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民王永炎院士中风病学术思想传承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风病PPT课件

中风病PPT课件

本病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素有眩
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 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 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若骤 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炽发病者,于急性期 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 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神或大或小,病 情危笃,多难救治。
编辑版ppt
13
四、病因病机
27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
中脏腑 痰热内闭清窍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编辑版ppt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28
(三)分证论治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 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如何防治清窍闭塞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须区别闭证、脱
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 痉,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郁 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 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 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 舌象、脉象结合症状的变化来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 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 息低微,乃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 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 应引起高度重视。
5、应注意与痫证、厥证、痉证等鉴别 。
பைடு நூலகம்
编辑版ppt
16
六、病类诊断

中风病的中医诊疗策略 ppt课件

中风病的中医诊疗策略  ppt课件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 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 结果亦可确诊。
PPT课件 9
中医诊断标准
2、病类诊断标准 (1)神识 (2)语言 (3)面瘫 (4)眼症 (5)上肢瘫 (6)指瘫 (7)下肢瘫 (8)趾瘫 (9)其他症征 [使用说明]:评分:病类诊断是各项最高分相加而成,满分52 分。诊断:1~13分为轻型;14~26分为普通型;27~39分为重 型;40分以上为极重型。
PPT课件
16
中风病治疗策略

范例: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辨病:因患者缺血性中风为脑脉痹阻所致,通络是治疗目的,治疗可选择作用 机制明确,疗效确切中药、中药提取物或(如三七、水蛭、丹参、红花、当归 、银杏叶及提取物等)或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四物汤等),辨病应贯穿疾病 发展始终。 辨证:结合全身病理状态,结合舌脉,如为舌淡紫,苔白腻,脉弦滑,则考虑 风痰阻络,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或化痰通络汤加减。 辨症:如伴有痴呆,可加石菖蒲,远志,头痛,加川芎、白芷,头昏,加天麻 、葛根,大便干,加大黄。
PPT课件 2
中风病
流行病学
高发 病率
高致 残率 WHO调查报告:我国脑卒 中发病呈上升趋势,死亡 率占第二位。 世界:发病率100~300/10 万,患病率500~700 /10万, 死亡率50~100/10万,存 活者致残率50~70%。 我国CVD的发病率为 109~217/10万,患病率 为719~745/10万。。 男多于女,发病与年龄成 正比,与环境、气候、饮 食有关。 3
PPT课件 15
中风病辨病、辨证与辨症相 关治疗策略
1、如果有作用机制明确,疗效确切的药物或制剂,如一些特 效、靶向中药制剂,应优先辨病治疗。 2、若无法选择明确有效的单方、复方及其他治疗方法时,可 结果患者整体机能,即发病当时的整体病理状态,重点选择 辨证治疗。 3、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随证加减,对症治疗。

《中风病医学讲座》PPT课件

《中风病医学讲座》PPT课件
实用文档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药: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方解: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附子回 阳救逆。
若阴不敛阳,津液不能内守,汗出不止者,可加黄芪、牡 蛎、龙骨、山萸肉等以敛汗固脱;
若真阴亏损,虚阳浮越,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浮大无 根者,可加龟板、鳖甲、牡蛎、龙骨、阿胶、山萸肉、熟地、枸杞 等填补真阴以纳浮阳;
大黄、芒硝应视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为度,以免过量伤 正。腑气通泄后,治宜清热化痰通络为主,可加胆南星、天竺黄、竹 沥、川贝母、僵蚕、地龙、丹参、赤芍等化痰通络;
热象明显者,加山桅、黄芩; 若舌暗有瘀点可加人丹参、赤芍通络。
实用文档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4.气虚血瘀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白无华,气 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 舌质暗淡,或有瘀班、瘀点,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弱、细缓或细涩。
兼有动风者,可加天麻、僵蚕、全蝎以平熄肝风。 若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重进参附汤、白通加 猪胆汁汤救治。
实用文档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2.脱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 口张,鼻鼾息微,肢体软瘫,手撒肢冷,二 便失禁,或见大汗淋漓,舌萎而嫩,脉微欲 绝或虚大无根。严重者可见面赤如妆,汗出 如珠,目睛上窜,口吐涎沫,舌痰,舌质紫 暗,苔白腻,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实用文档
诊断要 点
1.临床特征具有突然昏仆,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喝斜、 言语蹇涩或不语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者 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 遂等,而无神志障碍。
实用文档
诊断要 点
2.病史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 见,常有体衰,劳倦内伤,嗜好膏粱厚味、 烟酒等因素;或患有高血压病,发病前多 有头晕或头胀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等而诱发。

中风课件ppt课件

中风课件ppt课件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1)阳闭 证候:除上述闭证的主要症状外,又有 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治法: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 方药:先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灌服(或鼻饲)以清 心开窍,再用羚角钩藤汤加减以平肝熄风,清热化痰。 方解: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桑叶疏风清热;钩 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养血;川贝 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一)辨证要点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中风病闭证、脱证,均为危重证,分清闭证 与脱证是本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闭证为邪气 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多属实证;脱证为正气 外脱,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 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 五脏正气衰弱欲绝表现,属虚证,多为中风危 候。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平肝潜阳;川 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桅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茯苓、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本证为肝经实火,气血壅盛之证, 故去原方杜仲、桑寄生等,加用夏枯草、龙胆草以增泻热之力。 若眩晕头痛加桑叶、菊花清热熄风; 心烦易怒加生石膏、龙齿清热安神; 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
(三)分证论治—中脏腑
治法: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以芳香温开, 继则煎服涤痰汤化痰开窍。 方解:制南星、菖蒲化痰开窍;半夏、陈皮、获 答、竹茹、生姜祛湿化痰;枳实降气利痰下行;人参、 甘草扶正。
兼有动风者,可加天麻、僵蚕、全蝎以平熄肝风。 若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重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 汤救治。

中风病讲座PPT课件

中风病讲座PPT课件
2、以神志恍惚甚至昏迷,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为主症。
3、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4、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
11
诊断要点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恢复期—发病1月以上半年以内 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
12
辩证要点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辨 证
辨闭证与脱证

辨病性与病情轻重
脑损伤后运动障碍是最常 见临床表现,也是影响生存质 量最主要因素,恢复改善运动 功能是脑损伤后康复治疗首要 任务。
.
33
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过程
脑损伤后,由大脑支配的高级运动机 能受到抑制,失去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 制,脊髓反射亢进,支配抗重力肌肉运 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出现以抗重力 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的肌痉挛。
膜下腔出血等。
.
4
概述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 生风、火、痰、瘀,导致脑 脉痹阻或血溢脉外所致。
• 缺血中风 • 出血中风
.
5
特点
发病急棸 变化迅速 男性偏多 冷季多发 高危人群
高发病率 高复发率 高致残率 高病死率
.
6
病因病机

病位在脑
涉及心、肝、肾、脾

.
7
病因病机
病因 积损正衰 劳倦内伤 肥甘酿痰 五志过极
呈45°,施提插泻法致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
26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辅 穴
极泉:在原穴位置下1寸处,避开腋毛,直刺进针,
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麻胀或抽动3次为度;
尺泽:直刺,提插泻法,以患者前臂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抬腿取穴,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方法PPT课件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方法PPT课件

有镇肝熄风滋阴的功效。
现代创新方剂展示
醒脑静注射液
由麝香、郁金、冰片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开窍醒脑的功效,适用于中风病神昏、偏瘫等症状。
脑心通胶囊
由黄芪、赤芍、丹参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 功效,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中经络患者。
灯盏生脉胶囊
由灯盏细辛、人参、麦冬等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健 脑的功效,适用于气阴两虚、瘀阻脑络引起的胸痹心痛、 中风后遗症等。
案例二
患者孙某,女,70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肢体麻木就诊。西医诊断为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TIA),中医辨证为中风先兆。讨论焦点:如何预防TIA进展为中 风及中医治疗策略?
经验教训总结
1 重视中风先兆的识别与干预
对于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症状的患者,应及 早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以降低中风发生的风险。
家庭关爱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面 对疾病。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 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
在中风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 疗效。中医注重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西医则擅长急救 和对症处理。
3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留有后遗症的中风患者,中医康复治疗如针灸、推 拿、中药熏洗等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预防复发是关键
中风患者易复发,因此加强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中医注 重调理体质、改善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以降低复发风 险。
闻诊要点
听声音
患者语音低微、断续或謇涩,为 中风病表现。
嗅气味
口中有异味或臭秽之气,多为中 风病伴有内热或痰热。
问诊要点
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中风病危险因素。

2024年度中风病讲座PPT课件

2024年度中风病讲座PPT课件
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9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中风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 作用。头颅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以迅速排除脑出血并初步判断缺血 性脑卒中的部位和范围。头颅MRI对于早 期脑梗死和TIA的诊断更为敏感,可以显 示缺血半暗带和脑水肿等病变。
VS
2024/3/23
12
中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辨证论治
预防为主
根据中风病的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 中药方剂或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通过饮食 、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预防中 风病的发生。
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调理气 血、阴阳平衡等,改善患者的全身症 状。
2024/3/23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2024/3/23
11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急性期治疗
以挽救生命、降低残疾率 为主要目标,包括溶栓、 抗血小板聚集、降纤、神 经保护等治疗。
2024/3/23
恢复期治疗
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 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 、心理治疗等。
并发症防治
积极防治肺部感染、深静 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中风病讲座PPT课 件
2024/3/23
1
目录
• 中风病概述 • 中风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风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中风病预防与康复措施 • 中风病患者心理干预与护理 • 中风病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4/3/23
2
01
中风病概述
2024/3/23
3
定义与发病原因
2024/3/23
定义
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 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 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中风PPT课件

中风PPT课件

-
29
辨证要点——闭证
-
30
辨证要点——闭证
-
31
辨证要点——闭证与脱证
脱证:阳气外脱 主证:三开一冷(目合口开,手撒肢软,
二便自遗,汗出肢冷)伴鼻鼾息微,脉微 细欲绝。
-
32
辨证要点——脱证
-
33
辨证要点——脱证
-
34
辨证要点——病势顺逆
中经络转化为中脏腑病势为逆 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 中脏腑恶化:中脏腑神昏渐重,瞳神大小
脾虚湿聚生痰 痰 肝旺克土生痰 痰郁化热动风--中风
肝旺炼液成痰
-
12
病因-瘀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瘀 气逆血瘀 久病致瘀
脑脉瘀阻,脑失濡养—中风
-
13
病因-气
素体阴亏,水不涵木

气逆
情志所伤,肝阳骤亢
-
14
病因病机
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 其病机不外虚(阴虚、气虚)、风(肝风)、 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痰 热)、瘀(血瘀)、气(气逆)六端。病性 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 气血衰弱; 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逆 血瘀。而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为 基本病机。
中风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肖俊锋
-
1
定义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 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 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 遂,口舌喎斜;或不经昏仆,仅以 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2
历史沿革
《内经》称之仆击、大厥、薄厥、 偏枯、偏风、痱、痱风、喎斜。
-
3
历史沿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风火痰瘀

正衰积损 阳虚 气虚 阴虚等
蕴积成毒 排毒障碍
毒邪集聚
毒损机制的病程阶段
发病
急性早期
急性后期
热毒
热毒
火毒
火毒
祛痰化瘀
浊毒
浊(水)毒
解毒
痰毒
瘀毒
利水泄浊
瘀毒

清热解毒
痰毒
络气虚滞

邪蕴成毒
损 脑
脑络瘀塞/出血

(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
与 中 风
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 养代谢障碍
解毒通络法既能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损伤,又调动机体自身的 修复能力, 改善微灌流、减轻脑损害
毒损脑络学说
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对立统一
对于中风病的研究,永炎院士提出: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 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强调系统 论与还原论的互动
中风病“毒损脑络”学说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对立统一
以“毒邪致病”高度概括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各种致病因 素与环节,体现了中医哲学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对立统一
毒邪的特性
1、兼夹性——毒依邪势,邪仗毒威 2、酷烈性——易伤正气,败坏形体 3、暴戾性——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4、秽浊性——秽浊难解,病势缠绵 5、从化性——体质相关,病理转归 6、损络性——善窜络脉,即病络生 7、多发性——表现多样,病变广泛 8、正损性——正虚邪实,病机复杂
以不随意运动为主 类中风痱
以精神障碍为主
类中风癫或风痴
以癫痫样发作为主 类中风痫
以失认失读失写为主 类中风癔(懿)
提出中风病病因病机新学说
王永炎院士在《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一文 中提出:“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多因素的致病机制 及中医学一病多因辨证疗效不确切和不可靠,促使我们对中 风病的病因病理做更深入的研究,毒邪和络病的提出也就自 然而然的产生了。”
类中风概念的提出
临床上:部分病人仅表现为眩晕、
身体感觉障碍、剧烈头痛、视物
异常、不随意运动、共济失调、 精神障碍、癫痫样发作、失认失 读失写等个别症状,而不以传统
以眩晕为主 以感觉障碍为主 以剧烈头痛为主 以视物异常为主
类中风眩 类中风痹 类中头痛 类中视歧或视惑
五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故王 永炎等在广义中风病的基础上, 提出了类中风的概念。
2019/12/19
15
解毒通络方药能保护缺血半暗带微血管 缩小了脑梗死体积
促进缺血半暗带微血管eNOS 表达,保护血管内皮维持半暗 带血流量
减轻缺血半暗带微血管粘 附分子表达,抑制炎症级 联病理过程
解毒通络方药在“保护血管内皮”和“阻抑炎性损伤”这两个环节的作用体现了调和营卫,疏通血络的
效应,与其缩小脑梗死体积的保护效应直接相关。

毒损脑络,脑神失用
语言謇涩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偏身麻木
毒损脑络学说的意义
从“毒损”论治是研究中风病的一个重要契机: 对“毒”从现代 生物学基础上进行探讨能对“毒损脑络”病机提供更好的科学依 据
从“脑络”的角度认识中风病是对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 新:通过与现代医学中的微循环障碍、微小血管病变等的研究相 关联, 使我们的研究进入更微观的层次, 能更好地阐述中风病病因 病理机制
P-gp
— 121
α -tubulin
P糖蛋白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
123 45
54321
value
3.5E+06
3.0E+06
2.5E+06
2.0E+06
1.5E+06
1.0E+06
王永炎院士中风病研究概要
文献研究

病因病机


病络学说


毒损脑络


化痰通腑
清开灵制剂 系列方药
中风
综合方案 临床评价 个体诊疗 疗效机理 新药开发
中风病的病名与概念
王院士认为确定病证名是进行中医临床病证研究的开端。首先提 出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在CCD(TCD)编码中,中西医一致
中风病: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 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 充犯脑,形成脑脉痹阻和血溢脑脉之外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 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 一种常见病
王永炎院士中风病学术思想传承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刘金民教授 jmvip@
王永炎院士简介
王永炎(1938- ),男,天津市人, 中医内科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王永炎院士是当代中医脑病学科奠基人之一。 早期主要从事中风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先 后主持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国家 “863”、“973”和国家“七五”至“十 五”中风病攻关课题,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 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形成了包括预防、诊断、 治疗、康复、评价于一体的中风病救治中医 完整体系,对于提高中国中风病中医救治水 平,取得了公认的成就。
王永炎.王永炎院士集[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45-46. 张允岭,郭荣娟,常富业等.论中医毒邪的特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2(30):800-801
毒损络脉
毒损络脉: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病情骤然发生变化的结点, 标示着病情突然加重,诸邪蕴结成毒,毒邪入络、损络,进而引起 毒邪扩散蔓延,使毒邪效应骤然增强,毒邪靶位骤然扩大或增多, 并序贯引起脏腑组织损伤,形质败坏而使病情突然加剧的一种疾病 状态或动态过程。
Hua Qian. Biol Pharmal Bull. 2008 ;31(4):633-7
16
解毒通络方药能够有效地保护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
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脑微血管
________B_r_a_in_c_a_p_i_ll_ar_ie_s_______
1 2345 6789 — 212
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7(2):195 -196.
论毒邪
《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毒的本义是指对人体 有害的或作用猛烈的物质
“毒邪”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和病理产物不 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