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宋词《昭君怨·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古代诗歌赏析苏轼《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宋)苏轼
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与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山送别柳子玉。
②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
24.“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运用了______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5.本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4.用典愁怨
25.主人公深夜被笛声惊醒,看到一轮新月,江天茫茫,想到友人也不忍离别,而明天则是花落絮飞的季节,朋友终究要离去,主人公内心充满了离愁,刻画了一位不忍送别,依依惜别的主人公形象。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原文、赏析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出自宋代苏轼的《昭君怨·送别》
原文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
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之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
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并作此词相赠。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昭君怨苏轼诗歌鉴赏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以下是这首词的鉴赏:
1. 意境:这首词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孤寂凄迷、浩淼清幽的意境。
词中以新月与愁烟、满江天等景象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2. 情感表达: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悲伤和无奈。
通过描绘江水东流、飞絮送行舟等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深深惋惜。
同时,以绿窗幽梦、桓伊三弄等词句表现出诗人在离别时的孤寂和忧伤。
3. 艺术手法: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运用了拟人、反衬、寓情于景和想象等艺术手法。
如飞絮送行舟一句,通过拟人手法赋予了柳絮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哀伤。
而以江水东流反衬离情的表达手法,使得离别的情感更加深刻。
4. 结构布局:这首词的结构布局紧凑,上下阕之间意境相呼应。
上阕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下阕则展现了离别后的忧伤和无奈。
通过这样的结构布局,使词作更具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是苏轼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意境和情感表达的佳作,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卢照邻《昭君怨》唐诗原文及鉴赏

卢照邻《昭君怨》唐诗原文及鉴赏卢照邻《昭君怨》唐诗原文及鉴赏篇1昭君怨卢照邻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卢照邻诗鉴赏据史书记载,汉元帝后宫嫔妃众多,难以选择,于是靠画像召幸。
嫔妃们争相贿赂画工,只有王昭君貌美心高,分文不奉。
画工将她丑化了许多,使她入宫五六年未能见皇上。
正逢匈奴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塞。
当她盛装向皇上辞行时,光彩照人。
元帝悔恨莫及,怒斩毛延寿等画师。
此后诗人多借此事抒发幽怨的情怀。
汉乐府有《王昭君》,晋有《王明君歌》,《琴操》有《昭君怨》等。
卢照邻这首《昭君怨》比起当时上官仪的《王昭君》清新刚健,引人注目。
诗歌以嗟叹起句,“合殿恩中绝”,指皇上的恩德被阻绝不能下达。
古诗《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诗人在此熔炼这首古诗,既交代了昭君的身世,又蕴藉着弃捐之意、艾怨之心。
“交河使渐稀”,是进一步阐明“恩中绝”的。
昭君初嫁时,朝廷还时常派使臣去探望,到后来连使节也逐渐稀少了。
足见皇帝已经将忠义之人忘却了,恩义断绝。
因为“交河使渐稀”,引起昭君对往事的回忆:“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当年自己肝肠寸断地辞别了汉宫,形单影只走向遥远而陌生的胡庭。
她顾影自怜,一步一回首,恋恋不舍。
背井离乡何其悲凉!因为永世不能回去,所以就更加思念故乡,由眼前匈奴景色想到故国景色:“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一边是尘土飞扬,风沙肆虐,一边是草色葱绿春意盎然。
两相对照,衬托出人物的内心忧伤。
这里诗人寓情于学,以有声有色的对比诗句,将人物的哀怨忧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诗中主人公的感情闸门似乎终于打开,千般怨,万般恨,喷发而出,化作一个愿望:象雁儿一样一年回来一次。
此处意由象外点:象鸿雁那样自由是不可能的,她的愿望只能空留遗恨。
王昭君《怨词》原文及翻译

王昭君《怨词》原文及翻译
怨词原文: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怨词翻译及注释
翻译秋天里的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
栖居在山里的鸟儿,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
故乡山水养育了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
天边飘来的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
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
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的翱翔。
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
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
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
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
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注释1苞桑:丛生的桑树。
2形容:形体和容貌。
3曲房:皇宫内室。
4颉颃(音xiehang协杭):鸟儿上飞为颉,下飞为颃。
指鸟儿上下翻飞。
5委:堆。
6来往:此处指皇内夜夜将佳丽送去给帝王宠幸。
7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8泱泱:水深广貌。
诗词作品:怨词诗词作者:【两汉】王昭君诗词归类:【闺怨】、【写景】、【写人】、【伤怀】。
昭君怨 苏轼 赏析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背景: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
次年二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并作此词相赠。
柳子玉是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既是姻亲又是朋友。
【《东坡集》。
苏东坡堂妹夫柳仲远之父,与东坡善!】柳子玉是北宋著名书法家,善作诗及行草书。
情感:离别愁绪分句赏析:此词上片前二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
“惊破”体现了梦被惊醒之后似有非有的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可见本是好梦;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
后二句“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描述了惊梦后的情景: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新月(新月而非满月,人也不得长久团圆);雾气弥漫在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宛若愁绪。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
“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
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此时的好友分别更会使人黯然。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一句设想离别的人乘船离岸逐渐西去,送别的人矗立江边,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
词人运用拟人手法,以“飞絮送行舟”体现难分难舍之情;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表达人的深厚情意,含蓄隽永。
通观全词:词中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而是将情感融入景物,含蓄隽永。
此词上片写了“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意象,从视觉、听觉方面进行描述,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浩淼幽清的画面。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阅读答案与翻译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阅读答案与翻译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宋)苏轼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昭君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昭君辞原文翻译及赏析昭君辞原文翻译及赏析昭君辞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我本汉家子。
将适单于庭。
辞决未及终。
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
辕马为悲鸣。
哀郁伤五内。
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
乃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
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
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
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未易。
默默以茍生。
茍生亦何聊。
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
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
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
今为粪土英。
朝华不足欢。
甘为秋草幷。
传语后世人。
远嫁难为情。
译文我本是汉人,却要去匈奴单于的漠北之地。
和相送者道别还没有结束,前面开道的人已经举起旗帜要出发了。
车前的仆人也都伤心得落下了眼泪,驾车的马也为之悲鸣。
我内心十分痛苦,眼泪沾湿了我的衣带。
已经越行越远,匈奴地快到了。
他们在帐篷中宴请了我,并且加给我阏氏的名号。
但是自己不能安于和不同种族的人共居,因此不以阏氏的尊号为荣。
父子都来凌辱自己,对此我感到羞惭惊惧。
自己下不了杀身的决心,所以只能沉默苟求生存。
但偷生也并非我所希望的,常常心里积郁着悲愤。
我想借助鸟的翅膀,乘着它远飞。
但是飞鸟根本就不懂我的心情,它在我面前只是惶恐地长久伫立。
昔日我是宝匣中的美玉,今日却是粪土上的败花。
昔日在汉朝荣华已经过去,情愿像秋草一样枯死。
不禁想对后世人说:远嫁异乡使人感情上难以承受。
注释适:去往。
单于庭:是单于会见各部首领及祭祀之处。
单于,匈奴君主的名号。
抗旌:举起旗帜。
五内:五脏。
朱缨:红色的系冠带子。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帐篷。
阏氏:匈奴君主的妻子叫阏氏。
父子见陵辱:匈奴的习俗是父亲死后儿子以后母为妻。
所以这里说父子都来凌辱自己。
遐征:往远方去。
这是昭君幻想自己乘着鸟远飞。
屏营:惶恐。
赏析:“明君”即昭君。
这首诗写昭君远嫁。
《王明君》属《相和歌辞·吟叹曲》之一。
昭君辞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
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沾妆如湛露,绕臆状流波。
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
朔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宋词《昭君怨·送别》原文译文赏析《昭君怨·送别》
宋代: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译文】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
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
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注释】
昭君怨:词牌名。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
全词四十字,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时为长江中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
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北宋书法家,苏轼的亲戚。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
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
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赏析】
此词上片前二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
从“惊破”一词来看,对梦被惊醒似有怨恨之意。
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
后二句“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
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
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
“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
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
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
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
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
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
将情感融入景物,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
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
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
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
而“愁烟”和“飞絮”在
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
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
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来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
全词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扩展阅读:文学成就之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
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
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之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
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
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