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的翻译教材

合集下载

老虎的典故文言文翻译

老虎的典故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虎居于山林之间,威震四方,百兽莫敢与之争锋。

时人传颂,称其为“山林之王”。

然虎性凶猛,不喜与人亲近,常隐匿于幽深之处,人莫得见其真容。

一日,有樵夫入山伐木,偶得虎穴。

樵夫胆大心细,窥见虎卧于穴中,状甚慵懒。

樵夫惊异,遂以箭射之,虎应声而起,跃出穴外。

虎怒,咆哮如雷,樵夫慌不择路,逃入山林。

虎尾随其后,山林之中,树木丛生,藤蔓交错。

樵夫奔走如飞,虎亦不舍,紧追不舍。

樵夫心想:“吾若不脱此虎,必死无疑。

”遂施展平生所学,攀爬树木,翻越山岭,终于脱离虎口。

然虎犹未罢休,沿途寻觅樵夫踪迹。

樵夫走投无路,遂藏于山洞之中。

洞中昏暗,樵夫不敢动弹,只听虎在外徘徊,声声如泣如诉。

樵夫心软,遂出洞与虎对话。

虎见樵夫,眼中泪光闪烁,叹曰:“吾本山林之王,威震四方,然今日遇汝,方知人性之善。

汝何惧我,敢与我言?”樵夫答曰:“吾非惧汝,实乃畏生灵涂炭,不愿与此辈为敌。

然今日相遇,吾愿与汝结为朋友,共度余生。

”虎闻言,感动不已,遂与樵夫结为兄弟。

自此,虎不再伤人,樵夫亦不再伐木,两人共同守护山林,使得生灵得以安宁。

此事传遍山林,众兽皆称颂樵夫与虎之友谊。

后有诗云:“虎豹山中走,樵夫洞中藏。

结交成兄弟,共守山林长。

”此典故流传至今,成为世间传颂之佳话。

世人常以虎之典故喻指勇猛之人,虽性格刚烈,然有仁爱之心,能与人为善,共创和谐。

翻译:昔日,有一只老虎居住在山林之间,威震四方,百兽不敢与之争斗。

当时的人们传颂它,称它为“山林之王”。

然而老虎性格凶猛,不喜欢与人亲近,常常隐藏在幽深的洞穴中,人们无法看到它的真实面目。

有一天,有一个樵夫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偶然发现了一个虎穴。

樵夫胆子大,心思细腻,看到老虎躺在洞穴中,显得很懒散。

樵夫感到惊讶,于是用箭射它,老虎应声而起,跃出洞穴。

老虎愤怒,咆哮如雷,樵夫惊慌失措,四处逃窜,逃入山林。

老虎紧追不舍,山林之中,树木茂盛,藤蔓交错。

樵夫奔跑如飞,老虎也不放弃,紧紧跟随。

樵夫心想:“我如果不摆脱这只老虎,必死无疑。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的英文翻译技巧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的英文翻译技巧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的英文翻译技巧天生万物,唯人为贵Man is the most valuable among all the things that heaven fosters.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state, next are the government and grain, least is the ruler himself.二人同心,其利断金And as a saying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goes, 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In so many different ways, we are upholding the teachings of Mencius, who said:A good citizen in one community will befriend the other citizens of the community;a good citizen of the world will befriend the other citizens of the worl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One can never be aware of the height of the sky or the depth of the earth, if he does not climb up a high mountain or look down into a deep abyss.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e wig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作者:向鹏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5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典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举例,从典源、典面和典义三要素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牡丹亭》两个英文译本中典故的翻译。

研究发现,伯奇译本在典故翻译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力图在翻译中充分展现典故所蕴含的源语文化。

汪榕培译本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让译文符合戏曲的舞台表演性。

关键词:《牡丹亭》;典故;翻译《牡丹亭》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自从《牡丹亭》诞生以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及优美的文字不仅让无数中国读者为之折腰,而且,当其传播到国外后,也在外国读者中获得赞叹无数。

据统计,《牡丹亭》在国内外已经具有各类译本二十多个,其中全译本有三个,分别为伯奇、张光前和汪榕培的译本。

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是伯奇和汪榕培的译本。

在国外,伯奇的译本受到了众多知名汉学家的称赞,宣立敦称其为“里程碑式的翻译”(Strassberg,1982);芮效卫说伯奇译本是“对杰作的杰出翻译”(Roy,1982)。

在国内,汪榕培译本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伯奇译本,孙法理、郭著章、张政等都撰文评价过汪榕培的译本。

郭著章(2002:56)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对《牡丹亭》中典故的翻译,看看两个译本是如何处理典故这个翻译中的难题的。

一、典故的定义及特点(一)典故的定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典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葛兆光(1989:20)在“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意向的分析”一文中是这样界定典故的:典故乃是一个个具有哲理或美感内涵的故事的凝聚形态,它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转述,而在这种使用、加工、转述过程中,它又融摄与积淀了新的意蕴,因此它是一些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符号。

典故“鸿蒙”原文及翻译

典故“鸿蒙”原文及翻译

“鸿蒙”典故原文及翻译“鸿蒙”最早见于《庄子·在宥》。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

“鸿蒙”本指一种自然之气,又指混沌状态。

也就是自然元气。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提及“鸿蒙”,作者拟人化,通过云将与鸿蒙的对话,强调五味,回归自然本真。

原文(节选)附录如下: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

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云将曰:“朕愿有问也。

”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

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

云将不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心养。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译文:云将去东方游乐,走到扶桑枝旁,正巧遇到了鸿蒙。

鸿蒙正拍着大腿像麻雀儿一样跳跃着游玩着。

云将看见鸿蒙这个样子,惊奇地停了下来,稳稳地站着说:“先生是什么人?你为什么做出这样奇怪的动作?”鸿蒙又拍着大腿跳跃不止,对云将说:“游玩!”云将说:“我有疑惑希望解答。

”鸿蒙仰头看着云将说:“哎!”云将说:“天上之气不和谐,地上之气郁结了,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不调和,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不合节令。

现在我希望谐调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众生,我该怎么办?”鸿蒙拍着大腿掉转头去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云将没有得到问题的答案。

过了三年,云将再次到东方游乐,走到宋国的郊外,正巧又遇到了鸿蒙。

云将很高兴,快步跑上前说:“先生忘记了我吗?先生忘记了我吗?”两次叩头至地,希望听到鸿蒙的指教。

……鸿蒙说:“养心修身。

你只需要处在无为之境就可以了,(这样)万物就会自然地变化。

毁弃你的形体,丢掉你的聪明,忘掉伦理和万物。

完全混同在茫茫的自然之气中,摒弃思虑解放心神,像死灰一样木然地没有心神灵魂……解释重点词语云将:文章设立的人物形象。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对《锦瑟》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析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对《锦瑟》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析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4期总第610期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对《锦瑟》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析摘 要: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用典是重要且常见手法。

典故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运用典故让诗歌言简意丰,含蓄委婉。

本文拟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三个层面,分析李商隐名作《锦瑟》的三个英文译本,探讨从不同层面对古诗词中典故英译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典故;翻译作者简介:李书兰(1980-),女,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一、体认语言学的三个层面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缩写ECL)是一个传承并发扬了西方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课程。

“体”为体验,即指语言的体验基础,揭示了语言产生的经验理据。

“认”指认知,即是对语言的认知基础,说明了语义概念和语言认知所形成的认知理据。

体认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现实——认知——语言”。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转变,更是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现实世界的转变。

因此在翻译中就反映了在“语言、认知、现实”这三种层面上,当翻译选取了不同层面或角度就会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效果。

(一)语言层面翻译时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表达,所以翻译时最常用的做法是按照字面含义进行直译。

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翻译时,翻译往往会对典故进行“字面”转化——通常按照字面含义从目标词中寻找对应的词语。

这样就保存了物象又继承了字面含义。

此时译者仅通过典故的字面含义来找出相应词语,并使之展示于英文读者眼前,并不能译出其原型性认知含义。

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典故翻译确实能较好地保存原文意象,使翻译内容与原文在语言表达上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统一,较好表达出原文词语的语言风格,并能使目标语读者体会到东方的异国情调,从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

(二)认知层面“认知”与“心智、心理”概念相同,凡事均需通过人的头脑方可被认识和理解。

课文《窦娥冤》的典故原文翻译

课文《窦娥冤》的典故原文翻译

典故“卓文君当垆”原文及翻译典故“卓文君当垆”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原文附录如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间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

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於市中。

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

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翻译:蔺相如带着车队去到邛崃县。

他仪表堂堂,文雅大方。

他到卓家饮酒,拨弄琴弦。

(美妙的音乐吸引住卓文君)她从门缝里偷偷看相如,心里高兴,喜欢上了他,又担心相如不懂得自己的心情。

宴会散去,相如派人拿很多金银贿赂卓文君的侍从,托侍从传达相如倾慕之情。

(这正合卓文君心意),于是她连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

相如便与文君坐上车马赶回成都。

相如家很穷,只有四面墙壁立在那里。

卓王孙(知道女儿私奔的事后),大发雷霆:“女儿太不成材,我虽然不忍心杀掉她,但是不会给她一分钱。

”有的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从劝告。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君心中有些不高兴,对相如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邛崃,向兄弟们借贷些钱还是可以满足生活所需的,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地步呢!”相如就同文君一起去到邛崃,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投资购买一家酒店,做起卖酒生意。

并且让文君站在安放酒坛的土墩前卖酒应对顾客。

相如自己套上犊鼻裤短围裙,与雇请的工人们一起干杂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

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为他们做的事情感到很羞耻,因此闭门不出。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昔有画龙者,笔势雄浑,神采飞扬,龙之形象,跃然纸上。

然未点睛,龙似未醒,全无生气。

时有智者,见画龙者,遂以毫尖点其目,龙便腾空,气象万千。

【译文】古时有一位擅长画龙的人,他的笔势雄浑有力,神采飞扬,画出的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

但是,龙的眼睛还没有点上,龙看起来就像是没有醒来一样,全无生气。

有一位智者看到这幅画,便用笔尖点上龙的眼睛,龙便腾空而起,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典故】画龙点睛,原指画龙时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后比喻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笔精彩之笔,使整个作品或事物生动有力。

此成语出自《宣和画谱》。

【故事】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擅长画龙。

一日,吴道子受命于皇帝,要在皇宫中画一幅龙。

吴道子深知画龙点睛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精心构思,用心描绘。

画龙时,他笔走龙蛇,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跃出。

然而,画到龙的眼睛时,吴道子却犹豫了。

因为他知道,只要点上龙的眼睛,龙便活了,如果点得不好,整个画面就会失去平衡。

正当吴道子苦思冥想之际,一位智者路过,看到这幅画,便说:“画龙点睛,方能成活。

”吴道子听后,茅塞顿开,立即拿起笔,点上龙的眼睛。

果然,龙瞬间腾空而起,神采飞扬。

皇帝看到这幅画,龙颜大悦,赏赐了吴道子许多财物。

【现代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画龙点睛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通过一语中的、一招制胜的举动,使事情或作品达到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谈判中,关键的一句承诺;在演讲中,精彩的一句总结;在写作中,恰当的一句比喻,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画龙点睛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关键,使事物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哲理。

长城历史典故文言文翻译

长城历史典故文言文翻译

一、秦皇修长城《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以拒胡人。

”此乃长城之始,秦始皇为抵御北方胡人侵扰,下令蒙恬修筑长城。

蒙恬率众征调,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二、汉武帝北击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武帝元光六年,匈奴入边,汉武帝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破之。

匈奴单于遁走,汉武帝遂筑长城,西起酒泉,东至辽东,以绝匈奴南侵之路。

”汉武帝时期,为巩固边疆,抵御匈奴侵扰,再次大规模修筑长城。

三、明朝长城《明史·兵志》载:“明成祖永乐年间,北边蒙古、瓦剌诸部侵扰不已,明成祖遣兵部尚书宋礼等筑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三千余里。

”明朝时期,长城修筑达到鼎盛,形成了著名的明长城。

四、八达岭长城《明史·地理志》载:“八达岭,古长城之要冲也。

明成祖永乐年间,为巩固边防,修筑八达岭长城,全长二十三里,设关隘七处。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明长城的精华部分,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五、嘉峪关长城《明史·地理志》载:“嘉峪关,古长城之西端也。

明成祖永乐年间,为抵御蒙古、瓦剌侵扰,修筑嘉峪关长城,全长一百二十里,设关隘九处。

”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明长城的西端,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

六、长城砖石之谜《明史·艺文志》载:“长城砖石,皆取自远方,不知其由来。

或言自山中来,或言自海中来。

盖取于天地之精华,以固国家之边疆。

”长城砖石之谜,历来众说纷纭,但都表达了人们对长城的敬仰之情。

总之,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

通过上述文言文翻译,希望能让读者更加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古代山名,在今湖北大洪山)等;
以事设喻的典故亦有之,如英语中的
kick the bucket ,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等, 汉语中如“三顾茅庐”、“四面楚歌” 等。
有些英语典故。不仅在设喻形式上与汉语典故完 全一致,而且喻体一样,喻义也完全相同,如 “burn one’s boats”与“破釜沉舟”, “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 铁”, “ 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 yet the sea is not full”与“百川归海而海不盈”等。 这类形义相同的英汉典故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对等 直译。然而,这种形义完全对等的典故毕竟只是 少数,多数典故只是基本对应或部分对应,有的 甚至在设喻形式上完全不对应,如 :
又如 burn
one’s boats (bridges) ,原指 古罗马凯撒大军乘船渡过 Rubicon 河后把渡 船全都烧毁,以此向士兵表明退路已断,只 有拼死一战。现借用来比喻 “不留后路, 下定决心干到底”,这与汉语中的“破釜沉 舟”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2)神话传说

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内 容丰富。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 雄故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
又如a black sheep即出自谚语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 ,其意为“家家有丑儿”,转义为“害 群之马”。汉语中源于民间谚语的典故有“上梁不 正下梁歪”、“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 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 心人”等。
的 句 子 , 如 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 (矢志不移, 定能成功),
Whatຫໍສະໝຸດ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 隅,收之桑榆)。
相比之下,汉语典故则多为四字结构,偶有二

(4)文学作品 有不少典故来源于文学作品,有的是原 封不动的摘引,有的是为表达简洁节缩而成。 例如,Odyssey与Iliad并称为古希腊两大史 诗,相传为荷马 (Homer) 所作,共 24 卷,约 12000行。


诗描述了希腊神话英雄奥德修斯 (Odysseus)在特洛伊战争中以“特洛伊木马” 攻破特洛伊城后,在海上飘流十年,战胜了 独眼巨神,制服了女巫,经历了种种艰险, 终于回到了祖国,夫妻团聚,现以 Odyssey 喻指“磨难重重的旅程”或“艰难的历程”。 汉语出自文学著作的典故为数不少,如出自 《后汉书》的“得陇望蜀”,出自《左传》 的“经天纬地”和《吕氏春秋·明理》的 “罄竹难书”等。
在《鲁迅全集》中有这样一句:“增加混乱的倒是 有些悲观论者 ……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
其英译为In fact it is these pessimists who increase the chaos by…considering all writers birds of a feather.
比如:

Prometheus 是宙斯之子普罗米修斯,违抗主
神宙斯 (Zeus) 的禁令,盗取天火,造福人类, 因而被缚在高加索山崖,遭受神鹰啄肝脏之 苦,成为欧洲文学中的一个神话英雄。莎士 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中就有: “Promethean heat(天上的神火)”这样的典 故。汉语中的“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之类的典故也源于古代神话故 事。
字或三字组成,字数较多或单独成句的情况较 为少见,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踏 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而且汉语 典故绝大多数为名词性词组,因而常在句中充 当一个句子成份。英语典故除有上述汉语典故 的句法功能外。常可单独成句,莎士比亚作品 中许多源于《圣经》的典故以及某些谚语典故 往往都是独立完整的句子。
的空袭采用的闪电战术被称之为blitz。这一 军事术语现已成为“突袭” 和“闪电式行动” 的同义语。 He made a blitz tour of Asia ,即指“他 对亚洲进行了一次闪电式访问”。该词现在 除作名词外,还可作动词用,如: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foreign TV producers have blitzed the U.S.其意为: “毫无疑问,外国电视机制造商已迅速占领了美 国市场”。 汉 语 中的 “ 兵不 厌 诈 ” 、 “三 十六计 ,走为 上 计”、“声东击西”等也都出自《孙子兵法》中 的军事术语。
吃酒李公醉”、“环肥燕瘦” ( 环,指唐玄 宗贵妃杨玉环;燕,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 等。
汉语有“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张公
以地名设喻的典故,英语中有 Dunkirk( 法
国北部港口城市,史称“敦克尔克大败 退”,现成了“溃退”、“困难局面”的 代名词);
汉语中有“东山再起”、“绿林好汉”(绿
(三)、设喻形式
凡典故都有喻义,喻义通过喻体引发联想,
引申语义。达到以古喻今、以事述理的目 的。英汉典故由于在来源上大体相同,所 以在设喻比较方面颇为相似。如:
以人设喻的典故,英语中有Uncle
Tom(喻指 “逆来顺受的黑人”),Jordan(美国篮球巨 星迈克尔·乔丹,喻指快捷准确的神投手 ) 等;

(二)、结构形式
英汉语典故在形式上均用词简练、结构
紧凑,大多为词组短语,少数为短句形 式,但英语典故结构比较灵活,有松有 紧,有长有短;短的仅为一个词,如 Ark( 避 难 所 ) 、 Eden( 乐 园 ) 、 Odyssey( 艰难的旅程 ) 、 Watergate( 水 门事件)等,
长的可有几个单词甚至由十多个单词组成

(3)民间传说
传说是指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 某事的叙述。如swan song,据传天鹅(swan) 行将死亡前发出的声音最委婉动听,流露出 对生的留恋,对死的忧伤,现用以喻指诗人、 音乐家等的“辞世之作”、演员的“告别演 出”以及某些人物的“最后露面”等。

又如
leave no stone unturned ,相传 公元 447 年波斯将军马多尼奥斯在希腊 的普拉蒂亚兵败被杀,留下一大批财宝 在军帐里。底比斯的波利克拉特斯得知 情况后前去搜寻,但一无所获,德尔斐 神喻示他要“翻遍所有的石头”,最后 终于找到了财宝。现借此传说告诫人们 做事要想尽一切办法,办事要竭尽一切 努力,这一典故现常译为汉语成语“千 方百计”。汉语中也有来源于民间传说 的典故。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班门弄斧”等。

(8)动植物名称

自古以来人类与动植物相栖相息,因此英 汉语中都有不少典故源于动植物的名称。如: shed crocodile tears ,据西方传说,鳄鱼在 吃人畜时,一边吃着,一边掉着眼泪,喻指坏 人假装同情被害者,类似于汉语中的“猫哭老 鼠假慈悲”。汉语中源于动物的典故很多。如 出自《太平御览》的“虎踞龙蟠 ”、宋苏轼 《表忠观碑》的“龙飞凤舞” 等。


英语中出自地名的成语以carry the coals to Newcastle最 为典型, Newcastle 本为英国产煤中心地,运煤到那里去纯 属多此一举;又如meet one’s Waterloo,Waterloo为比利 时中部一城镇,1815年拿破仑军队在此大败,现该典故喻指 “遭到惨败”或“遭到毁灭性打击”。
在英汉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 出现过众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事件,后人常 用简洁的说法表达其内容,沿用久了也就成 了典故。

如 Sword of Damocles 出自古代希腊的一则历史故 事:
公元前四世纪在西西里岛上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一 世有个宠臣叫达摩克里斯,他很羡慕帝王的豪华生 活,常说:“君王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人”。狄奥尼 修斯为了教训这个觊觎王位的宠巨,在一次宴会上, 要他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当他猛然抬头,只见头顶 上有一把用头发悬着的宝剑,随时都有刺到头顶的 危险。他如坐针毡,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由此便 产生了“达摩克里斯的宝剑”这个典故,用来喻指 临头的危险或迫在眉睫的危急情况,类似于汉语的 “大祸临头”。


(9)人名地名 英汉语中出自人名或地名的典故为 数 不 少 。 如 be in Burke . 其 汉 译 为 “出身名门或贵族门第”,此典源于 《贵族人名录》的编纂者爱尔兰人约 翰·伯克 (John Burke) 之名,该人名录 自 1826 年以来一直被公认为研究英国贵 族阶级及其家谱的权威著作,故凡列入 伯克氏贵族人名录者即为贵族出身。 汉语中源自人名的典故有“说曹操,曹 操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
源于植物名的典故如 the apple of discord,传说厄 里斯女神因未被邀请去参加Thetis和Peleus的婚礼, 由此怀恨在心,便把一只金苹果扔在参加婚礼的神 与女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女神中最 漂亮的维纳斯,从而引起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 间的特洛伊战争,现常以此比喻“动乱的根源、争 斗的原因”。 汉语中源出植物名的典故,如语出唐王维《相思》 诗的“红豆相思”、清李汝珍《镜花缘》的“花香 鸟语”和晋朝《晋书· 符坚载记》中的“草木皆兵” 等。
(5)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以拟人 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 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如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 ,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 曾有一个乡下人,养了一只能下金蛋的鹅, 但那人发财心切,为获得鹅肚子内的全部金 块而将鹅杀掉,结果一无所获。现以此寓言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