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选读
庄子选读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者,蒙人也,(1)名周。周尝为蒙漆园 吏,(2)与梁惠王[1]、齐宣王同时。其学无 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 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3)作《渔 父》、《盗跖》、《胠箧》,(4)以诋訿孔 子之徒,(5)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 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6)然善属书离辞, (7)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8)虽当世宿 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子选读
庄子名言警句
1.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2.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4.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山木》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让王》
7.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 齐物论》 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庄子· 外物》
注(7)[正义]属音烛。离辞犹分析其辞句也。 注(8)[正义]剽,疋妙反。剽犹攻击也。 注(9)[索隐]洸洋音汪羊二音,又音晃养。 亦有本作“漾”字。[正义]洋音翔。己音纪。 注(10)[正义]威王当周显王三十年。 注(11)[索隐]孤者,小也,特也。愿为小豚 不可得也。[正义]不髃也。豚,小猪。临宰 时,愿为孤小豚不可得也。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 庄氏,名周,(一说子沐)。汉族,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 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 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 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 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 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 物论》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史记》有传。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1、望洋兴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
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
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庄子《庄子·让王》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
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 [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 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 的数量叫做‘万物’,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 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 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 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 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 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 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
译为:“不是…… 就……” )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
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
• 一词多义
•若
• 望洋向若而叹 (传说中的海神名 ) • 以为莫己若 (比得上)
•闻
• 闻道百 (动词,听说) •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名词,见闻,学问 )
•始
• 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 始吾弗信(开始,起初)
•见
• 不见水端(看见)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于
• 吾长见笑于大方家。( 被) • 拘于虚也。( 被) • 今尔出于崖涘。( 从) • 莫大于海。(比) •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在)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一、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讲了七个小故事,思想高远,手法奇特。庄子善于 讲故事,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蕴藏在这些故事里面。庄子善用各种修 辞手法,语言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尤其善于夸张描写。写意则意 象浑厚,绘景则瑰奇非凡,状物则活灵活现,画人则形神毕现。我们学 习时要重点体味故事的内涵,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
1.词语理解
语言积累
(1)通假字
①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通“_瞬___”,“__恂__目__”__,__眨__眼__、__眼__睛__转__动___
②牵巨钩, 没而下 通“_陷___”,__沉__陷___ ③骛扬而奋鬐 通“_鳍__”,_鱼__鳍__ ④苍梧已北 同“_以___”,_自____
⑤趣灌渎 通“_趋___”,_趋__向__、__奔__向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译文:_我__昨__天__来__的__时__候__,__道__中__有__呼__救__的___声__音__。__我__回__头__看__看__路__上__车__ _轮__辗__过__的__小__坑__洼__处__,__有__条__鲫__鱼__在__那__里__挣__扎__。__ (6)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译文:我__将__要__到__南__方__去__游__说__吴__国__越__国__国__王__,__引__蜀__江__的__水__来__迎__接__你__,__ _行__吧__?__ (7)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译文:我__失__去___了__我__平__日__相__处__的__水__,__我__没__有___安__身__的__地__方__。__眼__下__我__能__ _得__到__斗__升__之__水__就__可__以__活__命__了__。_
知识讲解_《庄子》选读

《庄子》选读编稿:李晓旭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恰当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善于虚构,《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寓言选读——神龟(附译文)

庄子寓言选读——神龟(附译文)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曰:"予自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
'元君觉,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
'君曰:"渔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
'君曰:'令余且会朝。
'明日,余且朝,君曰:"渔何得?'对曰:"且之网得白龟焉,其圆五尺。
'君曰:"献若之龟。
'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
'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
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虽有至知,万人谋之。
鱼不畏网而畏鹈鹕。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
'〔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参考译文]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
'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
'宋元君问:"渔夫出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回答:"有。
'宋元君说:"叫余且来朝见我。
'第二天,余且来朝。
宋元君问:"你捕捞到了什么?'余且回答:"我的网捕捉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
'宋元君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
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到,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理正犯怀疑,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肯定大吉。
'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推断起来也没有一点失误。
孔子知道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才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祸害。
《庄子》选读之《尊生》 (1)

匠石之齐
《庄子·人间世》
【原文】
匠石之齐(1),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2)。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3),其高 临山(4),十仞而后有枝(5),其可以为舟 者旁十数(6)。观者如市,匠伯不顾(7), 遂行不辍(8)。弟子厌观之(9),走及匠石 (10),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11),未 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 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12), 以为舟则沈(13),以为棺槨则速腐(14),以为 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15),以为柱则蠹 (16)。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 寿。‛
5、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庄子曰: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 以利累形”。是说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 孟子强调仁义高于生命,是反对世人为了 求生、避患而无所不为、寡廉鲜耻;而庄 子则强调生命高于一切名利,反对世人以 养伤身、以利累形,珍重自己的生命。
全文写了十六七个小故事,本文是节选。第 一部分至‚终身不反也‛,写许由、子州 支父、善卷和石户之农不愿接受禅让的故 事,明确阐述了重视生命的思想,天下固 然‚至重‛,但却不能以此害生。本部分 在阐明题旨上处于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至 ‚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写周文王 的祖父大王亶父迁邠和王子搜不愿为君的 故事,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重 视生命的思想。
【解读】
有个名叫石的匠人带领一行人到齐国去,走到曲辕那个 地方,看见那里以栎树为社树。树冠之大可遮蔽数千头牛, 树干的周长达百围,树高接近山巅,离地约十五米之上才有 树枝,可用来制造十数艘大船。到那里观看的人,就像赶集 一样。匠石是他们一行人中的头领,对此不屑一顾,前行不 止。徒弟们虽然顺从,但觉得扫兴没有看够,赶到匠石身边, 说:“自从我执斧子跟随师傅学艺以来,还不曾见过如此壮 观的大树啊!先生不肯停下来多看一会儿,这是为什么呀?” 匠石说:“行了,不要再奢谈它的美了!那只不过是无用而 徒享天年的树木罢了。如果用来它造船就会沉没;用它做成 棺材外面的套棺就会很快腐朽;用它做成用具就会很快破损; 用它制作门窗就会脂液渗出;用它做成房柱就会遭蛀虫咬坏。 正因为是不成材之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保留这样长 久。”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单元知识树】
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单元概览·知人论世
【先贤金名刺】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1.生平简介 庄子生卒年不详,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 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出身于一 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 多。在诸子百家中,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 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史祖老子并称“老庄”。
古今朋友圈】
1.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
2.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
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司马迁
3.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生死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
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妙。
2.主要成就 (1)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主张“天人合一” 和“清静无为”。为中国知识分子在人生仕途不顺时,提供了一个心灵避难所; 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哲学依据。 (2)文学上,《庄子》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想象奇特,代表了先秦散文的 最高成就。 清朝学者金圣叹把《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 《西厢记》命名为“六才子书”,《庄子》被排在了第一位。
——晋·郭象
4.(庄子散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5.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时《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着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三、《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
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赏析】同样的一件事物,因为认识的方法或角度不同,就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这就是“道”。
如果对事物抱着固有经验的眼光,或者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没有创新的思想,不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跳不出平庸俗碌的圈子,结果就会戕害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东西或人才。
四、故事链接
阅读《望洋兴叹》,对庄子更进一步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庄子的生平资料,加深了解。
2、课下阅读庄子的《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