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介词]把;用;拿①輮以为轮(《劝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2.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动词]到……去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①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文言文虚词

18 个常考的文言虚词E 而 S 所H 何、乎 W 为N 乃 Y 焉、也、以、因、于、与Q 其、且 Z 则、者、之R 若✮✮✮✮✮一、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过秦论》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开,万夫莫开。
《蜀道难》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表递进: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3、表承接(顺承):时间上的先后,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4、表转折: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师》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5、表假设:假如、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6、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笑着制止)默而识之。
《论语》7、表因果:因而、因此、所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因此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8、表目的:来、为了、以便二、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三、副词:如、好像四、固定用法1、既而:不久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罢了”一、什么(地方、原因......)1、何以:凭(用)什么2、何为:做(为)什么二、怎么;怎样;为什么......1、何则:为什么?这是因为2、何如:怎么样3、奈何:为什么三、多么何其四、其他一、语气词1、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韩愈)翻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苏轼)翻译: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2、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韩愈)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3、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4、表停顿,不译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和虚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实词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需要依附于实词来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
一、实词
1. 爱:喜爱、珍惜、吝啬
2. 安:安定、安全、舒适
3. 被:覆盖、遭受、穿着
4. 倍:加倍、背向、违背
5. 本:根基、原本、本原
6. 鄙:低微、轻视、边疆
7. 兵:军队、武器、战争
8. 病:疾病、困苦、弊病
9. 察:观察、考察、审查
10. 朝:朝廷、朝代、早晨
二、虚词
1. 之:代词,代替名词,如“之子于归”
2.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递进,如“人而不知”
3. 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如“以诗会友”
4.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肯定、停顿,如“孔子者也”
5. 其:代词,代替名词,如“其人虽已没”
6. 者: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学者”
7. 于:介词,表示在、比、从、向,如“于归”
8. 与:连词,表并列、参与,如“与民同乐”
9.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被动、位置、范围,如“所见”
10. 则:连词,表条件、假设、推论,如“一则以喜”
这些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词汇,掌握它们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词的具体用法和语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功能。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1、而】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
(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通“呵”,喝问。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3.乎】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4.乃】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2、表条件:结果,才。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之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
”《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烟炎天。
”⑿<助>用在“前”、“后”、“”、“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①<名>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2.表相承关系。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
《殽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
”《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捕蛇者说》:“吾恂恂~起。
”⒍表假设关系。
《信陵君窃符救》:“吾攻,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者,已拔,必移兵先击之。
”《婉贞》:“诸君~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负。
”《赤壁之战》:“表恶其能~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祭妹文》:“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醉翁亭记》:“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3.如①<动>往;到……去。
《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
”②<动>依照;遵从。
《狼传》:“先生~其指,狼于囊。
”③<动>顺;符合。
《赤壁之战》:“邂逅不~意,便还就孤。
”④<动>像;如同。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车盖。
”⑤<动>及;比得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地利。
”⑥<动>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何?”⑦<副>不如;应该。
《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则~勿伤。
”⑧<连>如果;假如。
《芙蓉楼送辛渐》:“亲友~相问。
”⑨<连>或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⑩<连>至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礼乐,以俟君子。
”⑾词缀。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
愈《答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也。
”焉yān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⑤<助>用于句末,表示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
《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
《望洋兴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阿房宫赋》:“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则zé①<名>法则;准则。
《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
”②<名>榜样。
屈原《离骚》:“愿依咸之遗~。
”③<动>效法。
《易经·击辞》:“河山图,洛出书,圣从~之。
”④<名>等级。
《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
”⑤<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
《楼记》:“此~楼之大观也。
”⑥<副>表示限定围,相当于“只”、“仅仅”。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
”⑦<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
《寡人之于国也》:“河凶,~移其民于河东。
”⑧<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⑨<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
《殽之战》:“穆公使视客馆,~束载、厉兵、秣马矣。
”⑩<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⑾<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
《国语·晋语》:“美~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⑿<助>无意义。
《诗经·齐风·鸡鸣》:“匪鸡~鸣,苍蝇之声。
”⒀<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陵迟故也。
”【则例】成规。
【则天】以天为法。
唐代女皇武后的谥号,世称武则天。
【则效】效法。
为wéi①<动>做;干。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
《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④<动>成为;变成。
《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⑤<动>是。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⑥<动>治;治理。
《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动>写;题。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
《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
《涉世家》:“号~楚。
”⑩<动>对待。
《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
《殽之战》:“则无礼,何施之~?”⑿<动>担任。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⒀<动>对付。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
《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⒂<连>如果;假如。
《战国策·策》:“~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
《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
”wèi①<介>给;替。
《庖丁解牛》:“庖丁~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对。
《桃花源记》:“不足~外人道也。
”③<介>因为。
《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为了。
《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利来。
”⑤<介>被。
《过论》:“身死人手,~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时候。
《晏子使楚》:“~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以yǐ①<动>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亦不~城予,亦终不予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之故逆强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楚和。
”《信陵君窃符救》:“(公子)欲~客往赴军,与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