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重庆警政的区域建构与空间布局研究
重庆城区奏响发展“序曲”

重庆城区奏响发展“序曲”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17年第01期在重庆建市的过程中,重庆市区域范围的划定,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仍随着市政组织的完善渐次确定。
市区勘划历经数月在重庆市政正式开启之前的警察厅时期,专以重庆城厢为其管辖范围,虽开始与巴县划疆而治,但所辖区域并未正式划定,也没有明确界限,只是以设置警察岗巡为准。
如重庆南岸于1915年至1916年间曾设警察署,南岸遂成为警察厅的管辖范围。
1921年杨森任重庆商埠督办时,仍未划定其管辖区域,仅以江北及巴县城区一带为管辖区域。
嗣后,重庆虽经历了邓锡侯、陈国栋、朱宗悫、唐式遵等督办,但均因他们任职时间太短,其他需要办理的事项太多,无暇也无力顾及于此。
1926年7月,潘文华就任重庆商埠督办后,曾一度暂定重庆(今渝中半岛)上、下游南北两岸各15公里为市政区域。
1927年11月,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重庆市政厅后,经市政会议讨论,市区范围仍依照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时期,只是南北两岸的范围略有缩小。
1929年2月,重庆市政府成立之初,“其权限不出城门,对于市区亦无明显之规定”,只是笼统的规定“本市暂以前商埠区域为市行政范围,其全部区域另组织市区测量委员会确定之”。
同时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得应时势之需要,由市长呈请政府扩大之”;“已划入本市之地域,不得脱离本市以建立第二独立市”。
1930年2月,刘湘所属21军军部召集有关部门,组织“审定市县权限委员会”,全权办理市县划界工作。
与此同时,还由重庆市政府与江北县、巴县两县县政府组织“市区测量委员会”,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市县勘界条例勘测、规划市区范围。
勘测规划的结果,决定上自嘉陵江西岸的磁器镇、红庙子起,至黄沙溪、黄葛堡过江而达南岸;又自火烧坟起,横经以涂山最高峰顶为限,沿山脉直达铜锣峡北渡,经江北之大万坪起,至黄葛凼沟,再抵嘉陵江北岸止。
计从巴县划入272.5方里(即68.125平方公里,按:1方里等于1平方华里,即0.25平方公里,下同),从江北县划入252.5方里(即63.125平方公里),整个市区面积共为525方里(即131.25平方公里)。
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项目
及附属物 , 名人墓 、 烈士墓及纪念设施 , 宗教建筑 , 交通道路设施 , 金融 商 贸建筑 , 文化教育卫生建筑及 附属物 . 石刻题记 这些集 中分布于都 市功能核心 区板块 的各类遗 址大多保存完好 、 规格高 、 它们无 论是从 其名人效应上讲 . 还是 以其曾经所发挥 的历 史作用而言 . 都具 有十分 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从 配套设施上看 , 都市功能核心区旅游整体环境 相对较好 。 一是 . 交 通 相 对 便 利 。重 庆 的 主要 交 通 枢 纽 , 无论是机场干线 、 还是铁路线 、 轨道线都横穿其问 , 游客 “ 进 的来 、 出的去 、 散得开” ; 二是 . 基础设施相 对完善 , 如旅游接待设施 ( 包括停车场 、 酒店 、 饭店等) 、 旅 游购物设 施 、 娱乐设施 、 医疗救护设施 ( 等) , 具备更高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 可以 给游客提供 更好 的旅游体验 2 - 2 劣势 分 析 ( We a k n e s s e s ) 1 ) 资源破坏 : 影响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 实 是, 由于历 时久远 、 保护不力 , 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破坏严重 据 重庆 市文物局统计 在全市 6 0 0多处抗 战遗址 中 完 全损毁 消失 的有 3 0 0余处, 而保存状况较好的仅 占现存 遗址 的 1 8 . 5 % 而城市化过程中 的“ 旧城改造” . 更使得许 多抗 战文化遗址遭受 了“ 建设性破坏 ” . 如地 处 渝中区化龙 桥的刘湘公馆 、 地处 南岸区的 二 f 兵 工厂 、 五 十兵二 r = 厂
文化遗迹的价值
从保甲中看地方基层权力结构的权势转换——以1935—1949年的重庆地

从保甲中看地方基层权力结构的权势转换 ——以1935—1949年的重庆地区为中心徐 蕴①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需要突破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式,实现理论提升与方法创新。
保甲组织历来是中国地方社会中最基层、最重要的行政组织,而地方精英群体历来是地方社会中的权势主体。
精英阶层的演变及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成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民国时期,剿共抗战的迫切需要,成为国民党蒋介石推行保甲制度的直接动因。
1935—1949年,国民党在重庆地区大力进行保甲编查,以保甲编查为基础的基层建设在体制、服务、人员、机构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有效管理,完成了地方基层权力结构的权势转换,所谓“地方精英势力”,也瓦解在这一时期重庆保甲体制中。
关键词:民国后期;保甲组织;地方精英势力;“国家内卷化”理论一 、问题的提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需要理论提升与方法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趋向,研究者的目光由中央王朝转向地域社会,从上层精英转向地方下层民众,从阶级斗争转向民众社会生活。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社会史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从事中国史研究学者的广泛重视。
8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传统话语,主要是基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区域社会史研究范式。
在这些西方现代化研究理论的影响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成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中国县以下的基层权力结构属于中央集权下的“行政真空”,地方社会的操纵权主要被士绅等精英阶层所把持。
近五十年以来,晚清至民国的基层权力结构与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文献很多,但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基本雷同于杜赞奇等学者提出的“国家内卷化”理论研究范式,注重的是精英阶层对地方社会的控制能力,并以此来探究20世纪前半叶中国政治发展轨迹。
浅析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4.11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浅析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
2019 年 4 月 20 日 Apr.20 2019
办的重庆大学、1930 年建成的理学院、1933 年创办 的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办公楼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 的“折衷主义”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多半是由留 学归来的国内建筑师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赋予 中国文化的精神,但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
(三)陪都建筑 1934 年开始,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建筑师 们将其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经验带到了重庆,开启了 重庆建筑的现代体系之门。这主要体现在金融建筑 方面,如重庆美丰银行、中国银行等,这些建筑的 出现预示着重庆建筑开始过渡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早 期。1937 年之后的陪都建筑更是重庆这座城市迈向 现代化的标志,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外事机 构,如美国大使馆、韩国临时政府、法国领事馆等; 名人旧居,如宋庆龄旧居、蒋介石的林园官邸、怡 园宋子文公馆;公共建筑,如国民政府外交部、青 年会电影院、南开中学图书馆等。这一时期的建筑 初步奠定了重庆的近代城市形态。 二、民国时期重庆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建筑布局 这里以民国街为例,从其建筑物本身作具体分 析。民国街建筑中,如戏院、报社、咖啡馆、照相 馆等典型建筑,不管是建筑布局,还是材质、结构, 都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民国时期重庆的建 筑风貌。整个民国街的布局为一个有弯曲度的长条 形,街道两侧沿街高低错落地分布着各种建筑。其 中还零星地分布着几个岔道,岔道一般宽度较窄且 长度较小。整个民国街的地形并不十分平坦,有一 定的坡度,尤其是各岔道的坡度更大以至于要通过 阶梯上下。这些明显的布局和地形特点都与重庆的 山地特征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布局也和同时期其他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余妮彗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2013120704【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进入了一个兼容并收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兴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中心。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关键词】重庆文化陪都时期发展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重庆发展为西南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的中心。
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
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
当然重庆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为重庆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改变,再加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使重庆文化发生了巨大转变。
所以,此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外来因素影响非常深刻,这也为后来的重庆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从外来人口和西方文化的影响(1)饮食文化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而重庆则成为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
从1937年开始,陆续从各地迁移到重庆的流亡人口数以万计,他们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武汉等城市和地区。
那时,重庆人习惯把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称呼为“下江人”,自己则称为“上江人”。
随着大量“下江人”涌入重庆,“下江人”成为了当时获得广泛认同且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
随着“下江人”云集重庆,各地风味饮食也不断涌入,重庆也打破了以前川菜较为单一的饮食风味。
重庆封建时期城市演变

封建时期重庆主城区发展演变1.前言重庆至建城开始,因地形限制,便不能像一般中原城市那样,采用中轴对称,宫城居中的建城方式,而是因地制宜的在沿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建市。
城市形态从秦汉时期的南城北府,演变到三国时期城廓合一,城市发展慢慢走向正轨,到宋元时期,城市面积逐渐增大,重庆发展成为西四川东部的交通要道和商业贸易中心之一。
到明清时期,江北县城重新得到发展,成为保护渝中主城区的军事堡垒(见附图1重庆历史复原图),重庆城也因为两江交汇的独特区位变为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多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演变图见图2)。
清朝末年,重庆城码头林立,商贾云集,下半城因地势低平且沿长江,是商贸和官衙所在地,上半城地势较高,为普通居民居住地(见图1)。
2.重庆主城区发展演变2.1巴人入川-城市萌芽巴族,最早出现于陕南川北地区,后因战乱等各种原因,于战国时期迁入川东。
由于战事频繁,巴国于百余年间迁五都。
建都江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后,两江地区得到开发,建立了一些作为军事据点和行政中心的城邑,出现了市集。
在当时,中原已普遍建立城垣,而经济和技术条件落后的巴人,只能择山就势,于坡陡水急之地,以山为城,以水为池,建立城市。
当时的江州(今重庆江北一带)背山面水,被视为风水宝地(如图3所示)。
图1 清江北县城及重庆主城图 图2 重庆城市演变图职能:巴国政治军事中心城市,为基本的交换场所。
空间结构形态:受地形条件影响大,城市布局背山面水,大、小聚落散点布局,城市并没有固定的平面形态,以山水作为天然保护屏障。
城市特征:①.城市处于初级阶段。
此时的江州城,只能算作城市雏形,其功能和结构主要围绕军事堡垒来建造,作为工商业的“市”不稳定,市在城市功能中,所处地位也是“内逊于外”,因此以外贸为主,城内市场处于从属地位。
②.城址不定,形制不定。
有学者认为,“巴之江州非固定之处。
疑以江州之名,初只施于广德屿,渐移于畜沮,及阳关,后至江北嘴。
”(图4),城市形制也没有固定平面形态,而是顺应地形,或团或带。
传承与创新_抗战陪都文化建筑风格探索与实践_重庆市委礼堂改造设计项目

2013.N0.建筑是城市个性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理人文资源,在传统文化历史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将城市建设的经济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并凸显城市独特风格,已经成为内陆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对重庆这个新兴直辖市而言,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道路,打造富有自身城市特色的人文空间是设计者的重要责任。
1挖掘人文历史传统,打造重庆本土风格重庆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90年开埠以后。
随着重庆海关的设立,欧洲国家开始入侵西南腹地的经济文化,西方工程设计技术,新型材料应用等随之传入西南内陆。
重庆城市发展“得风气之先”,优秀近现代建筑冠于全川。
抗战时期陪都地位的确立,更促进了城市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后来的红岩风格、西南局风格建筑都成为了重庆本土独有的风格,并且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建筑群落。
对这几种特色建筑风格加以发掘与再利用,凸显西南城市的历史风貌,对于重塑城市空间人文气场不无裨益。
陪都时期成就了近现代重庆建筑的精华。
这些作品打破了照搬西方设计图纸,且必须由外国设计者监造的格局。
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后,反法西斯指挥中心在重庆设立。
大批海归建筑专家、学者也纷纷迁往重庆开设事务所,入渝高校大量培养建筑技术人员。
此后,重庆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将西方理念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着眼实用。
对当时陪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
国难关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城市建设必须尽可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同时也必需满足基本的审美要求。
为此,设计者在建筑选址、材料取舍、规划设计上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势就形,成功筑造了一大批优秀建筑。
这些建筑既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建国后的学校、科研、政府办公楼的设计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沿袭和发展。
陪都建筑所具有的典型的中西结合或中西混合的风格,在目前现存的许多旧建筑中,仍可以切身感受到。
这些建筑糅合中西,并加以发挥,呈现出多种品貌:政府办公楼多采用砖石材料,庄重典雅,简洁质朴,稳妥牢固;官邸别墅依山就势,砖木结构居多,突出实用和审美;民居建筑简而易行,竹木材料大量使用,滨江、山地吊脚楼相得益彰……各阶层的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组合成了重庆的独特城市风貌,成为重庆自己的时代标志。
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研究

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研究作者:谢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6期摘要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的设置和发展呈现出了政治载体紧随统治思想变迁、动移的过程。
本文指出通过对它的考察与把握,有助于我们从形态多样的警政措施中寻找到重庆警政发展的必然规律,揭示出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的特点及其现代启示。
关键词警政制度政治职能秘密警察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85-02一、重庆陪都时期警政制度的形成背景(一)总体政治、社会形势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后,重庆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统治中心。
陪都政府出台了治安、刑事、民事保甲、出入境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多项法规、法令,警政实践中也开始加强培训、扩编警员、引进一些美国技术设备,国民党警政头目李士珍、戴笠、唐纵等也纷纷提出警察治理理论,探讨建警模式、侦缉技术科学化等陪都警政改革的道路。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分道扬镳,为稳固政权,国民党政府运用军、警、特大肆实施反动统治,几乎所有警政措施都围绕镇压民主进步运动展开,后期警政异常黑暗。
(二)“国防中心主义”建警方针对警政制度形成的影响国民党时期,警察不仅与宪兵、特务联系紧密,与军队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蒋介石说:“军队之作用在攘外,警察作用在安内”。
内政部警政司指出:今后警卫制度应采“以国防为中心”之原则。
因而,警察与军队在维护国家政权方面具有同一性。
警察作为国防中心主义的防卫工具,体现在警政建设的方方面面:普通警政机构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治安的面目出现,实则是为镇压民主运动、消除异常因素;体系庞大的秘密警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监视人民,逮捕暗杀进步人士;警察培训机构向学员灌输军事法西斯主义思想,开展特科训练,培养反共反人民的后备力量。
重庆警政把工作的重心几乎放在了政治控制和维护统治秩序之上,刑事技术发展缓慢、侦查方式落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有部分拓展 , 管区的社会调查是现代化警政的 重要标志 , 民国二年 , 重庆商埠警察厅已经着手 开展针对各警区的人口调查与统计 , 区别于清末 以丁口和户数为口径的坊厢人口统计 , 在民国二 年所制定的 《 重庆商埠警察厅所辖各署人口统计 细则 》 中可以看出在人口调查过程中将统计口径 的细化 , 对常驻人口 、 流动人口 、 外籍人口进行 登记区分的同时 , 还加入了性别 、 年龄段 、 职业 等要素 , 对于警署的社会管理而言具有相当的指
第3 0 卷第 3 辑 2 0 1 5 年 7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i c a l G e o r a h J g p y
o l . 3 0, N o . 3 V , 2 J u l . 0 1 5
① 相当的创新 性 。
研究更注重以区域警政为切入点的综合性地方社 会研究 , 为我们重新审视警政研究路径作出了有
③ 近年来 , 以 城 市 为 依 托 的 社 会 性 警 益的探索 。
政研究开始较多的出现在年轻学者的选题中 , 天 津 、 上海等现代化起步较早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 了关注的焦 点 , 笔 者 希 冀 在 这 些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
民国十八年二月十五日 , 重庆市政厅改组为 重庆市政府 , 以市政厅时期的警区为基础 , 划分 为 “ 六分局 ( 江 北 在 内) 九 分 驻 所 二 十 一 派 出
① 所”
动人口的登记管理 , 其中包括外籍人士 、 沦陷区 难民以及内迁人员 , 对于不同类别的群体发放证 件 , 以备随时查验 , 这对于战争时期间谍的防范
随着民国十七年十月 《 各级公安局编制大纲 》 和
一 警政的区域构建与现代化过程
在民国之初 , 迫于川政的长期动荡 , 重庆的 警政发展较为缓慢 , 但相比于清末 “ 以坊厢格局
② 所初构的警政基 为基础 , 以新军样 式 为 范 本 ”
民国十九年 《 市组织法 》 的公布 , 城市警政机构 的职能有 了 制 度 层 面 的 规 范 , 负 责 “ 公 安、 消 防 、 公共卫生 、 医院 、 菜市 、 屠宰场及公共娱乐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 北洋政府时 0 1 2年 9 月 1 日) 《 期京师警察厅研究 》 ( 丁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 士论文 2 北京近代警察制度之区划研 0 1 1年 5月 1日) 《 究 》( 公一兵 《 近代西方 北京社会科学 》2 0 0 4年 4 期) 《 警政的东渐及其在 广 州 的 实 践 》 ( 方靖暨南大学博士论 文2 0 1 0年1 1月 8日) , 光绪朝东 华 录 》 ②《 第4 7 1 8页。 巴县志》据民国二十三年 ( 1 9 3 9 ③ 朱之洪修,向楚篡:《 ) ,( ) , , 。 年 刻本影印 成都 巴蜀书社 1 9 9 2年 第4 1 1页 巴县志》据民国二十三年 ( 1 9 3 9 ④ 朱之洪修,向楚篡:《 , 。 年)刻本影印,( 成都)巴蜀书社, 年 第 页 1 9 9 2 4 1 1
2 个警区改为 6 个警察 署 , 署 下 设 1 个 分 驻 所 , 1 每个 署 和 所 管 辖 原 1 个 警 区 的 地 界 范 围 。 三 月 , “ 内务部令改 巡 警 厅 为 警 察 厅 , 厅 长 任 免 达 府 部
④ 民国三 ” 名义多 更 易 , 而 警 察 厅 之 名 为 取 久 。
民国时期重庆警政的区域建构与空间布局研究
曾潍嘉
( )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 重庆北碚 ,4 0 0 7 1 5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 提 要 ] 民国时期重庆的区域警政构建过程始终与城 市 发 展 的 轨 迹 相 同 步 。 在 警 政 层 级 构 建 的 时 序 性 演 进 过 程 中 , 警政效用在立体的城市空间内不断延展和加深 。 从警事机构的职能演变来看 ,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 的 深 入 与 时 代 语境的转换 , 在区域内不断产生出新的警务需求 , 而区域警政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不断重构与 调 试 。 就 空 间 分 布而言 , 警事机构的空间布局以城市空间为依托 , 警务机构 的 选 址 由 以 人 口 为 基 数 的 单 向 考 量 逐 渐 发 展 为 包 含 人 口 、 交通 、 经济等多种要素的社会性考量 。 日益健全的专职性警事机构从产生到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铺开 , 在 空 间 布 局 上 充 分考量了自身的职能特性与区域功能特征 。 构建重庆城市警政时空格局并对其施加影响的要素是综合 性 的 , 既 有 特 殊 历史语境下对其施加的波段影响 , 同时也有重庆区域要素对其构成的长效性影响机制 。 [ 关键词 ] 警政 重庆 建构 布局 [ )0 中图分类号 ]K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9 2 8 [ 0 0 1 2 0 5( 2 0 1 5 3 0 7 9 1 0 5 0 0 - - - [ 收稿日期 ]2 0 1 0 1 5 5 3 - - [ , 四川宜宾人 , 西南大 学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所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民 国 作者简介 ] 曾潍嘉 , 男 ,( 1 9 8 8—) 时期历史地理 。
⑦ 重庆商埠警察 厅 编 印 :
《 ,1 重庆警事细则》 9 1 5年
所辖各分署还以分驻所为单位着手强化管区内的 社会治安 , 在设立驻勤点的同时 , 还进行开展分 段巡逻 , 在巡逻路线的设置上 , 白天以分驻所间
⑦ 的最短 距 离 为 准 , 夜 巡 则 以 更 夫 的 路 线 为 准 。
6 月南京图书馆藏 。 9 2 1年1 1 月 起, 重 庆 商 埠 政 权 机 构 成 立, 由 ⑧ 从1 驻军军长 , 师长 , 旅长兼任重 庆 警 察 机 构 督 办 , 重 庆 的 警察机关听命于商埠政权 。 ,(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北京) 中国公 ⑨ 韩延龙编 :《 安大学出版社 ,1 9 9 3年,第1 1 2页。
·8 3·
① 选择 将研究的地域空 间 范 围 拓 展 到 西 南 地 区 。
护 、 防火防灾 、 日常服务等项 , 在特殊时期还被 补充到城防体系之中 。 民国十五年后 , 重庆 政 局 趋 于 稳 定 , 该 年 6 月 , 刘湘集团驱逐长期盘踞于川东的贵军袁祖铭 势力 , 坐镇重庆 。 重庆的城市警政发展进入提速 阶段 。 民国十六年十一月一日 , 重庆市政厅的建 立 , 将原警察厅改为公安局 , 隶属市政厅 , 值此
⑨ 于此同时对于已有 场所的设置或取缔 等 事 项 ”
警区进行了 重 组 和 扩 张 , 划 分 十 区 署 三 派 出 所 , “ 乃将全市从 新 划 为 十 个 警 察 区 , 每 区 设 一 警 察 署 , 每署置署长一员 , 专司各该区警务 , 就中第 十区因 幅 员 辽 阔 , 另 设 三 个 派 出 所 分 驻 紧 要 地 方 , 统归 公 安 局 节 制 调 遣 。 其 长 警 服 装 一 律 改 良 , 冬季用呢制夏季用哈叽 , 整齐划一 , 办事亦
上海法租 界 的 警 察 1 9 1 0 年 —1 9 3 7 年》 ①《
( 朱晓明
年 , 重庆警察厅报经四川民政长批准向北京政府 内务 部 备 案 , 将 重 庆 城 划 分 为 3 个 行 政 管 辖 区 , 每个区 设 1 个 警 察 署 , 每 个 署 下 设 3 个 分 驻
⑤ 在警事机构的 职 能 上 较 之 清 末 初 创 阶 段 已 所。
⑥ 除开展管 区 内 的 人 口 调 查 外 , 警 察 厅 导意义 。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1 9 5 8 年,
《 , 重庆市警察局念九年度统计年鉴》
重庆市警察局总务科统计股民国三十一年 , 第 2 3页。 重庆商 埠 警 察 厅 所 辖 ⑥ 重庆商埠警察厅统计科编 :《 各署人口统计细则 》 民国二年南京图书馆藏 。
瑏 瑠 潘文华编 :
由于当时警政内部的职能划分还较为单一 , 缺乏 专职性的警事机构 , 故而常规警事机构所所涵盖 的职 能 范 围 非 常 广 泛 , 包 括 社 会 调 查 、 治 安 维 ·8 4·
《 ,重庆市 政 府 秘 九 年 来 之 重 庆 市 政》
书处 ,1 9 3 6年,第1 2 1页。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民国以来 , 警政开始被作为一项综合性社会 管控手段被应用到城市空间之中 , 伴随着这一时 期现代化 的 市 政 理 念 开 始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广 泛 实 践 , 警政成为区域市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 组织建构 、 职能范围 、 人员配置 、 警区划分等多 个方面日益与西方接轨 , 并最终完成了中国警政 发展上的现代化转型 。 以区域的视角对这一时期 的警事机构开展研究并非仅仅局限于制度沿革的 层面 , 而应注重研究的社会视阈 。 在涉及个案的 区域 研 究 中 , 美 国 人 魏 斐 德 ( r e d e r i c w a k e F - ) 所著 《 》 是其中非常 上海警察 1 m a n 9 2 7-1 9 3 7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 其以警政发展作为主线 , 探 究城市社会的特征与演变规律的路径在当时具有
,( 》 上海 警 察 ,1 北京) 人 9 2 7—1 9 3 7 ① 魏斐德著 :《 民出版社 ,2 0 1 1年。
② 万川主编 :
《 , ( 中国警 政 史》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 中 国 近 代 警 察 史》 2 0 0 6 年 ; 韩延龙 、 苏 亦 工 等 编 : 《 ( 北京 ) 社会科学 文 献 出 版 社 ,2 中 0 0 0年;孟庆超著: 《 , ( 国警察现 代 化 研 究 》 北 京 ) 中 国 公 安 大 学 出 版 社, ,(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 北京) 中 2 0 0 6 年 ; 韩延龙撰 : 《 国公安大学出版社 ,1 9 9 3年。 ,( 台湾警察 》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 ③ 谢小清主编 :《 , 大学出版社 ,2 台 湾 治 安 史 研 究》 0 0 2年;陈 添 寿 著: 《 ( 北京 ) 兰台出版 社 ,2 台湾治安制 0 1 2年;陈添寿著: 《 ,( 度史 》 北 京 ) 兰 台 出 版 社 ,2 日据 0 1 0 年;李 理 著: 《 , ( 台湾时期 警 察 制 度 研 究 》 北 京 ) 海 峡 学 术 出 版 社, 2 0 0 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