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与手法的客观评价参数和方法初步研究_刘志朋

合集下载

针灸的得气,聚气,导气临床探讨

针灸的得气,聚气,导气临床探讨

针灸的得气,聚气,导气临床探讨摘要:从刺手,押手两个角度研究针灸得气要领。

从临床医案角度来论述刮法摩法在聚气中的意义。

从循摄法,置针引气,论述导气要领。

关键字:得气,聚气,导气一,得气针灸临床起效的关键是得气,得气在现在被认为是患者感知针下的“酸胀麻沉”几种感觉。

而在临床中得气的内涵却不止于此。

得气记载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气至”,《素问。

离合真邪论》中说:“吸则纳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得气的含义是聚气,也是进行针刺手法的前提。

《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气至是获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针灸临床得气的关键在于施术者的刺手和押手,《难经·七十八难》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在针刺过程中重视左手的作用,做到双手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气至病所”。

左手是押手,右手是刺手。

左手的押手,在临床中应用是张缙先生24式单式手法的揣法和按法,分别是在进针前和进针之时,现从临床医案中进行分别论述。

患者女,28岁,产后双侧胁肋疼痛不能平卧一月余。

脉弦而细。

标幽赋:胁疼肋痛针飞虎。

左侧不揣穴直接下针支沟穴,针下沉紧,患者言有酸麻感,痛减大半但仍不能平卧,右侧手少阳经进行揣穴,在支沟穴触到小米粒状结节一个,下针沉紧,针感直达胸胁,痛止可平卧,脉弦细感消,而出现浮缓之势。

患者男,30岁,昨日受寒来诊时发高热39.8度,脉浮取紧,稍加力则洪大有力,舌淡苔薄白,尚未出现烦热。

汗法,标幽赋,针风池取热以发汗。

因患者畏痛投刺进针出现麻胀感,并上窜头部,左并未按压穴位,留针三分钟热未退,反增烦躁感。

按照标幽赋,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左手拇指行按法于左风池穴,右手催气进针。

针下如抵住硬板,守气十秒,患者言脑后胀热而后热感达于后背,如法操作右风池穴。

患者先热而后周身大汗,热退烦消,脉平和。

谈针刺疗法如何得气

谈针刺疗法如何得气

谈针刺疗法如何得气
栗志军
【期刊名称】《前进论坛》
【年(卷),期】1999(000)009
【摘要】从事针刺疗法研究和临床的人,都知道“针以得气为第一要义”。

一般认为针下出现酸、胀、麻、深的感觉即是得气,其实这只是得气的初期阶段。

要真正达到得气状态,还须以科学的、巧妙而复杂的施述过程凝神聚气,使气机充盈、稳固、持久、扩大,并向病灶渗透,直至幅射周身,此时才能疗效显著。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针刺中的得气。

一、什么是得气,如何得气得气,是在针的刺激下,使神气凝聚。

临床中得气一般有三个阶段。

下针后患者出现酸、胀、麻的感觉,只是气凝之初,是针与气的呼应合拍,此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为聚气阶段,医生要持针候气,使神气在针下聚集,使气机持久稳定,形成穴体。

第三阶段是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留针,使气机稳固,渗透扩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栗志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谈针刺疗法对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意义 [J], 张兵;蔡昭莲
2.谈四指得气地盆及其它 [J], 壮飞
3.邱茂良教授谈针刺得气 [J], 邱仙灵
4.释“殷”——兼谈针刺疗法在妇产临床上的最早运用 [J], 李怀之
5.试谈针灸医籍关于得气的论述 [J], 于汪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9年资料7 关于刺针得气问题

1959年资料7  关于刺针得气问题
我在临床上亦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人男性,年’50余,患痰喘七八年每年冬天发作更剧,其证:咳喘,喉有痰声,不能平卧,胸部痞闷,脉象沉滑,舌苔厚腻,看来似属实症,先为针天突,肺俞,经过取气还是没有反应,乃改针丰隆、经渠,同样,针入后如插豆腐,经过约半
由于我后来多采用强刺激,针下反应强烈,因而发生晕针的也比较多了,但是我觉得所有晕针患者效果都特别好,并没有发生任何危险。1954年秋治一年20余岁的男性痫症患者,病已七八年,时发时止,近日一天二三次发作,发作时卒然昏倒,神识昏迷,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吐白沫……每日选针十三鬼穴中的三四穴针二次,治疗三天仍不能制止,不过每次发作时间稍有缩短,第四天针太冲穴时(左),下针后病人称头晕眼花欲吐,接着就昏倒,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立即进行急救,饮以浓茶并刺人中,中冲始甦,此后,患者及其家属均畏针而未进行治疗,针后一直过了十天,痫症并未复发。
古人为什么强调扎针必须得气?从如上所谈的许多事例中,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三)“得”什么样的“气”好?
不同性质的疾病,多样的针下反应,它所产生效果的快慢,大小也就有所差别,究竟是什么样反应对什么样的疾病疗效更大更快,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反应的强弱与效果的关系:
小时的候气探找才于经渠穴找到一种极轻微的胀感,而且很快就消失了,后来虽改用了灸法,但三四天后还是死亡了。
当我们在针刺患者两侧同一孔穴而反应有显著差异时,应该意识到这与内在的病理变化是有关系的:1952年春治一人患两侧上牙痛,当时取两合谷,下关,翳风针治,但在针右下关和翳风时反应很迟钝,而左侧却很敏感而且强烈,当时只觉得奇怪,不明其中原因,后来牙痛好了,过了七八天这个患者又发生口眼向左?斜,又来求诊了。从这里,我联想到朱琏同志在新鍼灸学中也曾提到过这样一个奇异的病案:“一位姓薛的女同志,她一天尽想瞌睡,经过很多医生的检查,有的说是贫血,有的说是神经衰弱,有的说是内分泌腺有毛病,注射过很多针药,内服药也用了不少,始终不见效,也找不出病根,以后经过针刺试治一星期的时间,发现她的左偏头部和右边上下肢对针刺没有感应,右偏头部和左边的上下肢就有较强的反应,这病人继续针了两个星期,头部和肢体对针刺有了一致的反应,她的睡病也就好了。”如上事实,向我们提供一个今后值得注意研究的线索,至于其中原理怎样?扎什么孔穴两侧反应不同时病理变化为什么不同?这些事实当中的奥秘,都有待个后的探索。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摘要】针刺作为中医重要的治疗方法,其深浅对疾病治疗有着不同的影响。

深刺可以直接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对一些慢性病和内科病有较好的疗效;而浅刺则更适用于一些肌肉、筋膜和皮肤等浅层组织的病变。

针灸深刺可以激活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来改善疾病症状,而浅刺则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神经活动。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症状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和技巧,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针刺深浅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将有助于丰富针灸治疗的理论体系,提高针灸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针刺深浅、疾病、作用机制、应用技巧、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关系探讨、重要性、前景、总结1. 引言1.1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针刺的深浅不同,对疾病的疗效也会有所不同。

深刺可以直达深层组织,对慢性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浅刺则更适合于急性病症的治疗,刺激表浅穴位来快速缓解疼痛和症状。

在针灸治疗中,医师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体质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刺激深度。

通过深入探讨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在提高针灸治疗效果的也为推广和发展针灸疗法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是中医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2. 正文2.1 针刺的深浅对疾病的影响针刺的深浅对疾病的影响是针灸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深浅针刺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因此针灸师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深度。

深刺可以直接刺激到深层的组织和经络,对于慢性病和内脏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深刺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而浅刺则更适合于治疗表浅的痛症和肌肉骨骼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在临床实践中,针刺的深浅需要根据病情而定。

比如对于疼痛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选择深刺来增强治疗效果。

而对于怕疼或者肌肉松弛的患者,则可以选择浅刺来减轻疼痛感。

针刺如何得气(入门技巧)

针刺如何得气(入门技巧)

针刺如何得气(入门技巧)(一)针刺得气1.针刺得气的概念与指征(1)得气的概念:“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得气是指医师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又称“气至”或“针感”。

临床上可以通过患者对针刺的反应与医师手下的感觉两方面加以判定。

由此可见,得气是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同步感应。

(2)得气的指征:《标幽赋》中记载:“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这些均是古人对得气的认识,结合临床可归纳为医患两方面的感觉及反应,即主观感觉和客观表象两方面。

主观感觉方面:又称自觉指征,是指医师与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各自的主观感觉和反应,是判定得气的主要指征。

患者方面的感觉主要有酸、麻、胀、重、凉、热、触电、跳跃、蚁走,以及特定条件下的疼痛等。

医师方面的感觉主要指针下沉、涩、紧等感觉的变化。

感觉的性质与机体反应性、疾病的性质和针刺部位密切相关。

客观表象方面:又称他觉指征,是指医师或患者观察到的针刺腧穴局部紧张凸起、穴位处肌肉跳动、循经性皮疹等改变,临床上比较少见。

2.针刺得气的作用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定医师针刺操作正确与否、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转归、临床治疗效果有无的重要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1)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表明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阴阳、补虚泻实。

针下得气,说明经气通畅、气血调和,神气游行,出入自如。

(2)得气是应用补泻的前提:《标幽赋》中记载了“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的操作方法,这是对得气反应与针刺操作手法关系的论述。

针刺“得气”

针刺“得气”

得气又称针感 , 即指针刺部位 已经得 到经气 的感应 , 刺部位 有酸 、 、 、 针 麻 胀 重 的感觉 , 有不 同程度 的感应 扩 散 及传 可 导 。在《 标幽 赋》中说 : 轻滑 慢 而未 来 , “ 沉 涩紧 而 已至 ” 又说 : 气之 至也 , 鱼 ; “ 如 吞钩饵之沉 浮; 未至也 , 闻处处 幽堂 气 如 之深邃” 。在临床 上 , 气 的有无及 强弱 得 和针刺的效果有密切关系。得 气迅 速 , 一 般疗效较好 , 得气较 慢或不 得气 , 般疗 一 效较差 , 甚至没有 疗效 。《 灵柩 ・ 针十 九
得气感 , 一般也不要在感觉灵 敏的部位 采
用过强手法 。
总之 , 气 古 称 “ 至 ”, 称 “ 得 气 现 针 感” 是指毫 针 刺 人腧 穴 一定 深 度后 , , 施 以提插或 捻转 等行 针手法 , 使针刺部位 获 得“ 经气 ” 感应 , 谓之 得气 。针 下是 否得 气, 可从临床两方面来分析判断 。一是 患
系, 小儿脏腑娇嫩 , 气未充 , 形 针刺手法要 轻, 部位宜浅 , 婴幼儿一般不留针 ; 老体 年
弱, 气血双亏之人不宜深刺 。 根据病位疾病有 浅深 : 病在表者宜浅 刺, 病在里者应深刺 , 素问 ・ 《 刺要论 》 说
针技术 , 探取针感和加强针感而采取的一 些操作 方法 , 常用的有提插法 、 捻转法 、 刮 柄法 、 震颤法等 , 盛则泻之 , 虚则补之 。它
反为大贼 , 内动五脏 , 后生 大病 ” 金 针 。《 赋》: 春夏 浅 刺 有 以 瘦 , 冬 刺 之 有 以 秋 肥 。更观元气厚 薄 , 浅深 之刺 犹 宜” 。纵 观前人 的这些论点 , 都是非常实际 的精辟
论述 。
机体恢复 的过程 。

针灸治疗中“得气”与“气至”之我见

针灸治疗中“得气”与“气至”之我见

针灸治疗中“得气”与“气至”之我见
郭鑫;刘佳丽;王淑艳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8(24)16
【摘要】从4个方面阐述了对于"得气"与"气至"的看法:(1)"得气"并不完全等同于"气至";(2)腹针、腕踝针等有"气至"而无酸麻胀重等的"得气";(3)运动产生的客观"气至"代替酸麻胀重的主观"得气";(4)客观的"气至"才是针灸治病的真谛,不必强求酸麻胀重的主观"得气"。

认为主观"得气"不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标,客观"气至"才是针灸治病的真谛。

【总页数】2页(P85-86)
【关键词】得气;气至;针灸
【作者】郭鑫;刘佳丽;王淑艳
【作者单位】天津市公安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浅谈推拿治疗中得气、守气的运用 [J], 李帅林;吴嘉容
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在针灸治疗行痹中之我见 [J], 李岩;周震;孟凡征;李平
3."得气"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J], 张红林;朱江;杜琳;朱文莲;马文珠;周宏;陶晓雁
4.针灸与得气在面瘫、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J], 吴涛;谢敏;胡剑秋
5.艾司奥美拉唑联合穴位针灸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J], 何婧;王毅;周竞;马桂芝;张静静;董烨卿;胡智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针刺得气-深浅-疾病之间的关系探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医学,其中包括中医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疗效显著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本文将介绍针刺得气深浅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针刺得气是指在针刺过程中,针头穿过皮肤后,所触及的组织和经络气道被针头挑动引出一种特殊的感觉,即针刺处能感觉到针头带出一股气流,这股气被称为得气。

针刺得气深浅是针刺操作的一个关键因素。

深浅程度的不同,将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浅度刺激可以产生表面的刺激,改善微循环和局部供血问题;而深度的刺激则可以刺激深层组织和器官,从而调节人体的整体平衡。

深度刺激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调整人体的代谢情况,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的调节功能。

由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不同深度的针刺得气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例子:针刺头皮浅层得气可以改善头痛、失眠、眩晕等症状,以及体温不调、鼻塞、喉咙痛等上呼吸道疾病。

针刺颈部和肩部浅层得气可以改善颈肩痛、肩周炎、斜颈等症状。

针刺腹部深层得气可以改善便秘、腹泻、消化不良、肝硬化等症状。

针刺手足深层得气可以改善手脚麻木、风湿病、关节炎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不同疾病时,需要选用不同的层次和深度的得气刺激。

一些治疗不适当的得气刺激甚至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疼痛、感染、出血等。

因此,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训练,才能够正确地选择得气层次和深度,避免潜在的危险。

总的来说,针刺得气深浅和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准确地选择针刺的深度和位置,可以提高针刺疗法的治疗效果,缓解或治愈疾病,但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操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针刺得气深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目的: 选取针刺下穴位局部肌电变化、 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变化作 为评价得气与手法的客观参数, 进一步研究其与得气程度、 补泻手法之 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一种实用的针刺手法客观评价方法。 方法:研制了提取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的实 验装置, 选择 &##&@#’ A #(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 工程研究所自愿参加本实验的 $& 名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在针刺受试 穴位状态下,提取出得气前后和不同手法时得气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 容积脉搏波。 结果: $& 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 析 。 初 步 得 到 了 这 两 个 参 数 与 得 气 程 度、 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针刺穴位得气时, 有穴位肌电信号发放, 而且穴位肌电发放的强度、 次数与得气程度呈正向关系; 用补法针刺穴 位, 容积脉搏波表现为幅值变小, 脉率减慢; 用泻法则相反。
9/0/#1/*7 &##6@#6@#% :00/3(/*7 &##6@#(@"#
:-’("%0(
:;<7 VO- 2OK./-G 3H 4P3-*-29M82 3. *32K* K27,7.297M- ,38.9 K.J U3*74,7*G- YKU- 3H 48.84K* KM9-MP 3. H8./-M98, Y-M- 2O3G-. KG 9O- 35:-298U,KMK4-9-M 93 KGG-GG 9O- !"#$ K.J 4K.-7U-M1 V3 M-G-KM2O H7M9O-M 9O8.9-MM-*K983. 3H 9O- ,KMK4-9-MG Y89O !"#$ J-/M-- K.J M-8.H3M28./ K.J M-J728./ 4-9O3J) K.J -G9K5*8GO K ,MK2982K* 35:-298U- -UK*7K983. 4-9O3J 3H K27,7.297M- 4K.8,7*K983.1 <=>?@A87 VO- -Z,-M84-.9K* -[78,4-.9) YO82O 237*J -Z9MK29 9O- *32K* 4P3-*-29M82 G8/.K* 3. 9O- ,38.9 K.J U3*74- ,7*G- YKU- 3H 9O- 98.P KM9-MP 8. 9O- H8./-M98,) YKG 4K.7HK297M-J1 VY-*U- G9KHHG) YO3 933S ,KM9 8. 9O-Z,-M84-.9 U3*7.9KM8*P) Y-M- G-*-29-J KG 35G-MUK983. 35:-298U- HM34 NO8.-G- ?2KJ-4P 3H C-J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K* F.G98979- 3H I834-J82K* L./8.--M8./ , Q28-.2-G , R-S8./ T.83. C-J82K* T.8U-MG89P HM34 \7.- 93 \7*P &##&1 T.J-M 9O- 23.J8983. 3H 2KMMP8./ 379 K27,7.297M- 3. 9O- 9-G9-J ,38.9) 9O*32K* 4P3-*-29M82 G8/.K* K.J U3*74- ,7*G- YKU- 3. 9O- ,38.9 5-H3M- K.J KH9-M 9O- G9K9- 3H !"#$ 7.J-M J8HH-M-.9 4K.8,7*K983. 4-9O3JG Y-M-Z9MK29-J1 9=8BC>87 VY-*U- 9-G9--G Y-M- K** 8.U3*U-J 8. 9O- M-G7*9 K.K*PG8G1 VO8.9-MM-*K983. 3H 9O- ,KMK4-9-MG Y89O !"#$ J-/M-- K.J M-8.H3M28./ K.J M-J728./ 4-9O3J YKG H37.J ,M84KM8*P) 9OK9 YKG) YO-. 9O- K27,7.297M,38.9 YKG 7.J-M 9O- G9K9- 3H !"#$) 9O- 4P3-*-29M82 G8/.K* 3H 9O- ,38.9 3227M-J) K.J 9O- J-/M-- 3H !"#$ OKJ K ,3G898U-*P J8M-29 M-*K983. Y89O 9O8.9-.G89P K.J .745-M 3H 9O- 984-G 3H 9O- 4P3-*-29M8289P] ^O-. 2KMMP8./ 379 9O- M-8.H3M28./ 4-9O3J 8. K27,7.297M-) 9O- K4,*897J- K.J HM-[7-.2P 3H 9OU3*74- ,7*G- YKU- J-2M-KG-J] YO-. 2KMMP8./ 379 9O- M-J728./ 4-9O3J) 89 YKG 23.9MKMP1 6@D6CB8;@D7 VO- 2OK./-G 3H 4K.8,7*K983. 4-9O3JG K.J 9O- J8HH-M-.23H K27,7.297M- !"#$ 2K. 5- -G984K9-J 5P 9O- *32K* 4P3-*-29M8289P G8/.K* 3. 9O- ,38.9 K.J U3*74- ,7*G- YKU- 3H 48.84K* KM9-MP 3. 9O- H8./-M98,1
中图分类号: >&<6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 &##6) &%@#$$%@#" 收稿日期: ( &##6@#6@#% 修回日期: &##6@#(@"# $( A BC A DE)
E
引言 中医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宝库中的优秀治疗方
案,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和显著的疗效深受患者的欢 迎。 针刺疗法中除辨正施治和正确选穴外, 是否“ 得气” 与补泻手法的正确施用是取得疗效的两个关键所在。 《 灵枢・九针十二原》 出“ 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 , 即针 刺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得气” 情况。 然而, 临床上得 气与否主要是靠患者主观体验到的针感和医生的手感 来判断的。在患者主要指酸、 麻、 重、 胀的感觉; 在医生 主要指进针或捻针时手下沉紧或松空的感觉。补泻手 法的施用,主要依赖医生对针刺手法的主观认识和临 床 经 验 _$‘, 手法的正确与否只能由治疗后的效果来验 证。 另外, 针刺手法的传授与训练也都靠手传心授没有 一个客观的标准作为依据。 可见, 针刺治疗中得气的情况与补泻手法的施用主 要是靠主观上的感觉判断与认识来掌握的。因此, 中医 针刺疗法要想适应社会的进步, 需要发展一种能从客观 上准确反映针刺得气情况与手法的简便实用之方法。
中国临床康复 第 % 卷 第 &% 期 &##6@#b@#( 出版 0&$("1" 2’*3(-4 ’/ 04$($,-4 5"&-6$4$7-7$’(89 *)*17 : ;<<= > ’4? @ A’? ;@
KKH
・ 中医康复研究 ・
针刺得气与手法的客观评价参数和方法初步研究 !!
刘志朋, 殷 涛, 关晓光, 李 新, 李 颖, 叶淑琴, 刘焕来
结论:穴位局部肌电与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能客观反映针刺手法 的变化与得气状态的差异。 主题词: 针刺感应; 刺法; 肌电描记术; 脉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天津市
"##$%&
刘志朋 ! , 女, 天津 市 人 , 汉族, $%’( 年生, $%%# 年 浙 江 大 学 毕 业 ) 硕 士 ,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 *+,-./’(0$’"1234 通讯作者: 殷 涛, 硕士, 副研究员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市 "##$%& 54-6##0,75*8219,919:12. 天津市青年基金项目 ;%<$"#%#$<=!
!"# $6+ ,") -+ 0#.) 10+ !" 1+ !" ,+ ,( 27+ !"# 4!869":.9; <=#>; /) /?@(A="B( (B.5#.="/) ’.9.:(=(9 .)> :(=%/> /C .A#’#)A=#9( !"#$ .)> :.)(#B(98 %&’())*’ +$(,&*-() .-()/* DEEFGHIDHJ: KKHLDKIM%").J 刘志朋, 殷涛, 关晓光, 李新, 李颖, 叶淑琴, 刘焕来 8 针刺得气与手法的客观评价参 数和方法初步研究 NOP8中国临床康复, : DEEF, H( DH) KKHLDK NQQQ8R*5ASC8A/:P
!"#$%"& ’()*& +, +-./0(#1/ /1%2)%(#+, 3%"%$/(/" %,* $/(4+* +5 %0)3),0()"/ !"#$ %,* $%,/)1/" !"# $%"&’()*+ ,") -./+ 0#.)
1"./&*#.)*+ !" 1")+ !" ,")*+ ,( 2%#&3")+ !"# 4#.)&5.") F.G98979- 3H I834-J82K* L./8.--M8./ , NO8.-G- ?2KJ-4P 3H C-J82K* Q28-.2-G, R-S8./ T.83. C-J82K* T.8U-MG89P , V8K.:8. "##$%& , NO8.K 6+""/’3+,*/,0/ (+7 ,") -./) CKG9-M) ?GG328K9- 8.U-G98/K93M) F.G98979- 3H I834-J82K* L./8.--M8./ , NO8.-G- ?2KJ-4P 3H C-J82K* Q28-.2-G, R-S8./ T.83. C-J82K* T.8U-MG89P) V8K.:8. "##$%& , NO8.K 54-6##0,75*8219,919:12. 8)33+"(/* -&7 D37./ W37.JK983. RM3/MK4 3H V8K.:8.) X3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