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无机化学第五章 酸碱平衡
大学无机化学第5章_酸碱平衡(大连理工版)

2 H 3O + (aq) + CO3- (aq)
6.5 ×10-5 + y
−11
−5
y
K a2 (H 2 CO 3 ) = 4.7 × 10
{c(H 3 O )}{c(CO = - {c(HCO 3 )}
−5
+ 2- 3
)}
(6.5 × 10 + y ) y = −5 6.5 × 10 − y
−11
OH- (aq) +HB (aq) 0 0 cα
-
cα Kb = 1−α
2
K b (B ) 当 < 10−4 时, c
2
K b (B ) {cα =
-
α <Hale Waihona Puke 10−21−α ≈ 1
}
α=
K b (B ) {c}
-
c(OH + ) = cb a ≈ K θ ca b
5.3.2 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KW =c{(H3O+)}{c(OH-)}
c(OH-) =7.7×10-12 mol·L-1
pH = −lg{c(H 3O )} = 2.89
+
解离度(a)
c0 − ceq 已解离的浓度 α= × 100% = × 100% 初始浓度 c0 1.3 × 10 −3 醋酸的解离度α= × 100% = 1.3% 0.10
ceq /(mol⋅ L )
−1
6.5 ×10 + y + z
−5
z
{c(H3O+ )}{c(OH− )} = (6.5×10−5 + y + z) z = 1.0×10−14
无机化学第五章++酸碱平衡

一、Arrhenius (阿仑尼乌斯)酸碱电离理论
•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 H+ 的化合物叫酸。 •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 OH 的化合物叫碱。
酸碱电离理论的局限性:
① 并非只有含OH-的物质才有碱性(NaCO3,Na3PO4 );
② 将酸碱概念局限于水溶液,无法解释非水溶液中的酸
H+
酸
碱
H+
共轭酸
共轭碱
酸
碱
共轭酸
共轭碱
3. BrØnsted 酸碱反应
酸
HCl + H2O HAc + H2O
H2O + NH3 H3O+ + OH- H2O + Ac-
碱
共轭碱
H3O+ + Cl- H3O+ + Ac-
NH4+ + OH- H2O + H2O HAc + OH-
共轭酸
BrØnsted 酸碱反应总是由相对较强的酸和碱 向生成相对较弱的酸和碱的方向进行。
+ OH
Kb
[OH- ][NH+4 ] [NH3 ]
共轭酸碱对中酸常数 Ka 和碱常数 Kb 的相互关系
Ac- (aq) + H2O (l)
HAc(aq) + OH- (aq)
[OH ][HAc]
K b(Ac- )
[Ac- ]
[OH ][HAc] [H ]
[Ac- ]
[H ]
HAc(aq) + H2O (l)
H3O+ + Ac- (aq)
上大 无机化学A 第五章酸碱平衡PPT课件

(2)pH值 水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称为溶液的酸度。
水溶液中H+离子的浓度变化幅度往往很大,浓 的可大于10mol·L-1,一般溶液中[H+] 很小,其数值 读写都不方便。故用其负对数pH值表示,即:
pHlg[H]
同样: 因为: 所以
pOHlgO [ H ]
[OH ][H]1 014
pH+pOH=14
生成的 Ac- 就是碱。HAc 与 Ac- 是一对 共轭酸碱对。我们说 HAc 是 Ac- 的共轭酸 ,而 Ac- 是 HAc 的共轭碱。有酸必有碱。
7
• 一般来说:共轭酸越强,它的共轭碱就越 弱;共轭碱越强,它的共轭酸就越弱。 • 如:H2OH++OH• 水为最弱的酸,它的共轭碱是最强的碱。 • 同一个共轭酸碱对中,共轭酸的Ka与共轭碱 的Kb的乘积等于水的离子积常数。 即:
所以:
Ka C2
或者:
Ka C
此即所谓稀释定律,也就是电离度和电离常 数的关系式。
16
有关电离度的讨论: 1、同类型弱酸(碱),如浓度相同,可将作为电离程 度的量度。 2、同一弱酸(碱), 和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即:浓度越稀,电离度越大,而H+? 以上又称稀释定律,但注意,仅适用于弱电解质。 3、 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不大。
酸:Acid
Ka
碱:base
Kb
盐:salt
13
有关电离常数的讨论: 1、Ki的大小代表弱电解质的电离趋势: Ki值越小,电离程度越小,该弱电解质的酸(碱)性越弱; Ki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该弱电解质的酸(碱)性越强。 2、 Ki与电离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无关。 3、T变化, Ki也发生变化,但影响不大。
上大 无机化学A 第五章酸碱平衡

答:溶液的 pH值为2.87,电离度为1.34 。
例2:计算298K时,0.1mol· -1, 0.01mol· -1, L L
1.0×10-5mol· -1,的醋酸溶液的pH值和电离度 。 L
C / mol· -1 L /%
0. 1 1.3
0.01 4.2
1.0×10-5 71
[H+]
1.3×10-3
pH值 ≈5 ≈5
上述混合液+ 1ml0. 1 mol·L-1NaOH
≈5
这说明HAc和NaAc 的混合溶液具有缓冲作用。
二、缓冲溶液
1.基本概念 : 通常在水中,或者是NaOH水溶液中加入少量 HCl,NaOH之类的强酸强碱,或者大量稀释就 会使水溶液的pH值变化好几个数量级。但是在 HAc-NaAc的混合液中加入少量强酸强碱或者稀 释后,其pH值却可基本上不变。象这样由弱酸 及其弱酸盐组成的混合溶液,它的pH值能在一 定范围内不因稀释或者外加少量酸碱而发生显 著变化,这种溶液叫缓冲溶液。
2. 共轭酸碱对 在质子理论中,任何一个酸给出一个质子 后就变成碱,任何一个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就 变成一个酸 。例如: HAc 是酸,若是有反应:
HAc(酸) Ac(碱)
生成的 Ac- 就是碱。HAc 与 Ac- 是一对 共轭酸碱对。我们说 HAc 是 Ac- 的共轭酸, 而 Ac- 是 HAc 的共轭碱。有酸必有碱。
H 2O H OH
并有: K w [ H ][OH ] 1014 (25℃下)
Kw常称水的离子积常数,当水温变化很
小时Kw几乎不变,而且Kw不随水溶液中其
它离子的浓度变化而变化。但是,当水温显 著改变时Kw也有改变。这一点务必注意。
2024无机化学《酸碱平衡》教案

教案•酸碱平衡基本概念与原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缓冲溶液原理及应用•沉淀溶解平衡与溶解度计算目•酸碱滴定法原理与实践操作•酸碱平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录酸碱平衡基本概念与原理酸碱酸碱的强弱030201酸碱定义及性质酸碱反应类型中和反应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也称为酸碱中和。
酸碱与金属的反应酸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碱能与某些金属(如铝、锌等)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氢气。
酸碱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平衡原理酸碱平衡酸碱指示剂酸碱平衡的移动溶液pH值计算pH值定义01pH值计算方法02酸碱混合溶液pH值计算03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弱电解质定义及分类弱电解质定义弱电解质分类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电离平衡常数定义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影响电离平衡因素浓度温度浓度改变会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但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同离子效应多元弱酸、弱碱电离平衡多元弱酸电离平衡多元弱碱电离平衡缓冲溶液原理及应用缓冲溶液组成及作用机制组成作用机制当向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时,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平衡发生移动,从而减弱了溶液pH值的变化,保持溶液的酸碱度相对稳定。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缓冲容量指缓冲溶液所能抵抗外来酸或碱对溶液pH值影响的能力,与缓冲组分的浓度及解离度有关。
缓冲范围指缓冲溶液能够有效维持pH值稳定的pH值范围,通常与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常数有关。
常见缓冲体系及其应用常见缓冲体系应用维持生理pH 值稳定人体内的血液、细胞液等都具有缓冲作用,能够维持生理pH 值的稳定,保障正常生理功能。
要点一要点二药物制剂与储存在药物制剂过程中,缓冲溶液常用于调节药物的酸碱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在药物储存过程中,缓冲溶液也能够减缓药物因酸碱度变化而引起的降解和失效。
生物实验与研究在生物实验中,缓冲溶液常用于细胞培养基、酶反应体系等的配制,为生物实验提供稳定的酸碱环境;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缓冲溶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用于蛋白质纯化、DNA 提取等实验操作中。
余静无机化学第5章酸碱平衡PPT精品文档186页

2020/3/22
第五章 酸碱平衡
1
教 学 基 本 要 求2
了解酸碱电子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配合物的基 本概念,掌握配合物的命名。
掌握配合物的生成反应和配位平衡,会计算配体 过量时配位平衡的组成,能利用多重平衡原理简 单计算酸碱反应与配合反应共存时溶液的平衡组 成。
2020/3/22
第五章 酸碱平衡
2020/3/22
第五章 酸碱平衡
8
3.硬软酸碱理论(HSAB理论)
Lewis酸碱电子理论的延伸或说是特殊情况;
硬酸:体积小,正电荷数高,可极化性低的中 心原子。IA, ⅡA,ⅢA,ⅢB, Ln3+ ,An3+以及处于 高氧化态的d区过渡金属离子。
软酸:体积大,正电荷数低,可极化性高的中 心原子。较低氧化态的过渡金属离子如Cu+、 Ag+、Cd2+和重过渡金属离子如Pd2+、Pt2+、 Hg2+ 、Hg22+等。
NH3(aq) + H2O(l)
OH-(aq) + NH4+(aq)
起酸的作用
2020/3/22
第五章 酸碱平衡
17
例3.盐类水解反应也是离子酸碱的质子转移反应。
NaAc水解:
H+
2
教学内容
§5.1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5.2 水的解离平衡与溶液的pH值
§5.3 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5.4 缓冲溶液(不要求)
§5.5 酸碱指示剂
§5.6 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
§5.7 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2020/3/22
第五章 酸碱平衡
3
§5.1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无机化学 第五章 酸碱平衡

(ceq (B ) / c )(ceq (OH ) / c )
Kbθ =
(ceq (BOH) / c )
Kbθ
=
c
eq
(B ceq
)ceq (OH (BOH )
)
(简化式)
Kaθ、Kbθ: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
5.3 弱酸、弱碱的解离 平衡
5.3.1 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 平衡 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
5.1 酸碱质子理论概 述
5.1.2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的中和:
H+
→ H3O (aq) OH (aq) H2O(l) H2O(l)
H+
→ H3O (aq) NH 3 (aq)
NH
4
(aq)
H 2 O(l)
H+
→ HAc(aq) OH (aq) H2O(l) Ac (aq)
5.1 酸碱质子理论概 述
溶液中CO32-是第二步电离产生的
HCO3-(aq)
H+ (aq) + CO32-(aq)
平衡浓度6.5 ×10-5 -y 6.5 ×10-5 +yy
Ka2
= [c(H+)[]c(CO32-=)]4.7×10-11
ө(HCO3-)
[c(HCO3-)]
6.5 ×10-5 –y = 6.5 ×106-.55 ×10-5 +y = 6.5 ×10-5
H+
HCl
NH 3
→
NH
4
Cl
酸(1) 碱(2)
酸(2) 碱(1)
5.1 酸碱质子理论概 述
5.1.2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的解离: H+
无机化学-酸碱平衡

酸碱质子理论
4. 酸碱的强弱
• 为定量表示酸碱的相对强弱,我们以水 (最常见的溶剂,是一种两性物)作为基准 酸碱,以弱酸弱碱电离平衡的标准平衡常数 表示其强度。
酸碱质子理论
优点
●扩大了酸、碱范围,不局限于水溶液体系 ●把阿仑尼乌斯理论中的电离、中和、盐的水解统 一为“质子传递反应”。 ●与电离理论一样,可应用平衡常数定量衡量在某 溶剂中酸或碱的强度,得到广泛应用。
Cl- + NH4+
酸碱质子理论
3. 酸碱反应的实质: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H+
水的解离
H2O + H2O OH- + H3O+
酸碱解离
H+
HF + H2O
F- + H3O+
H+
H2O + NH3
NH4+ + OH-
酸碱质子理论
3. 酸碱反应的实质: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H+
酸碱中和
4. 酸碱的强弱
取决于酸给出质子或碱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 必须在酸碱反应中才能够得以体现。
H+ 对于酸碱反应:
A1 + B2
强碱 强酸
H+
B1 + A2 弱酸 弱碱
若反应正向进行,则酸性A1>A2;碱性B2>B1
酸碱质子理论
4. 酸碱的强弱
取决于酸给出质子或碱接受质子能力的强弱, 必须在酸碱反应中才能够得以体现。
H+ HNO3 + H2O
H+ HNO3 + HA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c0
o a
使用此公式的条件: ① c0/Ka >500, 否则解二次方程; ② c0>1.010-5molL-1,否则解高次方程。 x=c(H3O+)=1.3×10-3
c(H3O+) = c(Ac-) = 1.3×10-3 mol· L-1
c(HAc)=(0.10-1.3×10-3)mol· L-1≈0.10mol·L-1
令
-
\
pH + pOH = p KW = 14
§ 5.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3.2 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5.3.3 盐溶液的酸碱平衡
5.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1.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HA(aq)+H2O(l)=H3O+(aq)+A-(aq)
[c( H 3 O )][c( A )] T一定,平衡时 Ka (HA)= [c( HA)]
5.1.3 酸的相对强度和碱的相对强度
酸和碱的强度是指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和 碱接受质子的能力的强弱。 HAc HCN
Ka
1.8×10-5
5.8×10-10
区分效应:用一个溶剂能把酸或碱的相对强 弱区分开来,称为溶剂的“区分效应”。 例如:H2O可以区分HAc,HCN酸性的强弱。 拉平效应:溶剂将酸或碱的强度拉平的作用, 称为溶剂的“拉平效应”。
质子理论的评价 优点: ⑴不仅包括了电离理论,而且扩大了范围, 尤其扩大了碱的范围; ⑵不仅适用于水溶液,也可应用于非水溶剂, 无溶剂,不电离溶剂的酸碱反应及气相反应; ⑶把水溶液中进行的各种离子反应系统地归 纳为质子转移反应。 缺点: ⑴定义的酸碱必须有质子(AlCl3, BCl3); ⑵酸碱反应必须有质子的转移。
例:计算25℃时, 0.10 molL-1HAc溶液中的H3O+, Ac-, HAc, OH-浓度及溶液的pH值.
解:
初始浓度/mol· L-1 平衡浓度/mol· L-1
HAc(aq)+H2O(l) 0.10 0.10-x
3 +
H3O+(aq)+Ac-(aq) 0 x
-
0 x
K a (HAc)
-
NH (aq) + OH (aq)
+ 4 -
0 0 0.200×0.95% 0.200×0.95%
-3
c(OH ) = 0.200×0.95% = 1.9× 10
+ -
-3 = = pH 14 pOH 14 ( lg1.9× 10 ) = 11.27
c( NH4 ) c(OH ) (1.9× 10 ) = K b ( NH3 ) = -3 c( NH3 ) 0.200 - 1.9× 10
阿累尼乌斯(1859-1927),瑞典 籍化学家,1903年获Nobel奖
•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是酸的特 征,能电离出OH-为碱的特征。 优点: ⑴明确了H+是酸的特征,OH-为碱的特征。 ⑵揭示了中和反应的实质:H++ OH-=H2O ⑶找到了酸碱强度的定量标度。 缺点:⑴把酸碱局限在水溶液中; ⑵把碱限于氢氧化物。
pH与氢离子浓度的互相换算;
3. 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盐溶液的酸碱平衡,熟练掌握各种解
离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4.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概念,熟练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缓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
5.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应用; 6.掌握酸碱电子理论和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等基本概念; 7.掌握配位平衡常数和配合物平衡组成的计算; 8.了解配合物取代反应和电子转移反应; 9. 了解软硬酸碱理论和配合物的稳定性,了解螯合物的特征和特殊的
3
-
① 酸碱解离反应是质子转移反应,如 HF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反应是由给出质子的 半反应和接受质子的半反应组成的。 HF(aq) H+ + H2O(l) HF(aq) + H2O(l) H+ + F-(aq) H3O+(aq) H3O+(aq) + F-(aq)
② 水是两性物质,它的自身解离反应 也是质子转移反应。
{ c(H O )}{c(Ac )} =
{c(HAc)}
2
x K a ( HAc) = 0.10 - x
如果:0.10-x≈0.10
计算中忽略了水的解离,只要c0>1.010-5 molL-1, 就可忽略水的解离。对浓度为c0的一 元弱酸:c0/ Ka >500, <0.05 c(H3O+)=
酸性:HClO4 H 2SO 4 H 3 PO4 HAc H 2 CO 3 NH H 2 O
碱性:ClO HSO H 2 PO
Ac- HCO3 NH3 OH 4 4 4
+ 4
酸碱反应的方向: 强碱夺取了强酸的质子而转化为较弱的碱和 较弱的酸。
§ 5.2 水的解离平衡和pH值
2
{ }
稀释定律:在一定温度下(K a 为定值),某弱 电解质的解离度随着其溶液的稀释而增大。
2. 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
B(aq)+H2O(l)=BH+(aq)+OH-(aq)
[c( BH + )][c(OH - )] K b (B)= [c( B)]
K b 为一元弱碱的解离常数,与弱酸的情况 一样。 o K c(OH )= b c0
+
-
解离常数 Ka :附表三,P654. ⑴ Ka 为解离平衡常数,与弱酸的本性有关, 与平衡时的温度有关,与弱酸的起始浓度无 关; ⑵ Ka 越大,酸性越强,10-210-7弱酸,<10-7 极弱酸; Ka 增大(解离为 ⑶ Ka 与温度有关,T升高, 吸热反应)。但室温时可忽略其影响; ⑷p Ka =-lg Ka , pKa 越大,酸越弱。
5.1.2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酸:凡是能释放出质子(H+)的任何含氢原 子的分子或离子的物种(质子的给予体) 。 碱:凡是能与质子(H+)结合的分子或离子 的物种(质子的接受体) 。
布朗斯特 (Brö nsted J N, 1879-1947) 丹麦物理化学家.
劳莱 (Lowry T M,) 英国化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稳定性。
§ 5.1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5.1.1 历史回顾 5.1.2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5.1.3 酸和碱的相对强度
5.1.1 历史回顾
• • • • • 最初 酸:有酸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碱:有涩味,滑腻感,使石蕊试液变蓝。 1777年,法国Lavoisier提出酸中含有氧元 素。 1810年,英国Davy提出酸中共同的元素 是氢,不是氧。 酸碱电离理论 1884年, 瑞典化学家 S. Arrhenius提出:
酸
HAc H 2 PO HPO NH
4 24 + 4
H+ + 碱
H + Ac + 2+ H HPO 4
3+ H PO 4 + + -
H + NH 3 H + CH 3 NH 2 H + [Fe(OH)(H 2 O) 5 ]
+ +
+
[CH 3 NH 3 ]+ [Fe(H 2 O) 6]
3+
+
2+ +
条件同样是: c0 >1.010-5molL-1, c0/ K b >500, <0.05
例:已知25℃时, 0.200mol· L-1氨水的解离 度为 0.95%,求c(OH-), pH值和氨的解离常数。 解: NH3 (aq) + H 2 O(l)
c0 0.200 ceq 0.200(1– 0.95%)
25
1.0110-14 100
5.4310-13
T , KW
5.2.2 溶液的pH值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Sorensen提出:
+ { = pH lg c(H 3O )}
pOH = -lg{ c(OH )} + -14 根据 KW ={c(H 3O )}{c(OH )}= 1.0×10 + - lg c(H ) - lg c(OH ) = - lg KW = 14 即
H+
H2O(l)+H2O(l) 酸(1) 碱(2)
H3O+(aq) +OH-(aq) 酸(2) 碱(1)
③ 盐类水解反应也是离子酸碱的质子 转移反应。例如NaAc水解:
H+
Ac-+H2O
碱(1) 酸(2)
OH- + HAc
碱(2) 酸(1)
NH4Cl水解:
H+
NH + H2O
酸(1) 碱(2)
+ 4
α与 K a 的关系: HA(aq) 初始浓度 c 平衡浓度 c– cα H+(aq) + A-(aq) 0 0 cα cα
K a(HA) -4 当 10 时, c -2 10 1- 1 K a(HA) = 2 Ka(HA) = c {c}
c Ka = 1-
2 3
{c(H2CO3 )}
+
3
第二步: HCO- 3 (aq) + H 2 O(l)
K a2
K a1 K a2
{ c(H O )}{c(CO )} (H CO ) = = 4.7 10 {c(HCO )}
3 2- 3 2 3 - 3
2- H3O+ (aq) + CO3 (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