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选读庄子

合集下载

庄子选读

庄子选读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者,蒙人也,(1)名周。周尝为蒙漆园 吏,(2)与梁惠王[1]、齐宣王同时。其学无 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 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3)作《渔 父》、《盗跖》、《胠箧》,(4)以诋訿孔 子之徒,(5)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 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6)然善属书离辞, (7)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8)虽当世宿 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子选读
庄子名言警句
1.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2.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4.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山木》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让王》
7.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 齐物论》 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庄子· 外物》
注(7)[正义]属音烛。离辞犹分析其辞句也。 注(8)[正义]剽,疋妙反。剽犹攻击也。 注(9)[索隐]洸洋音汪羊二音,又音晃养。 亦有本作“漾”字。[正义]洋音翔。己音纪。 注(10)[正义]威王当周显王三十年。 注(11)[索隐]孤者,小也,特也。愿为小豚 不可得也。[正义]不髃也。豚,小猪。临宰 时,愿为孤小豚不可得也。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 庄氏,名周,(一说子沐)。汉族,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 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 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 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 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 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 物论》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史记》有传。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1、望洋兴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

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

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庄子《庄子·让王》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

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 [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 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 的数量叫做‘万物’,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 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 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 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 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 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 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
译为:“不是…… 就……” )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
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
• 一词多义
•若
• 望洋向若而叹 (传说中的海神名 ) • 以为莫己若 (比得上)
•闻
• 闻道百 (动词,听说) •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名词,见闻,学问 )
•始
• 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 始吾弗信(开始,起初)
•见
• 不见水端(看见)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于
• 吾长见笑于大方家。( 被) • 拘于虚也。( 被) • 今尔出于崖涘。( 从) • 莫大于海。(比) •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在)

《庄子》全文足本(共三部分):(一)内篇

《庄子》全文足本(共三部分):(一)内篇

《庄子》全文足本(共三部分):(一)内篇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姓庄,名周。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他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又叫《南华经》)。

他的作品被编入《庄子》一书。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而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其中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而今所传三十三篇,为晋代郭象整理。

内篇逍遥游第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庄子》全文(共三部分):(二)外篇(15篇)

《庄子》全文(共三部分):(二)外篇(15篇)

《庄子》全文(共三部分):(二)外篇(15篇)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姓庄,名周。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他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又叫《南华经》)。

他的作品被编入《庄子》一书。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而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其中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而今所传三十三篇,为晋代郭象整理。

外篇骈拇第八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

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

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

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

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

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

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庄子(全集pdf)精选全文

庄子(全集pdf)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庄子(全集pdf)庄子内篇卷一上第一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掊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这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 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庄子》选读之《尊生》 (1)

《庄子》选读之《尊生》 (1)

匠石之齐
《庄子·人间世》
【原文】
匠石之齐(1),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2)。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3),其高 临山(4),十仞而后有枝(5),其可以为舟 者旁十数(6)。观者如市,匠伯不顾(7), 遂行不辍(8)。弟子厌观之(9),走及匠石 (10),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11),未 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 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12), 以为舟则沈(13),以为棺槨则速腐(14),以为 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15),以为柱则蠹 (16)。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 寿。‛
5、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庄子曰: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 以利累形”。是说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 孟子强调仁义高于生命,是反对世人为了 求生、避患而无所不为、寡廉鲜耻;而庄 子则强调生命高于一切名利,反对世人以 养伤身、以利累形,珍重自己的生命。
全文写了十六七个小故事,本文是节选。第 一部分至‚终身不反也‛,写许由、子州 支父、善卷和石户之农不愿接受禅让的故 事,明确阐述了重视生命的思想,天下固 然‚至重‛,但却不能以此害生。本部分 在阐明题旨上处于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至 ‚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写周文王 的祖父大王亶父迁邠和王子搜不愿为君的 故事,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重 视生命的思想。
【解读】
有个名叫石的匠人带领一行人到齐国去,走到曲辕那个 地方,看见那里以栎树为社树。树冠之大可遮蔽数千头牛, 树干的周长达百围,树高接近山巅,离地约十五米之上才有 树枝,可用来制造十数艘大船。到那里观看的人,就像赶集 一样。匠石是他们一行人中的头领,对此不屑一顾,前行不 止。徒弟们虽然顺从,但觉得扫兴没有看够,赶到匠石身边, 说:“自从我执斧子跟随师傅学艺以来,还不曾见过如此壮 观的大树啊!先生不肯停下来多看一会儿,这是为什么呀?” 匠石说:“行了,不要再奢谈它的美了!那只不过是无用而 徒享天年的树木罢了。如果用来它造船就会沉没;用它做成 棺材外面的套棺就会很快腐朽;用它做成用具就会很快破损; 用它制作门窗就会脂液渗出;用它做成房柱就会遭蛀虫咬坏。 正因为是不成材之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能保留这样长 久。”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new)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new)

三、东海之大乐释文题“东海之大乐”语出《庄子·秋水》,面对浅井之蛙的自夸自足,东海之鳖向它讲述了大海的情形:“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浅井之蛙听后,“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借这一寓言故事,形象地阐释了小气象和大境界的天壤之别,对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盲目自得的心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告诉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要永不自满、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道理。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寓言的主旨是一致的,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气象、格局的道理。

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2则选文除了讲明要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讲方法的道理。

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永远不应该自满。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不辩.牛马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汒.然异之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⑥公子牟隐机.大息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⑦出跳梁..乎井之上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⑧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通“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⑨反.于大通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辨分别、辨别②墟处所,所居之地③萃聚集④毫动物长而细的毛⑤茫模糊不清⑥几几案,小桌子⑦跳踉腾越跳动⑧智智慧境界线⑨返返回(2)一词多义①若错误!②闻错误!③数错误!④却错误!⑤穷错误!⑥始错误!⑦殆错误!答案①海神名/及,比得上②听到/知识、见闻③算、计/命运/几,几个④退/打退,击退⑤穷尽/处境困难,环境险恶/不得志,不显贵⑥才/开始⑦危险/几乎/大概、恐怕(3)古今异义①百川灌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或指银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理想社会
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理解】:庄子用类比的方法先说了在家庭中子女如何对待父母,进一步说明了在国家中君臣之间应该坦诚。

同时通过说明社会中的2种主要的社会关系,也表现了庄子所期望的理想社会父子,君臣应该如何相处。

2.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庄子•天道》
【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理解】:这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个庄子的名句,也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很相似。

庄子在阐述理想社会时在治国上无为而治也是重要的一个观点---即我们的管理者管理社会时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遵循民意。

3.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在宥》
(【翻译】: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

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

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理解】:这是庄子在论道的含义----即天道与人道。

庄子认为人道必须从属于天道。

所以,庄子的理想社会中人做任何事都应该先考虑自然与外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也必须建立在客观的自然基础上。

4.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天地》
(【翻译】: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

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

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理解】:这句话也是阐述了在理想社会中,君主应该无为而治。

庄子先通过讲述在世间一切规律都是相通的,进一步从自然引申到了人类社会。

我们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君主以德治天下,就像远古的尧舜禹一样,不采取过多的措施,仅仅是顺应天道自然就能够治理好天下。

5.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秋水》
(【翻译】: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理解】:这句话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尧舜与桀纣做了对比,说明了尧舜之所以比桀纣贤明不是因为智慧的问题,而是因为尧舜比桀纣更懂得如何顺从时运。

说明了庄子认为的理想社会应该是要人们懂得如何顺应时代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