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_
有教无类的正确理解

有教无类的正确理解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个人,不分阶级、种族、性别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个概念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认为教育是每个人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基础,应该不受任何歧视或限制。
从多角度来看,"有教无类"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解:
1. 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出身背景或其他身份特征。
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系统,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2. 社会公平,"有教无类"追求的是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
通过普及教育,可以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起跑线。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也能够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人力资源开发,教育的普及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社会可
以培养出更多具备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进步。
4. 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
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
同时,教育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推动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
总而言之,"有教无类"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认为每个人
都应该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个理念在推动社会公平、人
力资源开发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有教无类--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 “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 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 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 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 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 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 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 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 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 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 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 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 采的图案。
【评析】
•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 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 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 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 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 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选文5、6、7
问题归纳
•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 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5【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 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 就不要再教他了。” 6【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 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 越想越头痛。”
选文10
•
问题归纳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 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 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 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这是说什么 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 •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人的本 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 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有教无类》原文及译文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4【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
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名句:有教无类。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解释:施行教育不分等级,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卫灵公篇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观-成语

认识: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 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 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 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 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 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
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 “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 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 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 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 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 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 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 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 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 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 《文王操》啊。”
开放性问题,见仁见智
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想做到“有教无类”,就应该针对个性 不同、资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 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
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 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 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 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 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啊。 (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 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 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 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 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端木赐啊, 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 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有教无类

选文10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 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 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 裳,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 白色的底子。” •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孔子说: “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 《诗经》了。”
• 【评析】 •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 “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 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 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谁知子夏竟 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 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 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 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 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 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 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 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 底”。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 法。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 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 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 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 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 理。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 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 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意思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意思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
出处: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选段: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在《论语先进篇》中,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人物思想成就: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有教无类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什么意思
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指的是要消除智商、孝顺与否等差异,而平等地教育各类人群,让各类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教育。
有教无类的特点“有教无类”指出了教育的平等性,每个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权利,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管这个人是善良还是丑陋、是贫穷还是富贵,他们都应该获得同等的教育。
出处“有教无类”的出处是《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在孔子语录中也有关于这个成语,主要指的是教育应该普及大众,不分贫富贵贱。
词性“有教无类”一般作为名词使用,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定语的成分,是一个褒义词,说明这个教育观点是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的。
举例子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原创者,投稿号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教无类
【成语名字】有教无类【汉语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成语解释】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语出《论语.卫灵公》。
【成语典故】《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成语注解】1、类:等第种类。
【成语出处】1、《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隋书.卷四二.李德林列传》:“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
”3、唐.白居易〈省试性习相近远赋〉:“原夫性相近者,岂不以有教无类,其归于一揆?习相远者,岂不以殊途异致,乃差于千里?”4、《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列传上》:“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
古先哲王,有教无类。
”5、《宋史.卷二八七.陈彭年列传》:“本仁本义,可以弭兵。
是为齐礼,亦曰好生。
有教无类,自诚而明。
”6、《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安老爷是有教无类的,竟熏陶得他另变了个气味了。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使用类别用在“平等教育”的表述上。
【近义词】:一视同仁【反义词】:因人而异【参考词语】:无类之教【汉语拼音】:wú lèi zhī jiào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