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版《金匮要略》课件

2024版《金匮要略》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绪论•《金匮要略》理论体系•《金匮要略》中常用方剂解析•《金匮要略》临床应用举隅•《金匮要略》学术思想探讨与传承发展01绪论《金匮要略》简介《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匮要略》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包括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方药等方面内容。

该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临床学科的奠基之作。

作者及成书背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疫病流行,百姓生活困苦。

他深感医者责任重大,遂发愤著书立说,以救苍生。

据传,《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写成。

该书成书年代虽无确考,但一般认为不晚于汉末。

学术价值与贡献02《金匮要略》理论体系脏腑经络学说脏腑功能特点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经络分布与走向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分布、走向及与脏腑的联系。

脏腑经络与疾病的关系分析脏腑经络病变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理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内伤情志的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及引起的疾病。

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原因、致病特点及辨证治疗方法。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诊法与辨证01020304四诊合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治则与治法治未病思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缓急治疗原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03《金匮要略》中常用方剂解析组成01功效02主治03组成功效主治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

金匮要略课件演示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演示课件

辨证施治
金匮要略强调根据患者的 症状、体征和舌脉等因素 进行综合辨证,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扶正祛邪
金匮要略认为人体正气和 邪气相互作用,治疗时应 扶正祛邪,调整人体内部 环境的平衡。
03
金匮要略与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金匮要略强调针灸结合, 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为基本治疗原则 。
金匮要略与现代医学结合应用,可以推动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医药学在 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04
金匮要略课件总结与展望
金匮要略课件重点内容总结
重点一
金匮要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重点二
金匮要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重点三
金匮要略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四
金匮要略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金匮要略课件反馈与评估金匮要略发Fra bibliotek历程起源
金匮要略起源于汉代,是张仲 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一
部分。
发展历程
在历史长河中,金匮要略经历 了多次修订和校注,使其内容
更加丰富和精准。
学术流派
金匮要略的学术流派众多,包 括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不 同流派之间互相补充和完善。
金匮要略基本理论
01
02
03
脏腑经络理论
金匮要略强调脏腑经络在 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和经 络畅通。
金匮要略课件演示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金匮要略课件概述 • 金匮要略基础知识 • 金匮要略与临床应用 • 金匮要略课件总结与展望 • 金匮要略课件致谢
01
金匮要略课件概述
课程背景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 大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总结课件

金匮要略总结课件
金匮要略总结
中医临床基础系 李卫强


一、沿革

(一)成书

公元三世纪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金匮》。

(二)散佚

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十卷;杂病散
佚,部分资料散见《脉经》、《诸病源候论》、
《千金》、《外台》。
一、沿革

(三)发现后整理校订

1、发现:北宋初年,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 略方》三卷。 2、整理校订:林亿整理校订,编为《金匮要 略方论》。
3、主证:二阴、咽喉腐蚀性症状

4、治法:清热燥湿解毒
二、狐蜮病

(二)方证辨析——甘草泻心汤证(11)
1、症状特征:二阴、咽喉腐蚀性症状 饮食、情绪无常症状


二、狐蜮病

2、方药剖析: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生甘草重用——解毒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干姜、半夏辛燥化湿 人参、大枣和胃扶正

2)症状:两大症候群
阴虚内热症: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神情举止失常症:


语言情感
饮食


感觉失调
行为举止
一、百合病

3)发病情况 或未病预现或病后出现 4)治疗效果——欠佳


一、百合病


5)治则治法:
治则: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根据外感、内伤不同,予以不同治疗。
治法:养心润肺、滋阴清热。
二、湿病

2)方药配伍

麻黄汤——发汗峻剂 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 过汗

白术——益气除湿
湿 取微似汗
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

《金匮要略》绪论ppt课件

《金匮要略》绪论ppt课件

02
《金匮要略》历史沿革
古代医学典籍传承
医学典籍的重要性
01
古代医学典籍是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医学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医学典籍的传承方式
02
古代医学典籍通过师徒传承、官方编纂、民间流传等方式得以
传承至今。
《金匮要略》在医学典籍中的地位
03
《金匮要略》是古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方
举一反三
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去,提 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诊疗方法和思路。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针对《金匮要略》的 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 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 思考。
教师点评并总结各组 回答,加深学生对知 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 注意事项
强调在临床应用经典方剂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和 注意事项,如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等。
05
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
阅读原文,理解精髓
精读原文
认真阅读《金匮要略》原文,逐 字逐句理解其含义。

领悟精髓
深入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方 法,领悟其精髓和要旨。
勤于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思考,不断 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分组进行讨论,每组 选取代表回答问题, 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 与碰撞。
分享个人学习心得和体会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金匮 要略》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鼓励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谈谈 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分享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 启发和激励。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金匮要 略》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临床场景中。

金匮要略课件演示课件

金匮要略课件演示课件
背景
当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疾病流行,人民健康受到严重 威胁。因此,金匮要略的作者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疗杂 病的理论和方法,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匮要略的内容与特点
内容
金匮要略共分为二十篇,包括各种杂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涉及内科、外科、妇 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金匮要略在未来的研究方向
1 2 3
深入挖掘
对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病证治法、方药应用等 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精华和深层内涵。
与现代医学结合
将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开展 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和疾病的防治水 平。
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金匮要略学术思想的同时,开展创新研究 ,探索新的病证治法和方药应用,推动中医药学 术的进步和发展。
金匮要略的未来展
06

金匮要略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学术传承
随着中医药学术的不断发展,金匮要略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经典之 一,其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将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临床价值
金匮要略所阐述的病证和治法方药等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很高 的指导价值,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其临床应用的优势。
国际化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金匮要略作为中医药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学术思想和理论将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金匮要略的发扬与创新
发扬
金匮要略作为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不仅需要得到传承,更 需要得到发扬。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发掘其现代应用价值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
在发扬金匮要略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和科技手段, 进行创新和发展。如利用现代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深 入研究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组成和作用机制等。

金匮要略-6PPT课件

金匮要略-6PPT课件

跨学科融合
促进金匮要略与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 的交流融合,拓展其应用领域和研究 视野。
学术普及与推广
加强金匮要略学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提高全社会对中医经典的认知和认同。
保护与传承
加大对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文献的保 护力度,确保其长久传承和发展。
金匮要略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供独特诊疗思路和方法
指导新药研发和方剂研究
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 机理,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 血不和等。
辨证论治理论
辨证
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象、脉象等,辨别疾病的病因 、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过程 。
论治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针灸 、推拿等。
治则治法理论
治则
是指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扶正祛邪、调理气血、调和脏腑等。
学术研究价值
金匮要略所蕴含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和诊疗方 法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了中医 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传承价值
金匮要略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不仅对 中医,还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 用。
金匮要略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现代化研究
加强金匮要略的现代化研究,挖掘其 科学内涵,提高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实 用价值和影响力。
痈疽
分为内痈和外痈,分别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等治疗方法。
丹毒
分为阳丹和阴丹,分别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等治疗方法。
瘿瘤
分为气瘿和肉瘿等证型,分别采用理气散结、活 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其他科别的证治分类与特点
妇科证治
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证型,分别采用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ppt课件

金匮要略ppt课件

学术交流
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 会,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 和临床经验,拓宽视野。
案例分析方法
选择典型案例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 入分析和讨论,加深对《金匮要 略》中相关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理
解和掌握。
案例对比
将不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共 性和差异,提炼出更具普遍性的治 疗规律和经 成系统化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肠痈
探讨肠痈的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和治疗原则。
痔疮
论述痔疮的病因、病机、辨证 分型及治疗方法。
妇科疾病应用
月经不调
阐述月经不调的病因、症状、辨 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带下病
分析带下病的证型、治法及代表 方剂。
妊娠病
探讨妊娠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要点和治疗原则。
产后病
论述产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分型及治疗方法。
拓展相关领域知识 建议学生进一步拓展与金匮要略相关的中医药知 识领域,如中药学、针灸推拿等,以更全面地理 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关注 学科前沿动态,积极探索新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 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及辨证论 治规律的探讨。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临床实验研究
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研究。 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探索与实践。
经方配伍规律及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方剂学研究
《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原则及配伍规律。
《金匮要略》常用药物的功效及药理作 《金匮要略》方剂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
用。
研究。
中药药理学研究
《金匮要略》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金匮要略》方剂的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金匮要略优秀课件

金匮要略优秀课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分析《金匮要略》中方剂的配伍规律,揭示其组 方原则、用药特点及其对后世方剂学的影响。
3
治未病思想研究
挖掘《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的思想,探讨其在预 防医学、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临床应用拓展与新领域探索
经典名方的现代应用
将《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应 用于现代临床,观察其疗效,探 索其适应症、禁忌症及加减变化 规律。
02
CATALOGUE
金匮要略核心内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
01
阐述脏腑经络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
02
论述疾病的传变规律和预防原则。
03
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预防为主,重视养生 和调护。
伤寒杂病论治
介绍伤寒杂病的常用方剂 和药物。
阐述伤寒杂病的辨证方法 和治疗原则。
分析伤寒杂病的病因、病 机和治法。
消、托、补法
根据外科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消法、托法和补法进行治疗。消法适用于初期肿疡,以消散为主 ;托法适用于中期肿疡,以托毒外出为主;补法适用于后期肿疡,以补益正气为主。
外治与内治相结合
在采用外治法如敷贴、熏洗、手术等的同时,根据病情需要配合内治法如中药汤剂、丸剂等进行治疗 。
妇科疾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学术价值及影响
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古籍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系统地阐述了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 和治疗方法,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影响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为中医内科、外科 、妇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金匮要略》还对中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作为中医 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为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金匮要略方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再良
医学课件 1
医学课件
2
医学课件
3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5
医学课件
6
医学课件
7
医学课件
8
《金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金匮》中讲了一些什么样的病? 《金匮》中疾病的诊治规律如何? 《金匮》中的治法方药如何?
医学课件
9
《金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热病

卒病
难病

医学课件
20
热病
一般而言,《伤寒》论外感,《金匮》 讲杂病,但也并不绝对。 《金匮》中开首几篇的病证就都和热病 相关,如痉、湿、暍、百合、狐惑、阴 阳毒、疟病等。 另外如肺痈、肠痈、腹满、黄疸、下利 等也都有发热,

医学课件 21
痉病

柔痉
栝蒌桂枝汤 发热汗出,恶寒,身体强,几几然,脉 反沉迟
医学课件
32
产后中风 : 头痛恶寒,时时发热,汗出干呕, 心下闷 阳旦汤
发热面赤,头痛气喘 竹叶汤
热入血室:往来寒热,发作有时,昼则谵 语,如见鬼状 小柴胡汤
医学课件
33
关于热病

《素问》有“热论”专篇。 《难经》立“伤寒有五”说后,仲景袭其名 而广其用。 明清医家有关温病学的著作中可以了解到 中医对外感热病证治的细化,伤寒的范围被 局限,而更多被提到的是诸如风温、春温、 湿温、暑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 等 。
0
500
1000
1500
《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205
《新编金匮方论》 元 邓珍 1340 《金匮玉函要略方》 北宋 王洙
医学课件
12
临床价值:

王海藏:“余读医书几十载矣,所仰慕 者仲景一书为尤”。 刘河间:“自黄帝之后,二千三百余年, 伤寒杂病方论一十六卷,使后之学者有 可依据。”
பைடு நூலகம்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26
阴阳毒
阳毒: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升麻鳖甲汤 阴毒 :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医学课件
27
疟病
瘅疟 :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 欲吐 (白虎加人参汤) 温疟 :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 烦,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 牝疟:蜀漆散 疟母:鳖甲煎丸
13
临床价值:

徐灵胎:“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 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论病皆
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
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
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
加减之法,。”
医学课件 14
临床价值:

喻昌:“读灵素而不了了者,求之金匮,…… 历代名贤,屈指不过数人,咸以仲景之学为绝 学。” 《局方发挥》:“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 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 焉。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例推 类可为无穷之应用。”
医学课件
24
百合病
主证:神志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 微数 病机: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情志不遂, 郁而化火, 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清热养阴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
医学课件
25
狐惑病
主证:咽喉、二阴溃烂,目赤 病机:湿热内蕴,虫毒内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 苦参汤、雄黄
医学课件 16

学习目的:

陆九芝:“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 则难,既而易;若从后世分类书入手, 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 其片语,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 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 矣。”(《世补斋医书》)
医学课件 17

学习目的:
方有执:昔人论医,谓前乎仲景有法无方, 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具备者,唯仲 景此书。(《伤寒论条辨》) 徐灵胎: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 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 而应用不爽。(《伤寒论类方 自序》)
医学课件
18
多元的医学:
经验和哲理(理论) (临床)
整体观察,机能調整,药効经
战国、 秦 500 500 2000
汉 0 0
200
隋 500 500

宋 1000 1000
元 明、 1500 1500 (1615)哈维 巴
士德 科赫(19世纪) 19 医学课件 解剖、生理、病理、細胞 、
《金匮》中讲了些什么样的病?
支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 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瞤 (小青龙 汤)
医学课件 30
谷疸 :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久久发黄 茵陈蒿汤
呕吐 :呕而发热 小柴胡汤
奔豚气 :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奔豚汤
医学课件
31
腹满: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 发热十日,腹痛,饮食如故,脉浮数 厚朴七物汤 脉紧弦,胁下偏痛,发热 大黄附子汤

刚痉
葛根汤 发热无汗,恶寒,小便反少,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
里热成痉 大承气汤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
医学课件 22

湿病
风湿袭表 麻杏薏甘汤
寒湿犯表
风湿兼表气虚
麻黄加术汤
防已黄芪汤
风湿兼表阳虚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23
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
医学课件
暍病(暑病)
伤暑热盛: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白虎加人参汤 清暑益气汤(李、王)
医学课件 28
其他伴有发热的病证:
肺痈 :咳吐脓血,胸痛,脉滑数 翘散)、桔梗汤、苇茎汤 (银
肠痈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时时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 大黄 牡丹汤
医学课件
29
风水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自 汗出,无大热 越婢汤 溢饮 :当汗出不汗出,身热疼重,发热 恶寒 大小青龙汤

历史沿革

临床价值
学习目的

医学课件
10
历史沿革:
《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 205年 《伤寒论》西晋 王叔和 编次 《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 王洙 发现 《金匮要略方论》北宋 林亿校订 1066年 《新编金匮方论》元 邓珍版本 1340年

医学课件
11
历史沿革:
《伤寒论》 西晋 王叔和 编次 《金匮要略方论》 北宋 林亿 1066
医学课件 15

临床价值:

徐忠可:“张仲景者,医家之周孔也,仲景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家之六经也。而其金匮 即为后世杂病方书之祖,乃有药味有方论之灵 素也。” 《医宗金鉴》:“先自张机书起,盖以前之书, 皆有法无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创立 方法格式,始有法有方,诚医宗之正派,启万 世法程,实医门之圣书也。”
医学课件 34

以发热为主的外感类疾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