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早期作品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
在洛阳遇李白等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代表作《望岳》表现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二、困守长安时期(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45 岁——48 岁)安史之乱携家人和难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又遭肃宗贬斥。
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使他写出《春望》《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9 岁)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安稳日子。
严武死后,再度漂泊,后病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
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杜甫是位矢志不移的爱国诗人。
他曾豪情满怀要为国出力,但他的人生充满诸多无奈,报国无门。
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终生不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
杜甫望岳的写作背景

杜甫望岳的写作背景杜甫望岳的写作背景 这⾸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宗开元⼆⼗四年(736),年轻的诗⼈离开了长安,到州去省亲——其⽗杜闲当时任州司马。
此后⼤约三四年内,他⼀直在⼭东、河北⼀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这是⼀⾸古体诗。
古体诗,⼜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句或七⾔句,也有以五⾔或七⾔句为主⽽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由的抑扬韵律;⽤韵⽐较⾃由,可以⼀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看,古诗⼀般四字为⼆、⼆式,五字为⼆、⼆、⼀式或⼆、⼀、⼆式,七字为⼆、⼆、⼆、⼀式,有时因表意需要⽽有特殊情况。
《望岳》是⼀⾸五⾔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览/众⼭/⼩学习《望岳》,感受诗⼈对祖国河⼭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和⽓。
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诗歌。
这些诗篇像⼀⾯镜⼦,⼴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衰的真实历史⾯貌。
⾃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本⼈也被看作⼀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美,诗中⾃称少陵野⽼,后⼈称他杜少陵。
杜甫出⽣于⼀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祖⽗杜审⾔是唐初著名诗⼈,⽗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个家庭给了他⼀定的⽂化熏陶。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五岁时便在⽂坛上初露头⾓。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述。
⼆⼗岁后,他开始了漫游⽣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并在洛阳与李⽩等同时代的著名诗⼈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彩和情调。
如《望岳》⼀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长安⼗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生动形象、感情纯挚、思想深邃,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甫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家境并不富裕。
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官员,家境贫寒,杜甫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从诗歌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和人生之路。
杜甫最初的诗歌是受到杨万里的影响,在黄巢起义时期,他的诗歌被客观地描绘了社会动荡的背景,表达了对黎民百姓的关怀和同情。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赠卫八处士》、《八阵图》等。
在他36岁时,杜甫的诗歌序列产生很大的飞跃。
他开始受到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的熏陶,令他的诗歌愈加深奥。
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很多代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兵车行》、《三吏》、《前出塞》、《望岳》等。
这些诗歌以天地大义和宇宙万物的精神飞翔,形象地表达出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杜甫的另一方面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语言,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得诗歌更接近生活,更具有民族性。
在《北征》、《成都出师表》、《饮中八仙歌》等众多代表性诗篇中,杜甫生动描绘了战争、官场、生活、名士等各个方面的人生悲欢与万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I see the Yangtze River as a dragon, the Yellow River as a tiger; the mountains are the bones of China while the oceans areits veins”. 这是杜甫笔下关于中国政治、文化地理的经典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感厚爱。
总之,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与时代相联系,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歌风格丰富多彩,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因此在中华文化历史中,他被誉为千古文艺巨匠之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 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造化钟神秀,(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 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荡胸生曾云, 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
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 决眦入归鸟。 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望岳
杜甫
《望岳》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年轻 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山东去省亲。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 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五岳
西 岳 华 山
北 岳 恒 山
中 岳 嵩 山
南 岳 衡 山
东 岳 泰 山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封建帝王的
封禅活动有关。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 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 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 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 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 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 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 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这就是 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 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
会当凌绝顶,(写极望泰山,想象心底的愿望 )
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 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 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 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
杜甫的简介以及主要作品概括

杜甫的简介以及主要作品概括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陇西),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故居位于当时的洛阳府。
杜甫品行优良,多次因忠诚、助人而遭遇不幸。
他的诗篇情感深刻,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和社会现实的感受。
杜甫的诗歌多种多样,题材包括政治、自然、历史、伦理等方面。
他的诗作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的主要作品有《登高》、《春望》、《五老咏》、《前出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菊花》等。
以下是对其中几部代表作的概括:《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
诗篇以登高远望的方式来表达对国家命运和时代变革的看法。
杜甫把自己比喻成江河长流中的一滴浊水,表达了对社会复杂现状的感叹。
同时,他也表现了自己的忠诚和责任感,将自己视为一名忠诚的官员,希望能够为国家尽职尽责。
《春望》《春望》是杜甫百篇长诗之一。
诗篇描述了春季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美感和深刻的思考。
这篇诗歌展现出了杜甫的艺术表现力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歌颂春天的美景,暗示人类在宇宙大自然中的渺小。
此外,通过描写农民和士兵等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位诗人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五老咏》《五老咏》是杜甫的一首诗篇,以颂扬五位道德高尚的老人为主题。
五老指的是老子、庄子、孔子、墨子以及荀子。
这篇诗歌通篇洋溢着杜甫的美好愿景和对社会好人的赞美。
他认为好人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为他们传播了高尚的品德和价值观。
他将这些老者看作是文化、哲学和思想的代表,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应该被传承下去。
《前出塞》《前出塞》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以表现士兵战斗场面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为主题。
诗篇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开头,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景象和荒凉的苍凉感。
接着,杜甫描写了战士们在大漠中勇敢拼杀的场面,通过描绘士气,展现了士兵斗志和勇气。
通过《前出塞》一诗,杜甫讴歌了武士的勇气,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也展现了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推崇。
杜甫的创作阶段

杜甫的创作阶段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创作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的初期创作阶段,大约是在公元750年到762年左右,当时他还是个年轻的诗人,尝试写一些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抱负和愤懑之情。
第二阶段是他成熟期的创作阶段,大约是在762年到766年左右,这个时期他的诗歌更详实,更着重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人物事迹,写
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如《登高》、《春望》、《饮中八仙歌》等,这些作品被誉为“真人之诗”。
第三阶段是他的晚年创作阶段,大约是在公元767年到770年之间,这个时期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关注于他自身的命运,他的创作表现
出沉郁、孤独和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特点,如《赠卫八处士》、《竹枝词》等作品。
这个时期的作品深情浓郁、意境深远,更加真实地表现
出了杜甫的文学风格和生命价值观。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介绍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介绍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刻画出了唐代社会的各种面貌,包含对人民生活、历史事件和政治现实的深入探讨,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史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1. 简介
(1)杜甫出生在唐代初年,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的孩子,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省。
(2)杜甫曾经做过许多不同的职业,包括质子、墨者、主客员、中书舍人等。
他为了参与政治,时常写广泛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
(3)杜甫的政治哲学着重强调人民利益和公正,这在他许多诗歌中都有体现。
他经常描绘百姓生活的悲惨,探讨了唐朝的经济和政治的问题。
2. 代表作品
(1)《春望》:这首诗歌描绘了唐朝时期的不景气的景象,文章深深感叹着百姓们的苦难与不幸。
(2)《三吏》:这首诗歌是杜甫的杰出作品之一,讲述了关于“官场”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滥用权利带来的腐败和无奈。
(3)《兵车行》:这首诗讲述了杜甫的军旅经历,以及他对军事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4)《赤壁》: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叙述的是曹魏孙吴吴国所发生的著名战役,被誉为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5)《登高》:这首诗是苏轼《赤壁》的续篇,它描绘出了传说中江夏人登高的经过,并展现出了杜甫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3. 影响
杜甫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尤其是他在唐代诗歌创作中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和人生哲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杜甫的诗歌也成为了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财富之一。
杜甫因此也被尊称为“诗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早期作品<春望>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