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表

合集下载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小故事□其他
设计思路
项目
内容
时间
一、片头
()秒以内
内容:
()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
( 第二部分内容:
()秒
第三部分内容:
()秒
三、结尾
()秒以内
()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微课堂设计模板(三)
授课教师
学科
教龄
微课名称
视频长度
录制时间
核心内容描述:
内容类型
□教研活动□学校培训□网络研修□教育现象□小策略
学生课堂微课教学设计模板(一)
授课教师
学科
教龄
微课名称
视频长度
录制时间
知识来源
年级:教材版本
知识点描述
知识核心内容: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实验型□练习型
□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类型
适用对象
设计思路
学生课堂微课教学过程(二)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表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表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表课程类型:物理适用对象:初中学生课程时长:1个学时(40分钟)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包括物体的运动、力和能量等基础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内容1. 天体运动2. 力和运动3. 能量与工作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a. 提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原因是什么?b. 引入:介绍物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0分钟)a. 天体运动:讲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原理和周期。

b. 力和运动: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15分钟)a. 利用小球和斜面进行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b. 利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测量各种力的大小。

4. 学生互动(5分钟)a. 学生讨论和分享实验结果。

b. 学生提问和解答。

5. 深化巩固(5分钟)a. 练习题: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一系列问题。

b.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6. 课堂作业(5分钟)a.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练习题和思考题。

b.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内容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情况。

2. 过程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括课程内容的图表、动画和实验演示录像等。

2. 实验器材:小球、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七、教学反思本课设计通过引入问题、实验演示、学生互动和深化巩固等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但需要注意课堂时间的控制,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合理安排,以达到教学目标。

微课的教学设计_3

微课的教学设计_3

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第四册第三单元(All about me)的第4个新授课,Lesson16:How do you go to school?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四年级下学期孩子们学习的重点逐渐过渡到各种基本句型。

本单元前面三课分别学习了关于年龄、身高、住处的句子,本课教材以How do you go to school?为切入点,重点学习关于出行方式的交流:询问别人、介绍自己的出行方式。

二、学生分析:孩子们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字母:26个字母及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词汇的学习方法:单词音形意用的结合、音节、重音及不同词类(名、动、数、形、冠等)的用法特点,初步体会英语句子的语序与汉语的不同,但对于句子结构及变化还比较陌生。

本课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Book3 L16已学习过四种出行方式by bus, by car, by bike, by taxi和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by ____? 另一种出行方式on foot /walk,dives me及选择此种出行方式的原因表述学生相对陌生。

但我校学生学习英语较早,一二年级有了两年的口语学习,还有近1/3有课外学习经历或正在进行,这些内容对于他们可能都不陌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A.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B. 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2、文化目标:尝试了解不同地区人们选择不同出行方式:山区孩子、牧民(草原)、江南居民及西方国家等。

微课教学设计表格(if与unless的用法)

微课教学设计表格(if与unless的用法)
6.Summary
设计理念与特色(微反思):
1.让学习者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由if和unless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语法现象,并通过观察、归纳等方法总结出相关语法规则。这样不仅学习者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而且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
2.让学习者在完成三个学习挑战活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和高效,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重视学习过程的语言激励和形成性评价。
微课制作方式:
CS软件+PPT(录屏)
教学过程:
1.Leading-in
2.Working out the rulesof“if”in a real situation
3.Challenges1&2(Practice)
4.Working out the rulesof“unless”in a real situation
5.Challenge3

微课基本信息
知识点名称:
条件状语从句——if与unless的用法
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
语法讲授、初_二_学生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ຫໍສະໝຸດ 9分钟教学目标:1、学生能区分if和unless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主从句。
2、学生正确判断if和unless主从句的时态。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电脑Windows XP以上系统、暴风影音等播放器。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表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表
微课教学设计表
授课教师姓名
李娜
学科
地理
微课名称
多变的天气
视频长度
5分钟左右
录制时间
2015年11月
知识点来源
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七年级
教学目标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天气设计思路
本课利用实例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实例的分析中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所学习的内容。共分成三部分来讲授。第一部分利用实例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第二部分通过举例子说明了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部分讲授了天气预报中播报的内容以及常用的天气符号有什么。
解决的问题
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的意识
正文讲解
(5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
第二部分内容:
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什么
举例说明天气对交通和军事的影响
第三部分内容:
天气预报中播报的内容
常见的天气符号有哪些
创新点
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黄梅雅韵》安徽省合肥市青年路小学一、内容分析: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

清末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表演质朴细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

二、教学目标:1、了解黄梅戏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2、欣赏黄梅戏经典作品的其中部分选段,了解故事剧情。

三、教学过程:1、大家好,欢迎观看微课视频《黄梅雅韵》。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多种。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黄梅戏。

2、简要介绍黄梅戏:(1)黄梅戏的起源以及名字的由来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称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

黄梅戏起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与湖北省黄梅县,故又称为黄梅戏。

(2)黄梅戏的语言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

唱词灵活多变,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唱念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

(3)黄梅戏的唱腔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4)黄梅戏的伴奏乐器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二胡伴奏等,但都未能推广。

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微课教学设计脚本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脚本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脚本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学生能够了解汉字和拼音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3. 学生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汉字和拼音,并能够用它们组成简单的词语进行表达。

二、教学内容2. 汉字和拼音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书写方法。

3. 常见的汉字和拼音。

三、教学方法3. 游戏法: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巩固汉字和拼音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1. 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汉字和拼音有何区别?为何需要学习它们?”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授(30分钟)(1)教师介绍汉字和拼音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如何读音、如何组合、如何书写等。

(2)教师演示一些常见的汉字和拼音的书写方法,并通过让学生跟读和模仿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汉字和拼音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书写方法。

(3)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些常见的汉字和拼音,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和读音规律等。

教师设计一些与汉字和拼音相关的小游戏,如拼音接龙、汉字接龙、汉字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汉字和拼音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自己总结的常见汉字和拼音的组合方式和读音规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反应速度等。

3. 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汉字和拼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3. 室内或室外进行的游戏活动所需的设备和器材。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1. 通过讨论学习和游戏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有所提高。

2. 学生在学习汉字和拼音的时候,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同时需要大量练习和反复巩固。

3. 教师在讲授和演示时,需要注意语速和表达方式,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知识点来源 录制工具和方法
温燕侦
微课名称 中国的地形.山脉纵横交错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所属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教材版本:湘教版
Camtasia Studio 录屏软件;讲练结合方式
设计思路
中国山脉众多,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山脉与地形、地 势特征知识联系紧密,可由此相互推出各知识点。但学生往往容易忽 视山脉这一基础知识,甚至混淆山脉与山脉之间的分布位置及特征。 因此设计这一《山脉纵横交错》微课。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中国的山脉 分布,在脑海里形成山脉纵横交错的大体印象。
阿尔泰山
祁连山
提问 5:还有最为典型的也是中国唯一一条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超过 6000 米,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43 米,是世界第一高峰,被称为“世界屋脊”。
(总结) 我们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中国地形的
骨架。就像“人体”一样由脊椎和四肢构成人体的骨架,支撑着整个 人的身体。将众多的山脉通过分类为 5 种不同走向的山脉,使得我们 对山脉有个大体的了解和有一个简单记忆的方法。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弧形山脉。
(承转)
提问 1:思考图中蓝色山脉的走向是什么?
回答:东西走向。
提问: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哪些呢?
回答:三横,分为北中南。
第一横:
天山
阴山
第二横: 昆仑山
秦岭
第三横:
南岭
提问 2:思考图中蓝色山脉的走向是什么?
回答:南北走向。
提问:南北走向的山脉有哪些呢?
我们来总结一下前面学的主要山脉走向有 5 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教学设计表
微课名称
《鸡兔同笼》
教师姓名
朱聪英
教师单位
文峰中心小学
问题出处
年级:四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四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
录制工具和方法
设计思路
1.通过习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鸡兔同笼”问题的变成及其在生活的广泛应用。2.锻炼学生举一反三,Fra bibliotek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
内 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单元《鸡兔同笼》“做一做”练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运用,解题方法迁移,让学生感受“鸡兔同笼”问题的变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畜类旁通的能力,巩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的方法,进而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
课件显示,习题题目及解题过程
应用说明
通过课件呈现题目及解题详细过程,理清巩固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