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初二语文下册《三顾茅庐》知识点:课堂教学分析
三顾茅庐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作者及作品,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代表作《三国演义》,主要作品有剧本:《忠正孝子连环谏》《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二.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三顾茅庐的课文讲解

三顾茅庐的课文讲解一、背景知识。
1. 出处。
2. 时代背景。
-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朝政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权,导致天下大乱。
各地豪强并起,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众多的军事集团。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有识之士都渴望能有明主出现,结束战乱,恢复汉室的安定与繁荣。
刘备就是其中一位胸怀大志、欲兴复汉室的英雄人物。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人物形象。
- 刘备。
- 求贤若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不惜三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
第一次去的时候,刘备就表明自己对诸葛亮的敬重,“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贤才的尊重。
第二次前往时,虽值隆冬季节,天气严寒,但刘备仍不畏艰难前往,可见他求贤之心的急切。
第三次前往,刘备斋戒三日,沐浴更衣,态度极为虔诚。
- 礼贤下士: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非常谦逊。
在见到诸葛亮之前,他对童子都是彬彬有礼,称诸葛亮为“先生”。
见到诸葛亮后,刘备更是恭敬地行大礼,“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他不以自己皇叔的身份自居,而是以低微的姿态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 诸葛亮。
- 才能出众:课文通过徐庶的推荐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才能。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卧龙”这一称号暗示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如同潜伏着等待时机腾飞的蛟龙。
而且从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渴望得到他的辅佐,也能看出诸葛亮必定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
- 淡泊名利:诸葛亮在刘备前两次拜访时都不在家,并非故意躲避,而是他原本过着隐居的生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但同时也心怀天下,等待着明主的到来。
2. 故事情节。
- 一顾茅庐: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到了诸葛亮的住处,只见“松篁交翠,溪流潺潺”,环境清幽。
诸葛亮出门闲游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回。
《三顾茅庐》 说课稿

《三顾茅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顾茅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
这篇文章以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为主要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以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在阅读中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三国演义》这样的长篇古典名著,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和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来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翻译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培养学生尊重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理解诸葛亮出山的原因;领悟文章所蕴含的尊重人才的思想。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指导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和韵味。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生字词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视角下《三顾茅庐》的文本解读

教学视角下《三顾茅庐》的文本解读《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这部传世之作通过一段历史故事展现出了一种充满智慧的交际哲学,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了一种独特而高深的处世道理。
在教学视角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文本细节以及作者表达的意图,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
首先,从文本细节来看,《三顾茅庐》中的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刘备作为主人公,具有人情味和卓越的领袖才能,而曹操则展示了其残忍和无情的一面。
而草庐中的诸葛亮则是一位极有智慧和深度的人物,其行动方式和计策都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空灵之气。
这些人物的特点不仅使得作品更加丰满和生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些人性的标杆和准则,在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了解人性的缺点与优点,从而对自身的修养和成长有所启示。
其次,从作者意图来看,《三顾茅庐》也呈现出了一种很特别的思想。
作品中,诸葛亮以茅草屋的形象在摆脱了长期的被困局面后,成为一位救世主。
而刘备则以人情味、大气和慈悲为核心特征,不仅有着许多叛乱将领的忠诚和敬意,还将自己的军队招收了这些人,并用心训练和管理。
这些角色与这种思想共同构成了《三顾茅庐》这部作品的核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慈悲、仁爱、大气、拓荒。
让学生了解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将有助于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他人、愉悦自己。
最后,从教学内容来看,《三顾茅庐》也有着与学科教育结合的潜力。
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将作品中的一些典故和成语进行辨析,了解其出处和含义。
在历史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作品所描绘的当时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发展,并对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有进一步的认知。
在思想政治课上,学生可以从中抽象出诸多的政治哲学,例如公平、正义、自由等等,更好地了解国家治理的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三顾茅庐》是一部有着丰富文本和深刻思想的佳作,其教育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可忽略的。
看懂《三顾茅庐》的课堂教案

看懂《三顾茅庐》的课堂教案。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一篇话剧,全文共分为四幕,主要情节是荐福进见诸葛亮,但是得不到留用。
诸葛亮隐退草庐,一方面掩盖了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和刘备保留一线生机,有待时机成熟再展。
而刘备从初到终,全心全意为民请命,得到了诸葛亮的赞赏和信任,为一个能够接续伟业的合适人选。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背景,了解主要情节,理解其含义。
2.领会诸葛亮“非常人,不可试也”的风范,以及刘备“从来寻常百姓,何事当军师”的平民气质。
3.掌握文言语言的阅读和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话剧主要情节和背后的含义。
2.阅读式教学:教师逐句解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意义。
3.翻译式教学:选择重要的段落,让学生翻译,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介绍作者、作品背景,领学生进入《三顾茅庐》的情境。
二、阅读导入让学生迅速阅读剧本。
三、概括剧情引导学生根据开头和结尾,大约概括出剧情。
四、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朗读,并解释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小组讨论根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描写。
六、课文理解1.阅读课文,进行句子分析和解释。
2.重点讲解词语、句式及文言语言特点。
3.让学生口述分析结果并加入个人理解。
七、名句背解学生背诵、解读课文中的名句。
八、段落翻译根据教师给出的文言汉语对照表,学生使用翻译软件和参考资料翻译段落。
九、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程所学重点进行强化讲解和巩固复习。
五、教学亮点1.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知识。
2.阅读式教学:阅读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翻译式教学:翻译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语言的阅读和理解方法,以及翻译技巧。
六、总结通过这样一节课,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三顾茅庐》的情节和含义,还能够领会诸葛亮和刘备的人物形象和精神风貌,掌握文言语言的阅读和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推荐《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顾茅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教学视角下《三顾茅庐》的文本解读

教学视角下《三顾茅庐》的文本解读《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分。
它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一部富有历史价值的作品。
在教学视角下,《三顾茅庐》的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性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历史思维,增强国家认同感。
接下来,将从内容介绍、历史背景、文学价值、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三顾茅庐》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
一、内容介绍《三顾茅庐》讲述了诸葛亮三顾刘备加入蜀汉的故事。
当时,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孙权拒绝将其归还荆州,留下刘备的处境极为危险。
此时,诸葛亮才华横溢,刘备信任他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于是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去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第一次,诸葛亮因为尚未平定荆州之事而拒绝;第二次,他因为将来三分天下之事而拒绝;第三次,出于对蜀汉的忠诚,也因为在此之后诸葛亮就真的没有理由不出山了,他终于答应刘备之邀。
二、历史背景《三顾茅庐》发生在三国时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插曲。
以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兵荒马乱、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刘备、孙权、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行为举止和故事情节都与三国时期的历史相联系,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文学价值《三顾茅庐》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故事中刘备虽然地位卑微,但他的坚韧不拔、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诸葛亮身为千古第一谋士,他宁可隐居茅庐,也不愿意轻易出山,表现了一种深沉的人格魅力。
故事中还表现了忠君爱国的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忠孝廉耻观。
这些都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视角下,可以通过课堂阅读、讨论、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三顾茅庐》的教学。
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主题和人物性格。
然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顾茅庐》教案点评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点评及反思《三顾茅庐》教案点评及反思【1】周五下午。
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
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
“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王老师的这一节课主要抓住了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得出是诚心诚意,然后王老师让学生在一顾和二顾中找出相关的.语言和行动体会其情和其心到底有多诚,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个性化的阅读。
在与学生交流时,王老师.整体把握得很不错,围绕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以及各自的身份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采用了对比研读、引导阅读等方式。
下载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初二语文下册《三顾茅庐》知识点:课堂教学分
析
考试之前我们及时的总结,罗列,能够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有效应对考试,为大家整理了三顾茅庐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与目标
1.基本知识点的教学分析
在《三顾茅庐》的教学分析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形成对课堂知识的整体把握。
在知识点的掌握上,要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并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在教学重点的运用上,主要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执着。
2.教学形式结构的整体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
《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着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着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
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着的信心。
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