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

合集下载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列宁同志开篇便指出辩证法的实质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然后就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面的同一,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

正确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着重于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

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

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

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

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

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

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

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

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我认为列宁在这里已经明确地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内部存在着矛盾双方的一个对立统一体,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而辩证法则是人们对于这个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

第二讲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

第二讲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

第二讲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第一篇:第二讲哲学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第二讲哲学部分第四篇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阐释[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的实质和核心,是区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标志。

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理解矛盾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把握两种发展观的本质区别;领会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

掌握认识的辩证本质,领会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2、难点:列宁关于认识的辩证本质的论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领会事物、认识的矛盾本性,把握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自觉地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

[学时] 4学时 <学习指导>一、应知知识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掌握认识的辩证本质,领会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把握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自觉地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

<内容精析>一、中心思想《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长期研究辩证法的总结。

全文20个自然段。

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本性,论述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揭露和批评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和阶级根源。

二、背景介绍1、列宁生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地位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

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

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

1870年4月22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笔名。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人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注意:顺便说一下,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
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总和中的、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自己运动、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8段)
2014-3-19
9

列宁指出:“对立面的同一(……),就 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 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 斥的、对立的倾向。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 ‘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 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发展 是对立面的‘斗争’‛。‚发展是对立面的统 一。”这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和过程(包括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都具有相互联系、 相互排斥、互相依存、互相斗争的两个方面, 也就是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 动力和源泉。 2014-3-19 10
6
2014-3-19
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 又是认识的普遍规律(2—7段)
2014-3-19
7
“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 科学史来检验。”列宁认为必须由科学史来 检验。这是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人们的 实践活动,科学的历史发展是人类实践经验 的总结和概括,它的正确性不能用简单举例 来说明,而必须由人类实践经验总结的科学 的发展历史来检验。 每一门科学都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中的 矛盾。列宁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 社会科学中的矛盾来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既是 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又是认识的普遍规律。 科学史是人类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 是人类对矛盾运动认识的历史。 2014-3-19 8

列宁指出,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形 而上学认为发展只是数量的减少或增加,是 重复;辩证法则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 斗争,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是旧东西的灭 亡和新东西的产生。
2014-3-19
11
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9段)

谈谈生活中的辩证法

谈谈生活中的辩证法

谈谈生活中的辩证法在我们的生活里,辩证法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

对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分为二的分析。

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中国有句古语,叫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它说明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未必真是好事。

整洁、舒适的家,人人喜爱。

而为了和灰尘、污垢较量,多少人整日忙忙碌碌,擦擦洗洗,不得清闲。

有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人为地板役,还是地为人役?清洗过的纱窗洁白如新,可是纱眼全然洞开,灰尘毫无阻挡地钻进来。

这正如医生告诫人们不可经常掏耳垢,因为那些看似很脏的耳垢也在保护着耳膜,防止病菌入侵。

有时候得点小病,没必要看医生,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病情会好而且身体会更好。

如果一得病就用药,慢慢身体会依赖药物,免疫系统变弱,以后用药力更强、副作用更高的药。

因为以前药力小一些、副作用小一些的药,已经满足不了你现在被损害了的身体状况,于是就这样进一步地去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等等。

这些都是辩证关系。

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辩证法,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

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无处不在时刻在这个世界上。

“最爱我的人伤我最深”。

天下的父母哪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为此,我们给孩子最好的食物,最漂亮的衣服,最珍贵的东西。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进各种班,接受各种训练。

我们找各种关系,托各种熟人让孩子进重点小学,进重点中学,进重点高中,生怕孩子们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实现不了当年自己未完成的夙愿。

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变成了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没有思想,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激情,有的只是麻木的学习,本能的读书,无奈的生活。

也有好多学生因压力过多,跳楼、卧轨自杀,甚至拿起武器杀死自己父母,好同学,好朋友……种种悲剧,令人痛心,发人深思。

第七讲谈谈辩证法问题

第七讲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
背景介绍
1、生平 、 2、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 3、本文的意义 、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的缔造者, 国家的缔造者,他原名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伊里奇乌里 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乌里 扬诺夫, 扬诺夫,列宁是他的化 名。 列宁的父亲是一位 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 育活动家, 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 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 处死。 处死。1887年秋列宁进 年秋列宁进 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 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 不久因为参加学生运动 而被学校开除, 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 捕和流放。第二年, 捕和流放。第二年,回 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 克思的《资本论》 克思的《资本论》。 1870-- --1923 --

赫拉克利特的生成辩证法:
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 、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 3、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 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 《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 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 年 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 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 岁。 宁去世后,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列宁, 宁去世后,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列宁,在莫斯科的红 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 仰。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 迁出红场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 迁出红场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 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对。 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对。

《谈谈辩证法问题》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谈谈辩证法问题话题:谈谈辩证法问题经验总结科学知识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1915年写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

1914~1916年列宁被迫侨居在瑞士的伯尔尼。

在这期间,列宁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写了很多笔记。

汇集起来,就是后来出版的《哲学笔记》一书。

《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关于《哲学笔记》一书的写作,本书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的释义中已说过了。

这里不再重复。

在《辩证法的要素》中,列宁曾经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看来,《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这种“说明和发挥”。

这篇短文大致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

第二部分论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第1段)列宁在这篇文章的开始就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这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两个部分、方面的矛盾关系的。

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括弧里还说,可以参看斐洛的一段话。

斐洛说。

“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

用古希腊人的话来说,他们伟大而光荣的赫拉克利特不就是把这个原理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作为一个新的发现而引以自豪吗?”(注:列宁:《哲学答记》第396页.)斐洛(约公元前5——公元40年)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宗教神秘主义者,他往往对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进行唯心主义的歪曲,把它归源于旧约圣经。

但不管斐洛这个人怎么样,列宁对他说的这一段话还是肯定的,并且显然受到了启发。

所以,列宁把斐洛的话,也看作是对辩证法的实质的表述。

如果说,“统一物之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可以看作是“一分为二”的话,那么“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就可以看作是“合二而一’’。

这两种说法,列宁并没有加以区分。

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

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编者:列宁在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思想中,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种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认识中的任何一个简单命题,都包含着辩证法的一切要素,因而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同时,认识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

坚持辩证法和认识论一致的观点,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看拉萨尔的《赫拉克利特》一书第3篇(《论认识》)开头所引的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一段活①),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经常为此绞尽脑汁,并跟赫拉克利特即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作斗争②)。

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

对于辩证法的这一方面,通常(例如在普列汉诺夫那里)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对立面的同一被当作实例的总和“例如种子”;“例如原始共产主义”。

恩格斯也这样做过。

但这是“为了通俗化”……,而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

在数学中,+和-,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正电和负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术语的差别在这里并不特别重要。

在一定意义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编者:列宁在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光辉思想中,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种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认识中的任何一个简单命题,都包含着辩证法的一切要素,因而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同时,认识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

坚持辩证法和认识论一致的观点,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看拉萨尔的《赫拉克利特》一书第3篇(《论认识》)开头所引的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一段活①),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经常为此绞尽脑汁,并跟赫拉克利特即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作斗争②)。

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

对于辩证法的这一方面,通常(例如在普列汉诺夫那里)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对立面的同一被当作实例的总和“例如种子”;“例如原始共产主义”。

恩格斯也这样做过。

但这是“为了通俗化”……,而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

在数学中,+和-,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正电和负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术语的差别在这里并不特别重要。

在一定意义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按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它的泉源、它的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按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

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

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

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注意:顺便说一下,主观主义(怀疑论44和诡辩论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

对于客观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

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

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

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
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

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因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是辩证法的局部情况)。

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等等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等等。

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施韦格勒译,第2卷第40页,第3篇第4章第8—9节:“因为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

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

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过渡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如此等等。

这里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概念的因素、胚芽了。

这里已经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因为我们在说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这是树叶等等时,就把许多特征作为偶然的东西抛掉,把本质和现象分开,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

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不论是黑格尔(见《逻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中现代的“认识论者”、折中主义者、黑格尔主义的敌人(他不懂黑格尔主义!)保尔&#8226;福尔克曼(参看他的《认识论原理》第……页304)都把认识看作一串圆圈。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载于1925年《布尔什维克》杂志选自《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
第5—6朗台刊第305—3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