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浓浓意趣美美理趣深深

合集下载

散文的构思与选材

散文的构思与选材

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
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 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 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 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脑际。在这 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 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 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 桨……
• 然而问题不这么简单。楚楚可怜的女性迟早会发 现她要付出“弱者”的代价:她或许绝顶聪明, 但是“读册太多,嫁不出去”,所以她读书“适 可而止”;笨头笨脑的弟弟年年补习,考联考, 她却在纺织厂做工,积蓄嫁妆。她也许能力杰出, 但她领的薪水硬是比李大头少一百块——“人家 男人家要养家!”她或许好不容易找到了个理想 的工作,但一跟贾胡图结婚,就被辞退。结婚后, 她也许辛辛苦苦赚了一栋房子,不幸贾胡图爱上 了个比她更楚楚可怜的人,办离婚时她发现:她 赚来的房子归丈夫,连她怀胎十月、喂奶、换尿 布,一瞑大一寸的小孩,也属于丈夫;一切的一 切,都归雄赳赳、气昂昂的贾胡图。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火光 [俄]柯罗连科 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 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黢 黢(qu一声)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 的地方啦!”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 桨来。 “远着呢!”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 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中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 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

情趣·意趣·理趣——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三味”品美

情趣·意趣·理趣——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三味”品美
情趣 ・ 意趣 ・ 趣 理
郁达 夫《 江南的冬景》 三味” “ 品美
朱庆 和
《 江南 的冬景》 自然流淌 出的是郁达夫心 地里 去 坐 着 曝 背 谈 天 , 屋外 的 生 涯 了 。 描 写 , 营 ” 灵行走时 的文化歌吟 , 从他对“ 江南的冬景” 的 “ 霜 ” “ ” 所 用 之 喻 , 比 强 烈 , 霜 旨 晨 之 白 , 对 白 描 写 、 情 的 文 字 里 , 者 品 味 的 是 那 情 动 于 趣 , 感 可 见 ; 如 描 写 晨 曦 初 照 , 雀 和 鸣 , 抒 读 可 再 鸟
正 了纬线才织得上去 , 情理确定 了文词才会 畅 沙梅 影路 , 雪 酒 香 村 。 雪 景 美 丽 , 香 怡 人 ; 微 ” 酒
达 , 是 写 作 的 根 本 。先 来 看 作 者 所 写 的这 段 生 活 悠 闲 , 情 深 厚 。 又 如 , 柴 门 闻 犬 吠 , 这 友 “ 风 文 字 :我 生 长江 南 , 时 所 受 的江 南 冬 日的 印 雪夜 归 人 ” 夜 深 人 更 静 , 家倍 温 暖 ;前 村 深 “ 儿 , 有 “ 象 , 刻 特 深 ; 则 渐人 中年 , 爱 上 了 晚秋 , 铭 虽 又 以 雪里 , 昨夜 一 枝 开 ” 雪后 冬晨 的 惊 喜 。 通 过 古 , 作 为 秋 天正 是 读 读 书 , 写 字 的人 的 最 惠节 季 , 人 的 诗 句 来 领 略 江 南 冬 雪 的美 妙 。再 如 , 者 写 但 若 春 的 对 于 江 南 的冬 景 , 觉 得 是 可 以抵 得 过 北 方 夏 还 引 用 “ 是 冬 天来 了 , 天 也 总 马 上 会 来 ” 总 夜 的一 种 特 殊 情 调 , 得摩 登 些 , 是 一 种 明 朗 诗 句 , 果 说 英 国诗 人 雪 莱 的 名 句 “ 天 到 了 , 说 便 如 冬 的情 调 。作 者 拿北 国的 “ 夜 ” 江南 的“ 春天还会远吗” ” 夏 比 冬 是从 另 外 一 个 角 度 —— 政 治 的 景 ”抒 发 了对 明 朗 的情 调 的 喜 爱 之情 。王 国 维 远见 , , 那么 , 郁达夫的纯美之处在于说 明“ 只有 在《 间词话》 人 里说 :有我之境 , “ 以我观物, 故物 在江南 的山野里 , 容易体会 得 出” 景的 自 最 冬

湘中民歌的审美趣昧

湘中民歌的审美趣昧

江 边 打 掘 常 谨
理趣与情趣 是相互融通 的 , 人们常说 “ 合情 合理” “ 、 人
收 稿 日期 :06— 4— 6 20 0 0 .
基 金 项 目 : 南省 教 育 厅课 题 (0 4 0 2 . 湖 20 A 0 )
作者简介 : 粱金平 (9 7 ) 女 , 15 一 , 湖南涟源人 , 乐研究生学历 。 南人文科技 学院音 乐系副教授 , 音 湖 从事民族、 民间音 乐研 究。
拽 功
起 我 声末
Ke r s f l o g n Mi - n ;a s ei n e e t y wo d : k s n si d Hu a o n e t tc itr s h
椒 奠 妻赶
感慨 肃然 , 同时心理 活动 的 湘 中是 以娄 邵盆地 为 中心 的 三湘 腹地 , 4 O万 人 与对家庭的责任感令人 唏嘘 , 有 O 颇具情趣。 口, 其中以汉族居多 , 也有 苗、 、 藏 、 侗 、 、 瑶 回、 维、 壮 土家族 表达不失诙谐 ,
Ab t a t sr c :Mi . n n f l o g a e te it r s b a t ftmp r me t ' s n,c a m,wid m ,h mo n l g c d Hu a ok s n s h v h n e e t e uy o e e a n ,la o  ̄ hr so u ra d e e a e, n w I h e o i sc mpee y te s e ila t t tl d a sh t ne e t fMi - n n fl o g ・ I c mb d e o ltl h p c a r s c s e a e te c i tr s o d Hu a k s n s i ii y n i o

如何构建“趣”味浓、“美”意深、“情”感动的艺术课堂

如何构建“趣”味浓、“美”意深、“情”感动的艺术课堂

龙源期刊网 如何构建“趣”味浓、“美”意深、“情”感动的艺术课堂作者:周芃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2019年第10期低年级的语文课文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有的富有童趣,有的生动活泼,有些则充满浓浓的情意,每一篇文章都在向孩子们展示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情。

文学与艺术有剪不断的渊源,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用形象的、美好的艺术手段作为辅助文字的媒介,创设课文描绘的情境,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

一、美的画面激发兴趣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动人的画面,闪现在字里行间。

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会使课文形象一下鲜明起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

1.背景画创设情境、颇有情趣《家》是一首简短的六行诗歌,上课之前,老师在黑板上简单勾勒了蓝天白云、大树小河,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郊外画面,孩子们置身其中,视觉上得到美的体验,对接下来要学习的诗歌充满了兴趣。

人教版《绿色的和灰色的》是一首童话诗,课堂上,老师简笔画出绿色的森林、绿色的小河、绿色的草地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看似随手的几笔却与老师的语言浑然天成,为故事情节提前铺垫,背景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颇有情趣。

2.剪贴画运用灵活、充滿生趣课堂上恰当使用剪贴画,随着课文的推进,或贴上或拆下,灵活运用,这样的情境生动有效。

如教《家》这一课,当老师提出要给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找到自己的家时,孩子们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剪贴画,踊跃地贴在黑板上,整个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一幅更加丰满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从而激发了孩子倾诉的热情。

教学《绿色的和灰色的》,老师把灰色的狐狸藏在碧绿的草丛后面,说道:你瞧,狐狸仿佛闪烁着狡黠的眼睛窥探着四周,等待小白兔的出现。

而孩子们已然把自己当成一只只小兔,绞尽脑汁想着办法躲避着狐狸的目光。

这幅剪贴画一出场,就已经奠定了孩子们的感情基调,为课堂说话练习、朗读练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投影屏展示的图画作品直观、真切。

“趣”字铺就一条美术课堂作业的烂漫正道

“趣”字铺就一条美术课堂作业的烂漫正道

“趣”字铺就一条美术课堂作业的烂漫正道【摘要】:画画应当是一种心灵的情趣表达。

如何在美术课堂作业中,渗透情趣,激发情感,从心所欲,让心灵得以无限自由的审美表达创造,是美术课堂教学永恒而朴素的话题。

美术课堂作业通过激发学生的理趣,志趣,情趣,铺就的一条美术课堂作业的烂漫正道,是符合新课标提出让师生感受了课堂的美好,催发了美的种子,激发了无限的心灵自由。

【关键词】:理趣情趣实践美好课堂一、“趣”字作解。

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每当我们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有时不一定会是我们如何坐的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如何刻苦的学习,如何在爸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岁月如过眼云烟,很多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的无影无踪,然而脑子里抹不掉,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往往是童年放学后的路上,如何卷起裤腿,筑起泥巴捉泥鳅,翻石蟹,满山遍野采摘野草莓,因误食被毒蛇咬过的果子而吃歪了嘴巴的,抑或节假日里挎着菜篮子在小河边剪荠菜、马兰头的情景,由此也永远记住了什么叫春天,这些印象深刻的情景恰恰就是我们亲身投入其中,激发过无限主观感受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我们情感的生成,智慧的发展。

画家黄永玉先生写一部自己的回忆录,《无愁河边的浪荡汉子》写了三十万字了,才写到小学刚刚毕业,这写不完,扯不断的不正是那曾放飞心灵无限自由的的童趣体验吗?而这种真心灵的情趣体验也正是我们美术学科所应追求的,我们的学生需要这样的印象深刻的主观体验。

才能激活心灵的自由表达。

画画应当是一种心灵的情趣表达。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讲到什么是美时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美的特质是“无限”和“自由”,最无限最自由的莫如心灵,所以最高的美都是心灵的表现。

情趣是绘画的本源。

”讲得多好啊,画画时有没有一颗真诚地心,有没有情感和态度是可以从你作品上读出来的,我们欣赏学生的作品首先也应该关注你的情是怎么样的,你的心灵有没有参与进来,画面形式是啥样的,其次才是关注你的技巧。

情趣 理趣 谐趣——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探微

情趣 理趣 谐趣——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探微
灵 活 生 动 、 默 风 趣 的 开 场 白 开 始 。 场 白 2 理趣 幽 开 是 激 发 学 生 兴 趣 的 第 一 语 言 信 号 。 果 说 如 简言之 , 表现 哲 理 的 审 美 情 趣 , 艺 术 是 节 课 是 一 幕 波 澜 壮 阔的 话 剧 , 么 , 师 作 品 包 涵 了道 与 理 的 精 妙 意 味 。 们 知 道 那 教 我
后 认 真 体 会 课 文 的 意 境 。 写秋 雨 后 的 这 划 出 富 有 哲 理性 的 句 子 , 以 理 解 体会 , 如 加 并 开 了锅 , 诸 如 此 类 的 问题 是 学 生 所 始 料 提

节:
… …
进而分 析全文 。
不 及 的 。 生 如 果 这 样 发 问 : 笔 者 们 应 该 先 “ 如 何 评 价 林 黛 玉 这 个 艺 术 形 象 ? 这 就毫 无 ” 幽默可 言。 来 , 生又反 问他: 周先生 , 后 学 “ 你 爱 不 爱 ? 鲁 迅 坦 然 回答 : 我 嫌 她 哭 哭 啼 ” “
趣 。 读 中 如 果 忽 略 整 体 感 知 文 章 的 思 想 愁 善 感 、 郁 猜 疑 的 个 性 。 阅 抑
感 情 , 不 能 准 确 地 判 定 和 品 味 文章 的 理 便 透 辟 独 到 的 见解 : 古 代 豁 达 之 人 倡 导 把 毁 “
北 京 人 念 阵 字 , 像 是 层宇 , 平 仄 仄 趣 。 如 , 读 季 羡林 的 《 誉 》 应 从 把 握 总 平 譬 阅 毁 ,

景 , 绘得淋漓尽 致 。 描 笔者 在讲 授 时 , 先 问 : 你 们 是 否 知 道 这 些 警 句 出 自何 处 ? 把 学 生 讲 授 《 楼 梦 》 , 然 向 学 生 发 问 : 首 “ ” 红 时 突 激发学生的想象 , 起学生对秋的感受 , 唤 然 学 生 的 思 维 引 向 课 文 , 求 他 们 认 真 阅读 , “ 们 爱 不 爱 林 黛 玉 ? 一 下 子 讲 台 下 像 炸 要 你 ”

叙事散文的“情趣”与“理趣”

叙事散文的“情趣”与“理趣”

叙事散文的“情趣”与“理趣”作者:韩延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4年第10期叙事性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它通过叙事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

好的叙事散文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处处充满美感。

在写法上,叙事散文重在“因事缘情”,善于在叙事中寄寓作者丰富和复杂的情感底蕴和蕴含事理,是叙事散文写作的关键。

叙事性散文怎么写,方法很多,作者可以各取所长,各显神通;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在叙事中抒发感情,寓含哲理。

叙事性散文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不能赤裸裸表“情”达“意”,要求含蓄有趣,即为“情趣”。

它阐释的哲理不能生硬刻板,而应不着痕迹地蕴含在叙事或抒情之中,让读者在对美文的欣赏中不知不觉地明事理,长智慧,即为“理趣”。

一、关于情趣叙事性散文的“情趣”主要体现在抒情的含蓄性,手法的多样性,要做到“藏”而不露。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藏情于叙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事,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真诚、可亲、有趣。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

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味儿,反胃。

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

我后悔地哭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

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你买了吃,你却死了。

(贾平凹《哭婶娘》)上文作者叙述的是发生在“文革”年代乡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但在叙述中,却倾注着作者的无限深情。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直抒一句情,然而那真挚的情、热烈的爱,却深深地烙在“我”和读者心中。

2.藏情于物指通过写物来抒发感情。

即在描绘动态和静态的物体时,不只反映事物的状态特点,而且把内心世界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交融于物体中表露出来。

什么是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由程少堂在2001年上半年正式提出的“语文味儿”这一理念,已受到语文教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2002年开始,我国语文界许多名家在学术论文或评课中都开始广泛使用“语文味儿”这一概念。

以下是他的一些观点及解释。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以上是内涵定义。

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理趣(意趣)和谐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的个性、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这一界定包含有以下几个要点:(1)“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由境界。

要达到这种自由境界,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灵魂最自由的人,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是那种不被规矩所役,在规矩中打破规矩、在打破规矩中创造新的规矩亦即超越规矩的人,是那种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人。

能把语文课上得最美的教师,也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最有“语文味”的教师,是在课堂上最自由的人。

而匠气或模式化是语文教学(至少是高层次的语文教学)的大敌,是“语文味”的大敌。

换言之,“语文味”不拒绝模式,但是拒绝模式化。

(2)“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学境界,是语文教学过程美和结果美的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趣浓浓意趣美美理趣深深——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教学谈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陈步华在谈到部编教材的教学建议时,陈先云先生曾说:“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课是有激情的课,是有意思的课;是下课的铃声响了,却忘记了下课,舍不得下课的语文课。

”的确,从教材的编写来看,要上成“有意思的课”成为了一种导向。

而要上出“有意思的课”,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材解读、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做出有益的探索。

这里,我们以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雪孩子》为例,谈谈怎样将“趣”进行到底。

【教材解读及设想】《雪孩子》是二上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除古诗两首之外的两篇课文相类似,即包含一定科普知识的童话类文本。

文本把雪的融化这一自然现象融入到美好的童话故事里,既有朋友互助、舍己助人的美好友情,也有自然事物无穷变化的美好现象,文本内容有趣,思想情感有趣,哲思道理有趣,更重要的是,连语言都充满趣味,藉此诠释文本的无穷趣味。

首先,情趣浓浓,充满全文。

从情节和人物看,文本都充满了情趣。

童话文本自带情趣不说,我们来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是孩子们最乐于接受的童话角色。

小兔子要“嚷着”要跟妈妈出去,小兔子“玩累了”就“回去睡觉”,柴堆烧着了,小兔子却“睡得正香”,“一点儿也不知道。

”这情节,这形象,都跟我们周边的生活很吻合。

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作品,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品,也是其传达美好情感体验的良好开端。

而雪孩子,既有“雪”的特点,遇热量化,变成“水淋淋”的液体,还变成了气体,它又有“孩子”的特点,从它冲进屋里救小兔子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多么单纯与靖康。

而故事的结果原本是“悲剧”,但雪孩子化成美丽的云彩,却又让故事有了美好的结局,情趣盎然。

其次,意趣美美,贯穿始终。

在统编教材“立德树人”的思想观照下,文本的选编也趋向于更为真、善、美的价值导向。

来看《雪孩子》的文本,其潜藏着的许多“美德”,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德育熏陶的良好素材。

妈妈外出,没空陪小兔子,而雪孩子就成了小兔子的玩伴,此时,教材中写“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

”这是他们纯正友谊的开始。

友情是相互的,帮助也是相互的,小兔子为雪孩子做的事情,正是雪孩子所需要的,虽然教材没有写雪孩子如何欣赏小兔子的舞蹈,但正因为有了欣赏者,分享者也就得到了快乐。

当然,文章的重点部分是雪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出小兔子的经过。

“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

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

”这里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既写出了雪孩子着急的心情,也写出了他勇敢的形象,更表达出情感的真挚。

“找哇找哇”,“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更是能引发学生对救人现场的想象,所有这些语言表达,都把学生引入美好的境界里。

有“意”则“趣”,这是童话教学本该有的烙印。

再者,理趣深深,通达全篇。

童话故事,想象的世界,也是美好的世界。

但如果有“趣”而无“理”,文本的价值也许就打了折扣。

《雪孩子》的故事中,包含着科学知识,虽说“雪”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知识与童话世界结合起来的故事,其带来的趣味性是足以改变一个孩子对阅读的兴趣的。

文中写小兔子的屋子着火了,雪孩子冲入火场营救,把“雪”遇火则化的自然现象植入了故事之中,“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湿淋淋的。

”既写出了这种现象,又没有直白地说明,如果引导学生想象,感性的学生也许会说,那是雪孩子被烤得热汗直流;而理性的孩子也许会说,是雪融化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句子,学习起来也是余味无穷。

再如结尾说“雪孩子不见了”,然后又说“不,雪孩子还在呢!瞧,太阳晒着晒着,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

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这些描写,既包括着理科知识(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转换),又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甚至还有深深的人生哲理呢!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们就该依据文本的特点,把趣带到课堂,带领学生循趣而行,抵达文本的深处。

既要让学生既在童话故事的美好情感中得到滋养,也在互助友爱的温暖氛围中受到熏陶,更在科普知识的理性光亮中觅得快乐。

【教学思路与版块】教学目标: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雪受热要融化的道理。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并感受雪课文中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

〖第一版块〗小兔子,真有趣一、兔兔出场,导入情境师:同学们,喜欢下雪吗?生:喜欢!师:为什么喜欢呢?生:下雪可以打雪仗,堆雪人,很好玩儿!师:是呀,一个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

(播放课件)兔子一家没吃的了,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

说到这里,你想知道什么呢?生:想知道他们怎么玩。

生: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师:嗯,真不错,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这个故事里呀,雪孩子有趣,小兔子也很有趣呢!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小兔子?(出示小兔子动画图片)二、兔兔识字,趣读文句1.小兔子带来了这些生字宝宝,看看有谁能够帮帮他。

2.出示生字(带拼音)。

累添柴旺渐3.指名读,带同学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拼音读。

5.读句识字老师把这些生字宝宝都送到句子里,看看大家还会认识它吗?出示句子:他玩累了,就回家睡午觉。

“屋子里真冷,赶紧往火堆里添把柴吧!”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渐渐就暖和了。

6.发现妙趣。

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个句子都是写发生在谁身上的事情?生:小兔子!7.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小兔子的可爱形象,指导朗读句子。

他玩累了,就回家睡午觉。

(读出“累”的感觉,做“睡”的动作)“屋子里真冷,赶紧往火堆里添把柴吧!”(“真冷”“添柴”配动作)小白兔添了柴,把火烧得旺旺的,屋子里渐渐就暖和了。

(读出“旺旺”的感觉,理解“渐渐”的意思)8.小结。

故事的起因〖第二版块〗雪孩子,真有趣一、认识雪孩子,读记生字词1.出示雪孩子的图片,谈话引出生字词。

出示生字:冒奔冲烫终浑淋2.认读(个别读、对子读、开火车等)3.去拼音再认读。

4.结合句子再认读。

出示句子句1: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

(动画演示“冒”的字理,理解意思。

读好“奔”,体会心里着急,动作快)句2: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

(体会动作“冲”和“冒”,并区别这个“冒”和上一句的“冒”在意思上的不同。

用字理理解“烫”,读出“终于”背后的感情)句3: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却浑身湿淋淋的。

(体会“浑身”和“湿淋淋”的意思)二、夸夸雪孩子,体会真友情1.自己再读读这三个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

(1)引导学生说出,这三句话是写雪孩子救人的,还写了结果“浑身湿淋淋”。

(2)雪孩子很勇敢。

2.朗读描写雪孩子的句子,体会雪孩子的形象。

(1)通过“奔”“冲”“冒”“找”“抱”来体会,这些动作写出了小兔子很勇敢,很坚决。

朗读体会。

(2)通过“找哇找哇”“终于”想象当时的情景,雪孩子找小兔子很不容易,读出感情。

(3)通过“浑身湿淋淋的”来感受雪孩子舍己为人的精神,读出敬佩等感情。

想象“湿淋淋”的样子,说说自己的感受(答案不唯一,倡导多元感受)(4)通过“冒出黑烟”“蹿出火星”“呛人的烟”“烫人的火”等词,发现词语格式的相似,感受当时情形的危险,朗读出感情。

3.小结雪孩子真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引导说出“舍己为人、可爱、勇敢、顽强、有趣”等词,感受雪孩子的形象。

〖第三版块〗变云彩,真有趣一、趣味识字,关注结局1.出示生字“激”,观察字形。

2.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给他找朋友。

预设:激动、冰激淋相机引导:冰激淋是怎么做成的呢?(液体变成固体,冷柜)3.谈话导入原来大自然的水分是会变化的哦,我们在哪一课也学到了这个知识?生:《我是什么》(本册课文)4.《雪孩子》的故事结局是怎样的呢?二、化雪为云,体会理趣1.指名朗读最后四段,想想结局怎样了。

生:火被扑灭了。

生:雪孩子变成水了。

生:雪孩子变成云了。

2.质疑:到底是变成水,还是变成云的?根据学生发言,表扬“小博士”一样的同学,懂得的课外知识多。

资料链接,动画演示:雪变成水,又变成云。

3.感情朗读,体会美丽句1:瞧,太阳晒着晒着,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

对比体会:瞧,太阳晒着晒着,他变成了水汽。

读出“很轻很轻”的味道,感受“变化”的美好。

句2: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体会后半句的“一朵白云”和“一朵美丽的白云”的区别,读出“美丽”的感觉。

4.小结你喜欢雪孩子吗?也有喜欢小兔子的吗?引导体会,友情在于相互帮助,小兔子也给雪孩子带来了快乐,小兔子也像我们一样有时候会犯错。

【教学意图与反思】以上教学版块,是对教学思路的整理,不作为区别课时的界限,也不代表教学的完整流程。

但总体来说,是将“趣”进行到底。

以人物为版块,分批带出要认的生字,字词结合,词句结合,提高识字的有效性;同时,以人物为版块,也是指向了故事的起因和经过,在体会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感受人物之趣,故事之趣,最后归结于童话的理趣。

这是一个大致的教学线条,其中一些教学细节加以打磨,加上对“奔”“冲”“冒”“找”“抱”这些动词秘妙的体会,对“找哇找哇”这类词汇的拓展,对“冒出黑烟”“蹿出火星”“呛人的烟”“烫人的火”这类词组的格式的揣摩,对“变成了水汽”和“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的对比体会,课堂之中必定能够妙趣横生。

当然,教学这样的一节课,并不能孤立地看一节课,我们看到这一单元的《雾在哪里》也是一样类型的文本,通过这些文本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对科普童话类文本的阅读兴趣,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本文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