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二十年代诗歌创作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自由体诗 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五四” 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内容的革命性变 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诗歌的形式也从中国旧体 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运用现代白话写作 ﹐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 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 是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型。因 此﹐虽称自由诗为一种形式﹐但它又并无特定 的诗形﹐而是这一类自由体诗的统称。
象征诗派在20年代中期的崛起,五四 退潮后,受过新思潮激荡的敏感的文学 青年,开始从狂热的高歌呐喊转向苦闷 彷徨。这种带有感伤色彩的“时代病” 曾一度泛滥于文坛。象征主义诗人那种 逃避现实的以幻想为真实,以忧郁为美 丽的“世纪末”思想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使他们在诗作中偏重于汲取来自异域的 营养果汁,用来渲泄积淀在心底的感伤 和郁闷。
雨 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 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 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 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 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 深的寂寞和惆怅。《现代》、《新诗》、《小 雅》、《诗志》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刊登现代 派诗歌的主要载体。诗人路易士曾说,他主编的 《诗志》、戴望舒主编的《新诗》和吴奔星主编 的《小雅》,可以说是1930年代中国诗坛的代 表。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王光明一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个重新创造它的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过程、一串迂回探寻的脚印、一个在实践中寻求认同和修改的梦想。
寻找现代诗歌之梦的第一个阶段,是起自晚清的“诗界革命”,至“五四”前后的“新诗”运动,可以称之为古典诗歌体制的破坏阶段,或者说是诗歌语言与体式的解放阶段。
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诗歌纳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把诗歌变革当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
先是经由黄遵宪、梁启超等先行者把诗引入“人境”,呈现了“新意境”、“新词语”与古典诗歌符号、形式的矛盾紧张关系,后是胡适在与朋友的讨论和美国的意象派宣言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从语言形式下手的革新方案。
从“白话诗”到“新诗”的运动彻底动摇了古典诗歌赖以延续的两个根基,改变了中国诗歌近千年在封闭的语言形式里自我循环的格局,使长期淡忘的口语资源和陌生的西方语言形式资源融入诗歌写作。
但第一,“白话”作为一种现代的语言体系还不成熟,它本身如何发展和如何用它去写诗是一个需要漫长的实践才能明了的问题。
第二,胡适的革新方案是一个直取要塞的破坏方案,但破坏者往往很难同时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建设者,他那种深受宋诗影响的“作诗如作文”的方案,虽然推进了白话文运动,但由于混淆了诗歌与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文类界限,绝对谈不上是一个完善的诗歌建设方案。
第三,“时代精神”的强力牵引,急切的“求解放”和社会现代转型的要求,不仅让许多人忽略了中国诗歌传统中诸多可以转化与再生的资源,普遍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而且对西方文化精神、形式的理解也非常情绪化和简单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它们浪漫化了,其中“自我表现”的精神和“自由诗”的形式,在不断把“五四”神话化的现代历史语境中,几乎成了判断“新诗”的两大指标,很少人愿意承认,它们也是造成20世纪中国诗歌写作与阅读的简单化,妨碍人们认同“新诗”具有语言与形式美的根源。
把晚清至“五四”时期(大概到1923年左右)的“新诗”看做“破坏时期”,是想强调这一阶段的诗歌有很多反思的空间,并没有降低它的意义的意思。
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

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二十世纪末经历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型。
在过去的百年间,诗歌不仅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非传统形式的出现二十世纪末,非传统形式的诗歌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
传统诗歌往往采用规范的韵律和格律,但二十世纪末的诗歌摒弃了这些限制,追求形式的自由和创新。
例如,自由诗的出现让诗人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没有了传统形式的束缚。
此外,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也成为一种趋势,比如视觉诗歌、表演诗歌等,使诗歌表达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主题与内容的多元化二十世纪末的诗歌主题和内容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传统诗歌往往以自然景观、爱情和宗教为主题,而二十世纪末的诗歌则开始关注社会、政治、人类存在等更加广泛和现实的议题。
这些诗歌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传达出时代的情感和思考。
此外,一些诗人还尝试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展现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诗歌更加个性化和直观。
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二十世纪末诗歌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现代主义对线性叙事和真实性提出了挑战,宣称一切都是相对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这种思潮推动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使诗歌更加多样、自由和开放。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二十世纪末的诗歌中表现为对语言的扭曲和重新组合,对传统诗歌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存在的探索。
这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富有隐喻和多义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四、社会变革与文化冲突二十世纪末诗歌转型的背后,是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的推动。
在这个时期,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
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对诗歌的创作和表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社会的文化冲突也促使诗人关注社会问题和身份认同,使诗歌更加批判和反思。
因此,诗歌转型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中国现代新诗发展概要 20年代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 1、“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 • 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 观对象化。 • 着意克制个人情感,努力在诗人自身与客观 现实之间拉开距离。 • 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 2、提倡以“和谐”、“均齐”为新诗的审美 特征,倡导新诗的现代格律化。
.
徐 志 摩
• 徐志摩是第一个得到旧诗势力承认的第一个 诗人。
• • • • • • • •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主张: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胡适《谈新诗》:“以文入诗”,“作诗如 作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手写 我口”,倡导“诗体大解放”。 • 《尝试集》体裁特点 :以白话入诗;句式不 限长短;声调不拘平仄;用韵自由。 • 《尝试集》主题内容: • 反封建:《礼》《威权》 • 反军阀:《你莫忘记》 • 倡自由:《鸽子》 • 尚进取:《上山》 • 人道主义精神:《人力车夫》
• 昂头我问天,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低头我问地, 的世界当中,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宇宙呀,宇宙,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繁星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冰心
繁星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象征诗派
• 象征诗派: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 为起点,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还有穆 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等。 • 象征诗派针对诗的非诗化、散文化,强调“纯 诗化”特征。 1、针对“五四”新诗创作的“流弊”,主张建立 “纯粹诗歌”,认为诗与散文应明确分界。 2、受西方象征主义文学影响,提倡诗要用暗示、 象征、通感、联想等手法,反对直接说明。认 为诗越不明白越好。
二十年代新诗

《尝试集》留有‚‘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拓荒作用
2 .沈尹默
(1883~1971)祖籍浙江吴兴,生于陕西西安。诗散见
于《新青年》,共约15首,代表作《三弦》、《月 夜》。好以旧诗音节入新诗,讲究构思,表现手法含 蓄、耐人寻味,力图把诗写成画。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可见个性精神
“呼——呼……” “牛也,你不要叹气, 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也,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人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1919年2月1日,北京
5.周氏兄弟的“欧化”诗
梦 鲁迅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 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日的梦。 一九一八年
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二、注意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与借鉴
1920年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如周、刘、沈
三、以个性解放、关注平民为主要内容 附:1922年叶绍钧、朱自清等创办第一个诗歌刊物《 诗》月刊 1922.6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8位诗人推出第 一部具有同人倾向的诗合集《雪朝》
朱自清(1898~1948)
文学研究会中诗歌方面贡献最大
作诗始于1919年,注重传达时代声音,反映现实生活,
表现劳动人民,代表了文学研究会诸诗人的共同审美 追求和艺术倾向。 郑振铎:“朱自清的《踪迹》是远远的超过《尝试集》 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功力的深厚,已绝不是尝试之 作,而是用了全力来写着的。”
周作人(1885-1967)
诗歌形式知识:你知道现代诗歌发展史吗

诗歌形式知识:你知道现代诗歌发展史吗现代诗歌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起源于欧洲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风格的变迁。
本文将围绕现代诗歌的发展史展开探讨,包括其起源与发展、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等方面,以期全面呈现现代诗歌的历程。
一、现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现代诗歌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欧洲的诗歌运动,该运动主张超越传统规范,追求个性表达和创新,旨在创造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来反映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
其中,象征主义诗歌运动是现代诗歌的重要源头,其提倡表现内心情感和感知的象征意义,对后来的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现代诗歌逐渐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轨迹,出现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其中,表现主义诗歌以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愤世嫉俗的态度为特征,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表达社会现实和个人体验;超现实主义诗歌则追求梦幻般的情境和意象,对意识和潜意识进行深入挖掘;另外,现代主义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进行大胆革新,摒弃传统的韵律和格律,强调诗歌的自由和个性化表达。
二、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1.象征主义诗歌象征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的主要源头之一,其代表诗人包括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马拉梅和瓦列里等,以及比利时诗人波普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感性和超验的意象塑造为主,强调诗歌的象征和隐喻意义,追求表现内心情感和感知的深度和宽广。
2.表现主义诗歌表现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代表诗人包括德国诗人乌尔里希、希尔贝克和特拉克尔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愤世嫉俗的态度为特征,对社会现实和个人体验进行深刻反思和表达。
3.超现实主义诗歌超现实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的另类流派,其代表诗人包括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和保罗·艾吕雅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梦幻般的情境和意象为特征,追求超验和非理性的表达,对意识和潜意识进行深入挖掘。
4.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诗人包括美国诗人艾略特、弗罗斯特和史蒂文斯等。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文化交融。
该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萌芽阶段,其中一些杰出的诗人涌现出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蓬勃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多位重要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艾青等出现,他们的作品大胆创新,挑战传统形式和内容。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深入探索。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动荡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治因素对诗歌的创作和发表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诗人被迫转向批评现实主义和宣传文学,以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现代诗歌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的趋势。
许多年轻诗人涌现出来,他们使用富有个性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探索新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成为一个繁荣和多样化的领域。
诗人们继续通过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视角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他们的作品涉及各个方面,包括社会问题、人际关系、自然景观等。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展现创作实践与文化变迁的精彩旅程。
总结:- 20世纪初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萌芽阶段。
- 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蓬勃发展阶段。
- 20世纪50-70年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动荡时期。
- 80年代至今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多样化和开放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蓬勃发展的历程中充满了变革和创新的力量,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为我们展示了丰富而多元的诗歌世界。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
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思想容:《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
《女神》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格调雄浑豪放,是诗化的五四精神。
《女神》不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却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野的真正的界碑。
无论容还是形式,它都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之作。
1、《女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思想。
《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2、《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是高扬主体的力作。
《梅花树下的醉歌》《光海》《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3、《女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
《凤凰涅槃》《炉中煤》4 、反映了劳工神圣的思想。
《匪徒颂》艺术特色:首先,《女神》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常常高大雄伟,被人格化,情绪化,充满色彩。
其次,奔放豪迈的主观抒情,气势磅礴的格调。
其三,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
4、《女神》的时代特征精神气质——破旧立新、狂飙突进中心容——表现自我诗体特征——绝端的自由5、历史评价(1)五四的自由精神+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
使得《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品。
(2)不足语言缺少提炼,过于铺直露,欧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三、湖畔诗派1、诗人与作品1922年,汪静之、雪峰、漠华、应修人在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人为“湖畔诗人”。
2、特点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的“五四”的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诗”。
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
”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他的诗注重抒情,有自己独立的创造与贡献。
至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艺术的节制,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
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押韵。
早期代表作品是《一条小河》、《蛇》。
四、小诗 1、特点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捕捉自己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2、来源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3、诗人与作品1 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五、新月诗派1、概念是指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活跃至30年代初期的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一个新诗流派,他们以系统的理论主和鲜明的诗风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积极提倡并实践现代格律诗,亦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2、历史意义: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容的严格结合和统—,可供学习、足资例的新诗作品,确守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化”的道路。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理论主:在新诗已经基本立足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4、徐志摩(20年代散文)5、闻一多三美六、早期象征诗派1、理论主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指出:“胡适说:作诗须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
”“先当散文去思想,然后译成韵文,我以为是诗道之大忌”,“得先找一种诗人的思维术,一个诗的逻辑学”,“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超越”散文文法规则的“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
“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
2、诗人与作品诗人:穆木天、王独清、金发、乃超、胡也频王独清《玫瑰花》穆木天《雨后》3、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
思考题1、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之间的承传关系。
2、简析新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3、简述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
4、金发诗的艺术特色和缺失。
20年代喜剧1905年汪优游组织同学,成立中国第一个业余剧团,演出《官场丑史》。
诞生期:1、春柳社:1906年在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叔同、欧阳予倩等。
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话剧社。
2、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成员有雁冰、振铎、大悲、欧阳予倩等。
3、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
二、20年代剧作家的创作社会问题剧胡适《终身大事》是第一个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田亚梅:“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大悲《幽兰女士》从家庭入手来分析社会问题。
3.欧阳予倩现代戏剧家、电影事业开拓者。
建国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这一时期戏剧代表作有《泼妇》《金莲》等创造社剧作家:1.郭沫若代表作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2.伯奇《抗争》被洪深誉为最早显露“反帝意识”的独幕剧。
丁西林——“独幕喜剧的圣手”田汉:人。
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
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
1920年第一个剧本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
《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古潭的声音》等是代表之作。
(“两夜一死”)30年代加入左联创作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写电影剧本。
40年代代表作《秋声赋》与《丽人行》。
建国后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
改编戏曲《白蛇传》《瑶环》等作品。
1968年被迫害致死。
二、田汉剧作的特征(P107)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新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逐步增强的现实主义因素,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互相依存。
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
三幕话剧《名优之死》田汉戏剧的艺术风格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交互辉映2、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剧作趋向成熟。
20年代文艺思潮学习容:1.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2.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3.初期文学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力1、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2、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3、辛亥革命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是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独秀与《新青年》2、《新青年》的两项主要工作:(1)倡导思想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2)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三、五四文学革命(1)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月)(2)独秀与《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第二篇宣言(1917年2月)2、文学革命的响应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半农的“双簧信”;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的文学》《每周评论》、《新潮》3、文学革命的论争1)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1917年-1919年(2)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年)3)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4)新文学阵营部的分化与斗争4、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第二节五四时期外国作品的译介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一、外国作品的译介二、文学社团的兴起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2、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浪漫3、新月社:“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第三节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二、胡适的理论: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1、“白话文学”论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2、“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白话文学史》3、主采用写实主义《易卜生主义》、《谈新诗》三、周作人的理论: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三个阶段:1、1917-1919,文学革命初期。
创作刚刚萌芽,是准备阶段。
2、1919-1926,思想最解放,创作最活跃。
第一代重要作家登上文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各种文体有了较大发展,新文学初步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