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家作品谈对八十年代寻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认识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影响深远,探讨和提炼“寻根文学”的思想价值,了解“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还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营养。

这篇小文就以“寻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秦腔》为例来浅析上述问题。

标签: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股“文化寻根热”。

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热潮,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①。

在众多的关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之中,似乎西北作家这个“团体”永远不能被我们忽视。

而在众多的西北作家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分外醒目,他的作品一向以纯粹、平实的语言,浓重的秦地情节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他就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20110211 25 何柳青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一)伤痕文学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70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

小说揭示的是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主要作品有:郑义的《枫》、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韩少功的《月兰》等。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这阶段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

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风格上张扬和确立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是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第一批悲剧文学,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

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二、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神。

80年代寻根文学

80年代寻根文学

80年代寻根文学摘要: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首先,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人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批判、对人类理性天空的向往。

尤为重要的是寻根文学虽然也写民俗,但并不停留新旧民俗的斗争上;虽然也写山野村夫,但并不一般地赞美他们的素朴纯真;虽然也描写国民的劣根性,但并不以批判封建礼教为重点。

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认同,比如贾平凹商州系列,高扬秦汉雄风,王安忆的《小鲍庄》对仁学思想的阐释,阿城的《棋王》放射出道家文化的风流神韵,李航玉的“葛川江系列”的吴越文化,韩少功的楚文化儒思想??寻根文学是第一次自觉的浪漫主义的完成式。

自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三大问题(自然、生命、传统)之一。

“回到自然”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口号和标志。

许多寻根文学作家都不断返回,寻找个性自我,给自然注入灵性,“在自然中看到上帝,在上帝中看到自然”,完成了浪漫的叩问。

比如农裔城籍作家返回乡土,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

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之寻根文学浅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少作家注重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走过了一段很长的时期,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界中一个里程碑。

它完成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整套环节,对后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寻根文学”是在很多人的自觉谋划下完成的,由于当时思想越来越开放.包括作家、思想家、评论家等在内的诸多人士谋划了这样一场文学运动,展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观念。

一、兴起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做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二、作者人群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80年代中后期,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悄然出现,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这批作家的典型代表就是韩少功,他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寻根文学”当中的乡野文化寻根是其典型的流派,如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秘史的讲述,如《红高粱》系列作品。

对我感触最深的当属《红高粱》,就以《红高粱》举例,在分析其人物形象和民族内涵同时,同时结合作者人物性格背景,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莫言曾经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认为,这段话不是简单的空谈,而是他对乡村灵魂的把握,对乡村自我精神的抒发。

在人物形象方面,《红高粱》在人物塑造上竭力表现民间状态的草莽英雄,抛弃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内容,这样就使人物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人性张力。

例如,文中“我爷爷”余占鳌在开篇一出场便显示了土匪头子兼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杀人越货”又除暴安良,作者始终让人物停留在未曾雕琢过的原始的农民心理上。

而奶奶戴凤莲的形象更是突破了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造型,热情果敢,充满情欲野性,可求人性自由与本能的满足。

在追求的过程中反抗传统封建礼教,张扬具有反抗色彩的生命意识。

在细节描写上,高粱地里火焰般的野合,一手掌管烧酒坊的魄力以及奔向天国之际的那段生命的宣誓,桩桩件件都是浓烈感人,激情奔放。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范本模板】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范本模板】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寻根看传统文化热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作家,他们利用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 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光如逝,寻找传统镜头转眼聚焦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百家讲堂》将一场以研读论语为名的国学热遍及中国各个阶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学者(董乃强,中国孔子协会理事)认为,当今的文化热,即当年的寻根热的延续.两者在产生背景、指导思想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中国在这方面也不能干于人后。

80年代散文化寻根小说的道和之美

80年代散文化寻根小说的道和之美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62XIANDAI YUWEN2007.0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小说虽然旨归于从文化中寻根,但是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展开。

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一大批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稳坚实的本土作家,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出发,以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创作了一大批充满深情的,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精神的散文化中短篇小说。

他们的小说具有中国传统的诗学特征,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天人合一的超脱的审美化艺术人生观,体现了道家的道和之美,在艺术美学上,最核心最精确地表现了“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

阿城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是《棋王》、《树王》、《孩子王》。

批评家蔡翔认为:“阿城小说之所以风靡一时,相当重要的乃是在于它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极富审美情致的超然态度。

阿城欣赏的是人的‘状态’,进入‘状态’,就能达到‘不为物喜,不以已悲’的审美境界,自得其乐,从而保80年代散文化寻根小说的道和之美○吴国如摘 要: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一大批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家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中短篇散文化寻根小说, 深刻地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精神——尤其是道家天人合一的超脱的审美化艺术人生,体现了道家“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

关键词:散文化 寻根小说 道和之美理状态包含其中。

同时,十一子在巧云面前慌张窘迫、手足无措的神态跃然纸上。

她非常失悔:没有把自己给了十一子!巧云被刘号长占有以后,想到的是没有把“第一次”献给十一子,这是她最大的遗憾和隐痛。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关于巧云为什么也尝一口的细节,汪曾祺后来在《读书》杂志上说:“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

只是写到那里,出于情感的需要,我迫切地要写出这一句(写到这一句时,我流了眼泪)。

”汪曾祺为什么“流了眼泪”?其实是作家“贴到人物来写”的一种情感表露。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句看似随意加上的一句“她自己也尝了一口”,确实包蕴着丰富的心理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作家作品谈对八十年代寻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
术特色的理解认识
世纪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启蒙文化语境之下,
一、寻根小说的思想内容
的根蒂,这个根深深扎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深深地扎在广袤的民间。

于是广大的寻根小说作家都纷纷潜沉进民间,为世界呈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那极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活图景,在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中,在最朴质的心灵中,反观传统文化的劣根和圭臬。

怨言,
了,
,
失意落破之时的精神避难所,阿城的《棋王》正是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作品中王一生在动乱的岁月里,整日沉拼于棋道之中,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没有去造反,去寻求精神的外在扩张,而是退回内心,安身避祸。

“何以解优,唯有象棋”,他寄情于楚河汉界,来躲避纷纷扰扰的尘世,以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孩子王》中,“我”对别人都很羡慕的教书工作临到自己头上并没有欣喜万分,而是淡然处之;当被辞退后也没有苦恼悲伤,而是安常处顺,泰然从容。

在动乱的年代里,王一生们以知足常乐的态度、清静无为的性情来自我排解外界的纷扰,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愿“心为刑役”,抗拒“人为物役”,不能不说是一种智者的态度。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显示出一种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体现。

但如果我们从社会政治观的
角度来看,这种知足常乐,安时顺世的人生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不说是消极的。

道家的无为专注于个体内心,缺少了对现实世界所存在问题的关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寻根”小说所表现的重要的现代意识,就是与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的异化与人性的扭曲相联系的人的生存困境。

新时代的作家怀抱着对顽强生命力的向往,在作品中批判了代人生命力消退和萎缩孱弱的生存状态,大力地歌颂原始生命蓬勃昂扬的野性之美。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便是这一类型寻根文学的代表。

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作家歌颂民间未被儒
,
饮血
1、
2、
因而.
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强烈的批判意识对原始的初民形态进行了冷峻的审视。

《爸爸爸》中的鸡头寨处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闭塞的生活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保守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仍然昏睡在远古的历史噩梦之中。

小说中所着意描写的丙患是一个侏儒兼白痴。

他的全部语言只能表示两种基本意向,凡属肯定的就叫“爸爸,.凡属否定的就叫“妈妈”在鸡头寨村民的眼里,他是一个只知吃喝拉撒睡的废物,是一个取乐的对象.甚至要拿他的头去祭谷神,但当动刀之际.天空的炸雷又使大家犹豫起来。

后来大家又从他那“爸爸”、“妈妈”的语言符号中,揣测出“莫非是阴阳二卦?”又把他作为顶礼膜拜的神根。

在这里,作者批判的是民族传统中将自身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致使整个民族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

寻根作家对农民精神性格弱点的审视,对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观念的揭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深化和充实了反对封建主义弘扬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

3、历史主义:
面对广阔的社会现实,寻根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激烈地否定的同时,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其中既有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自觉的张扬,也有对传统文化不自觉的认同,但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精神的寄托,以期求在变革的时代大潮中,保持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

于是就诞生了一批以批判继承、去粗取精的历史主义态度进行创作的作家。

冯骥才和贾平凹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冯骥才在短片小说集《俗世奇人》中,既有批判,又有褒奖。

他为我们展现的是既忠勇正直又狡猾被锁的复杂市井画卷,这里有手艺高超的工匠如刷子李,也有商场中不能得
二、

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语言的层面上就形成了一种瑰丽神奇的特点,以此造就出了整个小说中那种异于寻常的民间之美的感性依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