶解度最小的是(B)A.0.1mol/L的NaCl溶液B.0.1mol/L的溶液C.0.1mol/L的溶液D.0.5mol/L的溶液18.下列常用的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C)A.石油B.天然气C.氢能D.水能19.下列各物质的化学键中,只存在键的是(C)A.B.C.D.无法确定20.将非挥发性溶质溶于溶剂中形成稀溶液时,将引起(A)A.沸点升高B.熔点升高C.蒸气压升高D.都不对21.以电对与组成原电池,已知,则反应物是(A)A.B.C.D.22.下面的叙述中违背平衡移动原理的是(C)A.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B.增加压力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C.加入惰性气体平衡向总压力减少的方向移动D.降低压力平衡向增加分子数的方向移动23.电镀工艺是将欲镀零件作为电解池的(A)A.阴极B.阳极C.阴阳两极D.无法确定24.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1)A=B;;(2)B+C=D;;则反应:A+C=D的平衡常数是下列中的(B)A.B.C.D.25.下列各物质中,含有氢键的是(A)A.HFB.NaClC.D.26.在定温定压条件下,某反应的ΔG>0,这表明该反应(A)A正向自发进行B逆向自发进行C视具体情况而定D不能确定27.试指出下列物质中何者不含有氢键(B)A.B(OH)3B.HIC.CH3OHD.H2NCH2CH2NH228.电镀工艺是将欲镀零件作为电解池的(A)A阴极B阳极C阴阳两极D无法确定29.在稀醋酸溶液中,加入等物质量的固态NaAc,在混合溶液中不变的量是A.PhB.电离度C.电离常数D.OH-离子的浓度31.下列各物质结构中,含有叁键的是 (C)A.乙烯B.H2OC.N2D.BF332.一支充满氢气的气球,飞到一定高度即会爆炸,这主要取决于一定高度上的(D)A.外压B.温度C.湿度D.外压和温度二、多选题33.下列各种与爱滋病人接触途径中会感染爱滋病的是 (ABD)A.共用注射器B.性接触C.握手D.母婴传播34.下列对于功和热叙述中错误的是 (BCD)A.都是途径函数,无确定的变化途径就无确定的数值B.都是途径函数,对应于某一状态有一确定值C.都是状态函数,变化量与途径无关D.都是状态函数,始终态确定,其值也确定35.下面的叙述中违背平衡移动原理的是 (ABD)A.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B.增加压力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C.加入惰性气体平衡向总压力减少的方向移动D.降低压力平衡向增加分子数的方向移动三、判断题36.在晶态高聚物中,通常可同时存在晶态和非晶态两种结构。
大学普通化学知识点期末总结

生物分子:介绍有机 化学中的生物分子, 如蛋白质、核酸、糖 类和脂质等。
生物化学反应:介绍有 机化学中的生物化学反 应,如氧化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和酯化反应等。
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 分析生物分子的结构与 功能关系,如蛋白质的 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 构与功能等。
生物化学反应机理:探 讨生物化学反应的机理, 如酶的作用机理、光合 作用的机理等。
色谱分析法: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使不同物质在 色谱柱上分离,通过检测器检测分离出的组分并进行定量分析。
仪器分析方法与原理
仪器分析方法的 分类:电化学分 析法、光谱分析 法、色谱分析法 等
仪器分析方法的 原理:以物理或 化学方法为基础, 通过测量待测物 质与仪器之间的 相互作用来进行 分析的方法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
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反应自发 性的关系
酸碱反应与pH值计算
酸碱反应: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生成水和盐 pH值定义: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数值,范围通常为0-14 pH值计算:通过氢离子浓度计算,公式为pH=-lg[H+],其中[H+]表示氢离子浓度 酸碱指示剂:用于指示溶液酸碱度的物质,如酚酞、甲基橙等
仪器分析方法的 应用:在化学、 生物、医学等领 域中用于测定物 质的组成、含量 和结构等
仪器分析方法的发 展趋势: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仪器 分析方法也在不断 发展,未来将更加 注重高灵敏度、高 精度和高可靠性等 方面的研究
样品处理与实验误差
样品处理: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制备。
分析化学基础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或构型式.1、俗名及缩写: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甘醇、甘油、石炭酸、蚁酸、水杨醛、水杨酸、氯仿、草酸、苦味酸、肉桂酸、苯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巴豆醛、葡萄糖、果糖等.还应熟悉一些常见的缩写及商品名称所代表的化合物,如:RNA、DNA、阿司匹林、福尔马林、尼古丁等.2、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4、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1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同位素质量数大的优先.几种常见原子的优先次序为:I>Br>Cl>S>P>O>N>C>H2饱和基团:如果第一个原子序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常见的烃基优先次序为:CH33C->CH32CH->CH3CH2->C H3-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 -C≡CH>-CH=CH2>CH32CH-次序规则主要应用于烷烃的系统命名和烯烃中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如果在主链上连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则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一次列出,优先基团后列出.按照次序规则,烷基的优先次序为:叔丁基>异丁基>异丙基 >丁基>丙基>乙基>甲基.(1)、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CH3-CH2BrC=C 反式,Z型H CH2-CH3CH3-CH2CH3C=C 反式,E型H CH2-CH3脂环化合物也存在顺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在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双官能团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关键是确定母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当卤素和硝基与其它官能团并存时,把卤素和硝基作为取代基,其它官能团为母体.②当双键与羟基、羰基、羧基并存时,不以烯烃为母体,而是以醇、醛、酮、羧酸为母体.③当羟基与羰基并存时,以醛、酮为母体.④当羰基与羧基并存时,以羧酸为母体.⑤当双键与三键并存时,应选择既含有双键又含有三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给双键或三键以尽可能低的数字,如果双键与三键的位次数相同,则应给双键以最低编号.官能团的优先顺序:-COOH羧基>-SO3H磺酸基 > -COOR酯基>-COX卤基甲酰基 > -CONH2氨基甲酰基 > -CN 氰基> -CHO醛基> -CO- 羰基> -OH醇羟基> -OH 酚羟基 >-SH 巯基> -NH2氨基 > -O- 醚基> 双键 > 叁键4、杂环化合物的命名由于大部分杂环母核是由外文名称音译而来,所以,一般采用音译法.要注意取代基的编号.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1、加成反应:根据反应历程不同分为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加成.(1)、亲电加成:由亲电试剂的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求掌握不对称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即试剂中带正电核的部分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而负性部分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烯烃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水,炔烃加卤素、卤化氢、水以及共轭双烯的1,2和1,4加成都是亲电加成反应.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2、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掌握亲核试剂的概念、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简单加成及加成─消除、不同结构的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及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羰基化合物与氰氢酸、亚硫酸氢钠、醇、格氏试剂、氨及氨衍生物的加成都是亲核加成反应. 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为:HCHO>CH3CHO>RCHO>C6H5CHO>CH3COCH3>RCOCH3>C6H5COCH3>C6H5COC6H53、自由基加成:由自由基引发而进行的加成反应.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进行的加成是自由基加成.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进行自由基加成时得到反马氏规则的产物,即氢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加成反应除上述三种类型之外,还有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共轭二烯的双烯合成等.2、消除反应从一个化合物分子中脱去较小分子如H2O、HX、NH3而形成双键或三键的反应叫消除反应.卤代烃脱卤化氢和醇脱水是重要的消除反应.1、卤代烃脱卤化氢: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为:三级>二级>一级.要掌握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当卤代烃中不只含有一个β碳时,消除时脱去含氢少的β碳上的氢原子,或者说总是生成双键碳上连有烃基较多的烯烃,亦即仲卤代烷和伯卤代烷发生消去反应时, 主要生成双键上连接烃基最多的烯烃.要注意,卤代烃的消除和水解是竞争反应.2、醇的消除:醇的消除反应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消除方向也遵循查依采夫规则.要掌握不同结构的醇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叔醇>仲醇>伯醇.3、取代反应根据反应历程的不同可分为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游离基取代.⑴、亲电取代:由于亲电试剂的进攻而引发的取代反应称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的卤化、硝化、磺化、付氏烷基化和酰基化以及重氮盐的偶合反应等,都是亲电取代反应,萘环和芳香杂环上也能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要注意苯环上有致钝基团时不能进行付氏反应,苯环上进行烷基化时会发生异构化现象.掌握萘环上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规律,第一个取代基主要进入α位,第二个取代基是进入同环还是异环由原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决定.掌握五员、六员芳香杂环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以及它们与苯环比较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活性的差异,呋喃、噻吩、吡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比苯大,而吡啶比苯小.⑵、亲核取代由亲核试剂的进攻而引起的取代反应称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水解、醇解、氰解、氨解,醇与氢卤酸的反应,醚键的断裂,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等都是亲核取代反应.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可按两种历程进行,单分子历程SN 1和双分子历程SN2,伯卤代烃易按SN2历程反应,叔卤代烃一般按SN1历程反应,仲卤代烃则两者兼而有之.要在理解反应历程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SN1反应支链越多活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SN2反应支链越多,反应活性越弱,反应速率越慢.如:下列化合物按SN1历程反应的活性由大到小排序为:CH33CI > CH33CBr > CH32CHBr. 要注意,在碱性条件下卤代烃的取代和消除是互相竞争的反应,叔卤代烃容易发生消除,伯卤代烃易发生取代,强极性溶剂如水有利于取代,而弱极性溶剂如醇和强碱如醇钠有利于消除,高温有利于消除.⑶、自由基取代:由自由基的引发而进行的取代称自由基取代.烷烃的卤代,烯烃和烷基苯的α卤代是自由基取代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光照或过氧化物存在.自由基的稳定性和中心碳原子上所连的烷基数目有关,烷基越多,稳定性越大.自由基的稳定次序为:三级>二级>一级>·CH34、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种类型.⑴、氧化反应烯、炔、芳烃侧链以及醇、酚、醛、酮等都易发生氧化反应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氧气空气、臭氧以及托伦试剂、斐林试剂、次卤酸钠等.掌握氧化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臭氧氧化可用来推测烯烃的结构,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的氧化可用来鉴别醛和酮等.⑵、还原反应 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醛、酮、羧酸及酯还原为醇,硝基苯还原为苯胺等都是还原反应.要掌握几种常用的还原剂,如H 2/Ni 、 Na+C 2H 5OH 、Fe+HCl 、NaBH 4、、 、LiAlH 4、异丙醇/异丙醇铝等,注意后面三种是提供负氢离子的还原剂,只对羰基选择加氢,与双键、三键不发生作用.还要掌握羰基还原为亚甲基的两种方法,注意,进行克莱门森还原时反应物分子中不能存在对酸敏感的基团,如醇羟基、双键等,用伍尔夫─吉日聂尔还原及黄鸣龙改进法时,反应物分子中不能带有对碱敏感的基团,如卤素等.5、缩合反应 主要包括羟醛缩合和酯缩合.1羟醛缩合 含有α氢的醛在稀碱条件下生成β—羟基醛,此化合物不稳定受热容易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醛.因此,此反应常用来增长碳链制备α、β不饱和醛.要求掌握羟醛缩合的反应条件.2克莱森酯缩合 含有α氢的酯在强碱条件下发生克莱森酯缩合,两分子酯之间脱去一分子醇生成β酮酸酯.要掌握反应条件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的乙酰乙酸乙酯就是通过此反应制备的.除了上述五种类型的反应之外,还要求掌握重氮化反应、芳香重氮盐的取代反应、脱羧反应等,注意反应条件、产物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及合成方法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各类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增长和缩短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熟练掌握苯进行付氏烷基化、酰基化、炔化物的烃化、羟醛缩合、格氏试剂法等都可以增长碳链;炔化物的烃化、格氏试剂法及芳香重氮盐等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非常广泛.1、炔化物的烃化具有炔氢的炔烃与氨基钠作用得炔钠,炔钠与伯卤代烃反应得到烷基取代得炔烃.此反应可增长碳链,制备高级炔烃.2、格氏试剂法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极为广泛,它与环氧乙烷、醛、酮、酯反应可用来制备不同结构的醇等.这些反应既可增长碳链,又可形成所需的官能团.3、重氮盐取代法芳香重氮盐的重氮基可被氢原子、卤素、羟基、氰基取代,由于苯环上原有取代基定位效应的影响而使某些基团不能直接引入苯环时,可采用重氮盐取代的方法.要注意被不同基团取代时的反应条件.四、有机化学的知识点1、两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使新进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邻位和对位邻位和对位异构体之和大于60%;同时一般使苯环活化卤素等例外.例如—O-,—NCH32,—NH2,—OH,OCH3,—NHCOCH3,—OCOCH3,—R,—XCl,Br ,I,—C6H5等.间位定位基:使新进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间位间位异构体大于40%;同时使苯环钝化.例如—NCH33,—NO2,—CN,—SO3H,—CHO,—COCH3,—COOH,—COOCH3,—CO NH2,—NH3等.2、两类电子基:吸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减小的基团,如-COOH,-COOR,-NO2,-X,-HSO3,-CHO,-CO-R等.供电子基:使电子云密度增大的基团,如-R,-OH,-OR,-NH2,-NHCOR等.3、相同C原子有机物的熔沸点:支链越多沸点越低,对称性越高,熔点越高,如下列化合物沸点由低到高排列为:正戊烷 < 3,3-二甲基戊烷 < 2-甲基己烷 <正庚烷 < 2-甲基庚烷.五、有机化合物的鉴别烯烃、二烯、炔烃及三、四元的脂环烃: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溴腿色含有炔氢的炔烃: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或炔化亚铜红色沉淀.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醇: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酚或烯醇类化合物: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羰基化合物: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鉴别甲基酮和具—CH—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有CH3OH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仲方法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2.用NaNO2+HCl: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糖: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葡萄糖能使溴水腿色,而果糖不能.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1

第一章链烃一、命名1、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要点:ⅰ选主链(C数最多的链)ⅱ编号(靠近取代基的一端)ⅲ命名(将复杂基团后列出)注:1、用汉字的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个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置(如2,3—二甲基)2、不要忘记短线连接2、烯烃的命名1、系统命名法同烷烃(离双键最近的位置开始编号)2、顺反命名分别连接在双键碳原子上的两个相同的原子和原子团位于双键的同一侧称为顺式(或cis-);在双键的两侧称为反式(或trans-)3、Z/E命名法1)取代基与双键碳直接连接的原子按其原子序数大小排列,大者为“较优”基团;如为同位素,则质量高的定为“较优”基团I > Br > Cl > S > O > C > D > H2)如果两个取代基团的第一个原子相同,则比较与第一个原子相连的几个原子。
比较时,按原子序数排列,先比较各组中最大者:若仍相同,再依次比较第二、第三个……3)含有双键和三键基团,可以认为连有两个或三个相同原子注:1、当两个优先基团位于双键的同一侧时,记为Z-构型(Zusammen);位于双键异侧,记为E-构型(Entgegen)2、写法(例如E-3-乙基-2-己烯),对于烯烃的命名,一定要首先看是否为Z/E构型3、炔烃的命名1、系统命名(同烷烃,靠近三键的一段开始编号)2、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三键时(1)选同时含双键和三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2)编号从靠近三键或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同等位置时选离双键最近端开始(3)名称均为某(位次加主链碳数)烯某(位次)炔(如1-庚烯-6-炔)二、化学性质烯烃1)加成反应1、加氢(空间位阻)2、加卤素(电子效应)3、加卤代烃(1)无氧化物时:遵循马氏规则(H 加在含H 较多的双键C 上) (2)有氧化物时:与HBr 反应遵循反马氏规则 4、加水(生成醇) 2)氧化1、高锰酸钾氧化 (区分酸碱性)RCH = CHR + KMnO4RCH = CH2 + KMnO4 RCOOH + CO2 + H2O + Mn2 + 注: 碳原子上连接一个氢,则氧化生成羧酸 连接两个氢则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未连接氢则生成酮2、臭氧氧化炔烃1、加成同烯烃2、特征反应(必须一端有H)HC ≡C-R + Cu(NH3) 2+ —→ CuC ≡CCu ↓乙炔亚铜(红棕色) HC ≡C-R + Ag(NH3)2+ —→ AgC ≡CAg ↓乙炔银(白色)第二章 环烃3.1 环烷烃1环烷烃的命名 ①环的命名 ②顺反命名C(CH 3)3HCH 3H2化学反应+ Br 2 300℃Br+ HBrRCH CHROH OH+ MnO 2中性或碱性H RC CHR RO 3R R C C OOOR H RR C CO OR H+22) 加成反应Addition (1)加氢Hydrogenation (2)加卤素、卤化氢BrCH 2CH CH 2+ HBr CH 3CHCH 2 CH 3CH 3加热CH 3CH 2CH 2 + HBr CH 2CH 2CH 2BrCH 2CH 2CH 2 + Br 2 CH 2CH 2CH 2BrBrCH 2 CH 2 CH 2 CH 2+ H 2 CH 3CH 2CH 2CH 3Ni200℃CH 2CH 2 CH 2+ H 2 Ni80℃CH 3CH 2CH 3碳环开环发生在连接氢原子最多和最少的两个碳原子之间,氢原子加在连接氢原子较多的碳原子上.3.2 芳香烃(Aromatic hydrocarbon ) 重难点重点 命名、亲电取代、氧化反应 难点 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称为芳香化合物 结构上:1.具有平面或接近平面的环状结构;2.键长平均化。
大一普通化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内能:体系中各种形式运动能量的总和,用U或E表示。
目前仍无法测量、计算一个体系内能的绝对值,但是内能变化的相对值(ΔU),可以通过两个状态之间能量的得失来求出,与过程无关。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W=-P外ΔV(只有体积功的时候)※通过不同途径从同样的初态膨胀或压缩到同样的终态环境对体系的功不同。
由此给出一个重要结论:压强-体积功是一个和途径有关的物理量。
※物理学上把一个体系能通过原途往返而环境无功损失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而把往返路径不一致因而环境有功损耗的过程叫做不可逆过程。
※对于理想气体体系的各种可逆过程(没有化学反应),功、热和体系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分别为: 1.等容过程:V=0,W=0,QV=n・CV T体系的内能变化为:U=QV=nCV T(Cv等容热容,书P123~125)2.等压过程:W=P V,QP=nCP T体系的内能变化为:U=P V+nCP T=n R T+n CP T=n(CP R)T=n CV T 3.等温过程:W=nRTln(V2/V1)U=0体系从环境吸收的热量则为Q=W=nRTln(V2/V1)4.绝热过程:Q=0,W=U,U n CV T,W=U=n CV T无论什么过程,没有化学反应的理想气体体系的内能变化都是:U n CV T(因为等温过程的T=0,所以U=0)※热容比=VPCC=VVCRC=1+VCR(可以得出CV=R/(1)所以绝热过程中环境对体系所作的功为:W=U=n CV T=nRT1)※对没有化学反应的理想气体体系:U=nCV T(W和Q不是状态函数,与具体过程有关)所有过程(可逆、不可逆过程)都必须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考虑体积功):化学反应发生后,产物(终态)温度恢复到反应前反应物的温度(始态),过程中体系只对抗外压力做体积功,同时放出或吸收的热为此反应的反应热a)恒容反应热:等容过程W=-PΔV=0故ΔU=Qv,ΔU=Qv=nCvΔTb)恒压反应热:在等压过程中W=-PΔV,ΔU=Q+W=Qp-PΔV→Qp=ΔU-W=(U2+PV2)-(U1+PV1)说明等压反应热不仅与内能有关,也与体积变化有关Qp=nCpΔTΔU=-PΔV+nCpΔT对理想气体:ΔU=-nRΔT+nCpΔT=n(Cp-R)ΔT=nCvΔT※状态函数焓(H):H=U+PV;Qp=H2-H1=ΔH在等压过程中,体系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全部用于增加(或减少)体系的焓。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微观世界。
2、物质的基本分类物质有元素和化合物两种基本分类。
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最简单的物质,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成分。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它们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形成的过程。
化学反应一般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涉及到原子之间的重组、分子的断裂和生成等变化。
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简写方法。
它包括反应式、生成物和反应物等元素。
同时,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也要保持平衡。
5、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改变物质的外在性质,如形状、颜色、状态等,而原有物质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
化学变化是指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形成,这是一种微观世界的变化。
6、化学量和化学计量化学量是用物质的质量表示的,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概念。
而化学计量是在实验中通过实际计量计算出来的化学量。
在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的摩尔数以及化学量的匹配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7、原子结构和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以云层方式围绕着原子核。
同时,元素根据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在周期表中,同族元素具有相近的化学性质。
8、离子和化合物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它们有正离子和负离子之分。
而化合物则是由离子按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其特点是具有电中性和不稳定性。
9、原子结合和分子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原子结合,如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而分子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以共价键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10、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状态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物质会发生相变,如气体变成液体(液化)、液体变成气体(汽化)等。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学科。
)2.相、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功和热、反应进度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相关计算。
(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
状态函数:用来表征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过程: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从始态到终态,我们称系统经历了一个热力学过程,简称为过程。
途径:实现这个过程可以采取许多种不同的具体步奏,我们就把每一种具体步奏称为途径。
在热力学中,系统发生变化时,设与环境之间交换的热为Q,与环境交换的功为W,可得热力学能(亦称能)的变化为AU二Q+ W或A U=Q-W(U HU通用这两种说法,以前一种用的多),为了避免混淆,物理中普遍使用笫一种,而化学常是说系统对外做功,故会用后一种。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冰、水蒸气、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体系中含有:(A)A、三个相B、四个相C、五个相D、六个相3.焙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焙变、物质标准摩尔生成箱的定义,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焙变的计算。
(焙是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的能量参数。
所谓标准状态,是在指定温度T和标准丿I〔力p下该物质的状态,简称标准态。
标准摩尔生成焙记为AfHm(B,相态,T),在温度T (若为298. 15K时则可不标出)下,山标准状态的单质生成物质B(V B=+1)反应的标准摩尔焰变。
即在标准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都是处于1 OOKPa,通常温度选定298. 15K),山指定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lmol)的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热(即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焙或标准生成热。
标准摩尔生成焙的单位:kj/molo )4.矯的概念,物质标准摩尔矯的定义及大小比较。
(嫡-定义:描述物质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
物质(或体系)混乱度越大,对应的爛值越大。
符号:S。
单位: J-K-1在0K时,一个纯物质的完美晶体,其组分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都处十完全有序的排列状态,混乱度最小,嫡值最小。
化学期末复习题大全

化学期末复习题大全化学期末复习题大全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末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因此复习期末考试的复习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常见的化学期末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巩固知识。
一、基础知识题1. 什么是化学元素?目前已知有多少种化学元素?2. 什么是化学式?如何表示化学式?3. 什么是化学反应?如何表示化学反应?4. 什么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什么组成?5. 什么是离子?如何表示离子?6. 什么是原子半径?原子半径的大小与什么有关?7. 什么是电子亲和能?电子亲和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8. 什么是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9. 什么是化学键?常见的化学键有哪些?10. 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二、化学方程式题1. 将以下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a)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b) 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c) 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将以下化学方程式平衡:a) H2 + O2 → H2O;b) Fe + O2 → Fe2O3;c) NH3 + O2 → NO + H2O。
3. 根据化学方程式回答问题:a) 在反应中,哪种物质是氧化剂?哪种物质是还原剂?b) 在反应中,氧化剂接受了多少个电子?还原剂失去了多少个电子?三、化学计算题1. 计算以下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摩尔质量:a) H2O;b) CO2;c) NaCl。
2. 计算以下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a) 2H2 + O2 → 2H2O;b)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3. 计算以下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a) 2H2 + O2 → 2H2O;b)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四、化学实验题1. 描述如何制备氧气和氢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化学期末复习资料————————————————————————————————作者: ————————————————————————————————日期: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学科。
)2.相、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功和热、反应进度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相关计算。
(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
状态函数:用来表征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过程: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从始态到终态,我们称系统经历了一个热力学过程,简称为过程。
途径:实现这个过程可以采取许多种不同的具体步奏,我们就把每一种具体步奏称为途径。
在热力学中,系统发生变化时,设与环境之间交换的热为Q,与环境交换的功为W,可得热力学能(亦称内能)的变化为ΔU = Q+ W 或ΔU=Q-W(目前通用这两种说法,以前一种用的多),为了避免混淆,物理中普遍使用第一种,而化学中通常是说系统对外做功,故会用后一种。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冰、水蒸气、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体系中含有:(A)A、三个相B、四个相C、五个相D、六个相3.焓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物质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定义,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
(焓是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的能量参数。
所谓标准状态,是在指定温度T和标准压力p下该物质的状态,简称标准态。
标准摩尔生成焓记为ΔfHm(B,相态, T),在温度T(若为298.15K时则可不标出)下,由标准状态的单质生成物质B(νB=+1)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即在标准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都是处于100KPa,通常温度选定298.15K),由指定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1mol)的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热(即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或标准生成热。
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单位:kJ/mol。
)4.熵的概念,物质标准摩尔熵的定义及大小比较。
(熵-定义:描述物质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
物质(或体系)混乱度越大,对应的熵值越大。
符号:S 。
单位: J⋅K-1在0K时,一个纯物质的完美晶体,其组分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都处于完全有序的排列状态, 混乱度最小, 熵值最小。
任何纯物质的完美晶体在0K时的熵值规定为零(S0=0)。
熵是状态函数。
温度升高,体系或物质的熵值增大。
标准摩尔熵-定义:某单位物质的量的纯物质在标准态下的熵值称为标准摩尔熵。
符号:Sm单位:J·mol-1·K-1。
影响熵值的因素:温度升高,物质的熵值增大。
同一物质在气态的熵值总是大于液态的熵值,而后者又大于固态的熵值。
气态多原子分子的熵值比单原子分子大。
因为熵是一种状态函数,所以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熵变 (∆rSm )只取决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标准摩尔反应熵变∆rSm =ΣνiSm(生成物)+Σνi Sm(反应物) )例:(简要回答)将下列各物质按标准熵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简述原因。
A . Cl2(g) B . Br2(l) C . KCl(s) D . K(s) E . Na(s)解:A>B>C>D>E;A为气态,混乱度最大,其熵值亦最大;B为液态, 其熵值较亦A小;C、D、E均为固态,依其复杂混乱程度依次减小。
5.吉布斯函数变的概念,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变以及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定义及相关计算。
(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量(简称自由能变),以∆rGm 表示,单位:kJ ·mo l-1。
吉布斯公式-在等温、等压下, 化学反应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rGm)与摩尔反应焓变(∆rH m)、摩尔反应熵变(∆rSm)、温度(T )之间有如下关系: ∆rGm = ∆rHm – T ∆rSm )6.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转向温度的计算。
例如: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为:N2(g) +3H2(g ) == 2NH3(g ) ,试利用下表有关热力学数据通过计算说明:(1) 298K 时反应的r m G ∆(298K ),说明常温常压条件下合成氨反应的可行性;(2) 估算在标准条件下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 (3) 400K时合成氨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解(1)r m G ∆(298K) =∑vB f m G ∆ (298K)= -32.86 kJ·mol-1< 0所以常温常压条件下合成氨反应可能自发进行。
(2)m r H ∆(298K ) = ∑vB m f H ∆(298K )= -92.86 k J·mol-1 m r S ∆(298K) = ∑vB m S (298K)= (2×192.3-191.5-3× 130.6 ) J·mol-1·K-1=-198.7 J·mol-1·K-1所以标准条件下自发进行的最低温度:Tc ≤r m H ∆r (298K)m S ∆3-1-1-192.8610J mol 467.3K (298K)198.7J mol K-⨯⋅==-⋅⋅ (3)r m G ∆(400K ) ≈m r H ∆(298K ) – T m r S ∆(298K)= [-92.86-400×(-0.1987)] kJ·mo l-1=-13.38 kJ·mol-1 m m 热力学数据 m 2N ()m gm 2H ()m g m 3NH ()m g m f G ∆ (298.15K ) / kJ·mol -1 m 0m m 0m m 16.43m - m f H ∆(298.15K) / k J·m ol-1 m 0m m 0m m 46.43m - m S 1(298.15K)J mol K -⋅⋅ m 191.5m m 130.6m m 192.3mln K r m (400)G K =∆-3111(400K)13.3810J mol =4.023RT 8.314J mol K 400K ⨯⋅⋅⋅⋅---(--)=所以K (400K )=55.88 7.化学反应平衡的的定义及判断,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
(对于任一可逆的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体系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其活度熵为一定值。
化学反应平衡的标志是化学反应体系内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化学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也不管反应物起始浓度大小,最后都达到平衡,这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是个常数,用K 表示,这个常数叫化学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一般有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
对于可逆化学反应 mA+nB ⇋pC+qD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c(C)^p*c(D)^q]/[c(A)^m*c(B)^n]已达到平衡的反应,外界反应条件改变时,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百分含量也就会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叫化学平衡移动。
放热熵增大反应,温度升高,-△GΘ变大,KΘ变小 。
放热熵减小反应,温度升高,-△G Θ变小,K Θ变小 。
吸热熵增大反应,温度升高,-△G Θ变大,KΘ变大 。
吸热熵减小反应,温度升高,-△G Θ变小,K Θ变大)例如:含有0.100 mol /L AgN O3、0.100 mol/L Fe(N O3)2和0.0100 mol/L Fe(NO3)3的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Fe 2+ (aq ) + Ag+(a q) = Fe3+(a q) + A g(s),25℃时的平衡常数K= 2.98。
(l )反应向哪一方向进行?(Q =(0.0100/1.0)/[(0.100/1.0)*(0.100/1.0)]=1.0<K=2.98 正向)(2)平衡时,Ag+、Fe2+、Fe 3+的浓度各为多少?Fe2+ (a q) + A g+(aq) = Fe3+(aq) + Ag(s),ﻫ解 设 fe3+的生成量为 xFe2+ (aq ) + Ag+(a q) = Fe 3+(aq) + Ag(s )(初始量)0.100 0.100 0.0100(变化量)x x x(剩余量) 0.100-x 0.100-x 0.0100+x[(0.0100+x)/1.0]/[ (0.100-x)/1.0* (0.100-x)/1.0]=2.98X=0.013C’(Fe 3+)=0.023mol/L C’(Fe 2+)=C’(Ag +)=0.087mol/L例如:水煤气反应C (s) + H2O(g)→C O(g) + H 2(g),问:①此反应在298K 、标准状况下能否正向进行?②若升高温度,反应能否正向进行?③100kPa 压力下,在什么温度时此体系为平衡体系?ΔfH mθ(H2O)= –241.81kJ /mol, ΔfH mθ(CO)= -110.52kJ/mo l,S mθ(C , s)= 5.74 J /(K ·m ol), S m θ(H2O, g)= 118.83 J /(K·mol),S m θ(CO, g)=197.67 J /(K ·mol ) , S m θ( H2, g)= 130.68J /(K ·mol)解:ﻩ C (s) ﹢H2O(g)= C O(g )﹢H2(g)m G Δf ﻩkJ ·mol-1 0 -228.6 -137.2 0mH f ∆ kJ ·mo l-1 0ﻩ -241.8 -110.52 0m S J ·mol -1·K-1 5.74ﻩ 188.83 197.67ﻩ 130.68 △G (298K)= ( -137.2) -( -228.6)= 91.4(kJ/mo l)>0①此反应在298K、标准状况下不能正向进行。
②△H (298K)=( -110.52)- ( -241.8) = 131.3(kJ/m ol)△S (2984K ) =(130.68)+( 197.68)-(5.74)-(188.83)= 133.9(J ·mol -1·K -1)此为吸热熵增的反应,由△G ≈△H (298K)-T ·△S (298K)可以判断:若升高温度,反应能正向进行。
③△G ≈△H (298K)-T ·△S (298K) =0为平衡体系则: T=△H (298K)/ △S(298K )=(131.3)/(133.9)×10-3=980.6K时为平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