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幼儿园大班中国建筑文化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大班中国建筑文化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中国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中国建筑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其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以幼儿园大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一则中国建筑文化教育案例,探讨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国建筑文化教育,并对这一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和展望。
一、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在某幼儿园大班教育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堂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题的文化课。
在这堂课上,教师通过图片、模型和实地参观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风格和建造工艺,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2. 教育目标通过这堂文化课,教师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激发他们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情感,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教育过程在课程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孩子们认识并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实地参观中,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了一座古老的园林建筑,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气息和魅力。
教师还讲述了与建筑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使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4. 教育效果这堂文化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们通过图片和模型的展示,以及实地参观的体验,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通过历史故事和传说的讲述,孩子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了他们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情感,提高了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反思与展望1. 教育方式在中国建筑文化教育中,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图片展示、模型制作、实地参观、故事讲述等形式。
这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2. 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元素,让孩子们在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夫子庙心得体会

夫子庙心得体会夫子庙是中国南京市的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作为一位游客,我有幸参观了夫子庙,并从中得到了不少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夫子庙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夫子庙是为了纪念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而建立的,内部有许多关于孔子的展品和遗物,这些遗物不仅展示了孔子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
逛夫子庙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几千年前的中国,亲身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影响力。
夫子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人敬佩不已。
其次,夫子庙是一座充满教育意义的场所。
夫子庙作为中国古代学府的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夫子庙里有很多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展品,清晰地展示了孔子关于教育的观点和方法。
孔子提倡的“教而优则从”、“学而时习之”等原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
夫子庙让人们了解到了孔子的伟大之处,也让人们反思自己在教育和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
此外,夫子庙还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夫子庙的建筑以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为主,宫殿、门楼、亭台楼阁等建筑群体错落有致,构造精巧而又庄重大气。
夫子庙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例如对称布局、飞檐翘角、雕花窗棂等,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在夫子庙的参观过程中,我不由得被这些建筑所吸引,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之处。
最后,夫子庙也是一处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夫子庙里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孔庙,供奉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和纪念。
这座孔庙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祭拜孔子的场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特点和精神。
在夫子庙中,我亲眼目睹了许多人前来祭拜孔子,他们手捧鲜花和香烛,虔诚地向孔子表达敬意。
这种宗教仪式和信仰的存在使夫子庙更具神圣感和庄重性,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总之,参观夫子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课后反思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课后反思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真是个宝藏啊,咱们随便聊聊这段历史,肯定能让你惊叹不已。
想象一下,那些高耸入云的宫殿,飞檐翘角,简直就是艺术的结晶。
尤其是故宫,那个红墙黄瓦,走进去就像穿越到了古代,简直让人心醉神迷。
每一块砖、每一根柱子都透着古人的智慧,简直就像在说:“嘿,快来看看我这一辈子的心血!”你看,那些雕刻,真是巧夺天工,细致入微,有时候我都忍不住想,古人是用什么神奇的工具来做这些的。
那些寺庙,像大雁塔、灵隐寺,真是气派啊,进去一看,心里顿时安静下来。
古人真会选地方,山清水秀,仿佛都在和大自然对话。
走在庙宇之间,仿佛能听到风中传来的经文声,真是让人感受到一股灵气。
每一座庙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时候我在想,那些信士们跪在这里祈祷,心里想着的是什么呢?或许是希望、或许是感恩,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情感。
还有那些城墙、烽火台,真是历史的见证。
想象一下古战场上,士兵们的呐喊声,城墙上风吹过的声音,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硝烟味。
那种厚重感,让人瞬间想起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丽人生。
城墙不仅是防御,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像一位年长的长者,默默守护着这一方水土,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别忘了那些传统的民居,比如四合院、徽派建筑,简直就是家居艺术的代表。
那种青瓦白墙,听着雨声,简直是世外桃源。
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走在巷子里,感觉自己像在画中游。
人们围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日子过得悠然自得,真让人羡慕。
这种生活,仿佛就是古代人的理想,简单、快乐、充满人情味。
谈到建筑,不能不提到风水。
古人对于风水的讲究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每座建筑都讲究“天人合一”,选址、朝向都得仔细考虑,简直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你看,那些庭院的布局,花草树木都不是随便摆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走进这些院落,心情一下子就开朗起来,仿佛大自然都在祝福你。
想说的是,古代建筑不仅是砖瓦堆砌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
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无数故事,每个细节都在讲述着历史。
大班故宫教案及反思

大班故宫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探索故宫——大班故宫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通过参观故宫,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故宫的外观和内部景观。
2. 故宫相关的绘本或故事书。
3. 绘画、手工制作材料。
4. 学生的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展示故宫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故宫的了解和想象。
探索故宫(20分钟):1. 与学生一起阅读故宫相关的绘本或故事书,介绍故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故宫的建筑风格、宫殿、花园等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讨论。
手工制作(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制作一幅描绘故宫的画作或手工模型。
2.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表达对故宫的喜爱和想法。
分享和讨论(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过程。
2. 引导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观察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分享感受。
反思(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询问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感受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制作作品和讨论中的表现,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案反思:1. 教案引入部分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对故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教案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阅读绘本、观察故宫、手工制作和分享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3. 教案通过让学生自主制作作品和参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反思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思考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
总结: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在参观故宫的过程中,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案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反思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的建议。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

中国传统建筑⽂化中值得我们反思与探讨的有许多,譬如对我们建筑⽂化中的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技术传授的⽅式、对建筑艺术属性的忽视、皇家建筑与民宅的反差、“墙⽂化”的强⼤及其负⾯效应等等。
在这⾥,着重谈谈我们“继承传统”的误区和如何突破重围,凤凰涅槃。
关于继承传统的误区。
尽管在这⼤变⾰时代,许多⼈仍唯恐失去传统,也就是失去⾃⼰⾏动的指归。
因此,“继承传统”或“弘扬传统”的⼝号频率特别⾼,⼏乎与当年西⽅⼈“反传统”的⼝号同样响亮。
诚然,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问题是,传统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正⾯的部分,⼜有消极、负⾯的部分。
⽽有些⼈由于“过去”的情结过重,继承的背后往往掩盖着负⾯的东西。
表现在建筑⽅⾯的主要是: 1.“继承”成为对前⼈的形式和风格的单纯模仿和重复。
近20余年来,古建符号胡拼乱贴,⼤量仿古建筑的出现就是有⼒的说明。
这种“西装加⽠⽪帽”的“假古董”,使我们许多城镇变得不伦不类,有的变成⼀个充斥着“建筑垃圾”的⼤杂烩! 2.“继承”成为抵制⾰新的挡箭牌,尤其抗拒“反传统”的要求和努⼒。
殊不知,推陈出新乃是艺术(包括建筑)的常规,否则艺术就不可能保持其⽣命活⼒,从⽽导致枯萎。
在这⽅⾯,反传统是艺术⾰新的推进器。
反传统的⼈并不是不要传统,他只是不想重复前⼈有过的东西⽽已。
众所周知,西班⽛⼈毕加索、达利、⽶罗,特别是建筑⼤师⾼迪,都是具有深厚传统功底的艺术家,但他们⼜都是反传统的猛⼠。
因此,反传统是⼀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鲁迅就是⼀个既善于继承传统,⼜敢于反对传统“⼤呼猛进”的伟⼤⽃⼠! 3.继承传统的实质是学习前⼈的创造精神。
凡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都以重复为耻,即既不重复前⼈的,也不重复他⼈的,甚⾄也不重复⾃⼰的。
因为重复是匠⼈的习性,⽽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
早在60年前,⽑泽东在其《讲话》中曾讲过这么⼀句很有艺术见地的内⾏话:“模仿(即重复——笔者)乃是最没有出息的⽂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中国石拱桥》语文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语文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石拱桥》。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筑特点以及对于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在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准备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细致地了解《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内容。
我应该对于文中所提到的石拱桥进行更多的背景知识的查阅,以便能够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和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在课堂上,有几个学生对于某些词语的意思产生了困惑,我没有给予充分的解释,这使得这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遇到了困难。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在课堂上,我过于依赖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我应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供他们机会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这样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另外,我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
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我过于把重点放在了文字解读和背景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和分析。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于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图,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最后,我还需要注意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时间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讲解和解答学生问题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时间相对较少。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文理解和相关练习,从而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石拱桥》,在准备和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细致地了解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合理安排教学的节奏和时间安排。
通过这些改进,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准备过程中,我会更加细致地了解《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内容。
这里提到了不少古代石拱桥的建筑特点,如北方石拱桥注重桥台与桥洞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桥洞造型;而南方石拱桥则注重桥洞与桥面的结合,造成石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
故宫教学反思

故宫教学反思一、引言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和学习。
故宫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然而,故宫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故宫教学的优点1. 历史感受: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2. 文化传承: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的精华。
学生可以通过故宫教学,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艺术欣赏:故宫内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包括绘画、陶瓷、玉器等。
学生可以通过故宫教学,欣赏这些艺术品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故宫教学存在的问题1. 参观秩序混乱:由于故宫游客众多,参观秩序常常混乱。
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流挤压和嘈杂环境的影响,难以集中注意力和深入学习。
2.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故宫教学主要以导览员讲解为主,内容相对单一。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感。
3. 学生自主性不强:故宫教学缺乏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学生往往只是按照规定路线参观,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四、改进措施1. 参观秩序管理:加强对故宫游客的管理,设置合理的参观路线和时间限制,减少人流拥堵和嘈杂环境的影响。
同时,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 多元化教学内容:在故宫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等,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和学习。
同时,增加对故宫建筑、艺术品等方面的详细解说,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内容。
3. 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在故宫教学中设置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观的区域和展品。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教师引导和辅导:教师在故宫教学中应扮演引导和辅导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所见所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优秀参观古建筑心得体会

优秀参观古建筑心得体会优秀参观古建筑心得体会1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在参观古建筑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古建筑的壮丽和宏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古人智慧和卓越的建筑技术。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经历,谈一谈我参观古建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古建筑的壮丽与庄重。
当我踏入古建筑的门槛,第一眼看到的是宏伟的建筑体量和气势磅礴的外观。
无论是寺庙、宫殿,还是城墙、园林,都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寺庙的塔楼高耸入云,宫殿的宫墙雄伟壮观,让人不禁想入其中,一探其中的奥秘。
在古建筑的建筑过程中,古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这些壮丽的建筑,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第二段: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和结构。
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也是令人佩服的地方。
在参观古建筑的过程中,我发现古人用了许多具有独特特点的建筑材料,如青石、红砖、木柱等。
这些建筑材料不仅能够经受多年风吹日晒的考验,还能保持古建筑的原貌。
古建筑的结构也非常独特,如飞檐翘角、木结构等,都显示出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技术。
这些材料和结构体现了古人建筑技术和智慧,也是古建筑得以保留至今的重要因素。
第三段: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古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参观古建筑,我深入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古建筑中的雕刻、绘画和文化符号,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观。
比如,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宫殿中的龙凤和花纹,都充满了神秘和艺术的氛围,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段: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保护和传承古建筑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在参观古建筑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古建筑已经出现了损坏和破旧的情况。
这让我深感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让后代能够继续欣赏到古建筑的美丽和魅力。
第五段:对古建筑的思考与反思。
参观古建筑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更让我对现代建筑有了全新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年来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中国人从天然资质讲, 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 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但是差不多从明代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 我们却落后了! 而恰恰从这一时期起, 世界上另一个文明古国所在地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委顿中重新崛起, 走到我们前头去了。
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这多少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跟我们的文化心态有关。
下面仅以我们传统的建筑文化为例, 讲点个
人看法。
世界上的建筑(这里主要指大型的、属于艺术范畴的公共性建筑), 从形式上划分, 基本上
有两类: 一类主要用石头建造的, 叫“石构建筑” , 流行于世界绝大多数地区; 一类主要用木头建造的, 叫“木构建筑” , 流行范围很小, 主要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
两种形式的建筑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各有不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就艺术而言, 各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很难分出高低。
这篇演讲, 仅从反思的角度, 着重谈谈我们的建筑文化中那些制约着我们发展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克服的负面现象。
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 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
两种不
同
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个不断重复前人, 不思突破; 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 向前跨越。
我们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那“覆压三百里” 的阿房宫可资证明。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 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 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 可谓“两千年一贯制” 。
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 仅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 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 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矫饰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风格……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 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 总爱向前人看齐; 以前人的水平为坐标, 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
而欧洲人就不是这样, 他们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 也不高山仰止, 而
设法超越他们, 努力向前探索。
正如鲁迅当年所概括的: 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 , 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
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个不断重复前人, 不思突破; 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 向前跨越。
纵向承袭思维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例子表现在, 到处热衷于搞仿古建筑, 其中“重修圆明园” 的呼声堪称其最高音响。
说是为了“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 殊不知, 美是不可重复的!
若是可以重复, 则今天世界上的艺术品早就没有地方可堆了。
何况圆明园是极为重要的国耻纪念地, 是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 , 重修意味着对“现场”也就是对文物的破坏。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 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 因为人的审美意识是不断变迁的, 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19 世纪下半叶起, 从世界范围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诞生, 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
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 也已走完了它的
历史进程, 面临着蜕变。
然而, 中国历史的发展, 整个儿讲就慢了西方一大拍, 即少了一个工业时代。
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国。
这意味着, 客观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建筑
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 我们一边招架, 一边接受; 来不及细嚼, 难免囫囵吞枣就是说: 简单仿效。
这在开始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异域的人类文明成果, 先要“拿来” , 而后才能进行鉴别、挑选和借鉴。
但如果一味“拿来” , 或“拿” 的时
间过长, 这就值得注意了。
吸收别人的长处, 毕竟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
学别人, 如果只学其表面, 即形式和风格, 而不学其本质, 即创造精神, 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整个20 世
纪我们在总体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窠臼, 既没有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个性的东西,
也没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地位。
结果, 到世纪末一看, 缺少自己的东西, 没有进行必要的反思, 马上又求助于老祖宗, 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遗产, 即把“大屋顶”风格当作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
, 到处用钢筋水泥搞复古。
应该说, 作为民族遗产, 适当地、扎扎实实地重建一点古建筑是无可厚非的, 但铺天盖地的搞, 甚至借“弘扬”之名, “一窝蜂”地大贴“古建符号” , 就有违历史规律了。
技术传授的滞后性师傅教给徒弟的除了与建筑直接相关的纯技术知识外, 一般没有相关的科学常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样学出来的徒弟只能算是个懂技术的匠人, 而不可能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或建筑艺术家。
正如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悲剧和喜剧)的基础上成为雄踞
欧洲两千年的理论泰斗一样, 罗马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维特鲁威的《十建筑书》, 它不仅在希腊罗马丰富的建筑实践基础上, 对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作了详尽的记载, 而且作了理论提升, 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建筑理论着作。
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人又有了帕拉提奥的《建筑四书》, 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又称《建筑十篇》), 维尼奥垃的《五种柱式
规范》等。
它们根据欧洲建筑的发展, 从不同方面, 在不同程度上对欧洲建筑理论作了认真而详尽的梳理和阐发, 对尔后的欧美建筑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至于现代和“后现代” 他
们也有多种经典性理论着作广泛流传。
相比之下, 作为木构建筑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 我们在这方面的建树就要逊色
得
多。
直到汉代我们才有了一部属于政策、法规一类的《考工记》。
之后过了上千年, 到五代至北宋才有了一部《木经》, 元代有过《经世大典》和《梓人遗制》, 但都不完备, 而且多半失传。
比较完整的是宋代李诫写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这是
我国建筑遗产的精华, 尤其是前者。
但它们都着重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记述
, 理论升华和美学探索仍很缺乏。
西方建筑的美学观念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在造型和装饰基础上的。
随着新的建筑材料如钢
筋、水泥、玻璃等的诞生,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人们抛弃了这一传统, 转向对结构的重视。
这时许多人发现中国建筑的长处, 因为中国建筑的艺术奥妙和美学特征主要就体现在结构上。
作为现代建筑扛鼎人物之一的美国建筑师赖特就曾对中国建筑大加赞赏。
可惜我们自己很少有人发现这一契机。
只有梁思成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之间的这一机缘。
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他的宏图悲剧性地落了空。
知识的更新与进步, 技术的提高与发展都需要合适的环境, 至少要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渠道。
知识的传授与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这样的条件。
古罗马建筑的发达跟它在这方面的领先很有关系。
他们早在公元三世纪就有了建筑工程技术学校, 开始以集群和规模的方式培养人才。
然而我国历代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师徒相授或家族传授的途径。
这种方式的狭隘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横向联系, 缺乏信息交流; 容易坐井观天, 难有竞争雄心; 看不到差距, 少有抱负; 即便是恩师, 最后还要留一手“绝招” , 以防后生抢了自己的饭碗。
在这种封闭的条件下, 很难出得了人才。
即使是天才, 恐怕也难成气候。
因为视野狭小, 心理封闭, 很难获得奇想的灵感。
即使获得这种灵感, 也很难拿出推陈出新的勇气, 因为师傅一般不许
徒弟越雷池半步, 更不愿看到他超越自己。
为什么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始终不能更新换代, 而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作渐进式的改进和提高?我想这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这种传授方式还决定着传授内容的片面性与有限性: 师傅教给徒弟的除了与建筑直接相关的纯技术知识外, 一般没有相关的科学常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样学出来的徒弟只能算是个懂技术的匠人, 而不可能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或建筑艺术家。
我国历史上的人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官僚的制度, 即所谓“学而优则仕” , 只有走仕途, 才能有出息, 有前途。
学技术到头来还是个体力劳动者, 是匠人, 是“工匠”, 而不是建筑工程师或建筑艺术家。
须知, 匠人的习性是重复, 艺术家的天性则是创造! 不难想象, 这种教育制度决定了我国建筑学的命运。
它使我国的建筑的形式和风格陈陈相因, 代代相传, 长期停留在单一的局面, 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结构” 。
忽视建筑的艺术属性从建筑师的地位与影响来看, 我们的古代建筑师不管成就多大, 一律被置于“工匠”地位, 因而被载入史册的很少, 能被老百姓叫出名字来的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