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课件

合集下载

2024版《金匮要略》课件

2024版《金匮要略》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绪论•《金匮要略》理论体系•《金匮要略》中常用方剂解析•《金匮要略》临床应用举隅•《金匮要略》学术思想探讨与传承发展01绪论《金匮要略》简介《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匮要略》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包括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等方面内容。

该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临床学科的奠基之作。

作者及成书背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疫病流行,百姓生活困苦。

他深感医者责任重大,遂发愤著书立说,以救苍生。

据传,《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写成。

该书成书年代虽无确考,但一般认为不晚于汉末。

学术价值与贡献02《金匮要略》理论体系脏腑经络学说脏腑功能特点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经络分布与走向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分布、走向及与脏腑的联系。

脏腑经络与疾病的关系分析脏腑经络病变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理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内伤情志的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及引起的疾病。

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原因、致病特点及辨证治疗方法。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诊法与辨证01020304四诊合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治则与治法治未病思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缓急治疗原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03《金匮要略》中常用方剂解析组成01功效02主治03组成功效主治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

金匮要略 ppt课件

金匮要略 ppt课件

尿清长,无油脂,食可稀粥半盂,大便好。
金匮要略讲义
因选用金匮肾气丸,借以蒸发肾水,升降阴阳。方中附
子、肉桂温阳,熟地、山药滋阴,丹皮清虚热,山茱萸
涩精气,茯苓健脾升化,泽泻补肾清利,用以治小儿脾

泻而成阴亏阳微之口渴尿多证,将丸改作汤服。同时用

蚕茧15克,洋参3.5克,山药30克,蒸作茶饮。服药4
些病也许是有专方的。如大柴胡汤是治疗胰胆疾病的专
方,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如口腔溃疡、急慢性胃炎、胃十

二指肠溃疡以及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管道

感染的专方一样,猪苓汤可能是治疗尿路感染如膀胱炎、
肾盂肾炎以及尿路结石、肾积水等泌尿系疾病的专方。
哪些病有专方必效方,值得研究,希望探讨!
金匮要略讲义
【消渴案】
赵守真医案:王女新琼,4岁。病由吐泻而起,先失治
理,后又治不适宜,延至1月而吐泻始已。无何尿多而渴,

家人不以为意,几至形消骨立,不能起行,奄奄床第,

又复多日,始来延治。按脉微细,指纹隐约不见,神志
清明,晴光亦好,唇淡白,舌润无苔,语微神疲,口渴
尿多,饮后即尿,尿后即饮痛已,腰痛亦减未
金匮要略讲义
消 渴 小 便 利 淋 病 脉 证 并 治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2)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13)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 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消 渴 小 便 利 淋 病 脉 证 并 治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2024新版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2024新版

历史与发展
成书过程
据考证,《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后经王叔和整理编次而 成。
流传与版本
该书在历史上有多种版本流传,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所引 录的部分内容。宋代以后,该书逐渐被重视,出现了多种校勘和注释本。
学术价值与影响
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古籍之一,对 于研究中医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风燥伤肺
症状包括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 易咳出或痰中带血等,治宜疏风清 肺、润燥止咳,常用方剂如桑杏汤 。
哮喘辨证论治
冷哮
虚哮
症状包括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 促、喘憋气逆等,治宜宣肺散寒、化 痰平喘,常用方剂如射干麻黄汤。
症状包括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 促、动则喘甚等,治宜补肺纳肾、降 气化痰,常用方剂如平喘固本汤。
热哮
症状包括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 胸高胁胀等,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 喘,常用方剂如定喘汤。
胃痛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 得温痛减等,治宜温胃散寒、行 气止痛,常用方剂如香苏散合良
附丸。
饮食伤胃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嗳腐吞酸等,治宜消食导滞、和
胃止痛,常用方剂如保和丸。
针灸操作方法
包括毫针刺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根据病情 和穴位选择合适的操作方 法。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包括推法、拿法、按法、 摩法、揉法、捏法、颤法 、打法等八种基本手法。
操作示范
通过演示和讲解,使学生 掌握各种手法的正确操作 方法和应用技巧。
推拿按摩作用
可舒筋活络、行气活血、 调整脏腑功能,对多种疾 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课件模板-013(共19)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课件模板-013(共19)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程林曰∶夫痈溃则为脓,脓上出必令呕, 故不必治其呕,脓尽则呕自止也。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 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注』呕病后渴饮而不呕,为胃气和,此 欲解也。因渴而后呕,呕而复渴,为水停 心下,此属饮家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赵良曰∶呕则饮去,饮去则阳气 回,津液犹未布,故渴耳。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集注』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呕不呕, 似哕不哕,诚不是喘,不是呕,不是哕也。 彻者,通也,竟是通心中愦愦然无奈,即 泛泛恶心之义也。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 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 一服。止,停后服。 『集解』李 曰∶生姜、半夏,辛温之气, 足以散水饮而舒阳气,然待小冷服者,恐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 也,此属支饮。 『注』呕病之人,津液已伤,本应渴也; 今反不渴者,以心下素有支饮故也,此属 支饮之呕,非呕病也。 『集注』徐彬曰∶支饮者,偏旁而不中正 也。 高世FS 曰∶支饮者,水气循经,屈曲支 行,其形如肿是也。支饮而呕,故曰∶此 属支饮。《饮咳篇》云∶呕家本渴,渴为 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今呕而脉弱,正气虚也;小便复利,中寒 盛也。身有微热而复见厥,曰难治者,此 为寒盛格热于外,非呕而发热者比,故以 四逆汤胜阴回阳也。 『集注』高世 曰∶呕者水去寒犹在上, 小盒饭少,今复利者,寒亦在下也。脉弱 者,气衰于内。身微热者,格阳于外,呕 证如是,则上下寒而内外虚,若见手足逆 冷而厥者,则表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故为难治。

金匮要略总结课件

金匮要略总结课件
金匮要略总结
中医临床基础系 李卫强


一、沿革

(一)成书

公元三世纪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金匮》。

(二)散佚

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十卷;杂病散
佚,部分资料散见《脉经》、《诸病源候论》、
《千金》、《外台》。
一、沿革

(三)发现后整理校订

1、发现:北宋初年,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 略方》三卷。 2、整理校订:林亿整理校订,编为《金匮要 略方论》。
3、主证:二阴、咽喉腐蚀性症状

4、治法:清热燥湿解毒
二、狐蜮病

(二)方证辨析——甘草泻心汤证(11)
1、症状特征:二阴、咽喉腐蚀性症状 饮食、情绪无常症状


二、狐蜮病

2、方药剖析: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生甘草重用——解毒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干姜、半夏辛燥化湿 人参、大枣和胃扶正

2)症状:两大症候群
阴虚内热症: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神情举止失常症:


语言情感
饮食


感觉失调
行为举止
一、百合病

3)发病情况 或未病预现或病后出现 4)治疗效果——欠佳


一、百合病


5)治则治法:
治则: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根据外感、内伤不同,予以不同治疗。
治法:养心润肺、滋阴清热。
二、湿病

2)方药配伍

麻黄汤——发汗峻剂 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 过汗

白术——益气除湿
湿 取微似汗
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

《金匮要略》绪论ppt课件

《金匮要略》绪论ppt课件

02
《金匮要略》历史沿革
古代医学典籍传承
医学典籍的重要性
01
古代医学典籍是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医学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医学典籍的传承方式
02
古代医学典籍通过师徒传承、官方编纂、民间流传等方式得以
传承至今。
《金匮要略》在医学典籍中的地位
03
《金匮要略》是古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方
举一反三
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去,提 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诊疗方法和思路。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针对《金匮要略》的 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 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 思考。
教师点评并总结各组 回答,加深学生对知 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 注意事项
强调在临床应用经典方剂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和 注意事项,如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等。
05
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
阅读原文,理解精髓
精读原文
认真阅读《金匮要略》原文,逐 字逐句理解其含义。

领悟精髓
深入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方 法,领悟其精髓和要旨。
勤于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思考,不断 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分组进行讨论,每组 选取代表回答问题, 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 与碰撞。
分享个人学习心得和体会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金匮 要略》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鼓励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谈谈 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分享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 启发和激励。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金匮要 略》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临床场景中。

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金匮要略ppt课件完整版
12
湿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辨证治疗
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湿邪困脾,导 致运化失常。
根据湿邪的性质和部位,采用健脾祛 湿、利水渗湿、芳香化湿等治法。
病机
湿邪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水液 代谢障碍。
2024/1/27
13
暍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暑热之邪或内伤饮食不节, 导致气阴两虚。
2024/1/27
肾病治则
补肾益精、滋阴降火、温阳利 水等治法,以维护肾脏的正常 生理功能。
10
03
痉湿暍病脉证治
2024/1/27
11
痉病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病因
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经络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 脉失养。
2024/1/27
病机
邪阻经络,气血不畅,筋 脉拘挛。
辨证治疗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用 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 阴养血等治法。
8
先后病脉证治原则
先病后治原则
先治已病脏腑,后治未 病脏腑,以防止疾病传
变。
2024/1/27
先表后里原则
先治外感病邪,后治内 伤杂病,以免外邪内陷
,加重病情。
急则治标原则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 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时,应先治标以缓解病
情。
9
缓则治本原则
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应 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 行治疗,以巩固疗效。
03
辨证治疗
根据中风的分期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急性期以祛邪为主,
恢复期以扶正为主,后遗症期则以通络为主。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
外治法,提高疗效。
30
历节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历节病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可 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金匮要略-精品医学课件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金匮要略-精品医学课件
下利 泄泻 痢疾
实证 热证 虚证 寒证
治疗原则
多责之于胃肠——实则阳明 和胃降逆,通腑祛邪
多责之于脾肾——虚则太阴 健脾温肾
原文
呕吐的病因病机,脉症和治禁
1.饮邪致呕 ⑵ 2.误治致呕 ⑶ 3.“胃反”的病机和脉症 ⑷、⑸ 4.呕家有痈脓及欲吐病人的治疗禁忌⑴、⑹
呕吐证治
虚寒证: 大半夏汤(16) 半夏干姜散(20) 茱萸汤(8、9) 四逆汤(14)
实热下利—大承气汤(37~40) 泄泻 —小承气汤(41)
下利脓血—桃花汤(42) 热利下重—白头翁汤(43) 痢疾
虚寒下利兼表—四逆汤救里为先,
虚寒
桂枝汤,解表为次
下利 寒厥下利,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
气虚滑脱下利—诃梨勒散—敛肺涩肠,止利固脱
实积 下利 下利 脓血
—大承气汤—攻下实热 —小承气汤—泄热通便,消滞除满 虚寒下利,滑脱不禁—桃花汤
胃反病机:脾胃虚寒,气阴亏虚。
第11条
(二)实热呕吐 1、肠热犯胃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论述热客肠胃呕吐下利证治。
第17条
(二)实热呕吐 2、肠胃实热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论述胃肠实热证呕吐证治。
分析
食已即吐
第21条
3、饮结胸胃—饮重于寒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 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 夏汤主之。
半夏
生姜汁
治法:辛散寒饮,舒展气机。
大半夏汤 半夏干姜散 小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
病机 脾胃虚寒不能
消谷,久吐伤 津,气阴两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术特色

1、脉学特点

1)据脉论理,平脉辨证:解释病机;诊断疾病; 鉴别疾病;指病位;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2)诊脉部位:寸口诊法;跌阳诊法;少阴诊法; 少阳诊法;人迎诊法。
三、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及贡献

2、论治特点

1)善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2)治病求本,活用八法:处理好扶正与祛 邪的关系 3)整体治疗

(二)论治未病


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

(一)病因、发病与预防(2、8、13)

1、邪正相争的发病观:(2)

“客气邪风“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外部条件——外因
“五脏元真通畅”是防止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内



发病与否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对比
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

2、病因

1)病因三条(2)

“内所因”:邪气由经络乘虚入脏腑,引起脏腑病变。 “外皮肤所中”:皮肤受邪后,由于内不虚,仅引起四肢 九窍壅塞不通。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意外伤害,没有外邪在经络 脏腑的先后传变



2)反常气候(8)
3)五邪伤人(13)


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

3、预防(2)

1)未病先防——养慎

“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甘辛”, “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2)有病早治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
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



一、痉病

3)鉴别——与桂枝加葛根汤证 症状:项背强几几与身体强几几 脉象:脉浮与脉沉迟 用药:加栝蒌根与加葛根 4)应用





口渴重者,加重栝蒌根至30g,或酌加麦冬、生地、
石斛。
一、痉病

2、葛根汤证(12)

1)辨证关键 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


2)方测病机
方药:桂枝汤加麻黄——辛温发散祛邪 葛根——升阳发表,生津舒筋 病机:外感风寒,邪阻筋脉,筋脉拘急


一、沿革

(一)成书

公元三世纪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金匮》。

(二)散佚

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十卷;杂病散
佚,部分资料散见《脉经》、《诸病源候论》、
《千金》、《外台》。
一、沿革

(三)发现后整理校订

1、发现:北宋初年,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 略方》三卷。 2、整理校订:林亿整理校订,编为《金匮要 略方论》。

1、注意文法特点 2、前后联系,比较归纳,,重要条文要背诵 3、方证互测、加深理解 4、上溯内难,旁参伤寒,下涉注家

5、重视方药的炮制、配伍和煎服法
脏腑经络先后病
一、概要

(一)整体观念


1、发病:邪正相争的发病观 2、病因:反常气候、病因三条、五邪伤人 3、诊断:四诊合参、与时令合参 4、防治原则 1、未病先防 2、已病防变:早期治疗,治未病之脏腑
2、护津:微汗,急下救阴、得下止服
二、湿病

(一)概要

1、主症

外湿——身体疼痛 内湿——小便不利 外湿——微汗法 内湿——利小便 禁大汗、攻下、火攻

筋脉失养,筋脉拘急

2、主要脉症(7、9)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弦直长脉

一、痉病

3、分类

太阳痉病(刚痉、柔痉 ),阳明痉病 治法:祛邪护津 方药:栝蒌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

4、治疗

一、痉病

(二)方证辨析

1、栝蒌桂枝汤证(11)

1)基本病机 外感风邪,内伤津液,筋脉拘急 2)辨证要点: 恶风,发热,汗出,身强,脉沉迟
《金匮要略方论》,珍贵医学文献之精要,应 予保慎。


(四)书名涵义

二、基本内容主要精神与基本内 容

(一)主要精神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 点,把脏腑经络辨证作为杂病辨证的核心。 1、分篇内容 2、条文398条,方剂205首 3、剂型与治疗手段

(二)基本内容

三、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及贡献

1)“随其所得而攻之”的涵义:尤在泾注“无形 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 薮也”

2)举例:猪苓汤证

3)意义:审主因,抓主要矛盾。
5、调护原则:远其所恶,近其所喜
痉湿暍病
一、痉病
(一)概要

1、病因病机

外感:风病、太阳病(4、5) 急 内伤:误治、疮家
邪阻筋脉,筋脉拘



第3段:虚实异治
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

2、表里同病先后治则(14)

辨证关键:急——下利清谷不止 不及时救治可致亡阳厥脱

3、新旧同病先后治则

1)先治旧病,后治旧病——常法:新急旧缓;新 易旧难;避免新旧合邪。 2)治新病要照顾旧疾——兼治法

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

4、审因论治(17)
四、研究概况

(一)晋隋唐时期

原著的保存与传播 整理编次与注释
集注与中西汇通 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
(二)宋明元清时期

(三)近代


(四)现代

五、学习目的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

1、拓宽临床思路 2、提高疑难杂病的诊治能力 3、提高阅读古医籍能力
五、学习目的与方法

(二)学习方法


4)顺势治疗
三、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及贡献

3、方药特点

1)用活八法,数法合用 2)药味简单,药力专注 3)讲究配伍,灵活化裁 4)一病多方治,一方治多病

5)初具方剂学雏形
三、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及贡献

(二)学术贡献



1、理论结合实际,使杂病学具备了较完整体 系 2、承先启后作用,方中之祖,医方之经,其 为治疗杂病的典范 3、历经千年,仍有效地指导临

(二)治则

1、治未病之脏腑及虚实异治(1)

第1段:举肝病传脾为例,说明治未病之脏腑间的
必要性和条件

1)未病与治未病概念的阐释——《内经》 2)治未病之脏腑的目的——先安未受邪之地 3)怎样治未病之脏腑——肝病治脾


二、重点条文分析与讨论

第2段:以肝虚证为例,说明补虚的整体疗法

补用酸——补肝体 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培土荣木 助用焦苦:子令母实;酸甘略炒防滋腻;苦能降泻。



一、痉病

3)辨证要点
恶风寒,发热,无汗尿少,口噤不语


4)治疗
发汗祛邪,舒缓筋脉——葛根汤

一、痉病

3、阳明痉病(13)

1)辨证 痉病典型症状 热盛动风之势 阳明经腑证 2)方测病机——大承气汤 阳明热盛,耗伤阴液,化燥成痉Fra bibliotek

一、痉病

(三)痉病辨治思路

1、祛邪:发汗、攻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