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上)第一章 秦汉诗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卷

总论一、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立。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1、魏晋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
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
2、诗、词、曲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
3、在小说方面,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文学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的通俗化。
2、创作主体个性的高扬。
王学左派(王艮、李贽)汤显祖《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孙富)龚自珍、梁启超把文学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救亡图存的意识比较浓重。
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二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今存篇目为()A.10篇B.8篇C.7篇D.4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代刻石文。
秦刻石文大部分都是歌功颂德、赞杨秦朝的统治和业绩的,今存7篇。
分值:1.02.下列汉代诸散文家中,文章带有纵横风气的是()A.董仲舒B.刘向C.贾谊D.桓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散文家的文风。
西汉初期,散文家受战国策士影响,其文章大多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A、B、D三项都是西汉中后期散文家。
分值:1.03.《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将其归纳为()A.恣行暴虐B.仁义不施C.举措太众D.刑罚太极答案:B解析:无分值:1.04.汉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A.《管子叙录》B.《列子叙录》C.《战国策叙录》D.《说苑叙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刘向编校的书籍。
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
它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校、名称等情况之后,重点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及纵横家应运而生等历史情状。
分值:1.05.《报孙会宗书》的作者是()A.司马迁B.刘向C.杨恽D.晁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报孙会宗书》。
《报孙会宗书》是杨恽给友人的回信。
杨恽因得罪太仆戴长乐而遭谗入狱,罢为庶人,其友人安定太守孙会宗来信相劝,杨恽遂复此信。
分值:1.06.《盐铁论》采用的是()A.对话体B.语录体C.论辩体D.书信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桓宽的《盐铁论》。
桓宽编纂的《盐铁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分值:1.07.桓谭的代表作是()A.《新论》B.《论衡》C.《新序》D.《盐铁论》答案:A解析:无分值:1.08.仲长统《乐志论》说:“消摇一世之上,脾睨天地之间。
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名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无分值:1.0二、多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特点是()A.四言为句B.多三句为韵C.铺叙颂夸E.韵律谐和解析:无分值:2.02.董仲舒散文的特点有()A.推衍阴阳灾异思想B.辽辑严密C.推衍《春秋》天人相感D.有纵横排宕之气E。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晚唐诗歌
杜牧、李商隐等诗人被称为“小李杜 ”,他们的诗歌风格深婉绮丽,善于 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内心情感 。
隋唐五代词
词的起源和发展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起源于民间 ,隋唐时期开始兴盛。中唐以后
,文人开始大量创作词作。
先秦诸子百家
先秦时期出现了众多学派和思想家,被统称为“ 诸子百家”。
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如儒 家的孔子和《论语》、道家的老子和《道德经》 、墨家的墨子和《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和《韩 非子》等。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 家、阴阳家等。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 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背景。
,反对浮华雕琢和险怪奇涩的文风。
02
梅尧臣、苏舜钦等诗人的贡献
梅尧臣、苏舜钦等诗人积极响应欧阳修的号召,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
活、抒发真情实感的诗歌作品,推动了北宋诗歌的发展。
03
散文的繁荣
在欧阳修等人的倡导下,北宋散文创作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出现了以“
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优秀散文家群体。
宋词繁荣与辛弃疾、苏轼等词人成就
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的 代表,他的词作气势磅礴、意境 开阔,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 英雄气概。
苏轼的婉约与豪放并存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词人,他的 词作既有婉约柔美的风格,也有 豪放洒脱的气度,展现了词人深 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宋词的繁荣
在辛弃疾、苏轼等词人的努力下 ,宋词创作达到了巅峰,出现了 大量优秀的词作和词人群体,为 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目录先秦部分先秦作品学习提示《诗经》君子于役蒹葭氓采薇《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秦晋崤之战《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鲁仲连义不帝秦《论语》侍坐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墨子非攻(上)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韩非子难一(节选)屈原离骚(节选)湘夫人涉江秦汉部分秦汉作品学习提示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上)司马迁报任安书项羽本纪(节选)李将军列传(节选)班固苏武传(节选)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魏晋南北朝部分魏晋南北朝作品学习提示曹操短歌行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登楼赋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洛神赋李密陈情表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葛洪画工弃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咏荆轲归去来兮辞(并序)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江淹别赋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丘迟与陈伯书孔稚珪北山移文干宝李寄干将莫邪刘义庆子猷访戴周处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腹中愁不乐)唐五代部分唐五代作品学习提示骆宾王在狱咏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王勃别薛华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观猎渭川田家竹里馆李颀送陈章甫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蜀道难古风(西上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将进酒高适燕歌行封丘县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又呈吴郎岑参逢入京使走马穿行奉送出师西征李华吊古战场文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韩愈山石听颖师弹琴张中丞传后叙送孟东野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张籍江南曲王建水夫谣白居易轻肥上阳白发人长恨歌元稹遣悲怀(昔日戏言身后意)李贺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早雁李商隐安定城楼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锦瑟温庭筠苏武庙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秦韬玉贫女陆龟蒙野庙碑罗隐越妇言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杜荀鹤山中寡妇催涂孤雁(几行归塞尽)李朝威柳毅传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秦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3. 理解秦汉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
2. 秦汉文学的特点:现实主义精神的兴起,文学形式的多样化。
3. 秦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屈原、司马迁、班固等。
4. 秦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离骚》、《史记》、《汉书》等。
5. 秦汉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秦汉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2. 通过分析屈原、司马迁、班固等作家的生平和创作,加深学生对秦汉作家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讨论秦汉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对秦汉文学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屈原与楚辞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 理解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楚国的衰落和屈原的政治遭遇。
2. 《离骚》的主要内容: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3. 《离骚》的艺术特色: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离骚》,理解其内容和主题。
2. 分析《离骚》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欣赏其艺术魅力。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理解《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1. 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 《史记》的主要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3. 《史记》的特点:真实、客观、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人物和事件。
4. 《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教案哈生元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概况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著作应该立足于文学本位,应该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
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文学发展是不平衡的,俗与雅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也促进了文学演进。
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两者的互动,都是中国文学演进的途径。
先秦文学概况(一)社会概况原始社会,即原始群居、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公社四个阶段。
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东周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时期。
封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地主经济逐渐发展,向封建社会转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
秦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我国封建制度走向巩固。
(二)文学概况原始歌谣和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主要文学样式,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属于口头文学,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不断充实提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内容丰富,成就卓越,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我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历史散文《尚书·周书》记言,记古帝王诏令、言辞和官方文告,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春秋》记事,孔丘根据鲁国史料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氏春秋传》)从春秋开始按年记,描写战争,长于记事,记人有一定成就,是我国第一部详尽的编年史。
《国语》偏重记言,更多地做人物个性描写,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战国策》偏重记言,记战国时期纵横家策士们的言论、主张,西汉刘向校正。
诸子散文《论语》语录体散文。
《墨子》对话题著作,逻辑性强,确立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孟子》《庄子》,记言体,篇幅加长,具有论战性和浪漫主义精神。
《孟子》基本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发展;《庄子》从对话体向专题论文过渡。
《荀子》《韩非子》政论散文,治国安邦之理。
“楚辞”:它是伟大的诗人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秦 汉 诗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汉代的诗歌从发生方式上大致可分为民间歌 谣和文人诗两部分。西汉时期以楚歌和乐府诗为 代表的民歌体诗歌非常活跃,而文人诗却未成气 候;东汉时期,民歌和文人诗并举,尤其是东汉 中后期,文人诗的发展已渐成规模。
1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注释】
[1]《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 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 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 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 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 慷慨,自为诗曰……。”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 名为《力拔山操》,《文选补遗》题为《垓下帐中 歌》,冯惟讷《古诗记》题为《垓下歌》。朱熹《 楚辞集注》卷一评此诗:“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 之余愤。”
6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刘 彻(前156—前87) 刘彻即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 是一位爱好文学、辞赋的文学家,他的许多政治和 文化行为都对汉代以及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 作品有《秋风辞》、《瓠子歌》、《天马歌》、《 李夫人歌》等。
秋风辞[1]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 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2] ,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 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4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刘 邦(前256—前195) 刘邦,沛县丰邑人。秦二世元年,起兵于沛, 号为沛公。后受命与项羽分兵入关破秦,入咸阳, 与父老约法三章,尽除秦苛法。项羽入关,封其为 汉王,后与项羽争战,相持五年,卒败项羽,统一 天下,国号汉,称高祖。在位十二年。其诗现存两 篇,即《大风歌》、《鸿鹄歌》。
7
中国古代文学(上)
【注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1]《汉武故事》:武帝巡游河东,祠后土 ,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燕饮。上甚欢,乃 自作《秋风辞》。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汉 武故是词人,《秋风》一章,几于《九歌》矣。” [2]汾河:水名,在今山西省中部。
梁 鸿(生卒年不详) 梁鸿字伯鸾,东汉扶风平陵人。东汉初,曾入 太学受业。学毕,在上林苑放猪。后归平陵,娶孟 氏女子,流传有“举案齐眉”的故事。汉章帝时, 因事出函谷关,经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
作《古诗》。张玉谷《古诗赏析》曰:“通章问答
成章,乐府中有此一体,古诗中仅见斯篇。”靡芜
:香草名,古人以为可以使妇人多子。[2]手爪
:指纺织等女工技巧。[3]阁:旁门。[4]素
:白绢。
14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第三节 文人诗
班 固(32—92) 班固字孟坚,班彪子。永平中,召诣校书部,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建初中,迁玄武司马。永元 初,大将军窦宪出塞,以为中护军,行中郎将事。 及宪败,坐下狱死,年六十一。有《白虎通德论》 六卷,《汉书》一百十五卷,《集》十七卷。
大风歌[1]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 士兮守四方!
5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注释】
[1]《史记·高祖本纪》载:“十二年,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 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 ,高祖击筑自歌诗曰:……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 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任昉《文章缘起》 :“汉祖《大风歌》汪洋自恣,不必三百篇遗音, 实开汉一代气象,实为汉后诗开创。”
13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上山采靡芜[1]
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
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
相似,手爪不相如[2]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
阁去[3]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4] 。织
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
【注释】
[1]本诗《乐府诗集》未收,《玉台新咏》
》认为“庄说尤为妙悟”,余冠英《乐府诗选》亦
同意此说。
12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江 南[1]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北。 【注释】
[1]本诗最早载于《宋书·乐志》,《乐府 诗集》卷26收录,属《相和歌辞·相和曲》,是 一首江南民间情歌。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排演四句,文情恣肆,写鱼飘忽。较《诗》‘在藻 ’、‘依蒲’尤活。”[2]田田:鲜碧貌。
11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上 邪[1]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 绝。
【注释】
[1]本诗收《乐府诗集》之《鼓吹曲辞》中
,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清人庄述祖《汉短箫
铙歌曲句解》提出:“《上邪》与《有所思》当为
一篇,……叙男女相谓之言。”闻一多《乐府诗笺
9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第二节 乐府诗
有所思[1]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 簪[2] ,用玉绍缭之[3]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 之[4]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 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 [5] !秋风肃肃晨风飔[6] ,东方须臾高知之!
10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注释】
[1]本诗收《乐府诗集》之《鼓吹曲辞》中 ,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罗根泽《乐府文学史 》说:“(此诗)纯将一时迸裂之情感,抒为文章 ,正见其相思之深。”“此中奇作,古今中外,皆 不多观;专门诗家,更不能道其只字。”[2]玳 瑁:龟类,甲壳光滑多文采,可制饰品。[3]绍 缭:缠绕。[4]拉杂:折碎。[5]妃呼豨:叹 息声,或以为表声文字。[6]晨风:鸟名,或以 为即雉。飔,疾风。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五噫歌[1] 陟彼北芒兮,噫[2] !顾览帝京兮,噫!宫室 崔嵬兮[3] ,噫!人之劬劳兮[4] ,噫!辽辽未央 兮,噫! 【注释】
[1]《后汉书·梁鸿传》载,鸿东出关,过 京师,作五噫之歌曰……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乃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评曰:“无穷悲痛,全在 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2]噫:感叹 词。[3]崔嵬:高大貌。[4]劬劳: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