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发展

合集下载

山海关古街区保护与开发探讨

山海关古街区保护与开发探讨

山海关古街区保护与开发探讨公元1381年徐达在山海关建关设卫,因此山海关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区具有较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但相较其他古城如山西平遥古城、乌镇等的开发,山海关古城区的开发尤显不足,目前仅限于天下第一关附近的钟鼓楼一条街沿线,且仅限于一些商业门店及旅游产品的销售,而且山海关古街区的旅游开发路线及产品仅限于暑期旅游,并没有形成深度游及全年游的规模,且缺乏深度游的全面规划及配置,没有整合山海关区其他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单一,且现有旅游规划商业气息过浓,地方特色明显不足。

近年来,各地对于历史古街区的开发和保护工作遍地开花,但开发与保护措施不尽相同,然历史古街区是随历史文化、自然气候、民族特定、风俗习惯等多因素运用而生的,因此对历史古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也应该考虑以上这些因素,既要尊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又要考虑现代创新,因地制宜。

作者从山海关古城区现状分析,对山海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进行探讨。

一、山海关古街区开发与保护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人文元素在城市的更新与改造过程中,随着人口的流动及地产商业化的推进,传统建筑逐渐拆除,随之建设一些与历史街区建筑不相符合的现代建筑。

而古街区既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是旅游、商业、城区规划的融合、矛盾、突破和创新。

古街区的再开发既要保留原汁原味,又要融入时代大潮,以文化为媒体,以商业为桥梁,尊重历史,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创新。

作者认为在开发与保护历史古街区的过程中,应该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确保历史古街区在开发中得到合理的保护。

历史古街区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文化产物,同时也是多种多样活动的中心,是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娱乐场所。

目前山海关古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仅限于天下第一关景区周边及钟鼓楼一条街沿线,而其他街区尚未规划或开发,整体环境较差,部分建筑年久失修。

历史遗存与现代城市的有机结合——英国约克的古城保护

历史遗存与现代城市的有机结合——英国约克的古城保护
大量 居 民 ,这 时 的约克城 墙把 要塞 和居 民 在北 海沿 岸建 立 了庞大 的贸 易 网络 。由于
克城 的历史 反 映 了英 国历史 的 主要脉 络 ,
可 以说 是英 国史 的一 面具 体而 微的镜子 。
盎 格 鲁 一 克森 时期 ,约 克更 是 成 为 萨
重 要 的城 市 ,成 为 军 事 、政 治 和 宗 教 重
自古 到 今 ,约 克 一 直 是 北 英 格 兰 的 地 。4 5 盎 格 鲁人 占领 约 克 ,城 市 易 名 1年
征服 , 再到内战烽火 , 都在约克演绎过。 教 中心 的城市 ,坐落 在北约 克郡 的奥 斯河 在历 史 的长 河 中 ,约 克几 乎一 直是 决定 英 ( u e) 福 斯河 ( os Os 和 F s 在 ,其 丰 富的考 古 和文 的伦敦 到爱 丁堡 的 中点 。其 独特 的地 理位 化 遗 址在英 国独 一无 二 。因此 ,考察 约 克 置 ,使 约 克成为 历史 上兵 家必 争之 地 。约
高。约 克也是 英 国古城保 护与城 市发展 有机 地 融合在 一起 的 完善 典 范。
关键 词 :英 国 约 克 古城 保 护
【 中图分类 号】T 9 43 U 8
英 国是 一个 历史 悠久 的 国家 ,有着许 在 古城保 护情 况 ,探访 仍然 闪耀 着历 史光
多古老 的城 市和 名胜古 迹 。英 国不少 古城 芒 的古街 古巷 古建 筑古 遗址 ,将 有助 于我 保存 完好 ,处处 展示着 历史 和特 定 时代 的 们对 英 国的古城 保护 有所 认识 ,为我们 提
城 保 护有 所认识 ,为我 们提供 一 块 古城保 护 与建设 的他 山之 石 。 约克 的古城 保护 意识 萌 芽于1 世 纪 ,经过 两个 多世 纪的城 市发展 与 保护 之 间的较 量 ,经历 了从 民间到 官方 9 的保护 意识 的培 育 ,使 英 国的 古城 古街 、有历 史意义 的场 所都得 到 了保 护 。约克 的 古 城保 护 既 离不 开 民间人 士的 支持 与努 力 ,也 得 益 于政 府 部 门的 古城保 护 意识 的逐渐 提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

对城市发展中的“旧与新”的思考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日新月异”,加剧了对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旧城保护问题日渐突出。

文章以苏州平江路老街道更新改造为例,在进一步明确旧城保护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深层次地探讨如何以一种“小规模改造和有机更新并举”的方式来保护平江老街区,再现江南吴文化的对策,使城市中的老街区再次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关键词:老街区;传统文化;环境景观;有机更新;小规模改造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damage of the city landscape and street area with historical culture was accelerated. the problem of old city protection is gradually obvious.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pingjiang old district reform as an example, with further ascertaining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old city protection, a kind of ”small scale reform and organic update” is studied to protect the old street area of pingjiang so as the “wu culture” could be reappeared, all which could make the old streets in the city once again become new landmark of the city.key words: old street district; tradit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 landscape; organic update; small scale reform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筑更新交替不断,旧有城市文化和全球趋于雷同的新钢筋水泥建筑的冲突日益明显,“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城市无特色、无文化、看不出故乡韵味,这些状况让我们感到迷失和迷惘……在如此环境下,对城市仅剩下的一些老街区,是毁灭还是保留,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看待,何种方式来协调这种新与旧的冲突,让城市居民在这样一个更替的年代保留一丝怀念,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历史文化瑰宝,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

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的一个古老街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上下杭街区的保存与更新面临着新的挑战。

保护与有机更新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方向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可行的方案。

一、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多样,街道布局古朴。

该地区曾是福州市的商贸中心,因此保留了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设计、结构和建筑材料上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目前,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已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工作面临一定的压力,存在一些问题。

1.古建筑保护不足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许多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面临着日渐恶化的问题,如开裂、倾斜、水患等。

一些建筑物在使用中进行了改建和维修,未能做到天然材料的使用和传统工艺的保护。

这些问题影响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性。

2.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消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环境逐渐发生变化。

一些传统商铺被改建成现代商业综合体,传统商业气息逐渐衰减。

一些传统手工艺也因为市场需求的减少而濒临失传。

这些问题造成了上下杭街区文化特色的逐渐消解。

二、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方向为了解决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问题,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与更新方向。

1. 加强古建筑保护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具体地,可以引入专业团队对古建筑进行勘测、测绘,分析其结构、使用材料和施工工艺,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

可制定一套保护维护计划并建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

采用新技术来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使其既能完整保存原貌,又能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2.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除了古建筑的保护外,还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1、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应在城市建设中消亡殆尽而随着国城市的飞快发展,我们的城市文化遗产也有着非常大的挑战以及威胁。

这是由于城市文化遗产多数是在城市的旧城区。

很多情况是城市最繁华、最具经济和商业价值的核心区。

因此,有的城市大举“旧城改造”的旗帜,以应该用当代城市功能还有生活需求、从节约建设成本为起点,对以前世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直接拆除,进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极大的、不可逆转的损害。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城市都在盲目地追随世界文化,城市中所开发的各个建筑群体失去了中国原有的建筑特色,大部分都按照国外建筑风格大肆建设。

国外友人本想到中国来感受一下我国悠久的建筑文化历史和中国特色城市风格,然而当他们到中国后却发现这里的建筑和自己家乡一样,不免造成遗憾。

这种传统文化特色的流失,不仅是我国建筑师的责任,也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

这些城市管理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急功近利,没有认识到只有历史文化才能有力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尽管世界文化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然而却不能盲目地投入到世界文化的洪流当中。

继承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任重而道远。

2、城市建设的时候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现代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目的既是建设现代化城市。

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保护传统历史文化两者不是互相矛盾的。

世界各地长期的研究以及探索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两方面不是对立关系。

巴黎、罗马、奈良、京都都是相当成功的典范;我国的丽江、平遥作为中国整体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联合国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城市建设不但没有受阻碍,而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们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一时间保护好了城市的历史。

这样也是保护了自己民族的渊源以及血脉还有深厚的文化传统。

保护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保护了城市的记忆以及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保护是一脉相承的。

国家领导人多次出面讲话指出,“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产生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相互割裂、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

浅析潮济古街的历史人文保护开发规划

浅析潮济古街的历史人文保护开发规划

浅析潮济古街的历史人文保护开发规划潮济古街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特别是近现代工业化过程,至今日已渐渐走向破败和衰落,如何保护规划和重新开发古街使其重焕青春,既保留其历史原貌又能结合当地人文传统特色开发经济,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这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标签:古街;历史人文;保护开发;规划1、历史和现状浙江黄岩北洋镇潮济村从唐宋时期至解放初期一直是沟通黄岩东西部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山区平原货物中转之地,唐宋时期商铺繁荣,称作“潮际铺”。

1960年8月,长潭水库大坝修建完成,溪流被阻断,竹排运输废止;1958,黄岩至长潭公路通车,船运需求减少,永宁江航道淤积,轮船难以直达潮济。

1968年断航,潮济商贸由此衰落。

潮济村原有一条“一纵两横”老街,老街商铺林立。

“一纵”老街长约260米、宽5米,石板为路,以“芷江亭”为入口终点为潮济码头,两旁是连排的木建筑二层房屋,自成两个遮阳挡雨的连廊,廊下的戏曲雕刻丰富多姿,精美绝伦。

发达的水路和零距离码头的老街曾经繁荣当地经济。

潮济老街还保留着“一纵两横”原有格局,但其建筑破败严重。

老街木质建筑材料部分腐蚀,朱漆全部退掉。

大量廊下的木雕和木制窗花或缺失或磨损,无法完全辨识其原貌。

更严重的是连廊房屋建筑已断连,断连部分被新建筑取代。

2、破坏原因分析经调研发现,造成老街建筑破败原因有如下三方面:1)大部分老街公用建筑在“文革”时惨遭破坏。

2)搬迁新房,致老房无人居住,年久失修。

3)翻建房子,完全丧失原貌。

深入分析这三个方面,有一种相同因素即老房子的建筑材质、结构、功能大大限制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

另外就是商业凋零,商铺失去作用从而被人抛弃。

潮济码头分为东南两处码头,一处是东边的进货埠头和进货仓库,另一处为南边的出货码头和出货仓库,在南码头有一处祈求平安的“三灌坛”,供上船前祈福使用。

文革时期,三灌坛和两大仓库均遭到破坏,只剩遗址。

另外由于永宁江江北干渠改道,使得潮济水系枯萎,埠头完全露出地表。

荔湾古街漫步发现广州老城区的历史记忆

荔湾古街漫步发现广州老城区的历史记忆

荔湾古街漫步发现广州老城区的历史记忆在广州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中,荔湾古街是一条令人心生向往的地方。

这条古街承载着广州老城区的丰富历史记忆,漫步其中,仿佛能够穿越时光,领略到广州历史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一、古街的历史渊源荔湾古街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早在明代就形成了,是广州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

当时,这里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各类商号云集,繁盛一时。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荔湾古街逐渐沉寂下来,成为了广州老城区中的一片宁静角落。

二、街道的建筑特色走在荔湾古街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里的建筑大多保留了欧式风格与广府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街景观。

这些老式建筑彰显了广州的多元文化特色,也是广州老城区历史发展的见证。

三、古街的历史文化荔湾古街作为广州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里曾是广州的商业中心,各种物资的交流与贸易在这里进行。

同时,广州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城市,许多外国商人在这里建立了商会、领事馆等机构。

这些历史的痕迹,使得荔湾古街成为了承载广州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

四、古街的传统行业荔湾古街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行业,这些行业同样见证了广州古城区的发展与变迁。

例如,荔湾广绣、陶陶屋佛教画以及木制手工艺品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古城文化的魅力。

五、古街的美食文化广州是美食之都,荔湾古街自然也不例外。

这里有许多传统的广式小吃店,如荔湾糖水、肠粉、鸭脖子等,每道美食都承载着广州老城区特有的味道与情怀。

品尝这些美食,不仅能够满足味蕾的享受,更能感受到广州人对美食的热爱与情感。

六、古街的当代艺术荔湾古街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是当代艺术的展示平台。

近年来,许多艺术家将这里作为创作的地方,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广州的历史与文化。

这些当代艺术作品与古街的街景相得益彰,既凸显了广州的传统文化,又展示了广州的艺术氛围。

七、古街的保护与发展如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荔湾古街面临着许多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摘要:街道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要素之一,属于城市重要的外部空间。

文中探讨的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都是现代建成以商业以及游憩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特色街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展现了现目前城市特色街区打造的两个方向,即一个走恢复传统特色风貌路线,一个走追求时尚展现现代智慧路线。

本文将以成都市锦里古街和铁像寺水街为例分析两者的空间形态,从而对比分析总结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在空间形态上的同异,并进一步得出现代特色街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演变和继承,再综合城市特色街区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特色街区空间形态传统现代在今天,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发展现象,每个城市都在试图去探寻一条打造城市特色的路。

街区是一个展现城市风貌、人文与历史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例如成都市的宽窄巷子、锦里等城市特色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名片,受到国内以及国外各地游客的喜爱,其体现出了成都独有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打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城市特色街区以不同的姿态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在城市空间中上演着活跃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

1特色街区概念“街区”这个概念来自于国外,是商业和居住的集中融合,是20世纪中期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社区规划理念,也是欧美城市发展的最成熟模式,被称为“国际BLOCK”。

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 [1]。

“特色街区”则是在街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特色,在其形式上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

从建筑的角度来定义特色街区,即以路径为骨架和边界限定,以具有同性质的建筑区域所构成的街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的最主要单元,不妨称之为城市的特色街区[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街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以西安为例邹武成韩宪涛苏麒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大步向前。

城市基础建设热火朝天,城市设计各方面都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城市组成元素表现形式的互相抄袭和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个性和城市特色在发展中逐步丧失。

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体现历史和民俗意义的传统也在逐步消失,使得城市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个性特征日渐消退。

特别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古街道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严重破坏,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方面等与这些古街之间有越来越多的冲特。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处理处理传统因素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如何更好地规划城市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话题!本章将会以西安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为例来重点阐述古街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以及解决途径,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一、西安城市古街历史渊源及现状西安是我国最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言,西安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在一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西安作为中国十多个王朝的国都,是展示中国历史的舞台。

西安城迄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1200多年。

西安的古街和其城市一样具有悠久的历时,自从西安建城以后其古街就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共同发展。

这些传统的街道以及街道两旁的古建筑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西安的城市道路,城垸内大部分形成于明清两代,其中东北隅多形成于民国时期。

唐末长安城被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新城,使得唐代少量古街保留下来,例如位于今南大街的唐安上门街,以及位于今东大街的唐景风门街等都是唐代遗留的街道,据《金京兆府城图》记载,当时西安遗留的街巷16条。

据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明代西安有街巷道路160条,清代又增加到368条。

建国以后,西安城市道路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道路的增加以西安城主要道路为基础,借鉴唐长安城均衡对称的格局,形成现今规划的棋盘式道路网。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中国七大古都之首,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其深邃博大的文化底蕴成为万众向往的历史殿堂。

但从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不仅西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已遭到破坏并日益消亡,而且在城市道路的扩建中,大量具有历史特征的街道也在城市建设中烟消云散,以至于西安古城墙内的城市环境成为今日“有墙无城,有城无市”的局面。

目前西安古城墙内的街道,仅有北院门、三学街、德福巷等少量的街区,巷道保留有历史文化风貌,以及基本建设完成的西大街仿古风貌的街道其余的城市道路基本为现代特征的城市风貌。

西安古街的破坏状况的形式日益严峻,保护措施不到位,如果不在政策上和城市规划上加以重视的话,那么几十年之后我们很难再看到古老的西安面貌了。

虽然我们获得了现代化城市的称号,但是我们丢掉了历史,丢掉了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这将会给我们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也是多少财富都换不回来的损失,因此西安古街的现状让人堪忧!二、西安古街保护与其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西安古街在其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这就说明西安古街与西安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冲突,也正是因为这些冲突造成了西安古街的破坏。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西安古街与其城市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冲突:(一)、西安古街与其城市规划之间的冲突。

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城市功能单一, 而且重政治、轻经济, 帝国都城更是注重封建等级观念而有违经济规律并有较强的迷信的风水观; 而现代城市则更多地考虑到交通的便捷, 发展高层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 居民日常家居条件的舒适等。

比如有专家就认为, 城市现代化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标志: (1) 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化; (2) 基础设施现代化; (3) 生态环境园林化; (4) 人民生活高度社会化;(5) 各种资源利用的高度信息化; (6) 城市科学技术高层次化。

因此, 具体到我们的议题来讲, 各种现代化改造就难免要导致对古代建筑(文物) 乃至传统风格的民居的拆迁和保护的矛盾。

完全另择新址固然可以避免这个矛盾, 但实际上往往因时间急迫而无法兑现。

所以, 近代无论是国民政府在南京的建设规划还是人民共和国在北京的建设, 对于旧城改造的实践都留有不少遗憾。

西安古街也是基于这种冲突而遭到改造,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尴尬!(二)、西安古街与其城市发展以及用地之间的冲突。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当城市进入高速发展的时候,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而且会迅速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向四周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古城就会被包在城市中间,并渐渐显得与城市规划不和谐。

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会使得城市中心的土地价格不断飙升,迫于现实环境需要,城市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改造,这样城市中的古城就落入了一种“任人宰割”的悲惨局面。

有的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用地的使用率,使土地升值,不惜在历史文化遗产密集的区域进行开发;有些地方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中高速、便捷的机动交通的需要,改变历史城市的格局和风貌,甚至直接拆除或迁移文物古迹。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在旧城改造中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已蔓延到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

历史上著名的“江南六镇”,基本上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原有的古城特色正在渐渐丧失。

和江南六镇一样,西安在其城市的快速发展时期也面临着旧城改造的问题。

随着西安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价的不断上涨,其古街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也显得的越来越不协调,这是迫于现实的压力政府就需要对以前的古城进行改造,同时许多的古街也在改造中遭到破坏。

(三)、西安古街预期城市功能升级之间的冲突。

众所周知,西安城是在原有老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

也就是说西安的老城在其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西安城必须完成功能升级以满足人们舒适生活的须要。

西安古街大多是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也有少部分是唐代遗留下来的。

这些古街在功能少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在电网、下水道、马路等方面古街都存在天然的缺陷,而这些缺陷严重的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

古老的街道对天天住在其周围的居民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这些居民所关心的是他们的生活是不是更加舒适更加方便了。

同时西安城市的城市发展也要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这样的话在客观上就要求西安城市必须完成功能的全面升级,从而这些古街就成为了被改造的对象!(四)西安古街与其城市居民在观念上的冲突。

现代城市居民要求越来越舒适,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

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现代城市的发展主要目的就是要为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在国家和世界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当然,西安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西安也想找回曾今的辉煌,希望其在现代城市中也能有过去那样的崇高地位。

西安的名胜古迹众多,而那些古街相对而言并不比其他的名胜古迹对游客更有吸引力。

反而西安古街在其城市的发展中扮演了一种尴尬的角色,让西安市民觉得弃之可惜留之无大用!那些古街并不能给西安城市居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舒适和便捷的生活,与他们头脑中的城市观念有较大的冲突。

三、西安古街遭到破坏的原因除了西安古街与其城市发展之间的冲突以外,其遭到破坏的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一)、管理不完善,在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政令不一。

如一处遗产地往往分属多个单位管辖。

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靠山。

互相掣肘,遗产遭殃。

在管理上存在法律依据不足和执法不严的问题。

我国至今还只有一部《文物保护法》。

该法又不能完全覆盖文化遗产。

法律法规的缺陷是破坏遗产者得以逍遥法外的主因。

(二)理论不完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的问题,我们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就开始忙着进入申报程序。

世界遗产组织的定义有的并不科学,如“非物质遗产”,其翻译就缺少斟酌,导致有人戏谑地将“非物质”称之为“不是东西”。

还有应予保护的“历史街区”内的居民该不该迁移,古建筑修缮成果如何验收等等,相关职能部门并无标准可以参考。

由于缺少理论研究和技术规范,遗产保护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现象。

西安古街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似乎当地很多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而在城市的发展中对那些古街不加限制的改造以便实现国家化大都市的梦想。

向西方许多国际化大城市并没有多少文化古迹,如纽约、华盛顿等城市。

因此,国际化大都是的概念并不一定要排除古老的成分在内,许多国际化城市没有多少古迹存在是其自身年轻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人为刻意造成的。

(三)、缺乏合理的制度。

在干部政绩考察上缺少必要的行政督察机制,对于行政作为错误而导致遗产破坏的决策者没有相应的惩罚规范。

前几年在华东某老区就有为了迎合港商而毁掉整条明清商业古街,也没有人追究决策者法律责任的怪事。

正是缺少制度上的保障那些古街在城市的改造中才显得那么低无助,在保护上才显得如此地困难。

(四)保护面的单一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在古文物保护上以保存文物的数量和历史价值、革命意义作为选定的标准。

这个标准忽视了古城的其他价值,遗漏了大量具有地方文化特性的街区和建筑及其文化内涵。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无力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历史古城的保护,古城的改建和保护目前只是由当地居民或一些投资商来自发地进行,虽然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或保护规划,但实施的力度较弱,广大居民对城市固有的历史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深,致使古城保护仅限于一种政府行为,而得不到大众的呼应,缺乏群众基础。

西安古街在西安其他古文物中的相对弱势的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它的重要性甚至受到了很大的忽视。

现代城市文物保护面的单一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许多文物因为不被重视而遭到破坏!最后是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影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对文物保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以及文物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经常发生。

首当其冲的就是责、权、利的分配和保护经费问题。

今天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已经不可能让工程建设部门不考虑经济效益而在各种文物面前止步不前;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经费的支付也决不会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

事实上,随着改革的深入, 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已经呈现多元化,国家鼓励外资、企业和个人投资水利、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方必然严密计算投资成本, 以实现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和回报率。

要求所有的投资方都把文物保护经费列入投资计划和劳动计划实际已经很难做到。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西安古街在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影响中遭到了破坏!四、西安古街的保护措施1.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城市居民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理念,这也是树立城市的整体性形象和充分体现城市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