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本篇论述了五脏风寒和真脏脉象,三焦各部病证及脏腑积聚脉症,体现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

其中五脏风寒部分脱简较多。

五脏病既有中风、中寒等邪伤脏,又有气血阴阳不和的病机。

至于五脏的死脉论述,反映了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

篇中还论述了三焦为病与积、聚、䅽气三者的鉴别。

篇中论述三焦竭部的思想,既有上、中、下三焦一部有病,可影响到其他两部,又有调理有病的一部,可解除其他两部病证的思想方法。

本篇对肝着、脾约、肾着三种病证的论述较为详尽。

学习目的了解三焦为病与积、聚、䅽气三者的鉴别,领会张仲景有关五脏风寒积聚病证的辨证论治精神,知晓肝着、脾约、肾着病的基本诊治思路。

学习要点肝着、肾着的概念及其辨证论治。

重点条文:7、16一、五脏病证举例(一)肺病1.肺中风2.肺中寒3.肺死脏脉(二)肝病1.肝中风2.肝中寒3.肝死脏脉4.肝着证治(旋覆花汤)(三)心病1.心中风2.心中寒3.心伤4.心死脏脉5.心虚邪哭癫狂证(四)脾病1.脾中风2.脾死脏脉3.脾约证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五)肾病1.肾死脏脉2.肾着证治一、五脏病证举例(一)肺病1.肺中风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①而重,冒而肿胀。

(1)【释义】本条论述肺中风的症状。

风属阳邪,性燥,风燥伤肺,津液被灼,津亏不行,肺失宣降,故曰燥而喘;肺失治节,清肃之令不行,气机不利而卫阳不得外达,故身体运转动摇而沉重;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水气外溢肌肤,故身体冒而肿胀。

【辨治与方药点睛】原文“中”字应读平声,因杂病以内因为主,与伤寒外邪中人的“中”字不同。

有关肺中风的详细证候可参陈言《三因方·卷二》。

2.肺中寒肺中寒,吐浊涕。

(2)【释义】本条论述肺中寒的症状。

肺为华盖,中寒则胸阳不布,津液不行,凝聚而变生浊涕,肺开窍于鼻,肺气失宣则鼻窍不利,浊涕难从鼻出而转道于口,故可见口吐浊涕。

3.肺死脏脉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金匮要略方论》课件

《金匮要略方论》课件

作品内容概述
方论包含药物学、方剂学、 方剂应用、临床治疗和预 防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古 代医学文献中最丰富、最 值得研究的典籍之一。
方剂分类
四气药方
四气药方是根据中医药理论,针对不同体质、 脏腑疾病、气血不足等病症所选择的药方。
五化药方
五化药方是以药物的性能、味道、气味、毒理 等为依据,区分为五味五性、归经五脏,并以 此来辨析药性。
神农本草方
神农本草方是我国古代医学集大成之纪录,它 是从东汉至唐朝时期陆续出现和流传下来的医
方剂使用原则
1
适应症与禁忌症
中医药治疗的关键是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对每个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用药注意事项
服药注意饮食、时间、数量,应采用一些特殊的服药方法,剂量不可过量或不足。
3
方剂配伍规律
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能够起到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的目的。
探秘《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本课件将带您深入探索方论的价值与实践应用。
方论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 在这一时期把古代医学知 识融合到变化中。他的作 品被誉为“古今之冠”。Fra bibliotek作品背景
《金匮要略方论》是唐代 孙思邈整理《金匮真传》 和《素问真诠》的药方篇 目。文献系统、内容丰富、 理论体系完善,是中医药 界的重要宝典。
方剂实践应用
常见疾病方剂举例
针对有些常见的疾病,方论中很多药方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感冒、咳嗽、消化不 良等。
方剂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我们能够借助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对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全 面、准确地评估。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重点阐述治未病的意义。

【经义索隐】本条以肝病实脾为例,是对已病防传治未病的示范,同时指出不仅治疗已病要辨虚实,治疗未病也应分清虚实,强调熟悉五脏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点二【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发病原因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

【经义索隐】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发病与摄生的重要关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原则。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重视内因—五脏元真通畅,又不忽视外因—客气邪风中人。

故养生防病,需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同时强调人体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应及时予以治疗。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2024新版

金匮要略讲义PPT课件2024新版

历史与发展
成书过程
据考证,《金匮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后经王叔和整理编次而 成。
流传与版本
该书在历史上有多种版本流传,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所引 录的部分内容。宋代以后,该书逐渐被重视,出现了多种校勘和注释本。
学术价值与影响
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古籍之一,对 于研究中医内科杂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风燥伤肺
症状包括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 易咳出或痰中带血等,治宜疏风清 肺、润燥止咳,常用方剂如桑杏汤 。
哮喘辨证论治
冷哮
虚哮
症状包括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 促、喘憋气逆等,治宜宣肺散寒、化 痰平喘,常用方剂如射干麻黄汤。
症状包括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 促、动则喘甚等,治宜补肺纳肾、降 气化痰,常用方剂如平喘固本汤。
热哮
症状包括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 胸高胁胀等,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 喘,常用方剂如定喘汤。
胃痛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 得温痛减等,治宜温胃散寒、行 气止痛,常用方剂如香苏散合良
附丸。
饮食伤胃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嗳腐吞酸等,治宜消食导滞、和
胃止痛,常用方剂如保和丸。
针灸操作方法
包括毫针刺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根据病情 和穴位选择合适的操作方 法。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包括推法、拿法、按法、 摩法、揉法、捏法、颤法 、打法等八种基本手法。
操作示范
通过演示和讲解,使学生 掌握各种手法的正确操作 方法和应用技巧。
推拿按摩作用
可舒筋活络、行气活血、 调整脏腑功能,对多种疾 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金匮要略方论》课件

《金匮要略方论》课件
情志内伤
指情绪波动导致的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抑郁焦虑 、烦躁易怒等表现。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调理气机,方用 柴胡疏肝散。
PART 03
辨证论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01
02
03
辨病
根据疾病的具体病名和病 机进行诊断。
辨证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进 行诊断。
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互补充,有 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疾病本 质,提高诊断准确性。
内容与结构
内容
主要论述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 疗方法。
结构
全书共分为25篇,每篇下设若干条文 ,条文下又细分为若干小节,层次分 明,结构严谨。
学术地位与影响
学术地位
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标志着中医临床医学的成熟 与发展。
学术影响
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历代医家视为必读之书,是中医临床医学 的经典之作。
骨折与扭伤
金匮中的肾气丸等方剂有助于骨折愈 合和扭伤恢复。
其他应用
妇科疾病
如月经不调、痛经等,可用金匮中的温经汤、胶艾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五官科疾病
如鼻炎、中耳炎等,可用金匮中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厚朴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PART 05
现代研究
实验研究
实验方法
采用动物模型、细胞培养等实验方法,从分子、细胞、组织等不同层面探讨《金匮要略方论》中方剂 的作用机制。
用法用量
对方剂的用法、用量进行 分析,了解最佳用药方案 。
PART 04
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感冒
金匮中的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对于感冒的治疗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对于风寒感 冒。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提纲1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提纲1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提纲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疾病的病因、分类、病机和预防1·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强调预防,重视早治(2)2·论述病证的分类、五邪中人的规律(13)3·气候反常为病因之一(8)4·厥阳的病机(10)二·疾病的诊断、预后1·面部望诊(3)2·闻诊举例(4)3·观察呼吸状态(5)4·望呼吸以定病位、断预后(6)5·诊脉象与四时五色相合(7)6·脉象主病随出现部位而异(9)7·卒厥的病机及一般疾病的预后(11、12)三·疾病的治疗原则1·治未病和虚实异治(1)2·表里同病,宜分缓急(14)3·新病痼疾,治有先后(15)4·审五脏喜恶而进行治疗、护理(16)5·治病当随其所得(17)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痉病主证: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者角弓反张病机:外感风寒,邪阻经脉;素体津亏,筋脉失养。

治法:发汗散邪,兼顾津液。

急下存阴。

湿病主证:发热身重、关节疼烦。

病机:感受湿邪,兼风挟寒。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微汗顾护阳气)暍病主证: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

病机:外感暑热、兼寒挟湿。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一·痉病的脉证1·痉病有刚柔之分(1、2)2·痉病热化之证(7)3·痉病的主脉(9)二·痉病的预后(3、8、10)三·痉病的证治1·柔痉证治(11)栝蒌桂枝汤2·刚痉证治(12)葛根汤3·痉病属阳明里热的证治(13)大承气汤四·误治成痉(4、5、6)五·湿病的主要表现和治则1·湿痹证治(14)2·治湿当以微汗(18)3·湿郁发黄(15)六·湿病的具体证治1·寒湿在上的证治(19)2·寒湿犯表的证治及治禁(20)麻黄加术汤3·风湿袭表的证治(21)麻杏薏甘汤4·风湿兼表气虚的证治(22)防己黄芪汤5·风湿兼表阳虚的证治(23)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6·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24)甘草附子汤七·暍病的证治1·暍病的主证及误治变证(25)2·暍病的典型证治(26)白虎加人参汤3·暍病偏于湿盛的证治(27)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主证:神志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精彩摘录
这段文字指出了针灸的作用在于调和阴阳,调节气机的运行,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精彩摘录
以上只是《金匮要略讲义》中的部分精彩摘录,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脏腑经络、脉象证治等多个方面,是学习中医的宝贵资料。希望这篇文章能 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金匮要略讲义》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中医著作,被誉为中国医学的经典之 作。这本书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目录分析
《金匮要略讲义》的目录共分为三篇,分别是总论、各论和附篇。
目录分析
总论篇包括了三个章节,分别是绪言、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和治则。其中绪 言部分介绍了金匮要略的源流、历史背景和贡献等;治则部分则包括了治疗原则、 治疗手段和方法等。
目录分析
各论篇包括了各个疾病的具体内容,按照脏腑经络、寒热虚实进行分类,每 个病证下有具体的方剂和针灸治疗。其中脏腑经络分类最为详细,包括了肺脏、 心脏、肝脏、肾脏等多个脏器的疾病,每个脏器下有具体的病证和治疗方剂。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金匮要略讲义》是一本关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经典著作,被广泛认为 是中医学习的必读之作。这本书包含了仲景医圣的论述,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 治疗都有精辟的阐述。下面是我从这本书中精选的一些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若以阳虚知之,以阴为守,以阳为 用,此即知其内外之法。"
阅读感受
《金匮要略讲义》这本书的读后感非常深刻。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 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书中还提供 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对于中医的实践和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讲义
[選注]《金匱要略心典》:“此氣色之辨,所謂望而知之者也。鼻頭,脾之部;青,肝之色;腹中痛者,土受木賊也;冷則陽亡而寒水助邪,故死。腎者主水,黑,水之色,脾負而腎氣勝之,故有水
氣,色黃者,面黃也,其病在脾,脾病則生飲,故胸上有寒。寒,寒飲也。色白,亦面白也,亡血者,不華於色,故曰:血亡則陽不可更越,設微赤有非火令之時,其為虛陽上泛無疑,故死。目正圓者,陰之絕也;痙,為風強病,陰絕陽強,故不治。痛則血凝泣而不流,故色青。勞則傷腎,故色黑。經雲:腎虛者,而漆柴也。風為陽邪,故色赤。脾病則不運,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經雲: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也”。
凡是氣候未至,不至,不去,太過皆屬異常之氣候,都會影響人體的氣血而發生疾病。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雲少陽起者,陽方起而出地;陽媽生者,陽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陽初生之謂也,竊嘗論之矣。夏至一陰生,而後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陽生,而後有小寒、大寒,非陰生而反熱,陽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極則不泰;陰陽之氣,剝不極則不復。夏至實陰盡於地上,而後一陰生於地下,是陰生之時,正陽極而大熱,陰極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則所謂陽始生天得溫和者,其不得與冬至陽生同論也,審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溫,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漸,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時,則氣之有盈有縮,為候之或後或先,而人在氣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為能與時消息而無忤耳!”
[選注]
《金匱要略發微》:“無病之人,語聲如平時,雖高下疾徐不同,決無特異之處。寒濕在骨節間,發為痠痛,故怠於語言而聲寂寂,轉則劇痛,故喜驚呼。心膈則為肺,濕痰阻於肺竅,故語聲喑喑然不徹。頭痛者,出方大則腦痛欲裂,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不敢高聲也。”
5、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热病
一般而言,《伤寒》论外感,《金匮》 讲杂病,但也并不绝对。
《金匮》中开首几篇的病证就都和热病 相关,如痉、湿、暍、百合、狐惑、阴 阳毒、疟病等。
另外如肺痈、肠痈、腹满、黄疸、下利 等也都有发热,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1
痉病
柔痉 栝蒌桂枝汤
发热汗出,恶寒,身体强,几几然,脉 反沉迟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9
《金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历史沿革 临床价值 学习目的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0
历史沿革:
《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 205年 《伤寒论》西晋 王叔和 编次 《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 王洙 发现 《金匮要略方论》北宋 林亿校订 1066年 《新编金匮方论》元 邓珍版本 1340年
临床价值:
徐忠可:“张仲景者,医家之周孔也,仲景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家之六经也。而其金 匮即为后世杂病方书之祖,乃有药味有方论 之灵素也。”
《医宗金鉴》:“先自张机书起,盖以前之书, 皆有法无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创 立方法格式,始有法有方,诚医宗之正派, 启万世法程,实医门之圣书也。”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3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4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5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6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7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8
《金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金匮》中讲了一些什么样的病?
《金匮》中疾病的诊治规律如何?
《金匮》中的治法方药如何?
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 苦参汤、雄黄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6
阴阳毒
阳毒: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升麻鳖甲汤
阴毒 :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7
疟病
瘅疟 :但热不寒,少气冤,手足热, 欲吐 (白虎加人参汤)
温疟 :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 烦,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
方有执:昔人论医,谓前乎仲景有法无方, 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具备者,唯仲 景此书。(《伤寒论条辨》)
徐灵胎: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 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 而应用不爽。(《伤寒论类方 自序》)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8
多元的医学:
经验和哲理 (理论) (临床)
整体观察,机能調整,药効经验
脉紧弦,胁下偏痛,发热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32
产后中风 : 头痛恶寒,时时发热,汗出干呕,
心下闷 阳旦汤
发热面赤,头痛气喘 竹叶汤
热入血室:往来寒热,发作有时,昼则谵 语,如见鬼状 小柴胡汤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33
关于热病
《素问》有“热论”专篇。 《难经》立“伤寒有五”说后,仲景袭其名而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6
学习目的:
陆九芝:“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 则难,既而易;若从后世分类书入手, 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 其片语,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 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 矣。”(《世补斋医书》)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7
学习目的:
刘河间:“自黄帝之后,二千三百余年, 伤寒杂病方论一十六卷,使后之学者有 可依据。”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3
临床价值:
徐灵胎:“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 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其论病皆 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其用药悉本于 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其方则皆上古 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 加减之法,。”
牝疟:蜀漆散 疟母:鳖甲煎丸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8
其他伴有发热的病证:
肺痈 :咳吐脓血,胸痛,脉滑数 (银 翘散)、桔梗汤、苇茎汤
肠痈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时时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 大黄 牡丹汤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9
风水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自 汗出,无大热 越婢汤
溢饮 :当汗出不汗出,身热疼重,发热 恶寒 大小青龙汤
支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 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瞤 (小青龙 汤)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30
谷疸 :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久久发黄 茵陈蒿汤
呕吐 :呕而发热 小柴胡汤
奔豚气 :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奔豚汤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31
腹满: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
发热十日,腹痛,饮食如故,脉浮数 厚朴七物汤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1
历史沿革:
《伤寒论》 西晋 王叔和 编次
《金匮要略方论》 北宋 林亿 1066
0
500
1000
1500
《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205
《新编金匮方论》 元 邓珍 1340
《金匮玉函要略方》 北宋 王洙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2
临床价值:
王海藏:“余读医书几十载矣,所仰慕者 仲景一书为尤”。
战国、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500 0 200 500 1000 1500
2000
500 0
500 1000 1500 2000 (1615)哈维 巴士德 科赫(19世纪)
解剖、生理、病理、細胞、細菌、临床医学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9
《金匮》中讲了些什么样的病?
热病 卒病 难病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4
临床价值:
喻昌:“读灵素而不了了者,求之金匮,…… 历代名贤,屈指不过数人,咸以仲景之学为 绝学。”
《局方发挥》:“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 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 则焉。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 例推类可为无穷之应用。”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15
伤暑热盛: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白虎加人参汤
清暑益气汤(李、王)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4
百合病
主证:神志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 微数
病机: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情志不遂, 郁而化火, 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清热养阴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5
狐惑病
主证:咽喉、二阴溃烂,目赤 病机:湿热内蕴,虫毒内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刚痉 葛根汤
发热无汗,恶寒,小便反少,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
里热成痉 大承气汤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2
湿病
风湿袭表
麻杏薏甘汤
寒湿犯表
麻黄加术汤
风湿兼表气虚
防已黄芪汤
风湿兼表阳虚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 甘草附子汤
《金匮要略方论》讲义
23
暍病(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