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重点地理考点归纳整理

高考重点地理考点归纳整理高考地理重点知识归纳总结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二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11太阳辐射能量的核聚变反应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考试是中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之一,涉及到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2024年高考地理科目的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大气层结构与功能:大气的成分、结构、各层的特点和功能,如对地球的保温、阻挡宇宙射线等。
2. 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如温度、湿度、降水、气压等;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3.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循环过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4.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的分类、特点和利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5. 岩石和地貌:地壳构造、岩石类型、地貌类型及其形成。
6.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评价与调控。
7.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证据和意义;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变化与规律、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等;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和影响。
2.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模与结构、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3. 工业化与工业区域: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区域的特点和区域分布。
4. 交通发展与交通网络: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交通网络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5. 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要素、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6.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与联系:城乡发展差异、城市与农村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7.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影响。
三、地理方法与技巧知识点:1. 地图的绘制与使用:地图的分类、地图元素和地图投影的选择和使用。
2. 地理统计与图表分析: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图表的绘制和分析。
3. 实地考察与调查:地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实地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4. 借助现代技术的地理研究: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5. 地理问题的解决与评价: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地理现象的评价和应对。
97个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97个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高中地理-高考知识点口诀]高中地理高考必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高考知识点口诀]高中地理高考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00f7d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7.png)
[高中地理-高考知识点口诀]高中地理高考必考知识点
1.中国地理概况:北洋南湿长江
北京、洋山、南京、湿地、长江
2.陆地及其分布:亚洲非洲美洲区
亚洲、非洲、美洲是最大的陆地区
3.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西纵东横
西部高原,东部低,西北-东南纵向,西南-东北横向
4.中国地缘:亚欧非台
亚欧非台,台湾在中国一边
5.中国气候:蒙华西东
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西南高原,东南沿海
6.世界人口:世亚印中
世界人口,亚洲印度中国最多
7.世界贸易:东美欧
世界贸易,东亚美洲欧洲最强势
8.中国人口:密西东多
中国人口,密度最高西部东部多
9.世界农业:欧印美中
世界农业,欧洲最发达,印度美洲中国最多
10.世界城市:东太巴
世界城市,东京太原巴黎
11.中国城市:京沪穗港
中国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香港
12.中国河流:长黄淮湖
中国河流,长江黄河淮河湖泊
13.中国山脉:长秦重喜
中国山脉,长白山秦岭重庆喜马拉雅
14.世界山脉:喜安阿阿
世界山脉,喜马拉雅安地岳
15.世界河流:尼长亚亚
世界河流
16.世界地震:太洋日欧印
世界地震,太平洋环日本,欧洲印度不安定
17.世界火山:阿智马太印
世界火山,阿尔卑斯、智利、马鲁帝、太平洋、印度尼西亚18.中国地震:四川安东
中国地震,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
19.中国火山:长白云南
中国火山,长白山和云南滇池
20.中国湖泊:洱巴鄱洪居
中国湖泊,洱海巴音朝鲁、鄱阳湖、洪泽湖、居庸关
以上是高中地理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口诀,希望对你准备高中地理高考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比例尺表示地图与实际地面的距离关系,地图符号和颜色用于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地图可以获取方向、比例、地形、气候等信息,需要掌握地图的基本符号和解读方法。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大气层的组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2. 水文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3. 地貌学:地壳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山脉、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的形成与特征。
4. 土壤与植被: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植被分布的地理环境因素。
5. 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可持续利用。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
2. 农业与工业:农业的分类与分布,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对环境的影响。
3. 交通运输与贸易: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4. 文化与旅游: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
5. 区域发展与合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合作与全球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与案例分析1. 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地考察的方法与技巧,地理实验的设计。
2. 地理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地理竞赛与研究:参与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六、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1. 地理学的科学方法:观察、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
新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新高考地理学科的考查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板块,其基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如下: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运动和时间差异- 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的阅读和分析2. 气候与天气- 气候系统、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3. 地貌与地质- 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地貌类型- 地质构造、岩石循环和地质年代4. 水文与海洋- 水循环、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和特点- 海洋的构造、海洋环流和海洋资源5. 生物与土壤- 生物群落的分布、生物多样性- 土壤类型、土壤形成和土壤利用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问题- 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和城市规划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和农业问题- 工业地域类型、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3. 交通与通信- 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和交通问题- 通信技术、通信网络和通信发展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三、区域地理1. 世界地理- 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概况和区域发展2.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中国的区域划分、区域发展和区域问题3. 区域分析- 区域的界定、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策略、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新高考地理学科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强调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培养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关注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也是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基础知识点,学生可以为新高考地理学科的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三、日照图中图图转换过程中的注意点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归纳起来主要有:(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
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