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合集下载

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实证研究

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实证研究

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 与布局的实证研究
王 晓娟 王 亲玲2 ,
(.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 陕西 西安

706 ; . 1 5 2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 0 陕西 西安
706 ) 101
要: 文章利用 区域经济数量分析 的指标体系 , 重点从关 中城市群等级结构 、 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等方
表1 数据表明 , 关中城市群有三个等级 , 即区域 性 中心城市——西安; 地方性中心城市——咸阳、 渭 南 、 i 宝鸡 ; 铜j 、 I 县级市——杨凌农业示范区。与全 国其他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 中城市群的等级结构 关
收 稿 日期 :0 9 3 5 2 0 —0 —1
展水平的小城市和城镇奠定了金字塔型城市群的基 础。2 世纪 8 O 0年代 以来 , 国东部沿海地 区的浙 我
影响的专业化城镇构成了支撑区域经济成长的经济 增长点。关中城市群内缺少在全国或者在区域内有
较大影响的生产或贸易的专业化城镇 , 小城镇无法 形成支撑金 字塔 型城市群 的坚实基础 。导致小城 镇 与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缺乏带动作用 , 严重影响 了 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4 核心城市规模不够大 . 20 年西安人 口86 07 0 万人, D G P总量 13 . 亿 771
面, 对关 中城 市群 的发展进行研究 , 认为关 中城市群发展存在产业发 展缓 慢 , 产业结构 不平衡 , 产业布局不合 理等问题 ; 通过实证分析 , 提出关 中城市群产业布 局应强化 中心城市功能 , 重新定位城市功能 , 合理规划 、 整体 布局等对 策。 关键词 : 中城市群 ; 关 产业布局 ; 结构 ; 级结 构 十 第 一产 业 —卜第二 产业 十 第三 产业 七

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与优化策略

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与优化策略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21.04.016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与优化策略詹绍文1,2,王磊1,2,王新明3,4(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2.陕西省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55;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101)摘要:结合社会网络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并探讨优化策略。

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呈“中部强、两翼弱”态势;形成以西安为首,宝鸡、渭南、咸阳为次级核心的“一大三小”的发展模式;西安的控制与中介能力最强,引领作用有待提升。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强化西安龙头引领作用;扩大交通供给,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增强城市间旅游交流合作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引力模型;旅游经济网络空间;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902;F59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21)04-0484-08NetworkSpatialPatternandOptimizationStrategyofTourismEconomyinGuanzhongPlainCityGroupZHANShao-wen1,2,WANGLei1,2,WANGXin-ming3,4(1.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710055,China;2.ShaanxiCulturalIndustryManagementResearchCenter,Xi′an710055,China;3.InstituteofGeographicalSciencesandResour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4.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Abstract:Combiningthesocialnetworkandthemodifiedgravitymodel,thispaperconstructedthetourismeconomicnetworkmodelofGuanzhongplaincitygroup,analyzedthenetworkspacepatternoftourismeconomyofGuanzhongplaincitygroup,anddiscussedtheoptimiza tionstrategy.TheresultsshowedthatthetourismeconomicnetworkofGuanzhongplaincitygroupwascloselyconnected,showingatrendof“strongcentralpart,weaktwowings”;Ithadformedthedevelopmentmodeof“onebigandthreesmall”withXi′anastheleaderandBaoji,WeinanandXianyangasthesecondarycore;Xi′anhasthestrongestcontrolandmediationcapability,anditsleadingroleneededtobeim proved.Ontheabove,thispaperputforwardtheoptimizationstrategyonestablishingandimprovingthecoordinationmechanismtostrengthentheleadingroleofXi′an,expandingthetransportationsupplytooptimizethebasicconditionof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smarttourismtoenhancetourismexchangesandcooperationbetweencities.Keywords:socialnetworkanalysis;gravitymodel;tourismeconomicnetworkspace;Guanzhongplaincitygroup收稿日期:2020-09-21;修订日期:2020-11-30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效益评价体系理论及实践研究”(编号:2019S052)。

崛起关中平原城市群——展望关中平原城市群

崛起关中平原城市群——展望关中平原城市群

我 国大 部分 人 口与产 业的承载地 ,
有助于推进全 国区域协调发展。
从 世界发展进程 中看 ,城 市群
的形成 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 阶段 为
工业化 前期 ,城 市多为 分散 、均 衡
的 点 状 分 布 , 且 相 互 之 间 联 系 松
散 ;第 二阶段 是工业化 时期 ,一 些 经 济 发 展 较 快 的 城 市 成 为 一 个 区 域
常重要 的信号 ,即国家 非常重视 西 来 ,进一步缩 小我 国东西部之 间的 市群 为 主体构建 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
部 的发 展 。 不 少 区 域 经 济 学 家 认 为 :从 成
差距 。过 去 ,西北地 区主要 靠两安 带 动 ,以 后 将 要 靠 整 个 关 中 平 原 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有利于促进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 城 市 群 将 成 为 未 来
2009年 6月 ,关 中 城 市 群 建 设 迎 来了全新 助力 :国务 院批准 《关 中一天 水 经济 区发展 规划 》,范 围 涵 盖 了陕 西 省 的 关 中 平 原 地 区及 甘 肃 省天水 地 区其六市 一 区7.98万 平 方 公 里 ,以 大 西 安 (含 咸 阳 )为 中 心 城 市 , 宝鸡 为 副 中 心城 市 ,天
中 国 第 八 个 国 蒙 纫
此次 国务 院批复 《关中平原 城 渝 城 市 群 批 复 后 ,关 中 城 市 群 的 批 市群来带动 。
市群发展规 划 》和 国家发 展改革 委 复 。看 得 出 来 。国 家 是 要 让 西 南 和
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 城 市 和 小 城 镇
及 时 公 布 《规 划 》 ,传 递 了 一 个 非 西北齐 头并进 ,把整个 西部发 展起 改革发 展中心 主任徐林 表示 。以城

关中平原城市群收缩空间分布及状况评估——基于县级行政单位数据的测度计算

关中平原城市群收缩空间分布及状况评估——基于县级行政单位数据的测度计算

第 38 卷 ,第 1 期2021 年02 月15 日国土资源科技管理Vol. 38,No.1Feb. 15,2021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关中平原城市群收缩空间分布及状况评估——基于县级行政单位数据的测度计算罗福周,戴晓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摘 要:城市化进程中,受经济衰退、全球化、产业结构变化、郊区化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多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而中国不少城市近年来也出现了收缩迹象。

选取2008—2017年10年的数据,对关中平原城市群91个区县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人均GDP和常住户籍人口比进行计算,发现分别有35.16%、41.75%、47.25%、8.79%、46.15%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收缩,综合各测度结果后共有38个区县出现收缩,占比达42.22%,且大部分集中于西安市周围。

同时,对比国务院公布的资源型城市名单中,发现有63.64%的资源型城市出现较大程度的收缩。

研究结果有助于初步了解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收缩格局,对于城市规划以及产业结构等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以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城市收缩;人口;空间格局;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21)01-072-14 Assessment of Shrink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Guanzhong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 Measurement Calculation Based on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 DataLUO Fu-zhou,DAI Xiao-fei(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China) Abstract :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due to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recession,globalization,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uburbanization,many citi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tracted to varying degrees,and many cities in China also showed signs of contrac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data of 10 years from 2008 to 2017,and calculated the permanent收稿日期:2020-11-04;改回日期:2020-11-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974155)作者简介:罗福周(1963—),男,教授,从事工程经济与管理研究。

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刘晓辰西安是关中城市群的“龙头”,经济总量占到关中地区的一半左右。

资料图片从地图上看,陕西很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关中地区著名的“八百里秦川”好像缠绕在兵马俑身上的一条腰带,以西安市为中心,由咸阳市、宝鸡市、铜川市、渭南市以及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组成的关中城市群就在这里。

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关中城市群,被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列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区域。

这里集聚着陕西全省62.6%和西北地区25%的人口,创造了陕西全省63.9%和西北地区26%的生产总值。

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关中地区目前的经济密度并不高,只有长三角的13.5%、珠三角的7.4%,开发潜力很大。

专家认为,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发挥其自身优势,也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开发的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陕西省政府提出,“要站在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教的领先性、地域的枢纽性和战略的安全性的角度,谋划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加速推进关中城市群崛起,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

”陕西省长袁纯清告诉记者,作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核心区,关中城市群地区规划期内要在西部地区达到两个率先: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率先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

龙头舞起西咸一体化构筑大引擎在古都咸阳采访,一条名叫“世纪大道”的路被屡屡提及。

这条今天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路,却记载着当时咸阳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主动向西安靠拢的重大举措。

时任咸阳市长、现任陕西省副省长李堂堂说,过去咸阳在发展城市经济时总是希望向西挺进,避开东面的西安,后来市委、市政府改变了思维方式,决定向东借力,与西安共享雄厚的科技和人力等资源,以求形成合力,共同壮大。

此后,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思,两市决策层对此渐成共识。

2004年,西安咸阳的合作备忘录正式签署。

其中提及的“整合资源”、“信息共享”、“错位发展”等思路,均在近几年的合作中有所体现。

“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打印本文“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李 钒 侯远志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47摘 要:在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城市规模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应从建立协调沟通的政策体系和政府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等方面加以改善。

关键词:关中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城市布局 一、关中城市群的现状分析 “关中城市群”是指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和301国道线为一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及星火产业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为两带的“一线两带”的关中经济区,包括5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1个示范区、34个县和16个市辖区。

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公路主骨架正在高级化,并且所有重要市镇均有主干公路相连。

“关中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在陕西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6年GDP达2 517.59亿元,占陕西省的70.38%。

“关中城市群”的科技实力十分雄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市的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排在第3位,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科研人员多达六、七十万。

“关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初具规模,高新区的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如表1、表2所示)。

二、“关中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的对比分析 就整个西部而言,已形成规模的城市群有两个:“关中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雅安市、广安市、资阳市等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县市。

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

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升为直辖市后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6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02through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o a high-quality, multi-center and regional-balanced spatial layout.Key word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patial structure; space of flows theory; central place theory; Guanzhong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1研究框架1.1研究范围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跨越陕西、山西、甘肃三省,包括若干市、县级行政区,出于数据统计与结构分析的便利性,本文将研究范围简化为地级市级别,包括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和平凉10个市。

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网络联系度和网络中心度作为量化核心指标来进行测度分析。

2数据来源2.1经济网络结合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实际经济发展策略,构建涵盖规模效率结构、协调发展及开放发展三大维度,共11个评价指标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MPai 中的TOPSIS 法判断得出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M i ,将其作为经济规模系数G i 的测度指标。

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度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作用关系上,通过引力模型计算城市间经济的空间联系程度,计算公式如下:R =kM i M j e -βij d ij(1)式中:R 为城市i 、j 间经济的空间联系强度,k 为引摘要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融合流空间理论和中心地理论,从联系强度、联系方向和节点中心度三方面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关中城市群地区区域空间分异与重构研究

关中城市群地区区域空间分异与重构研究
多方 案选择 和 多方 面综 合衡 量 的过 程 ,但 是 最 主要
关 中城 市群地区区域空 间分异 与重构研 究
钱 慧 ,姚 秀 立
( 京 大 学 城 市 与 区域 规 划 系 , 苏 南 京 南 江 209) 10 3

要 : 以 “ 中城 市 群 建 设 规 划 ” 空 间结 构 的研 究 为例 ,提 出 了一 种 新 的 空 间 重 构 的 方 法 . 首 先 运 用 Arma 关 c p软 件
s r n h,t wn a iy s a u nd e o og c r s rc i n s n c p t ol. Se o t e gt o nd ct t t s a c l i e ti to u i g Ar ma o s c ndl y, t e e o he d v l pme nt p t nta nd i e i n of he ov r m e a e d e t wo k ut h po e i l pa i l t u t e f t e o e i la nt nto t g e n nt r a d d o r o t e t nta s ta s r c ur o h
Ke r s: M i - y wo d d Sha nx o i c r a g o e a i n; s ta fe e ta i n; r c ns r c i a iPr v n e u b n a gl m r to pa i ldif r n i to e o t u ton
维普资讯
西
9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第4 3卷 20 0 7年 第 3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3期2008年5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Journal o f Inner M ongo lia N o rmal U niversit y (Natura l Science Editio n)V ol.37N o.3M ay 2008收稿日期:2007-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781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XRK010)作者简介:王镇中(1982-),男,陕西汉中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王镇中,段汉明(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127)摘 要:从区域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关中城镇群的空间结构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存在互动关系,其形成和发展是自然基础、交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中城镇群建设对于关中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压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全省区域竞争力具有显著推进作用.借鉴区域空间布局的相关模式,指出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将由线型向组团状发展,应采取一系列优化调控措施,推进组团状城镇群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关键词:关中;城镇群;地理要素;互动;组团式城镇群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35(2008)03--0407--05区域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区域地理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门,它由社会环境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组成,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表和气候等.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水文、人口、文化、交通条件、各经济部门、社会政治等都可以归为区域地理要素.本文以关中城镇群为研究对象,将关中城镇群与资源、环境、经济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协同的角度,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研究了关中城镇群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区域地理要素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优化该模式的措施.1 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1.1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关中城镇群现有特大城市1座(西安),大城市2座(宝鸡、咸阳),中等城市2座(铜川、渭南),小城市3座(兴平、华阴、韩城).各类城市数量比例为1B 2B 2B 3,首位度高达5.58,具有显著的单核式结构特征,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发展的城镇群.首位城市西安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潜力的/增长极0,发展优势突出,其他城镇则由于区位及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基础较弱,发展较为缓慢,使得关中城镇群没能建立起多层级的城镇规模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特征.1.2 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小城镇规模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不明显关中城镇群内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兴平和华阴7座城市均位于陇海线上,而在宝鸡北部和咸阳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却没有一座城市[1].在大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沿线、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城镇分布较为密集,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反之,则城镇分布疏散,城市化水平偏低(图1).近年来,虽然小城镇数量增加较快,但关中城镇群现有的400余个建制镇中,很多城镇起点较低,尚未摆脱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工业基础薄弱、环境状况与城镇建设标准差距较大等问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并不明显,对所在区域和周边地区所发挥的中心作用不强.1.3 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空间网络不明显关中城镇群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等较为齐备的交通体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37卷图1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现状图系,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相比,关中城镇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2].根据2003年统计资料,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均道路面积为1.41m 2,道路长度每万人口达1.95km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别为1.34m 2和3.03km,而关中城镇群则分别为1.09m 2和0.70km.可见,关中城镇群在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仍需要继续完善.关中城镇群内部城镇之间行政联系较多,而经济联系较少,没有依托中心城市和区域交通网络形成紧密协作的合理化的城镇空间网络,整个城镇群处于一种松散状态,难以发挥整体功能.因此,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交通系统的变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发展轴带,建立起较为明显的区域城镇空间网络.1.4 城镇群空间发展无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目前,关中城镇群并未达到成熟发展阶段,在空间发展上存在无序发展与蔓延的状况.在城镇群空间结构上,由于聚集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周围县市包围中心城市的格局,这将会制约中心城市合理形态的形成.另外,空间无序增长导致区域间城镇发展无间隙、高密度,城镇沿交通轴连片延伸,城市形态呈同心圆式蔓延,从而产生了严重的交通拥挤、土地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3].单核心的城镇群空间结构以及规模体系不健全、小城镇不发达的等级规模结构,使关中城镇群的能量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造成中心城市设施超负荷运转,引起城市环境污染、绿地不足、交通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而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机动车辆的增加和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量也将迅速增加,会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1.5 空间经济差异明显,区域整体化观念不强关中城镇群的城市大都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沿线,这种空间布局虽然有利于城镇间物质信息的联系,但也是造成空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城市大都集中在陇海线两侧,而北部的铜川和韩城两市,因其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不能带动其周边地区城镇的发展,导致地区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趋于明显[3].关中城镇群的单核结构以及城镇空间网络的不明显,使得各城镇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频繁,而各城镇之间的横向联系却很有限,且政治联系多于经济联系,各城市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区经济分割现象,缺乏整体布局和发展的观念和规划,在发展战略目标上缺乏相互协调,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内部产业缺乏分工与协作,城市的发展机制亟待创新.2 区域地理要素对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的影响2.1 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是形成关中城镇群的基础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坐落在具有一定自然地理特征的地表上,其形成、建设和发展都与自然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交叉组合在一起,构成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总体上影响区域城镇空间格局[1].从区域城镇的分布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地形、河流、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是城镇分布的基本因素.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地形条件,较大面积的平地可以满足城市建设用地要求,方便对外交通联系,并扩大其腹地.城市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水,充足的水资源可以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而水资源缺乏往往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失衡条件和制约因素,因此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土资源组合是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408#第3期王镇中等: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一.关中城镇群的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水资源指向性,城市多集中于水资源较丰富的渭河平原.矿产资源与农业发展则是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矿产资源开发一般为点状布局,集中在某些据点,但当矿产资源储量大且成片分布,有利于集中开发时,这些矿产资源开发点就有可能发展为城市.2.2 交通网络条件是形成关中城市群的纽带良好的交通条件是现代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是区域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产业布局在更广大空间上的扩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贸易联系[4].城市间的距离直接关系到城市间的协作、城镇体系的发展等,因而,区域交通条件对城镇网络的支撑性成为城镇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交通发达地区往往经济也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城镇吸引范围比较大,从而有可能改变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关中城镇群由各自孤立的状态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镇群体就是伴随着交通网络的建设而进行的.关中地区现已形成以陇海铁路和西宝)西潼高速公路为主轴的东西向的交通走廊,并有宝成、侯西、西延、咸铜、宝中等11条铁路干线和108、210、211、310、312等国道以及西铜高速公路和20余条省道,形成了以交通干线为轴线、以西安为中心,以宝鸡、铜川、渭南等城市为次级中心,等级、层次比较分明,分布较为密集的关中城市群体.这一地带向南向北,城市和小城市逐渐稀疏,规模也开始变小.2.3 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是促进关中城镇群发展的原动力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产业逐渐集中和发展的结果,伴随着产业的集中和发展,城镇人口逐渐集中,人口的集中又促进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先导,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在关中地区迅速兴起,余下、虢镇、蔡家坡、兴平、铜川矿区等城镇也因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工业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和知识经济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也日渐加深,城镇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传输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更为紧密,更多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级服务业开始向市场前景广大的地区迁移集聚,而区域中心城市则成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地和跨国公司高级管理机构的集聚地.综合性交通走廊的形成和信息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普及,导致城市要素在高密度集聚的同时,空间上也开始向相对松散的郊区和周边城镇扩散,从而使城市的各功能区向综合性、兼容性和多种产业交叉的状态发展,使传统的城镇布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5].在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原动力促进下,关中地区原有的孤立松散型的空间结构被打破,关中城镇群逐渐成型.2.4 政府宏观政策是促进关中城镇群发展的调控力政策调控是区域城市空间布局演化的间接动力,它往往通过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间接作用于城镇群空间[6].国家宏观发展政策对区域内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生态环境维护、生产力布局等均有决定性作用,它既可以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可以减缓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是国家21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其实施必将对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对陕西来说,要依托亚欧大陆桥,发展关中城镇群,努力发挥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镇群的辐射带动作用[7].而/一线两带0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则是推动关中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机制,将促使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地域形态和城市化体系向更高层面转化.在今后的20年里,它将是陕西省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轴[8].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对关中城镇群的空间布局演化方向、空间拓展规模、空间质量以及发展速度进行人为干预和调控,可进一步优化区域城市空间结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修正或改变空间演化的原有轨迹.3 关中城镇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1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发展关中城镇群,关中各城镇可以构成西安的外围,承接西安在技术、产业、资金方面的辐射和扩散,作为其生产与投资基地,形成关中产业带[9].通过关中城镇群建设,可以在西安周围发展一批大中城市,把关中已具备良好基础的中等城市,如宝鸡、咸阳、渭南发展成大城市,依托日渐完善的交通网络,促进关中各城市与西安在产业、投资和技术等方面形成互补与合作.同时,多中心、网络化、协调化的城镇群建设,能使各城镇相互协调、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布局合理协调,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409#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37卷3.2 推进大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陕西省拥有3500多万人口,却只有13座城市,城市化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在城市、城市群成为当今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砝码和发展方向时,陕西只有尽快提高城市化水平,才能提高参与竞争的实力[9].关中城市群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突破口,通过城镇群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接纳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从而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快速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由于关中地区多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造成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因此,发展关中城镇群,推动城市化进程,对提高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促进关中地区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3 提高陕西省的区域竞争力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被称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然而,据5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6,2005年陕西省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指数仅排名第14位,除科学与技术要素外,其他要素均无比较优势,其中经济实力和产业要素的竞争力明显落后.显然这样的区域竞争力与其桥头堡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对于陕西来说,要提高其区域竞争力,不仅要进一步强化老的增长极,还必须培养出新的增长极.这就要依托亚欧大陆桥,努力发挥以西安)咸阳都市圈为极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关中城镇群,培养出新的增长极.3.4 减轻自然环境压力,有效利用资源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地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较低,因此,通过发展关中城镇群,加速城市化进程,减少农业人口,在总量上可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的人口数量,促使进城人口腾出的耕地变为迁移生存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用地,这样,开荒、砍林、滥采资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可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节约土地和耕地资源[10].4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组团式城镇群4.1 组团式的关中城镇群组团式城镇群是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连共享的嵌套体系,是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组团式城镇群通过水平方向上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垂直方向上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使社会经济联动发展,并通过城际作用产生联动效应和更高水平的辐射效应,使城镇群的作用增大,发展成本降低,创新能力增强.图2 关中城镇群组团发展趋势图就目前关中地区发展的趋势和城镇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城市群将从依赖于交通干线的线形格局向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组团状格局转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中心城市的功能会发生变化,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功能将向外围转移,而产业转移及区域社会分工会使关中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增强,通过产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各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在历史文化积淀、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城镇联系日益频繁的基础上,依托西安市的信息、航天航空、生物和新型医药等产业,宝鸡市的新型材料、先进制造及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渭南市的化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业产业,铜川的能源、建材、有色产业,逐步形成以西咸(西安、咸阳)为中心,以宝鸡城镇组团、杨凌城镇组团、铜耀城镇组团、渭华(渭南、华阴)城镇组团为辅助的团状发展格局,促使城镇之间互动发展,促进关中地#410#第3期王镇中等: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区城镇一体化(图2).4.2 组团式关中城镇群的优化调控4.2.1 加快西咸一体化,强化带动作用 西咸一体化不是西安与咸阳之间的行政兼并,也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连接,而是更为广泛的城际合作,两座城市以社会经济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产业调整、互补链接为主体,以整体利益、协调发展为纽带,共同打造新的城市品牌,强化对关中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力求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走到发展前列.4.2.2 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 尽快建成关中地区高速公路环线,即渭南)阎良)三原)礼泉)乾县)法门寺)扶风)汤峪)周至马召)户县余下)洋峪口)长安太乙宫)蓝田)渭南环线.该环线和关中城镇群现有的公路网连为一体,将有力地促进关中城镇群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城市空间健康扩展确定主导路径,进而推动关中城市区域化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此外,还须加强县乡公路和城镇连接线以及农村公路的建设,完善农村公路配套设施,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改变农村公路晴通雨阻的局面,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城乡统筹发展.4.2.3 加强多维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城市群带由线状向组团状发展,既是一种空间形态的变化,更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组团状发展是相邻城市产业调整、产业链延续、产业集群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其发展机制在于利用中心城市的某种产业优势以及地域空间上的便利条件,强化城城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多维合作及经济关联,打破行政壁垒,在平等、协商、协调的基础上,共担风险、优势互补、利益同享,共同在开放的市场及经济运行体系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城际经济合作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合作与调整将形成新的以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为纽带的团状城市联合体,这也是我国在经济、贸易更加开放的格局中,城市及城市联合体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强化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能有效改变分散的单个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产业不成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的不利局面,形成区域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4.2.4 转换政府角色,促进区域发展 网络状的城市区域是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层次,但要从分散的或线状的发展局面直接迈向网络状是十分困难的,其中以城城合作为基础的团状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步骤和过程,目前政府如何转换角色,从行政的科层体制的运作方式转向城城合作、城镇合作、城乡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上的优势,整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要素,形成产业互补)))产业链延续)))产业集群,引导和促进城市及城乡经济发展,是最关键的环节.4.2.5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社会共同拥有的最大自然遗产.构筑城乡互动、区域一体的组团状城镇群,必须转移农村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分散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可在秦岭北麓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营造人工林带,治理水土流失,实现山青水绿.在城市内部组织立体绿化,形成乔木、灌木、草地和花卉的全方位绿化格局,实现/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0的目标,从而使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使关中城镇群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2].参考文献:[1] 杨松茂.发展关中城市群的难点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32-35.[2] 赵西君,刘科伟,高岩辉.关中城镇群发展研究规划设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5-88.[3] 李建伟,许鹏,刘兴昌.关中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5(6):118-121.[4] 郑国.关中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2002.[5] 杨忠臣.区域空间布局理论与方法)))以江苏高淳县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4.[6] 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J].城市规划,2006(1):61-66.[7] 张宝通,裴成荣.加快组建大西安发展关中城市群[J].中国城市经济,2004(1):43-45.[8] 段汉明,陈兴旺./一线两带0建设与关中城镇群双向促进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05(6):78-82.[9] 张月华.建设关中城镇群、推动陕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4):32-34.[10] 韩建萍,李秀萍.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甘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1-14.(下转第421页)#411#第3期王玉山等:濒危植物长叶红砂ISSR 扩增条件的优化与引物筛选[16] 刘春林,阮颖,官春云,等.油菜籽反应体系的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6):432-43.[17] Bruno W S.H ig h output g enet ic mapping of polyplo ids using PCR -Generated junkers [J].T heor A ppl Genet,1993,86:105-112.[18] 张萍,董玉芝,魏岩,等.白梭梭ISSR -PCR 实验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1-14.O ptimizing of ISSR A mplifying Condition and Primers Selectionof Endang ered Plant Reaumur ia trigy na M ax imWANG Yu -shan,ZH AN G Ying -juan(College of L if e S ciences and T echnology ,I nner M ongolia N or mal Univer sity ,H uhhot 010022,China)Abstract :T he ISSR amplification conditions of endangered plant R eaumuria tr ig y na ar e optimized.The influencing factors,including Master M ix concentr ation,DNA templates dosage,prim er dosage on ISSR amplification are tested using sing le facto r method.The optim al ISSR -PCR co nditions in ex periments ar e as fo llow ing :4.5L L Master M ix,20ng templates DNA,0.6L mol/L primers in total 15L L PCR reaction system.Under the optimal reaction system,14ISSR prim ers w ith high stable and repeatable are selected fro m 60primers.85individuals fro m 5populations w er e studied,110loci are detected by 14pr im er s,amo ng them 102w er e poly morphic and polym orphic loci percentag e w as 92.73%.Establishment of the reaction system w ill be the basis for fur ther study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R.tr igy na by using ISSR m ar ker.Key words :endang ered plant;R eaumuria tr igy na ;ISSR;optim ization;primers selection=责任编辑金淑兰>(上接第411页)A Study on City Spatial Struct ure of Guanzhong A gg lomerat ionWANG Zhen -zhong,DUA N H an -M ing(D ep ar tment of Ur ban and Resour ces S cience,N or thw est Univers ity ,X i .an 710127,China)Abstract :From the po int of regional view ,problems of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of Guanzho ng 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 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r esource,environment,econom ic and po litic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basic theo ries and method of the reg io nal space structure.T he trends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of Guanzhong is from belt agg lom eration to cluster agg lom eration.Som e actions to optimize and adjust sho uld be taken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 agg lomeratio n.Key words :Guanzhong;ag glo meration;spatial str ucture;inter actio nmechanism;cluster ag glo meration=责任编辑金淑兰>#4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