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通过改革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相协调的一种现代化建设。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排放量,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水质;加强土地荒漠化治理,恢复植被覆盖,避免土地退化。

同时,要完善环境监管体系,严格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其次,要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要鼓励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排放。

政府要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关政策和经济激励,推动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要加强生态农业的推广,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另外,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要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同时,要加强对环保志愿者的培训和支持,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将能够建设出更加美丽宜居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环境状况一直受到严重破坏,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取得了一定成绩。

首先,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例如,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实施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计划,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补偿力度,加强耕地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全国范围内的PM2.5浓度明显下降。

水质也有所改善,一些水体的污染状况得到了改善。

此外,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提高,湿地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一些污染企业仍未得到彻底整改。

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有待提高,个别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不重视。

此外,一些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需要长期治理,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还不完善。

最后,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强化环境监测和治理,对污染企业进行严厉打击。

其次,加大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同时,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提高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最后,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支持。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不懈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综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综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综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密,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探讨人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生态文明构建的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和制度安排。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文中,作者阐述了构建生态文明的路径。

首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其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最后,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保障,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应用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生态农业发展与应用研究》一文中,作者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

研究表明,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态农业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城市化进程加快,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几个路径选择。

首先,要优化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

其次,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最后,要推动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四、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保护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保护》一文中,作者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和保护问题。

研究表明,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如游客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景观。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2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2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发展理念和行动。

在当前全球环境恶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焦点和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实施途径。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环保机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化水平。

另一方面,还需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收集,加强环境监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等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

只有人民群众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因此,政府应积极加强环保宣传,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只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环保政策和标准,才能更好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只有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统筹资源利用。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作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部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生态治理的意义、现状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生态治理的意义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方面,还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首先,生态治理不仅关系到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而且关系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势的巩固。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其次,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不仅涉及到当地的文化、社会等方面,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事业和形象。

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体现出中国的生态文明和长远思维,提高国家的整体形象,推动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现状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长江经济带中部沿线的水体污染极为严重,水质严重受到破坏。

二是,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排放,造成了重度的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是,土地的恶性开发和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的现象,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目前,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应对策略在面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时,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比较重要的策略。

第一,创新理念,推动绿色、低碳经济转型。

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扶持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支持新一代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生态环保管理水平。

第二,加强河流监测、防治污染。

应加强长江经济带方面的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工作,完善污染源管控和监管体系,提高河长制实施水平,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加强环保执法和创新惩戒措施,形成优秀的环保监管机制。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公民环保意识的培养,推动垃圾分类处理、节约能源资源、绿色出行等,倡导环保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在十八大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一个重要高度。相对西方的研究而言,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有着不同发展轨迹。文章拟从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及发展﹑生态文明的定义及科学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三个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概括及梳理,为更深入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发展;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1 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及发展

在我国,生态思想理念早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等等类似的生态理念并不鲜见,但是那时大抵只能算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零星的思想的火花而已,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并未形成实际的生态文明思想,真正生态文明的最根本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早在1876年,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也告诫人们说:”人类计划假如不把自然规律作为依据,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之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时也曾明确指出了劳动有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它也存在消极的方面,它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消极影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又说:“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也绝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要比其他一切生物都强”。

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及整个世界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指明了总方向。

国内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并初步探索生态文明是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1987年便提出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并在1982年和1999年分别提出“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以及“生态灾变论框架理论。”刘思华则把生态文明纳入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存的现代文明的范畴之内。国内有学者认为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盛世兰对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关于人在自然界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地位的思想;关于坚持主体性原则的思想;关于实践的人化自然的思想;关于“自然生产力”的思想,这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周穗明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不仅实现了和中国传统思想、中国当代主流思想两方面的结合,而且在实践上实现了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现实的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困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可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汲取精华。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生 态文明观是中西方生态价值理论发展与融合的结晶。 学者的理论有指导作用,我国领导人更是从政策的不同方面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十七大会议上把“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政治思想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式开始。十八大会议上,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大力推进阶段。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2 0 1 4年 第 1 期
V 0 l 1 . 6 No . 1
呻阖环. 埙- 管 理
Ch i ne s e J o u na r l o f En v i mn me n t a l Ma na g e me n t
现代化进程 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李校利
(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汉中 7 2 3 0 0 0 )
明建设序幕渐渐拉开的历史过程 ,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 文明形 态理 论体系创 新并构成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 论
体系重要 内容 的历史过程 ,政治上是 中国共产党把 中
1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具 有 战 略地 位 和 重 大 意 义
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和现实任务 ,生 态文明建设的重
大意义,可以从历史 、现实 、未来 、理论创新价值 和实
关键词

生态危机;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消费;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X 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4 - 6 2 5 2( 2 0 1 4 ) 0 1 — 0 0 0 1 — 0 4
Mo de r ni z a t i on p r oc e s s i n t h e c on s t r uc t i on o f e c ol o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n
Abs t r a c t :Th e s i g n i ic f a n c e o f e c o l o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f r o m t h e hi s t o r y a n d r e a l i t y , t h e f u t u r e v a l u e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i nn o va t i o n a n d p r a c t i c a l g ui d a n c e i n ma ny a r e a s t o s um m a r i z e.Ec o l o g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s t he ba c k wa s h o f t he e c o l o g i c a l c r i s i s a nd b e y o n d,i s a l o n g p l a g ue d t h e p l i g h t o f h um a n s u r vi va l a n d d e ve l o p me n t of t h e hi s t o r i c t u m. E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s a v o l u mi n o u s s o c i a l e n g i ne e r i n g , a c a d e mi c v a l ue s ys t e m t h e r e o n, t h e k e y a s p e c t o f t h e o v e r a l l a d v a n c e me n t o f t h e b a s i c i d e a s a n d l o w— c a r b o n c o n s u mp t i o n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 Ke y wo r d s : e c o l o g i c a l c r i s i s ;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e l o pm e n t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e c o l o gi c a l c o n s u mp t i o n; s t ud y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五篇范例]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五篇范例]

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论文1生态文明的阐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使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局面;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良性循环的社会文化伦理形态。

对于生态文明目前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1)从广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

是人类经历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个阶段,也是第四种社会形态。

2)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形态。

这四个文明共同支撑起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和谐大厦。

其中物质文明是物质基础,就如同大厦的地基一般,精神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智力源泉,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良好社会环境的提供者,而生态文明则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

其主要是指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一种与对自然进行长期掠夺式的野蛮的开发相反的理念,其倡导的是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生态文明从制度属性的角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

社会主义倡导的是社会公平发展的原则,而生态问题实质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只有倡导生态文明才能有效解决生态问题,从而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问题。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不管是何种理解、何种体质、何种形式,其所倡导的核心理念都是不变的,就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2我国生态文明现状虽然我国现阶段也处于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生态文明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2.1为促进经济增长对资源过度掠夺,导致资源严重匮乏我国本身属于人口大国、资源严重短缺型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 生态文明 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大部分学者,从生态环境方面看问题:(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学者从社会各个方面看待问题:(1)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3)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4)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5)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根据主体分类,可以概括为:(1)政府引导;(2)企业推动;(3)公众参与。从社会各方面分类:(1)构建生态文明观;(2)构建生态文明制度;(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建立健全生态法制体系;(5)创造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6)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7)培育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发挥第三部门的参与作用;(8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按体系分类:(1)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价值体系。(2)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保障体系。十八大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 姬振海将生态文明分为四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与“生态产业文明”。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保障,生态产业和生态技术是建设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观是建设的精神动力,良好的法律法规是建设的坚实后盾。”周生贤在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有的研究中,也将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经济化、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等方面。总的来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体现在以下五部分中: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治理、生态技术与指标、生态制度。 2.1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生态伦理体系是由有关生态的认识程度、价值态度、道德行为和实践效果构成的整体。衡量一个社会生态伦理的发达程度,可以考虑包含认识、价值、道德和实践这四个层面的内容:是否理解当代生态运动的深刻意义;是否形成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是否自觉遵守生态道德原则规范;是否处理好生态伦理在实践当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现代生态伦理观念的提出,源于利奥波德和他的“大地伦理学”。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学”的小册子《沙乡年鉴》(1949年出版),被称为“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一本新圣经”。 现代生态伦理建设具体体现在转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和态度,树立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式,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容易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生产和消费环保产品等。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只有以伦理信念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才能有效的得以贯彻落实。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 冯雷认为,生态伦理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标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责任原则、生态安全、节制和节约原则、正直、真实和可信原则、环境美。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地区利益和整体利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政府、企业、社会的全方位生态保护、生态伦理制度化水平。其中一个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市民生态伦理实践是生态伦理评价的核心内容。 2.2生态经济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是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国内外学者多强调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协调、共为整体的角度对生态经济进行定义。著名生态经济学家Costanza R.给出的定义“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的根源,而现有的学科不能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这个定义较好的把握了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特征。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认为“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这个定义强调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虽然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但其出发点却不尽相同。经济学家把环境看作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 生态经济也可以称为绿色经济,要立足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特征表现在低碳技术、小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生态经济也可以从建设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入手。生态工业主要包括:科学的产业布局、治理工业废物、推进技术改造、倡导植树种草;生态农业包括:立体种养、围垦增地、节能节水、产业循环。 当然,发展经济生态离不开生态产业。王如松等指出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我们也可以认为生态产业其实就是指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它们之间协调耦合的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在生态产业中,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物(末端治理)”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回用)”的反馈式流动的经济模式。通过产业调整,调整代谢过程与其支持系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达到生态整体优化。生态经济将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新的产业模式:从集中解决到分散处理,大时空输送到资源小循环、生态大循环、能源新结构、环保新模式。 2.3 生态技术与指标 科学技术犹如一柄双刃剑,在技术危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中,不少研究者转向了技术生态化和绿色科技的研究方向。其中,有借鉴SST理论分析方法,将其应用到生态文明相关研究中的。在运用SST分析中国生态文明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分为洁净煤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水电开发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核能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以及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在北京绿色生态技术展示平台上,绿色生态技术分为能源、植物、循环材料应用、水、通风、墙体等系统。也有根据生态技术的用途将生态技术分为农业生态技术、工业生态技术、企业生态技术等。总之,绿色生态技术及其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 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对生态文明进行相关科学化分析的基础。随着技术生态化、绿色科技以及生态治理等理念的完善和转变,自工业文明之后逐步出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如绿色GDP、福利度量理论以及HDI(人类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标的结合等,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依据综合指标形成了以资源生产率为基础的生态指标,具体来讲,有省域、城市(城镇、市县)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生态伦理实践的评价标准等。国内,目前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赂研究组(2009)通过层级进行的归类,采取了如下反映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是反映区域环境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排放强度指数、大气污染指数和水污染指数;二是区域生态水平,包括生态脆弱指数、气候变异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三是区域抗逆水平,包括环境治理指数、生态保护指数。 2.4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治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社会科学界开始形成并发展了治理理论,生态治理的概念便是随着治理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生态治理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治理模式与路径研究、生态环境现状研究、保障体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治理的科学技术等)、效果评价体系等。不论是从“生态启蒙”看,还是从其他的生态理论来说,生态危机几乎是生态治理的最直接的原因。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环境污染、气象灾害、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消失等,这促使我国逐步走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径。有的学者将治理模式分为政府控制(管制)生态治理模式、生态公共治理模式;有的学者将治理模式分为传统模式、理想模式、适宜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丁开杰、刘英、王勇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一文中指出,生态治理主要经过了“从治疗到预防”、“从局部治理到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