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十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 【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2】白发:白头发。
亦指老年。
【3】缘:因为。
【4】个:如此,这般。
长(zhǎng) 【5】明镜:明亮的镜子。
【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
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傈长。
”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
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
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
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优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借,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时也只能长叹“缘愁似个长”,其实胸中惆怅何止“三千丈”,简直是无边无涯,永难诉清。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
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
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
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诗词鉴赏之《古风》

李白诗词鉴赏之《古风》李白诗词鉴赏之《古风》《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xian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赏析】: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
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
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
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
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
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
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
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
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
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
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
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
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
“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
李白《古风》其五十五(齐瑟弹东吟)赏析

李白《古风》其五十五(齐瑟弹东吟)赏析《古风》其五十五李白“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
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淫。
彼美佞邪子,婉娈来相寻。
一笑双白璧,再歌千黄金。
珍色不贵道,讵惜飞光沈。
安识紫霞客,瑶台鸣素琴。
”诗名《古风》,本诗李白描写的是青楼的场景,好,我们来看李白《古风》其五十五原诗:“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
”赏析李白说,齐瑟弹奏的是东方的歌吟,秦弦拨弄的是西边的音调。
这是指青楼里,有弹齐瑟的,有弄秦弦的。
“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淫。
”字词典故“慷慨”:【性格豪爽,大方,不吝啬。
】“颜魄”:【容颜和心魄。
】“荒淫”:【迷于佚乐,沉湎酒色。
后多指迷于女色。
《诗·齐风·鸡鸣序》:“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赏析李白说,客人的慷慨大度,撩动了女子的容颜与心魄,使人成了荒淫的用具。
“慷慨”是指前面的曲子,或者演奏的人吗?我们不这么认为,"东吟西音"本没有问题,怎么可能演奏慷慨了,反而使人荒淫了呢?所以慷慨的是那些听曲的客人,是他们出手的慷慨大度,打动了那些青楼女子的心,为赏赐而动容,为金钱而动了心魄,于是愿意成为客人荒淫的用具。
“彼美佞邪子,婉娈来相寻。
”字词典故“彼”:【那,那个,他。
】“佞ning4邪子”:【奸邪的家伙。
“佞”:惯用花言巧语谄媚人。
《后汉书·吴良传》:“望佞邪之人,欺諂无状。
”】“婉娈luan2”:【年少美貌的。
《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guan4兮。
”郑玄笺:“婉娈,少好貌。
”】赏析李白说,那都是些爱美女而又花言巧语的奸邪之人,年少貌美的女子们相互地找寻了过来。
客人们出手慷慨,怂恿人家帮着找美女;有得钱赚,那些年少貌美的女子们也就找寻了过来。
“一笑双白璧,再歌千黄金。
”赏析李白说,笑一笑就赏白璧一双,再歌几曲,又奖千两黄金。
果然是慷慨大方,出手阔绰。
“珍色不贵道,讵惜飞光沈。
”字词典故“讵”:【岂,难道。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古风昔我游齐都》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李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①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
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山名,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北。
②赤松:仙人名。
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作者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美丽俊秀,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希望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其它作品中也多次出现。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16.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3)《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表达只要尽力就不会后悔之意的句子是:“,”。
15.D16.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骑白鹿驾青龙,俯瞰日月,诗人想象奇特。
③“含笑凌倒景”,飞升快乐,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说法如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17. (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2)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古风》原文和赏析

《古风》原文和赏析《古风》原文和赏析《古风》(其三)【作者】:李白【年代】:唐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
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
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
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
“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
“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
《古风》李白全诗鉴赏

《古风》李白全诗鉴赏《古风·齐有倜傥生》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体诗作品。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真实地反映出李白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复杂,激情与淡泊。
古风(其十)齐有倜傥(1)生,鲁连(2)特高妙(3)。
明月(4)出海底,一朝开光曜(5)。
却秦振英声(6),后世仰末照(7)。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8)。
吾亦澹荡(9)人,拂衣(10)可同调(11)。
【注释】倜(tì)傥(tǎng):气宇轩昂,不受拘束的样子。
鲁连:战国时期齐人鲁仲连。
高妙:杰出,出众。
明月:指夜明珠。
《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珠有夜光、明月,生于蚌中。
”光曜(yào):光辉。
却秦振英声:指鲁仲连义不帝秦,却秦救赵一事。
末照:犹余光也。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典故,可见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尚气节。
游赵之时,恰遇秦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求援于魏国,魏安釐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尊秦为帝。
鲁仲连往见赵相平原君,陈以利害,义不帝秦,坚定赵王抗秦之决心。
鲁仲连帮助赵国坚定信念击退秦军后,平原君赵胜以千金相赠,鲁仲连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终生不复见。
澹(dàn)荡:淡薄,不慕名利。
拂衣:超然高举的意思,表示语气坚决。
同调:谓志趣相合。
【白话译文】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
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创作背景】《古风·齐有倜傥生》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
李白《古风(其十五)》阅读答案

李白《古风(其十五)》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一)》鉴赏古诗鉴赏0210 1042古风(其三十一)李白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欲知李白这一首诗的妙处,且先看诗中这一故事的由来。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
使者奉璧,具以闻。
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
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
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
”另外,《汉书·五行志》引《史记》云:“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
”《史记》所载的故事前后比较完整,用了一百零三个字。
《汉书》抓住故事的中心,只用了五十个字,而且由于素车白马从华山而下这一点染,增强了神话色彩,但仍然只是文章,而不是诗。
李白翻文为诗,主要以《汉书》所载的故事为根据,写成了这一首诗的前六句。
其中第二句是原文所没有的,实质上诗人把原文凝炼为二十五个字,字数压缩了一半,却无损于故事的完整性,并且诗意盎然,诗情醰永。
这就不能不佩服诗人以古为新的手法了。
一起“郑客西入关”一句,为什么不依原文写为“郑客关东来”呢?这是因为是“关东来”只表明出发地,却不能表出目的地,而“西入关”则包括了“关东来”,平平五字,一石两鸟,极尽简括之能事。
第二句“行行未能已”原文没有的,诗人增添了这一句,便写出了郑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则又点出了道远且长,言外还暗示秦法森严,行路程期有所规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种惶恐赶路的心情,就这一句平添了无限的情意,也就是诗之所以为诗。
接下去“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两句与文章的叙述次序恰恰相反。
这并不是因为受押韵的牵制,而主要是用倒笔突接的方法,先把鲜明的形象送到读者的眼前:“唉!来了一位白马神人!”然后再补叙原委。
李白《古风》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古风》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九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释:⑴灼灼:鲜明貌。
⑵自持:自我克制,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
⑶紫宫:帝王宫禁。
⑷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如人的眉毛,故用以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后常以之代指美女,这里即是。
⑸潇湘沚:湘江里的小洲。
潇湘,指湘江,潇,水清深貌。
沚,水中小洲。
①皓齿:洁白的牙齿。
②不发:指没有开口唱歌。
③芳心:春心。
原诗可能是李白在长安时,政治上受打击后所写。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这两句借美人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心情——美人没有机会表演歌唱的才能,始终没有开口,徒然自我坚持坚贞的品德。
诗句蕴含深远,意在言外,耐人咏叹。
译文:南国潇湘,水清沚秀,荷花艳灼,摇曳生风,高洁自爱,不染风尘。
南国美人,皓齿红唇,美艳矜持,兰心蕙质,自尊自爱。
宫女相妒,历来都是,枪打出头鸟,青青蛾眉,最遭人恨。
不如归去,香岸芳汀,独自沉吟,何悲可诉?评析:这是李白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九首。
此诗当在李白欲离开长安而未去之时,感受到翰林院文士相轻的悲哀。
全诗塑造了一个貌美质洁的美女形象,诗人借以自喻。
萧士赟曰:“此诗太白遭谗摈逐之诗也。
去就之际,曾无留难。
然自后人而观之,其志亦可悲矣。
”诗意分两层。
前四句写美人姿容,首二句写其容貌之美,三四句状其自持不媚。
后四句写美人入宫见妒,归去无悲。
诗具《离骚》之风,含屈原之怨,“归去潇湘沚”这一细节暗示了这层意思。
“空自持”——“何足悲”是全诗脉络。
从中可以看出,前后所表现的情绪是矛盾的,前者是自然流露,后者是“欲说还休”。
女子美而不媚,难取悦丈夫,此一层也适于君臣关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古风(其十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阅读训练附答案
导读:李白《古风(其十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释】:
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翻译】:
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置以黄金,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
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
当今君主也是只管挥霍珠玉珍宝,追求声色淫靡,而听任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的生活。
而李白却生活在统一的大唐帝国,他不可能象田饶那样寻求君主。
因此,他即使有田饶黄鹄举之意,也只能千里独徘徊。
【赏析】:
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
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无奈那些飞黄腾达的显贵们,早已把我们这些下层士人象尘埃一样弃置不顾。
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
燕昭王决心洗雪被齐国袭破的耻辱,欲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
他请郭隗推荐,郭隗说:王如果要招贤,那就先从尊重我开始。
天下贤才见到王对我很尊重,那么比我更好的贤才也会不远千里而来了。
于是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置以黄金,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
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
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贤臣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
李白认为,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
然而,那毕竟是历史故事。
次四句,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感讽现实。
“青云士”是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
《史记・伯夷列传》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意思是说,下层寒微的士人只有依靠达官贵人,才有可能扬名垂世,否则便被埋没。
李白便发挥这个意思,感慨说,无奈那些飞黄腾达的显贵们,早已把我们这些下层士人象尘埃一样弃置不顾。
显贵之臣如此,那么当今君主怎样呢?李白化用阮籍《咏怀》第三十一首讽刺魏王语“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尖锐指出当今君主也是只管挥霍珠玉珍宝,追求声色淫靡,而听任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的生活。
这四句恰和前四句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在深深的感慨中,寄寓着尖锐的揭露和讽刺。
【阅读训练】:
1.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每点2分,共6分)
2.诗歌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
(2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腐朽,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3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