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版《金匮要略》课件

2024版《金匮要略》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绪论•《金匮要略》理论体系•《金匮要略》中常用方剂解析•《金匮要略》临床应用举隅•《金匮要略》学术思想探讨与传承发展01绪论《金匮要略》简介《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匮要略》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包括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等方面内容。

该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临床学科的奠基之作。

作者及成书背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疫病流行,百姓生活困苦。

他深感医者责任重大,遂发愤著书立说,以救苍生。

据传,《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写成。

该书成书年代虽无确考,但一般认为不晚于汉末。

学术价值与贡献02《金匮要略》理论体系脏腑经络学说脏腑功能特点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经络分布与走向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分布、走向及与脏腑的联系。

脏腑经络与疾病的关系分析脏腑经络病变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理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内伤情志的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及引起的疾病。

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原因、致病特点及辨证治疗方法。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诊法与辨证01020304四诊合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治则与治法治未病思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缓急治疗原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03《金匮要略》中常用方剂解析组成01功效02主治03组成功效主治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

金匮要略 ppt课件

金匮要略 ppt课件

尿清长,无油脂,食可稀粥半盂,大便好。
金匮要略讲义
因选用金匮肾气丸,借以蒸发肾水,升降阴阳。方中附
子、肉桂温阳,熟地、山药滋阴,丹皮清虚热,山茱萸
涩精气,茯苓健脾升化,泽泻补肾清利,用以治小儿脾

泻而成阴亏阳微之口渴尿多证,将丸改作汤服。同时用

蚕茧15克,洋参3.5克,山药30克,蒸作茶饮。服药4
些病也许是有专方的。如大柴胡汤是治疗胰胆疾病的专
方,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如口腔溃疡、急慢性胃炎、胃十

二指肠溃疡以及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管道

感染的专方一样,猪苓汤可能是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
肾盂肾炎以及尿路结石、肾积水等泌尿系疾病的专方。
哪些病有专方必效方,值得研究,希望探讨!
金匮要略讲义
【消渴案】
赵守真医案:王女新琼,4岁。病由吐泻而起,先失治
理,后又治不适宜,延至1月而吐泻始已。无何尿多而渴,

家人不以为意,几至形消骨立,不能起行,奄奄床第,

又复多日,始来延治。按脉微细,指纹隐约不见,神志
清明,晴光亦好,唇淡白,舌润无苔,语微神疲,口渴
尿多,饮后即尿,尿后即饮痛已,腰痛亦减未
金匮要略讲义
消 渴 小 便 利 淋 病 脉 证 并 治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2)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13)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 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消 渴 小 便 利 淋 病 脉 证 并 治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2024新版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2024新版

历史与发展
成书过程
据考证,《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后经王叔和整理编次而 成。
流传与版本
该书在历史上有多种版本流传,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所引 录的部分内容。宋代以后,该书逐渐被重视,出现了多种校勘和注释本。
学术价值与影响
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古籍之一,对 于研究中医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风燥伤肺
症状包括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 易咳出或痰中带血等,治宜疏风清 肺、润燥止咳,常用方剂如桑杏汤 。
哮喘辨证论治
冷哮
虚哮
症状包括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 促、喘憋气逆等,治宜宣肺散寒、化 痰平喘,常用方剂如射干麻黄汤。
症状包括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 促、动则喘甚等,治宜补肺纳肾、降 气化痰,常用方剂如平喘固本汤。
热哮
症状包括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 胸高胁胀等,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 喘,常用方剂如定喘汤。
胃痛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 得温痛减等,治宜温胃散寒、行 气止痛,常用方剂如香苏散合良
附丸。
饮食伤胃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嗳腐吞酸等,治宜消食导滞、和
胃止痛,常用方剂如保和丸。
针灸操作方法
包括毫针刺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根据病情 和穴位选择合适的操作方 法。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包括推法、拿法、按法、 摩法、揉法、捏法、颤法 、打法等八种基本手法。
操作示范
通过演示和讲解,使学生 掌握各种手法的正确操作 方法和应用技巧。
推拿按摩作用
可舒筋活络、行气活血、 调整脏腑功能,对多种疾 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金匮要略总结课件

金匮要略总结课件
金匮要略总结
中医临床基础系 李卫强


一、沿革

(一)成书

公元三世纪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金匮》。

(二)散佚

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十卷;杂病散
佚,部分资料散见《脉经》、《诸病源候论》、
《千金》、《外台》。
一、沿革

(三)发现后整理校订

1、发现:北宋初年,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 略方》三卷。 2、整理校订:林亿整理校订,编为《金匮要 略方论》。
3、主证:二阴、咽喉腐蚀性症状

4、治法:清热燥湿解毒
二、狐蜮病

(二)方证辨析——甘草泻心汤证(11)
1、症状特征:二阴、咽喉腐蚀性症状 饮食、情绪无常症状


二、狐蜮病

2、方药剖析: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生甘草重用——解毒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干姜、半夏辛燥化湿 人参、大枣和胃扶正

2)症状:两大症候群
阴虚内热症: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神情举止失常症:


语言情感
饮食


感觉失调
行为举止
一、百合病

3)发病情况 或未病预现或病后出现 4)治疗效果——欠佳


一、百合病


5)治则治法:
治则: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根据外感、内伤不同,予以不同治疗。
治法:养心润肺、滋阴清热。
二、湿病

2)方药配伍

麻黄汤——发汗峻剂 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 过汗

白术——益气除湿
湿 取微似汗
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

金匮要略绪论

金匮要略绪论
2)、据脉论理的实际运用。
脉象反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吉凶顺吉。
诊断疾病:《血痹虚劳病》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 推测病因、阐述病机: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确定病位:《脏腑经络先后病》“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
表;脉浮在后,其病在里”。
指导治疗:《黄疸病》篇“酒黄疸者……其脉浮者先吐之…” 判断预后:《水气病》篇“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一病成篇者,如痰饮病、黄疸病、水气病等。
绪论
(二)编写体例 1、分篇编排,以病分篇。 2、条文论述,问答形式,言简意赅。 每篇内容以条文形式论述,常以问答方式论述疾病病因、脉象、
症状及治疗。 《血痹虚劳病》篇第1条原文:“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
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 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 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条文言简意赅。如《痰饮咳嗽病》篇第14条原文:“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南阳市的山茱萸、辛夷、桔梗、唐 半夏、杜仲、血琥珀、全蝎等中药 材驰名全国,其中山茱萸与辛夷的 产量与质量均居全国之冠。
南 阳 伏 牛 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 阳 伏 牛 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 205年 《伤寒论》西晋 王叔和 编次 《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 王洙 发现 《金匮要略方论》北宋 林亿校订 1066年 《新编金匮方论》元 邓珍版本 1340年
绪论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一)基本内容
2、原著数据(前22篇) 原文398条。包括40多种疾病。 205首方剂(其中4首只列方名未
载方药)。 155味中药。 3、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内服药物:汤、丸、散、酒。外治药剂:熏、洗、坐、 敷等) 非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疗法) 4、涵盖学科 以内科学为主,包括妇科学,外科学以及预防医学、护理学、营养

《金匮要略》绪论ppt课件

《金匮要略》绪论ppt课件

02
《金匮要略》历史沿革
古代医学典籍传承
医学典籍的重要性
01
古代医学典籍是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医学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医学典籍的传承方式
02
古代医学典籍通过师徒传承、官方编纂、民间流传等方式得以
传承至今。
《金匮要略》在医学典籍中的地位
03
《金匮要略》是古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方
举一反三
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去,提 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诊疗方法和思路。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针对《金匮要略》的 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 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 思考。
教师点评并总结各组 回答,加深学生对知 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 注意事项
强调在临床应用经典方剂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和 注意事项,如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等。
05
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
阅读原文,理解精髓
精读原文
认真阅读《金匮要略》原文,逐 字逐句理解其含义。

领悟精髓
深入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方 法,领悟其精髓和要旨。
勤于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思考,不断 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分组进行讨论,每组 选取代表回答问题, 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 与碰撞。
分享个人学习心得和体会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金匮 要略》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鼓励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谈谈 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分享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 启发和激励。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金匮要 略》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临床场景中。

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12
湿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辨证治疗
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湿邪困脾,导 致运化失常。
根据湿邪的性质和部位,采用健脾祛 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治法。
病机
湿邪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水液 代谢障碍。
2024/1/27
13
暍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暑热之邪或内伤饮食不节, 导致气阴两虚。
2024/1/27
肾病治则
补肾益精、滋阴降火、温阳利 水等治法,以维护肾脏的正常 生理功能。
10
03
痉湿暍病脉证治
2024/1/27
11
痉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 脉失养。
2024/1/27
病机
邪阻经络,气血不畅,筋 脉拘挛。
辨证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用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 阴养血等治法。
8
先后病脉证治原则
先病后治原则
先治已病脏腑,后治未 病脏腑,以防止疾病传
变。
2024/1/27
先表后里原则
先治外感病邪,后治内 伤杂病,以免外邪内陷
,加重病情。
急则治标原则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 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时,应先治标以缓解病
情。
9
缓则治本原则
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应 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 行治疗,以巩固疗效。
03
辨证治疗
根据中风的分期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急性期以祛邪为主,
恢复期以扶正为主,后遗症期则以通络为主。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
外治法,提高疗效。
30
历节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历节病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可 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要略课件PPT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要略课件PPT
2、“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是强调溲数 与便坚的病理变化,二者关系密切,胃热 气盛则逼迫水津直趋膀胱,肾失制约故小 便频数,小便多更耗津液,又可导致大便 坚硬,二者是互相影响的。
3、如果二者同时出现日久,互为因果,则 病消渴。
乃指出胃肠热结为消渴(中消)的主要病 因,故有注家认为此段是讨论中消(又称 “消中” “胃消” “脾消”),其主证可 见消渴、消谷、便坚、溲数等。
【校勘】
大坚:《金鉴》《金匮发微》均作大便坚, 从之。
【提示】
以脉理说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讨论】
1、趺阳脉候胃,浮为胃气有余,数为胃热 亢盛。“胃中热,则消谷”,胃热气盛, 则消谷善饥,渴欲饮水;气有余便是火, 水被火迫,则偏渗于膀胱,故小便频数; 胃热本已耗津,加上水液偏渗,肠道失濡, 故大便坚硬。
方:肾气丸(可加复盆子、桑螵蛸等)
按:消渴之病机特点是肾虚胃热,临床少见单纯 属上消、中消或下消者,其证候多互见,均应从 养阴着眼,燥热较甚可佐以清热。下消病久,阴 损及阳宜阴阳并补。
同时,限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适当运动也十 分重要。
【参考】
1、国外糖尿病发病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 疾患而位居第三。
但该方对消除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消渴症状的 效果也很好,此正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
3、消渴患者渴欲饮水,饮后渴不解,或减不 足言,仍然口干舌燥,说明肺胃热甚,气津 两伤,属消渴病中之上消证。当然,仅有条 文所述数证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试以方测 证,小结于下:
证:烦渴多饮,饮后渴不减,口干舌燥, 尿频量多,饮食超量,舌红苔黄,脉洪数
鉴别
消 渴 病—渴而多饮 饮后渴不减 消谷善 饥 小便多
消渴症状—渴而多饮 饮后渴可减 饥而 不欲食 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一定多,或不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 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 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 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2)
8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上段)
(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即由于脏腑衰弱,气血两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而 深入脏腑,痹阻经脉,阻滞清窍,危害脏腑而成。
(2)中风病的特点:或损及于肢体之左侧,或 损及于肢体的右侧,即原文所说“或左或右”。
9
中风病的分类(原文:二下段)
证型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症 状 肌肤不仁 重 不 胜 不 识 人
(5) 《古今録验》续命汤——气血两虚,外感风寒即 气血两虚兼风寒之中风偏枯
11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 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 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 三服。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
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18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机:寒湿内盛,痹阻经脉关节,阳气不通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剂:乌头汤 (本方常用量:麻黄20g、芍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 脉证并治第五
1
中风病概论
类别 病名
(一)证候 与 鉴别
(二)病因病机
1、多先猝然昏倒,然后出 ❖ 气血内虚,外邪诱发,是中风
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重则 病总的病因病机。即由于脏腑衰
中 昏迷不识人。
弱,气血两虚,经脉痹阻,偶受
❖ 多有先兆症状。
外邪诱发致病。
风 ❖ 本病类似于脑血管病
12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 病 机: 感受风(寒)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 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 选 方: 桂枝加芍药知母汤
❖ 方 解:P64
13
病案一
❖ 赵明锐医案:任某,男,54岁。六、七年来,两 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 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盛夏也 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 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曾服乌头汤5剂, 症状毫无改善。
❖ 《经方发挥》1982:79
14
病案一
❖ 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 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
❖ 服药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 两腿脚冷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屈伸 时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3周后,上述证状消 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
舌难言,口吐涎
病位 肌 肤 筋 骨
胃,脑
心脾;肝肾、脑
病情 较 轻 较 重
更重


治疗


难治
预后
良好


10
中风病的证治
(1)侯氏黑散——风痰湿中经络,微有化热之势 (2)风引汤——热盛里实,肝风内动 (3)防已地黄汤——阴虚血热,感受风邪
(4)头风摩散——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寒湿邪,脉络瘀 滞不通
❖ 按语: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 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汤 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1痹5 正虚的治疗。
病案二
❖ 傅春梅医案:周某某,男,48岁,干部。右肩疼 痛,活动受限1年余,起于肩部外伤,疼痛以夜 间为重,夜间常痛醒,天气变化时尤甚。肩外展 80°、前屈70°,患肢内旋后伸肘,拇指及骶部。 舌淡胖,脉细弦。曾经推拿、理疗治疗,效不显, 遂来求治。
❖ 按语(原按):气虚血弱,肝肾不足为其内因;寒湿凝
聚,阳气郁遏为其外因。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绵长,疼
痛多昼轻夜重,后期常出现肩部肌肉萎缩。《金匮》桂
枝芍药知母汤,仲景以之治“诸肢节疼痛”之“历节
病”,临床上,援引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极合本病病机,
疗效较佳。
17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 《江西中医药》1991,(4):30
16
病案二
❖ 桂枝10克,淡附片9克,麻黄3克,黄芪10克,知母12克, 白术10克,防风10克 ,生姜10克,赤白芍各10克,甘 草9克,制川乌8克。并配合手法治疗每日1次。
❖ 5剂后疼痛减轻,夜寐转安,以原方随症加减,继进痛 消失,肩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惟有时感觉酸楚。肩外展 上举140°,前屈上举110°,内旋后伸肘拇指达第四腰 椎棘突。
3、鉴别:痹证
是治疗(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6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即经之谓偏枯也;或但臂不遂者,非中风也, 即痹病也。” 2、喻家言:“风从上入臂,先受之所入总浅也, 世传大拇指一指独麻者,三年内定中风,则又 其浅者矣。”
❖ 清代尤在泾认为“无论贼风邪
2、鉴别:
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
应”,与仲景之气血内虚,外邪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

诱发立论相一致。
内科的厥证、脱证
❖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
3、关于真中风、类中风
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2
3
类别 病名



历节病概论
(一)病名概念及其沿革
(二)病因病机
1、多以关节病变和剧烈疼痛为 1、内因心肝肾之气血不足,
主症。其疼痛常从部分关节开始,外因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经
逐渐发展遍历多个关节,甚则造 络而留着关节,导致经脉痹阻
成关节变形肿大、疼痛不可屈伸、不通所致。
身体魁羸。
2、具体病因:有因于汗出入
2、本病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水;饮酒汗出当风;过食酸咸
强直性脊柱炎中有关节畸形或骨 损伤肝肾等。
质破坏者。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