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

合集下载

针刺“得气”的几个问题

针刺“得气”的几个问题
的 治 疗 效 果 , 且 从 得 气 的 迟 速 与 否 , 致 可 以 确 而 大
工作 中, 先抓住 “ 气” 一关 键 环节 , 若 不得 首 得 这 倘 气或者得 气效 果不佳 . 多采取 留针候 气、 提指 捻转 、 弹搜刮 飞 、 经叩击等 辅助 手法 , 气速 至, 循 催 进而达 到治疗 效果 。在施行 手法 时 , 必须 建立在“ 气” 得 的
也 会更 明显。 研 究 “ 气 ” 对 于 提 高 针 灸 疗 法 和 发 展 针 灸 医 得 ,
定奏 效的快慢 和疾 病的预后 。 一般说 来 , 进针 后很 快得气 的 奏 效快 ; 易 得 气 或 者 根 微 弱 的 奏效 较 不 慢; 始终 不得气 的大多数 无效或 者 预后 不 良。经 验 较 多的 医者 , 都有 这 种体 会 。 因此 在针 刺过 程 中,
维普资讯
陕西 中医 函授 2 0 0 2年第 2期
针 刺 “得 气 ”的 几 个 问 题
邢 志升 提 要 陕 西省 甘泉县 医院 ( 1 0 0 7 60 )
“ 气” 得 为进 针 后施以一 定的行 针手法 , 针 刺部 位 产生经 气的 感应 。针 刺 治疗 必 须在 得 气 使 良好 的情况 下 , 以适应 的补泻 手法 , 施 才能 获得满 意 的 治疗 效果。 针 刺 得 气的 反应 , 要 是 主 病者在局 部部位 有酸 、 、 、 沉的现 象 医者指下 有沉 重之 感, 无紧、 、 麻 胀 围、 但 涩 滞这 些现 象。 束 得 气时病者 无此 感觉 , 医者亦感到 空虚 无物 。
降 , 而缓解 疼痛 。 从
的皮肤渗 入, 利用 现 代离 子 导 人 装 置 , 药物 能直 使
接到病 所而发挥作 用 。

中医针灸相关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针灸相关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针灸相关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针灸学中,针刺的“得气”是指:A. 针刺时患者感到疼痛B. 针刺后患者感到舒适C. 针刺时患者感到酸、麻、胀、重等感觉D. 针刺时患者感到针身发热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A. 头痛B. 失眠C. 骨折D. 月经不调答案:C3. 针灸治疗中常用的“补法”是指:A. 快速进针,快速出针B. 慢速进针,慢速出针C. 快速进针,慢速出针D. 慢速进针,快速出针答案:D4. 针灸治疗时,针刺的深度应根据:A. 患者的年龄B. 患者的体质C. 患者的病情D. 以上都是答案:D5. 下列哪项是针灸治疗时的禁忌?A. 空腹B. 饱食C. 醉酒D. 以上都是答案:D6. 针灸治疗时,针刺的方向应根据:A. 患者的性别B. 患者的年龄C. 患者的病情D. 穴位的位置答案:D7. 针灸治疗中,常用的“泻法”是指:A. 快速进针,快速出针B. 慢速进针,慢速出针C. 快速进针,慢速出针D. 慢速进针,快速出针答案:A8. 下列哪项不是针灸治疗时的注意事项?A. 消毒B. 避免在大血管附近针刺C. 避免在皮肤破损处针刺D. 针刺时患者可以随意移动答案:D9. 针灸治疗时,针刺的频率一般为:A. 每分钟100次B. 每分钟60次C. 每分钟30次D. 每分钟20次答案:C10. 针灸治疗时,针刺的力度应根据:A. 患者的年龄B. 患者的体质C. 患者的病情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针灸治疗时,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治疗效果?A. 针刺的深度B. 针刺的力度C. 针刺的方向D. 针刺的频率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情况适合使用针灸治疗?A. 慢性疲劳B. 急性阑尾炎C. 肌肉疼痛D. 消化不良答案:ACD3. 针灸治疗时,下列哪些是正确的操作?A. 针刺前进行消毒B. 使用一次性针具C. 针刺时患者可以随意移动D. 针刺后立即拔针答案:AB4. 下列哪些是针灸治疗时的注意事项?A. 避免在大血管附近针刺B. 避免在皮肤破损处针刺C. 针刺时患者可以随意移动D. 针刺后立即拔针答案:AB5. 针灸治疗时,下列哪些是正确的补泻手法?A. 快速进针,快速出针B. 慢速进针,慢速出针C. 快速进针,慢速出针D. 慢速进针,快速出针答案:A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针灸治疗时,针刺的深度越深越好。

54针刺得气刺法灸法学

54针刺得气刺法灸法学
《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载:“刺之要,气至而 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 之道毕矣。
《标幽赋》中记载:“轻滑慢而未来,沉涩 紧而已至……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沉浮, 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这是古人对得气的认识,结合临床可归纳为 医患两方面的感觉及反应,即
主观感觉 客观表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间的主要是 相应的原文展示了 每个原文配一个 书本封面
3.影响得气因素
一般情况下,取穴得当,针刺方向、角度、 深浅适宜,多会出现得气感应。否则就应当 探究未能得气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方法,以 尽快促使得气。 影响针刺得气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医生因素
(2)患者因素
(3)环境因素

针刺得气技法

针刺得气技法

三、针刺得气的方法
(一)候气法(留针候气法) (二)催气法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 1.搜气法 2.循摄法 3.弹震法
(三)守气法 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1.推弩法 2.搬垫法 (四)调气法 广义: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 阴阳之气得到调理归于平秘。 狭义:应用手法调整经气方向。
四、影响得气的因素
(六)摇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摇大针孔 (2)浅而大摇 (3)深而小摇 3.注意事项
(七)盘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八)弩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九)搜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二 、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
什么是 得气?
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 (一)针刺得气的指征 1.自觉指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 2.他觉指征:医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
(二)针刺得气的意义 1 .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针刺取效快慢等。 2 .是施行行气法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 3 .提高疗效。 4.《灵枢• 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5.《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三)摄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行气 (2)解除滞针 3.注意事项
(四)按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控制针感传导方向 3.注意事项
(五)扪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闭气补虚 (2)止血 (3)消除疼痛 3.注意事项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
(一)搓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1)守气行气 (2)诱导针下温凉 3.注意事项
取穴失准
深浅适宜 用心失专 手法失熟 辨证失当
1.得气与医患关 系
反应失灵
2.得气与环境关系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2)

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2)

4
(二)得气的意义
1.得气与疗效密切相关 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不得气者,
难于取效。 2.得气可以推知正气盛衰、疾病预后 3.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与前提
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针刺不得气,一切 补泻手法都是空中楼阁。
完整版ppt
5
三.影响得气的因素
(一)患者 得气与患者的体质、病情、禀赋有关。
2.逼针法
操作:针尖略朝病所,得气后将针尖在得气部位压住不 动。
应用:经气不行或气行不远。
出处:《席弘赋》:“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 调。”可见逼针法可配合呼吸进行。
△逼针法要求医生集中精神,意念于针,逼使经气 到达病所。
完整版ppt
9
(四)行气法
3.推气法
操作:得气后将针从得气部位轻轻提起,针尖朝病所,拇指向前均 匀用力推捻针柄,当拇指推至指腹后横纹时,轻轻退回,反复推捻直 到气至病所。
行。 ②解除滞针:滞针后在针穴上下切压,可放松肌肉,缓解滞针 3.注意事项 ①摄法与爪法都有大指甲切掐的动作,但爪法主要在穴位上施术,
用力较轻;而摄法则在经脉上施术,用力较重。
②摄法与循法都在经脉上施术,但循法只是沿经循按,用力较轻, 有补的作用;摄法则是沿经切压,用力较重,有泻的作用
完整版ppt
13
症。 3.注意事项 ①盘法要在得气基础上进行,一般将针刺入深部得气后提至浅部盘
转。 ②盘转时不宜过快,要自然、灵活,防止过快出现滞针弯针。 ③盘法主要用于腹部等肌肉松弛部位,肌肉紧张部位不宜作盘法。
完整版ppt
22
二.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
(八)弩
努法是扳倒针身,使针感扩散传导之法。
1.操作

国医大师对针刺“得气”的认识

国医大师对针刺“得气”的认识

国医大师对针刺“得气”的认识1何谓得气“得气”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此篇云:“吸则内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此段文字不仅提出了“得气”的概念,并且指出“得气”是针刺的目的:“以得气为故”。

此篇还将“得气”称为“气至”,云:“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宋·针灸名医窦汉卿《针经指南·标幽赋》,对得气时医生手下的感觉作了形象的描述:“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闭处幽堂之深邃。

”针刺若得气,则针下感觉滞涩而沉紧,就像在钓鱼时鱼吞钩饵的感觉;而如未得气,则针下的感觉,似在一个安静、空荡的房子里一样,什么异样的感觉都没有。

《黄帝内经》中不仅指出针刺得气时医生手下会有感觉,还指出得气时患者亦有感觉。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云:“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这句话,指出了针刺时,要达到“神变而止”的目的。

这里的“神变”,即指患者对针刺有了感觉,神情都为之一变。

就像现在,当针刺得气的时候,患者往往会有惊呼“哎呀,麻了,还顺着××走呢”。

程莘农认为,针刺得气时,医生针下会有滞涩、沉紧的感觉,就好像穴位下面有东西在拖扯,同时,患者也会有酸、麻、胀、重的感觉。

在对针刺比较敏感的人身上,不仅会在接受针刺的穴位局部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这种感觉还会顺着经脉的走向传导。

所以也有人称得气为“循经感传”。

如未得气,则医生感觉针下空空如也,什么信息也感觉不到,患者除了可能出现的疼痛感觉以外,也同样没有什么感觉。

2留针与得气而今针灸者,于留针、行针与得气之关系,多曰行针之目的乃为得气,而留针,则是得气后将针留于穴位之内,以加强治疗效果。

程莘农详细分析《黄帝内经》原文,发现《黄帝内经》中留针与得气之关系是:留针是为得气,而得气之后,就要按补泻治疗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置。

针刺“得气”

针刺“得气”

得气又称针感 , 即指针刺部位 已经得 到经气 的感应 , 刺部位 有酸 、 、 、 针 麻 胀 重 的感觉 , 有不 同程度 的感应 扩 散 及传 可 导 。在《 标幽 赋》中说 : 轻滑 慢 而未 来 , “ 沉 涩紧 而 已至 ” 又说 : 气之 至也 , 鱼 ; “ 如 吞钩饵之沉 浮; 未至也 , 闻处处 幽堂 气 如 之深邃” 。在临床 上 , 气 的有无及 强弱 得 和针刺的效果有密切关系。得 气迅 速 , 一 般疗效较好 , 得气较 慢或不 得气 , 般疗 一 效较差 , 甚至没有 疗效 。《 灵柩 ・ 针十 九
得气感 , 一般也不要在感觉灵 敏的部位 采
用过强手法 。
总之 , 气 古 称 “ 至 ”, 称 “ 得 气 现 针 感” 是指毫 针 刺 人腧 穴 一定 深 度后 , , 施 以提插或 捻转 等行 针手法 , 使针刺部位 获 得“ 经气 ” 感应 , 谓之 得气 。针 下是 否得 气, 可从临床两方面来分析判断 。一是 患
系, 小儿脏腑娇嫩 , 气未充 , 形 针刺手法要 轻, 部位宜浅 , 婴幼儿一般不留针 ; 老体 年
弱, 气血双亏之人不宜深刺 。 根据病位疾病有 浅深 : 病在表者宜浅 刺, 病在里者应深刺 , 素问 ・ 《 刺要论 》 说
针技术 , 探取针感和加强针感而采取的一 些操作 方法 , 常用的有提插法 、 捻转法 、 刮 柄法 、 震颤法等 , 盛则泻之 , 虚则补之 。它
反为大贼 , 内动五脏 , 后生 大病 ” 金 针 。《 赋》: 春夏 浅 刺 有 以 瘦 , 冬 刺 之 有 以 秋 肥 。更观元气厚 薄 , 浅深 之刺 犹 宜” 。纵 观前人 的这些论点 , 都是非常实际 的精辟
论述 。
机体恢复 的过程 。

关于针刺得气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关于针刺得气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中图分 类号 :2 5 R 4
1 引 言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6 07 (02 0— 14 0 10— 99 2 1)8 00 —2 可客 观评价 得气 和针 刺效 应 间 的相关 性【砌。 1 9 I 2 .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评测 : .2 2 随着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发展 , 可无 创地 、 动态 地 在活 体 和 整体 水 平 上来 研 究脑 部 , 针刺 得 观察 气效 应 , 客观地 界 定“ 气 ”1 学者 得 [ 3 。有 运用功 能性 核磁 共振 技术 研究 针刺 对正 常 人大脑 内激活 区域 的影 响 时发现 : 当受试 者感 觉 酸麻胀时,大脑相关区域的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处于抑制状态, 而 自身感觉舒适 ; 当受试者出现刺痛时, 相反。 u K t H i K2  ̄ [ 等观察了手 针 足三里 穴对 大 脑一 小脑 一 边缘 系统 的影 响 , 果 得气使 端脑 、 结 中 脑、 脑干、 小脑 的边缘系统区域信号衰减 ; 得气感伴疼痛时 , 边缘 系 统信 号增 强 , 觉刺 激 也可 使 信号 增 强 。森和 等圄发现得 气 对 触 脑机能影响 : 得气作为特别 的感觉被认知 ; 得气使脑波等电位分 布 图 的能 量 , 著分 布 于 头顶 叶 到前 头 叶 ; 气一 过性 地 激活 了 显 得 旧皮 质以及 新皮 质 。 2 .其他 : 涛等 圜 .3 2 黄 采用 经皮 二 氧化 碳释 放量 ( C ) T E 为观测 指标 , 发现得 气穴点 针 刺前后 T E值 升高 , 气可 能 明显提 高相关 经线 C 得 上的体 表能量代 谢 。 志朋嘴 选 取局 部肌 电变化和 同侧 指尖容积 刘 脉搏波信 号作 为评价 得气 的客 观参数 ,发现 得气穴 位有肌 电信号 发放 , 强度 、 数与得 气程度 呈正 相关 。 且 次 丁光宏 等口 用实时定 量 噪 检测手段 和频谱 分析 方法 , 研究 6 常用针 刺手 法的运针 主频率 , 种 发现 主频率平 均值为 1 0 z是 一个有 规律 的得 气指标 和参 数 。 .H,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气是经络经气激发的阈刺激量。临床上,应该 在得气的基础上再实施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治疗所 需的刺激量。
得气的方法
纠偏 治神 候气 催气 守气
得气的方法
纠 偏
针刺后不得气或得气慢的原因
取穴不准
针刺方向、深度不当
得气的方法
治 神
医者守神,专心致志,并引导患者精神集 中于所刺激的穴位; 针刺时注重医患交流互动,从而激发患者 自身的潜在能力,而易得气; 针刺后,嘱患者“慎勿大怒,勿大醉歌乐, 勿大悲伤”,以发挥针刺的远期效应,巩固 疗效。
得气的意义
一、与治疗效果相关
得气迅速则疗效好,得气较慢则疗效差,不得气 则难取效。
二、推断正气盛衰和疾病转归预后
经反复施用各种候气、催气手法后,经气仍不至 者,多属正气衰竭,预后极差; 初诊不得气或得气缓慢,经正确治疗后,开始得 气或得气较快,表示患者正气恢复,预后良好。
三、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与前提
得气的方法
候 气
毫针刺入腧穴后,留针等候经气而至的方 法,又称留针候气。 静留针候气 动留针候气:间歇行针 提插 捻转 ……
得气的方法
催 气
毫针刺入腧穴后,采用手法催促经气速至 的方法。 搜气法: 针刺入所需深度后仍不得气者,可将针退 至浅层,改变方向,前后左右反复搜索,直
到得气。
得气的方法
得气的方法
搬垫法:
得气后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 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 拇指搬针则食指垫针;食指搬针则拇指垫针。 另外,对于正气虚弱的患者,还可在已得 气的腧穴上加强补的手法,或温灸而易于得 气。
得气的强弱
原则
患者舒适、疗效显著
急性疼痛、痹病、痿病、偏瘫 等得气强效果好 气血旺盛、体壮年轻之人得气 宜强
针刺得气
授课人:刘雅儒
得气的概念
得气,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 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 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得 气 的 表 现
患者
酸、麻、胀、重 热、凉、痒、痛、抽搐、蚁行 沿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 循经肌肤震颤或循经性皮疹或红白 线等现象
医者
针下沉重、满实而沉紧涩滞或针体 颤动等感应 针下空松、虚滑
得气强
根据 疾病 划分
得气弱
失眠、心悸、面肌痉挛等得气 弱效果好
根据 体质 划分
气血虚弱、久病年迈之人得气 宜弱
循按法: 用手指在针刺的穴位附近上下或左右循按、
爪摄或叩击,以催引气至。
弹震法:
弹指用手指弹动针柄,促其气至。震是用
右手半握拳状将中指突气的方法
守 气
针下得气后守气勿失,保持针感持续的方 法。 推弩法: 得气后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手持针 柄使针身弯曲成弓弩之状,持续1~3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