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生态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态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综述生态产业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资源并发展可持续的生产和服务产业。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调“三废”(污水、废气、废渣)减排、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和生产效益的协同发展。
本文将对生态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1. 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目前,生态产业已成为全球风向标之一,其发展趋势包括:(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生态产业发展;(2)提高生态产业技术水平,打造高附加值产品;(3)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推动生态产业全球化发展;(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生态产业的价值创造机制通过对国际生态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生态产业的价值创造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1)资源环境价值创造机制,即通过发掘资源环境的内在价值,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技术应用价值创造机制,即通过将环境技术应用于生态产业,提高生态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3)社会认可价值创造机制,即通过促进社会对生态产业的认可,提高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3. 生态产业的区域差异生态产业发展在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目前,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生态产业的领先地区;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其中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
中国生态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当前,我国生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生态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2)生态产业技术水平低;(3)生态文明意识不强;(4)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中国生态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等地已经成为中国生态产业的主基地;而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地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发展还有待加强。
当前,中国生态产业主要发展模式有两种:(1)生态旅游业模式,即通过旅游业的开展,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即通过建立企业、生态产业基地、农户合作的模式,推动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摘要:工业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小觑的高科技污染。
本文对国内外的产业生态化研究进行了评述,并进一步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运用产业生态化理论转变电子信息产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研究综述一、国外产业生态化研究进展产业生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69年,美国学者罗伯特·艾尔斯提出的“产业代谢”理念。
罗伯特·弗劳什和尼古拉斯·盖洛普受罗伯特·艾尔斯“产业代谢”理论的影响,在1989出版的《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明确了定义。
他们认为产业生态学是一种用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代替过去简单的传统生产方式。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活动中,每一道工序都区别于其他工序。
传统的工业活动应当转换为完整的产业生态模式,实现能源和物质循环得到最优化,废弃物的产出的最小化以及工业流程中的废料循环利用。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刚刚兴起的综合性、涵盖多学科范围的应用科学。
目前对于产业生态学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
保罗·霍肯(Paul Hawken)1993年在《商业生态学》中将产业生态定义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能提供大规模、整合的管理工具来设计产业结构,使得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
埃尔克曼Erkman(1997)指出,产业生态是一种以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制以及与生态圈的相互作用,在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知的基础上,对产业自身进行调整,实现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
国际电力和电子工程研究所在2000年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具有可持续能力的学科。
《产业生态学》杂志主编Lifset(1997)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系统科学分支,它从局部、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上系统地研究产品、工艺、产业部门和经济部门的能流和物流。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术 开发 以及 资 源 循 环 利 用 、 污 染 控 制 等 方 面 。 随着 科 学
1 国外 产 业 生 态 化 研 究进 展
产 业 生 态 的概 念 最 早 起 源 于 1 9 6 9年 美 国学 者 罗 伯
技 术 的不 断发 展 , 电子 信 息 产 品 尖 端 核 心 技 术 的 开 发 、 低 污染 高 附加 值 的软 件 业 逐 渐 占据 重 要 地 位 。 在 产 品设 计 方 面 , 国外 的 公 司 注 重 尽 可 能地 提 高 能 源利 用 效 率 以及 易 于 回收 再 利 用 。在 电 子 垃 圾 资 源 化 研 究方 面 , 欧美 已经 形 成 了 比较 成 熟 的 电子 垃圾 回 收体
范 围 的 应 用科 学 。 目前 对 于 产 业 生 态 学 的定 义 还 未 达
成共识 。
建立了近 2 O 个生态工业 园, 加拿大接近 4 O多个 生 态 工
、 l 园区。 态化 研 究 始 于 2 O世 纪 9 O年 代 。“ 产 业 生态化” 一词最早 出现在刘则 渊 ( 1 9 9 4 ) 的《 产 业 生 态 化 与 我 国 经 济 的 可 持续 发 展 道 路 》 一 文 中 。刘 则 渊 提 出 所 谓 产 业 生 态 化 就 是 把 作 为 物 质 生 产 过 程 为 主 要 内容 的 产 业 活 动 纳入 到 大生 态 系统 中 , 把 产 业 系 统 对 自然 资 源
特 ・ 艾 尔斯提 出的“ 产业代谢 ” 理念 。罗伯特 ・ 弗劳 什 和尼古拉斯 ・ 盖洛普 受罗伯特 ・ 艾尔 斯“ 产业 代谢” 理 论 的影 响 , 在 1 9 8 9出版 的《 可持 续工业 发展 战略 》 一 文
中对 “ 产业生态学” 的 概 念 明 确 了定 义 。他 们 认 为 产 业
电子信息行业研究报告

电子信息行业研究报告
一、电子信息行业简介
电子信息行业是通过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从事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对信息、通讯、计算机应用、安全保障、物流以及其他便捷化、智能化的需求,实现更加安全、高效、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促进社会发展的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行业涵盖的产业多,主要以半导体、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电子器件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等4大产业为核心,以及移动通信、网络传输设备及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网络安全、软件及数据处理、中小型投资控股公司等7大支柱产业组成,其发展成果包括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软件工程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
二、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状况
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电子信息行业的主要发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同比增长8.9%,其中消费电子产品,移动通信设备分别同比增长12.7%和15.2%,综合形象示整个电子信息行业正在大幅增长。
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作者:米亚玲毛必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0期米亚玲,毛必文(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 730020)摘要:本文主要从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演变、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形成以及实现产业生态化的主要路径、产业生态化相关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文献的综述,并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产业生态化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向.关键词:产业生态化;实现路径;研究方法;评价标准;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10-0132-02人类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物质的交换过程,即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提取物质,以形态、用途的转变为基础,以物质为载体,进行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流通.产业系统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其和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化的生产在现代产业体系的运行下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在创造满足现在大量物质需求的同时,高消耗、高污染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处于危机的边缘,人类的未来也变得不可预知.因此,实现产业生态化,使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产业生态化的演变1.1 产业生态理论始于“产业代谢”理论罗伯特·埃尔斯(Robert U·Ayres)在1988年提出了产业代谢理论.他认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系统,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开发子系统,它们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线性流动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吸收自然的低熵的物质然后把高熵的物质排出返还到自然环境中.1.2 产业代谢理论到产业生态系统的提出在产业代谢理论的影响下,罗伯特·埃尔斯(Robert U·Ayres)在《制造业发展战略》一文中首次提出“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在产业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企业更应该注意低消耗、高效率的生产,形成一种更为有效的、系统的生产模式,即产业生态化模式.1993年Braden R.Allenby和Thomas Graedel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的三级进化理论,一级生态系统是无限的资源到无限的废物的线性流动阶段;二级生态系统是有限的资源到无限废物的不完全循环阶段;三级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实现废物的完全再利用的完全循环阶段.1.3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形成了产业生态学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使经济能够可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产业生态化,清洁化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从而催生了产业生态化理论.李慧明等认为,产业生态学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种方法和视角,以“优化资源生产率”为生态产业理念和原理,将生态产业等同于循环经济.2 产业生态化研究进展2.1 产业生态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到了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连续性原理”和“大自然没有飞跃”,还有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经济学家的主要目标应该在于经济生物圈而不是经济力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由最初的产业代谢理论发展到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再到形成了以产业生态学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化相关理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巴里·康芒斯把产业生态化相关理论的研究归纳出了三个误区:(1)只关注了产业系统内部结构中出现的小问题,却忽视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所引起的本质性问题.(2)产业生态化相关理论强调的“企业环境主义”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冲突的.(3)太过简单的看待产业系统内部的重构的需求与经济、政治环境的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2.2 产业生态化相关实践的研究相对于产业生态化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国外发达国家对产业生态化实践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早,对于具体的一些政策的制定以及实践已经比较成熟了.由于有关产业生态化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对于产业生态化的实践研究的现实不容乐观,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是,近年来国家对于很多政策措施的实行使得我国对于产业生态化的实践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李孔岳通过“工业共生”的原理对沱牌集团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研究,不仅解决了园区的污染问题,也为以后相关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3 实现产业生态化的主要路径3.1 走“清洁生产”之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1989年首次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充分的实现企业从生产过程到成品全面达到环保要求”.清洁生产能够实现污染的控制从末端处理转向了生产的全过程,使得整个生产过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对此陈晓涛提出清洁生产应当是全方面的污染处理,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还需要从原料、工艺、技术等领域达到清洁效果.3.2 建设生态工业园1995年,Cote和Hall将生态工业园定义为:“生态工业园应当是实现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个良性循环的空间载体,它既实现了一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同时也把一个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通过直接处理和末端污染物资源化,最大限度的实现生态化运作”.Lowe,Moran和Holmes强调生态工业园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共同载体,在追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源和污染的管理实现.3.3 经济发展形成宏观层次上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由K·波尔丁提出的,人类的经济活动需要在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不断的实现循环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提倡“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产业生态化.成娟、张克让认为产业集群生态化是指,在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对集群空间的产业集群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耦合优化,达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4 产业生态化相关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4.1 产业生态化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内外对于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方法多数集中于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陆根尧等提出了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来对产业生态化的各种数据进行比较实现静态分析,可以很直观的从相关的数据上得出产业生态化应该在一个怎么样的状态下合理、高效的进行.王国印在研究产业生态化的方法上提出了“产品—产品”与“产品—废物--产品”耦合成“资源—产业—环境”的耦合分析法.更进一步把产业的发展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制定出一个实现产业生态化的模式.4.2 产业生态化相关的评价标准产业生态化的评价标准是检验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业生态化的评价国外一般包括生态效率分析评价、物质流能量流分析评价和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等.Seppalaaetal (2005)通过建立的地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结合其物质流动规律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对该区域物质输入与需求量进行测算,对比分析,得出该区域的物质生产力状况.国内由于对产业生态化的相关研究较晚,在评价标准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产业生态化程度.袁增伟等对江苏造纸业生态化转型进行分析,通过对原料、技术和设备等指标的分析来评价其生态化发展状况.这种分析方法比较适合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更有现实意义.5 结论5.1 加强理论研究产业生态学是当前的一门比较新的研究学科.但是通过对产业生态化进行检索发现,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欠缺.并且相对于现实所面临的各种状况来说,产业生态学理论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发掘,需要有更加完备的产业生态学理论基础,来指导产业生态化的进行.5.2 强调从经济上进行产业生态化研究当前我们所看到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强调在生产的过程中模拟我们的生态系统来进行生态化的生产.进行实际应用时,我们还有待于从企业自身的规律出发来研究产业生态化.必须建立起一套真正适合企业自身的机制来进行生态化生产.5.3 探索更多的分析方法对于产业生态化的分析方法,大多数学者主要采用的是层次分析和因子分析基础上的定性的分析方法,定量的分析还是比较少.同时在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方法上不仅要有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还要有更多的耦合,比如动态的分析和静态的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更多的产业生态化模型.参考文献:〔1〕李鹏梅,齐宇.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及若干思辨[J].未来与发展,2012(6).〔2〕袁增伟,毕军,张炳,刘文英.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陆根尧,盛龙,唐辰华.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和动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3).〔4〕王国印.论产业生态化的两种形式及其耦合[J].当代经济研究,2012(8).。
通信电子行业的生态系统建设与发展

通信电子行业的生态系统建设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通信电子行业日渐兴盛。
这一行业不仅在国内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生态系统建设与发展已成为该行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生态系统是指不同产业与企业间的互动与依赖关系的总和,也指产业中不同主体所构成的网络体系。
在通信电子行业中,生态系统建设意味着构建一个全方位、互相信任的价值共创网络。
这个网络由设备制造商、运营商、软件开发者和用户组成,并通过利益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式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首先,通信电子行业的生态系统建设需要设备制造商为核心,他们所提供的设备和技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设备制造商需要为运营商、软件开发者和用户提供先进、高效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跨界合作,借助其他行业的创新成果提升产品性能与质量。
例如,联想、华为等企业与汽车行业合作,研发了智能车载产品,在汽车上实现智能化操作。
其次,运营商在通信电子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连接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者和用户的桥梁。
运营商不仅需要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还需要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平台和中介的角色,促进产业合作与创新。
端午节期间,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联合上海街头文化艺术中心,推出了5G+VR/AR互动文化展,让用户在5G网络环境下全方位了解端午文化。
再次,软件开发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创新主体,他们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新型软件应用。
软件开发者需要借助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服务,与设备制造商和用户合作,共同推广软件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也在开发智能应用,例如百度的智能语音识别软件以及人脸识别软件。
最后,生态系统的成功关键在于用户的参与。
用户的需求是引导设备制造商和软件开发者的出发点,他们对系统的使用和反馈也是系统改进的基础。
因此,通信电子生态系统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通过各种应用场景向用户展示该系统的创新内容和最新技术,同时吸引用户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

电子信息工程行业调研报告一、行业概述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如通信、计算机、医疗、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行业发展现状(一)技术创新不断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在集成电路方面,芯片制程不断缩小,性能不断提升,为各种电子设备提供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5G 通信技术的商用,大幅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通信质量,推动了物联网、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球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_____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_____万亿美元。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消费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高端芯片、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比重逐渐增加,而传统的低端制造环节则逐步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同时,产业的集聚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三、行业应用领域(一)通信领域电子信息工程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从早期的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再到现在的 5G 通信,每一次通信技术的变革都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的支持。
5G 通信的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等特点,为智能驾驶、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应用提供了可能。
(二)计算机领域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都与电子信息工程密切相关。
芯片的设计与制造、主板的研发、操作系统的优化等,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支撑。
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研究部副总裁罗伯特 ・ 福布什 ( R b e r t F r o s c h )与发
动机 专家 尼古拉 斯 ・ 加 罗 布劳 斯 ( N i c o l a s G a l l o p o u —
l o s )发表在 《 科学美 国人》上 的 《 制造业 发展战 略》文章 。该文章认为可 以通过生产方 式的革新
相互 关联 、与 自然 生 态 系 统密 切 联 系 的人工 生 态
态化 ,主要是优化资源生产效率 ,该化 ,主 要
系统 6 。他运用生态系统的思想探讨 了商业活动
与 自然 环境 之 间 的相 互 关 系 ,指 出解 决 环境 保 护 问题 的关 键 在 于设 计 而 非 管 理 ,构 建 一个 可 持 续 发 展 的商 业 模式 才是 解决 问题 的根本 途径 。
1 . 1 产 业生态 学 内涵
学 就 是 要 构 建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商 业 模 式。 P a u l
H a w k e n 认为产业生态提供 了一种系统整合的管理
产业生态学理论起源于 1 9 8 9 年9 月通用汽车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4 —2 2 基金项 目: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项 目 ( 项 目编号 :1 2 Q N 0 7 ) ; 新 疆 自治 区人文社科重点 研究基地 兵团屯 垦经 济研究 中心项 目 ( 项 目编号 :X J E D U 0 2 0 2 1 2 C 0 6 ) 。
研究 内容在 于探 索 产业 生 态 系 统 中企 业 与环 境 的
协调发展。他们认为产业 生态学是人类在 经济、 文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有 目的、合理 的 去探索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 - 5 ] 。 ( 2 )从产业 的微观基础 出发 ,认为产业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摘要:工业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小觑的高科技污染。
本文对国内外的产业生态化研究进行了评述,并进一步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运用产业生态化理论转变电子信息产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研究综述一、国外产业生态化研究进展产业生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69年,美国学者罗伯特·艾尔斯提出的“产业代谢”理念。
罗伯特·弗劳什和尼古拉斯·盖洛普受罗伯特·艾尔斯“产业代谢”理论的影响,在1989出版的《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明确了定义。
他们认为产业生态学是一种用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代替过去简单的传统生产方式。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活动中,每一道工序都区别于其他工序。
传统的工业活动应当转换为完整的产业生态模式,实现能源和物质循环得到最优化,废弃物的产出的最小化以及工业流程中的废料循环利用。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刚刚兴起的综合性、涵盖多学科范围的应用科学。
目前对于产业生态学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
保罗·霍肯(Paul Hawken)1993年在《商业生态学》中将产业生态定义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能提供大规模、整合的管理工具来设计产业结构,使得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
埃尔克曼Erkman(1997)指出,产业生态是一种以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制以及与生态圈的相互作用,在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知的基础上,对产业自身进行调整,实现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
国际电力和电子工程研究所在2000年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具有可持续能力的学科。
《产业生态学》杂志主编Lifset(1997)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系统科学分支,它从局部、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上系统地研究产品、工艺、产业部门和经济部门的能流和物流。
”国外在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和实践较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化市场机制。
需要企业自觉完成的主要机制有: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绿色技术开发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尖端核心技术的开发、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软件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在产品设计方面,国外的公司注重尽可能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易于回收再利用。
在电子垃圾资源化研究方面,欧美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
丹麦的卡伦堡共生体是工业共生体的成功典范。
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也较早,截至到2005年,美国已经建立近20个生态工业园,加拿大接近4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
二、国内产业生态学研究进展我国产业生态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产业生态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则渊(1994)的《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文中。
刘则渊提出所谓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到大生态系统中,把产业系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国内很多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集中研究产业生态系统这一领域。
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知识作了补充,对推动我国产业生态化系统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一)产业生态化内涵的研究进展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是指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 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 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的。
它的本质是把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保结合在一起的产业发展过程, 要求所有的产业都要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
孟祥林,李东升认为产业生态化是根据产业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想结合的理论,协调工业文明发展中的经济活动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张文龙,邓伟根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当今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是产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具有高层次形态。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闭路循环模式、以及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调整生产活动,实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
目的是为了达到资源循环利用,零废弃物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孔令丞,谢家平认为产业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是产业的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特征逐渐加强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产业系统创造一个新的范式,将人造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中,逐步实现由线性(开放)系统向循环(封闭)系统转变。
樊海林, 程远(2004)在《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一文中指出,产业生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用以研究产业系统和自然系统互动关系的系统研究方法。
(思想、学科)。
认为产业生态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倡导一体化的循环观念。
在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以及经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整体的。
物质循环应贯穿于整个产业生产活动中。
例如产品原材料的使用,加工生产、包装、以及废物处理的全部过程。
2、由线性的粗放型增长系统向循环封闭系统转变。
也就是说,其中一个产业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另一个产业的生产材料。
这是一种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优化资源生产率为目标,这个概念适用于所以企业。
4、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资源共享,例如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
在构建产业生态化上,国内著名的生态学者王如松提出产业生态管理的五种方法:生命周期评价(面向产品环境管理)、产品生态设计(面向绿色产品开发)、生态产业园规划(面向区域的规划)、生态产业孵化(面向生态产业开发)、生态管理(面向可持续发展)。
其中我国沱牌集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酿酒工业生态区,该工业注重生态规划,避免交叉污染;将生态理念纳入集团的成产经营模式,收效可观。
在产业面临的问题上,黄志斌(2000)分别从经济学和政府公共管理角度进行分析,阐明首先是市场失灵导致企业外部资源达不到优化,其次是许多环境资源公共化导致价格扭曲、资源廉价或是无价,弱化了厂商开发高效、低耗、低能源的绿色消费产品。
厉无畏(2008)谈到中国产业生态化发展,其路径从产业系统内部、制度方面、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实现产业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加强法律和经济手段,将产业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植入产业政策全过程。
以及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降低物质消耗和交换。
(二)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进展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电子信息产业,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
[4]在理论层面上,袁增伟等(2009)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具体污染问题,将产业生态化内涵应用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提出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模式。
首先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以技术创新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处理污染物排放的能力。
其次是行业布局优化和规模整合;实施信息化和数字化战略;袁增伟等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倡导建设企业生态文化,以及产品回收责任制度。
最后应当加强企业供应链的生态化管理,从绿色原料,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阎兆万(2007)在《电子信息产业环保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以“深绿色”环保战略纳入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形成具有规模化、效益化的环保型产业。
它考虑是一种系统地解决产业活动同生态环境、社会、资源的关系,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结构体系,并在全社会建立“深绿色”文化,引导生产者、消费者共同维护电子信息产业良好发展。
在技术层面上,高丽霞(2009)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效应分析》一文中通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模拟电子信息产业对未来环境造成的影响,设计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影响系统流图。
在图中得出的结论如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应该更注意改进废弃物的处理技术,通过长期提高废水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意义是重大的。
蒋国瑞,高丽霞(2010)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一文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物质流的分析构建生态效益体评价系,即资源消耗、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环保投资的一级指标,另外还包含15个二级指标,得出能源消耗是影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子。
在构建生态产业园方面,我国起步较晚,截至2005年底,我国生态工业园示范园区累计15个。
在实践方面,我国生态产业园建设重心转移到物质闭路循环和废物利用方面,却忽视了减量化生产这一原则,对产业生态化的本质缺乏充分的认识。
三、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的思考和展望由于产业生态学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和跨越性。
产业生态学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化研究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方面的资料很少,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比较少。
但是整体来说,都没有提出较为完整的生态化产业理念。
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应当将减量化生产放在首位,从更深层次构建生态园区。
笔者认为技术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法宝,最重要的是转变人类的价值观,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应当向微观设计和宏观决策两方面发展,未来的产业生态构建方面,运用社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从立法角度、企业生态责任、以及责任制度延伸、构建生态文明、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为切入点,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1] 屠凤娜,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J].观察与思考.2008(18):36.[2] 孔令丞,谢家平.产业生态化――人工产业系统的生态性回归[J].前沿论坛》2005(04):47.[3]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5):24.[4]袁增伟,毕军,杨洁,刘文英,万群.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及其应用[J].产业观察.2004(S1):162.[5]樊海林,程远. 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03).[6]厉无畏.中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现途径[J].绿叶,2008(12).[7]张文龙,邓伟根.产业生态化: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07).[8]孟祥林,李东升.产业生态化:从理论与实践论平衡理念下的发展模式[J].生态经济,2009(06).[9]袁增伟,毕军,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J].生态学报,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