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计量单位一教案
第1讲 化学常用计量的基础知识(教案)

课时1化学常用计量的基础知识(基础课)考纲要求★靶向明确1.了解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的含义。
2.了解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V m)、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含义。
3.能根据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的量、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知识点一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考必备·清单】1.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1)基本概念间的关系(2)物质的量的规范表示方法如:1 mol Fe、1 mol O2、1 mol Na+或钠离子。
(3)物质的量与微粒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n=NN A或N=n·N A。
[名师点拨](1)物质的量作为研究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桥梁,其单位摩尔后面应为确切的微粒名称或微粒符号,如1 mol氢(不确切)和1 mol大米(宏观物质)皆为错误说法。
(2)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只能是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等,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
2.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g·mol-1。
(2)数值:当微粒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为n =m M 。
[名师点拨] 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 mol 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是相同的,但三者的含义不同,单位不同。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1,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1 mol 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 。
3.求解气体摩尔质量“五方法”(1)根据物质的质量(m )和物质的量(n ):M =m n。
(2)根据一定质量(m )的物质中微粒数目(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M =N A ·m N。
(3)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M =ρ×22.4(g·mol -1)。
四年级: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2.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3.使学生知道量是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进一步形成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熟记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导入:在前几册中,我们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首先我们来研究计量的产生.(板书课题:计量的产生)二、探究新知1.教学计量的产生:(1)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量:教师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教师向学生说明:计时的时间是一种量.教师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量?(长度、面积、质量……)教师说明:不能直接数,要用一定的单位来讲计量.教师举例:如:要表示铅笔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铅笔有几个1厘米,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2)教学量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产生使学生明确:早在古代,人们就有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投影出示如课本77页插图)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教师向学生介绍:面积的产生关于面积计量的产生: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人们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的大小(即面积)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演示动画“面积计量的产生”】(3)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关于量的产生.(4)关于计量单位的发展、统一教师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人们交往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我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统一了度、量、衡的单位.我国原来使用市制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等,这些都在1990年废除了.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我国现在法定的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一致.(5)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常用的量?教学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1)教师提问:要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必须用长度单位来计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2)教师提问:1厘米、1分米、1米到底有多长呢?学生实践:找一找身体的哪部分与这些长度单位差不多?然后拿出直尺比一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长度.)(3)教师归纳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4)练习:①估测一条线段的长度: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b)进行实际测量:长度是多少?为什么?(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②3分米=()厘米 80分米=()米4千米=()米 120厘米=()分米小明的身高是135().数学书的厚度是12().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120().教学面积单位.教师提问: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什么的?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来计算.启发学生思考: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教师归纳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教师举例说明1平方千米、1公顷、有多大.教师归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教师指出:平方千米、公顷是计量士地面积的单位.4.学生讨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意义不同;进率不同)5.练习:(1)估测数学书封皮的大小.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B.测量书皮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计算面积,看与估测的结果相差多少.(2)填空: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800平方分米=()平方米4公顷=()平方米12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课桌的面积是30().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学校礼堂的面积是1200().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填写课本78、79页“常用面积单位表”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先目测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再实际量一量,把结果分别填在下表里,然后算出相差的数量.目测结果实际测量结果相差数量教室长教室宽3.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请同学帮忙解决实际问题.【演示动画“长度单位”】张老师要搬新家了,请同学们帮忙添置生活用张老师要搬新家了,请同学们帮忙添置生活用品:要为窗户添置窗帘、为写字台配上玻璃板、还要为单人床上配置床单.请同学们帮助张老师算算:每样东西到底需要多少呢?(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窗帘、床单应该比实际窗户、床的大小要多一些,玻璃板的大小应与写字台的大小一样或略小一些.)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3.还有什么问题或补充的内容?五、布置作业量一量学校的篮球场或操场的长和宽,再算出球场或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板书设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高中物理单位讲解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单位讲解教案模板教学内容:物理单位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理中常用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掌握物理计算时的单位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物理中常用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单位换算关系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材、电子白板、教学PPT、练习题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通过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入单位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单位来衡量事物的大小。
教学展开:1.向学生介绍物理中常用的单位(如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和其符号表示,让学生熟悉这些单位的名称和意义。
2.讲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和千米的关系、克和千克的关系等,帮助学生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3.通过案例分析或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单位换算的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
课堂延伸:布置相关练习题或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单位的学习兴趣。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或思考题,巩固学生对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将物理单位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衔接:在后续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将单位概念运用到具体的物理问题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以及课后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
注意事项:1.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2.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单位,正确使用单位,避免在物理计算中出现单位不统一、混用等问题。
3.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和难度,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
初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教案

初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1. 尺子、卷尺、测量工具。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
2. 学生分享生活中使用长度单位的情景,如测量身高、房间长度等。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解释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教师示例,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2.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单位换算。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度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测量方法。
3. 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和单位换算过程。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
2.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长度单位的使用场景,拍照或绘图记录,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和测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

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常用的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计量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计量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 面积的计量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 体积的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4. 质量的计量单位:克、千克、吨。
5. 时间的计量单位:秒、分钟、小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各个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难点: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计量单位的大小。
2. 采用换算练习法,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个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计量单位。
五、教学准备1. 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各种计量单位的图片或实物。
2. 计量单位换算表格。
3. 生活情境案例。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和时间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可以用哪些计量单位来表示。
2. 教学长度单位:介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3. 教学面积单位:介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4. 教学体积单位:介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5. 教学质量单位:介绍克、千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6. 教学时间单位:介绍秒、分钟、小时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7. 应用练习: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和解答。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计量单位知识。
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教案详细设计

标题: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教案详细设计导语: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设计合理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整体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的教学目标。
学生需要能够听懂和说出各种计量单位的名称,并且能够简单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比如米和厘米、千克和克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认识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有关计量单位的儿歌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认知: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如铅笔、书包、水杯等,引导学生认知不同的计量单位,比如长度、重量、容积等。
3. 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计量单位相关的实物,比如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称重水果等,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4. 拓展:设计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实践中进一步认识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比如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身高和同伴的身高,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计量单位的概念。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自主探索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应用。
可以采用趣味教学法,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总结回顾在教学结束后,需要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内容。
老师也要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以确保他们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准确。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是一个基础而又重要的内容。
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1. 计量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计量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计量标准的建立和使用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计量标准的建立和使用中,需要采取一些统一的单位来进行计量,这就是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计量标准的基础,它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计量而规定的一种量的单位。
计量单位既可以是基本单位,也可以是派生单位。
对于充分发挥计量单位的作用,需要广泛应用计量单位,以便提高各领域的生产力和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 长度单位长度是距离的量度。
它是一条直线或某种曲线的长度。
在现代社会中,长度单位主要有米制、英制和美制等多种体系。
其中,米制是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体系。
2.1 米制米制是以1米作为基本单位,以1000倍数为增补单位。
即1千米=1000米,1分米=0.01米,1毫米=0.001米。
在科学计量领域,米制是世界上最常用的一种计量单位体系,它以国际米制为标准。
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米制的优越性,越来越多地使用米制单位。
2.2 英制英制是指以1英尺作为基本单位,以12英寸或者3码为增补单位。
英制单位被英美两国广泛使用,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应用。
英制长度单位的规定都是比较古老的,而且比较复杂,但是在英美两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领域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体育运动领域、建筑工程、零售业等。
2.3 美制美制是指由美国人设计的计量单位系统。
美制又分为英制和市制两种。
美制的英制长度单位和英制的规定大致相同,不同点是美制英制把单位换算成了以英制长码为基本单位。
美制的市制也是以1尺为基础,与英制相似,但是增补单位不同,美制的市制以10、1000或者5280等为倍数,从而方便使用。
3. 面积单位面积是表示幅员大小的量度,是指在平面上所围成的区域的大小。
面积单位的使用不仅涉及到地质、农业、林业等领域,而且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也广泛应用。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教案-克、千克、吨的认识(一)-1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教案克、千克、吨的认识〔一〕古蔺县石宝刘容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1.了解质量单位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根据学生的答复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1.教师出示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2.介绍天平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称盐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三、课堂活动1.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五、课后延伸克、千克、吨的认识〔三〕教学目标1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计量单位(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6页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一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面
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绳,米尺,1平方米(一面画有100个方格)、I平方分米、1乎方
厘米的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
假如你到一
个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你
该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地将这棵树的树干有多粗讲述给
自己的朋友
听?”
引导学生用“量”去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给予肯定。
二、教学计量的产生。
“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很多种办法。
不管是用绳子围还是用手臂围,是不是都用到了测
量的方法?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量物体的长度、量土地的面积、称物体的重量、计算劳动的时间等等。
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等都是量。
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井用数表示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量的计量’中的‘常用的计量单位’。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计量是怎样产生的?”
讲述的同时,板书课题:1.常用的计量单位
计量的产生
“早在古代,人们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就已经有了计量的需要。
比如:拿两条绳子比比谁长谁短(教师演示)。
由于有时不便于比较,比如黑板或桌子的长和宽就不能直接放到一起比较,人们就选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用它来量所要比较的两个物体的长短,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
例如,我国古代曾把中指顶端一节的长度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扌乍)。
”
教师先演示,再让学生比划比划“一寸”、“一尺”的长短,并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课本有几寸或课桌有几扌乍。
“这样利用一定的标准。
就可以比较一些不便于直接
比较的物体的长短。
但是,由于使用这些自然的计量单位,量出的结果往往不一致,而引起混乱。
因而逐渐产
生了比较合理的计量制度,制定了统一的、精确的计量
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
不过,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
区之间,计量制度仍不相同。
随着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
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增加,进一步要求建立全世界统一
的计量制度。
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我国已于1990年废除了与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不一致的市制单位,如长度
单位丈、尺、寸,重量单位斤、两、钱,面积单位亩等,采用了以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为基础
的法定计量单位。
”
三、总结归纳长度单位
1.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已经学过的一些常用的计量
单位。
”
“如果想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需要用什么单位来
计量呢?”
学生答出“用长度单位”后板书标题:长度单位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引导学生从大到小地说出“千米、米、分米、厘米、
毫米”,以便于进一步复习相互间的进率关系。
并板书
上述长度单位。
让学生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指出1米的长度,并用伸直的双臂来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再让学生先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势或手的一部分表
示出1分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刚才大家感受到了1米是这么长(教师演示),1分米是这么长,……(再接着演示1厘米、1毫米的长度。
),那么谁能联系实际说说1千米有多长呢?”
让学生先想一想,
然后再引导性地提问:“l千米等于多少米呢?”
学生答出“l千米等于l000米”后,指出:“既然1千米等于1000米,也就是l千米有1000个1米这么长。
1米是这么长(教师演示),所以1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不能直接用手势表示。
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每一圈是200米,1千米应该是几圈呢?”
学生答“5圈”后再指出,大家课后去操场上跑跑,看自己跑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刚才大家说了,l千米=l000米(同时板书)。
这就是说千米和米的进率是1000。
那么米、分米、厘米、毫
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
多少呢?”
请学生打开课本第85页,填写“常用的长度单位表”。
同时让一学生在投影片上演写;
巡视学生填写完后,出示投影片:
常用的长度单位表
名称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
进率1000101010
“刚才大家填写了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表。
现
在我问问你们,哪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引导学生答出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
间的进率是10。
“哪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呢?”
(米和厘米、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着重强
调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即1米=100厘米(板书此等式)。
“哪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呢?”
(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
3.练习。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85页,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
同时让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填写。
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指导。
集体订正。
在订正每一题的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填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注意重点讨
论“900厘米=()米”。
四、总结归纳面积单位。
1.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下面再来复习面积单位。
”
板书标题:面积单位
“我们学过,要知道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来计量。
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
引导学生答出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教师将准备好的1平方米、1平方分米、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边上分别标上1米、1分米、1厘米)贴在黑板上,在纸的下端分别写上“1()”。
教师再指着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提问:“这块正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后,
再问“括号内应该填什么面积单位?”
学生答:填平方米。
接着,教师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指着l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引导学生填出相应的面积单位。
填写完单位名称后,让学生对三块正方形的大小进行
观察,看看它们各有多大。
再指
导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l平方厘米的大小。
教师要注意察看学生比划的情况,对表
示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
2.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大家知道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分别是这么大。
(教师指着三块正方形纸)那么,相邻两个单
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答出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l00后,再问: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而不是10呢?下面我们先来看图
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画有100个方格的一面),让学生观察后,引导他们说出由于边长是1米的这块正
方形纸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每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更大的面积
单位呢个”
(公顷和平方千米。
)
“这两个单位是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那么,谁能说
说1公顷是多大?1平方千米是大?”
引导学生说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如果把上面这些面积单位按照从大到小曲顺序,应
该怎样排列呢?”
指名一学生回答,教师把这些面积单位从大到小依次
写在黑板上: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在这些单位中,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把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86页的面积单位表中。
”
五、巩固练习
1.口答。
出示投影片。
l平方米=()平方厘米1公顷=()平方米
1平方千米=()平方米l平方千米=()公顷
1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00平方米=()公顷
2.做一做。
做教科书第86页前半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填在书上,再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过程。
3.做练习十八的第5题。
先让学生填在书上,再集体订正。
4.做练习十八的第2题的第1栏:目测教室的长和宽。
六、作业
奔习十八的第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