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开题报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Design of th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Chip
Microcomputer
学生学号:11510225
学生姓名:高海昌
专业班级:自动1102
指导教师:李楠
职称:讲师
起止日期:2015.03.22~2015.04.03
吉林化工学院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说明:
1. 本报告前6项内容由承担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任务的学生独立撰写;
2. 本报告必须在第八学期开学三周内交指导教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3. 学生须在小组内进行报告,并讨论;
4. 本报告作为指导教师、专业系或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审查学生能否承担该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和是否按时完成进度的检查依据,并接受学校和教学院的抽查。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摘要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工业的飞速发展,无线化成为技术革新的新发展方向。
人们交流越来越少,面对面和在线交流越来越多。
所以,如人工智能,数据管理系统和各种控制系统也不能离开数据传输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无线传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新型传播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是简单的设备,节省硬件成本,不再需要布线,优化传动系统的效率。
现在,一些使用电子设备的无线数据传输功能,无线数据传输的信号接收和识别通常使用相关模块,十分便利。
然而,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基于AI的智能仪表或测量和控制设备,需要通过Internet进行数据传输或交换。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和传输已逐渐从有线变为无线。
无线通信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其相应的副产品,也已经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前景被业界看好。
nRF401是一款无线收发芯片,被称为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应用的必备品,产品能高效地应用于市场。
本系统采用51单片机为中心,通过无线模块和其他外围组件,模块等,实现无线数据传输的功能。
本文简单概述了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知识,然后包括系统设计的各个功能模块组成,其结构和射频芯片nRF24L01的工作原理,简单的介绍硬件电路,外围技术和无线数据收发器[1]。
关键词:无线传输;单片机;传感器;nRF24L01Desig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wireless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 communicate less and less, face-to-face and online commun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Therefore,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systems and various control systems cannot leave the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an advanced and new effective way of transmission. It is not only a simple device, saving hardware costs, no longer need wiring, optimiz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At present, som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functions using electronic equipment are very convenient. Relevant modules are usually used for signal recep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Internet technologies, more and more AI-based intelligent instruments or measuring and control equipment need to transmit or exchange data through the Interne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cquisi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wired to wireless.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corresponding by-products have also entered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also widely promising. NRF401 is a wireless transceiver chip, which is called a great invention of short-rang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application. The use of nRF401 reduces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y and shortens its cycle, enabling products to be efficiently applied to the market.This system uses 51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as the center and realizes the function of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through wireless modules and other peripheral components and modules.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then includes the system design of various functional modules, its structure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RF chip nRF24L01, a simple introduction to the hardware circuit, peripheral technology and wireless data transceiver.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ystem has stable performance, good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and high practical value.Keywords: Wireless Transmission;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 Sensor ; nRF24L01目录1 引言 (1)2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 (2)2.1设计背景 (2)2.2系统组成 (2)2.3 实现过程 (3)3 收发部分原理与设计 (3)3.1 无线模块nRF401 (4)3.2 FSK调制 (5)3.3 应用电路设计 (6)3.3.1 电路组成 (6)4 控制部分原理 (7)4.1 STC89C51 (7)4.1.1内部结构 (7)4.1.2引脚功能 (8)4.1.3复位/时钟电路 (8)4.2串口通信 (9)4.2.1结构描述 (9)4.2.2数据发送与接收 (10)4.3温度传感器 (11)4.3.1简介 (11)4.3.2技术性能 (12)4.3.3结构与引脚 (12)5 显示部分 (14)5.1 LCD1602 (14)5.1.1管脚功能 (14)5.1.2主要特征 (15)5.2 显示电路 (16)6 软件设计 (17)6.1 主程序 (17)6.2 液晶显示子程序 (18)6.3 数据收发子程序 (19)6.4 键盘子程序 (20)7 测试结果及分析 (17)7.1 硬件电路 (17)7.2系统测试 (19)7.2.1软件测试 (21)7.2.2功能测试及分析 (21)8 结论 (23)致谢 (24)参考文献 (25)附录 (26)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通信对于每个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必不可少,采用无线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便利、更惠民的可实用价值。
基于ARM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基于ARM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物联网等领域。
当前,市面上的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大多采取ARM处理器作为核心,以其低功耗、高性能的特点,为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课题旨在设计一款基于ARM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借助ARM 处理器的优势,实现数据传输的快速、稳定、可靠和安全。
二、项目目的本项目主要研究基于ARM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其目的如下:1. 深入掌握ARM处理器的相关知识,熟悉ARM开发环境;2. 掌握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原理、协议与应用;3. 设计并实现具备高效、稳定、可靠、安全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4. 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验证系统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三、技术路线1. 硬件设计部分:本项目选用STM32系列芯片作为硬件平台,具体包括STM32F103C8T6、ESP32-WROOM-32等模块,并通过蓝牙、WiFi等无线传输模块实现数据传输;2. 软件设计部分:应用ARM开发板的SSD1963显示模块,设计用户界面,使用Keil-MDK-ARM开发工具进行代码开发。
其中,应用FreeRTOS操作系统实现多任务处理,避免同时运行多个任务出现的互相干扰问题。
3. 测试验收部分:通过对数据传输速率、可靠性、安全性等指标进行测试,确保系统设计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四、预期成果本项目预期实现功能如下:1. 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实现数据传输;2. 采用高效、稳定、可靠、安全的数据传输协议;3. 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现数据可视化操作;4. 验证数据传输系统的性能,确保系统的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总体安排1. 第1-2周:研究ARM处理器,并选定适合的硬件平台;2. 第3-4周:熟悉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原理、协议与应用;3. 第5-6周:设计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软件应用部分;4. 第7-8周:设计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应用部分;5. 第9-10周:测试系统的性能,发现并解决问题,完善系统;6. 第11-12周:撰写论文并答辩。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铁路通信系统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和稳定性对运输业务的顺畅进行和旅客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将其运用于铁路通信系统中,成为了铁路运输行业首要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是一种基于无线技术的通讯设备,具有快速、高效、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铁路运输中。
为使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能够更好地为铁路运输服务,需要对其进行设计和实现,满足铁路通信系统的各项要求。
二、选题意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在于:1. 探索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为铁路通信系统的完善和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提高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发送速率和传输效率,使其能够更好地为铁路运输服务。
3. 保障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通讯质量和稳定性,确保铁路通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研究内容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通信原理研究2.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3.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4.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测试与优化四、预期成果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1.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通信原理研究报告2.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案3.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案4. 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测试结果和优化建议五、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调研并分析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
2. 软硬件设计方法,设计与实现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系统。
3. 实验方法,进行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实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
六、进度安排本课题的时间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1-2周):完成文献调研和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二阶段(3-8周):完成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实现,以及软件设计和实现。
第三阶段(9-11周):进行机车信息无线传输系统的测试和数据分析。
一种新型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一种新型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数据传输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数据传输既要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又要保证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当前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传统的数据传输系统通常采用TCP/IP协议进行传输,该协议虽然一直保持稳定的地位,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例如,TCP/IP协议要求传输之前必须先进行握手,在实时性要求高的传输场景中,握手过程会显著延长传输时间,从而影响服务的实时性。
此外,TCP/IP协议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加密处理,而且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截获。
基于对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对目前数据传输系统不足的分析,我们决定开展一种新型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该系统将更好的满足网络时代高实时性、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二、预期研究目标本次研究的目标是设计一种新型数据传输系统。
这种新型数据传输系统将具备以下特点:1. 高效性:传输时间快,短时间内完成的数据传递。
2. 安全性:传输的数据加密处理后,保障数据安全。
3. 健壮性:具有快速重传等恢复机制,保证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破坏等问题。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系统设计和实现: 设计一种新型的数据传输系统,考虑传输效率,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等方面。
该系统采用的是自主研发加密算法,保护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和完整性。
2. 系统测试:通过模拟数据传输环境并对传输系统进行测试,包括性能、安全性和完整性等方面的测试和评估。
四、预计研究成果1. 设计和实现一种新型的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2. 在测试和评估过程中,通过实验证明该数据传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3. 发表与此研究有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或授权专利。
五、研究计划1. 前期研究(Weeks 1-6): 研究文献,对传统TCP/IP协议进行分析,了解新兴的数据传输技术和研究。
基于Android的WiFi文件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武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阶段五:15-16周,指导老师审核软件,修改论文。
七.参考书目[1] 尚金金. Android平台下移动终端与pc机的通信系统设计[D]. 河北工业大学, 2014.[2] 王云亮, 王光林. 基于Socket的Linux与Windows下WiFi模块间通信的实现[J]. 微型机与应用, 2014(2):57-59.[3] 王淼. NFC技术原理与应用[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20-23.[4] 邓凡平. 深入理解Android[M] WiFi模块NFC和GPS卷.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50-56.[5] 杨艾平. 基于Wi-Fi Direct的Android文件传输研究与实现[D]. 东华大学, 2014.[6] 刘昶. Android操作系统的存储技术研究[D]. 北京理工大学, 2011.[7] 曹硕. 基于Wi-Fi直连的移动P2P联网及其应用[D]. 电子科技大学, 2012.[8] 陈甫, 余朋. 使用Android Studio开发调试小米盒子应用[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4(19):52-53.[9] Moosavi V.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having touch activate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NFC) circuit: EP, US8351854[P]. 2013.[10] Sridhar A, Nahrstedt K, Vu L. Sangam - Efficient Cellular-WiFi CDN-P2P Group Framework for File Sharing Service[J]. Fact Sheet, 2012.[11] 王毅敏. 大型Java项目中Gradle的应用[J]. 电子制作, 2015(2).[12] Techcon A. Bringing new Enerjy to Java coding, debugging, migration[J]. Eetimes Com, 2014.[13] Karn V K. Android SQLite essentials[J]. 2014.[14] Antkiewicz M, Czarnecki K. FeaturePlugin: feature modeling plug-in for Eclipse.[C]//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OOPSLA workshop on Eclipse Technology eXchange, ETX 2004,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October 24, 2004. 2015:67-72.[15] 杨群. 基于WI-FI热点技术的即时P2P语音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16] 史宁宁. 基于Wi-Fi Direct的移动共享和通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长安大学, 2014.指导老师:2017 年05月01日。
无线数据采集与传输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无线数据采集与传输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
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采集与传输是传感器网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有线数据采集和传输方式往往受到设备布局、距离和环境等操作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无线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能够克服传统方式的限制,具有传输速度快、网络布局灵活、易于实现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领域。
本课题旨在深入探究无线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针对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采集和传输问题,设计合适的无线数据采集方案,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实现数据信息化管理。
二、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将围绕传感器网络中无线数据采集与传输机制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 无线数据采集技术研究介绍各种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技术,宽带无线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等。
2.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研究探究各种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包括Wi-Fi技术、蓝牙技术、ZigBee技术、LoRa技术以及NB-IoT技术等,研究各技术的特点、优点和适用范围。
3. 传感器网络中数据采集和传输方案设计结合传感器网络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无线数据采集和传输方案,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数据采集协议设计、数据传输协议设计等。
4. 数据传输效率分析和优化研究各种数据传输机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分析数据传输效率,并通过优化数据传输协议等方式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数据传输质量。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相关文献,系统地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无线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
2. 实验研究法:通过搭建实验平台,模拟实际网络环境,利用各种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进行测试,分析性能数据,优化数据传输方案,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四、预期研究结果本课题的预期研究结果包括:1. 对无线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把握。
2. 针对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采集和传输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无线数据采集和传输方案。
无线传输数据系统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移动监测系统一般由数据采集设备、终端管理计算机、监控中心组成,它可将数据采集设备安装于可移动载体,从而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经终端管理计算机处理后,通过无线数据传输通道传送到监控中心,以便监控中心随时了解现场的状况,从而实现远程无线移动监测。
考虑到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CDMA或GPRS的网络数据传输系统。
该系统可根据传输要求的不同更换相应模块,从而完成更多功能。
1 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本文采用的是高性能的微处理器LPC2210,该器件可以广泛应用在工业、民用无线数据传输领域,特别适用于一些难于布线的地区和边远地区。
设计采用的 CDMA无线数据传输模块采用华为EM200,并通过标准RS232接口与处理器相连。
本文介绍的是如何传送用户数据信息。
实际上,用户数据信息只是整个信息传输管理系统的一个应用,通过更换不同的数据源模块可实现不同的信息传输,从而构成不同的信息传输管理系统,如远程抄表系统、水文数据采集系统等等。
2 组网方案M2M(机器到机器)数据传输方式目前在多个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通过数据采集终端对分布于各地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用接口链接到CDMA无线传输模块,再通过它对数据进行透明传输,将相应数据发送到相应的数据中心。
图1所示是基于CDMA的移动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与用户的数据中心之间一般可通过TCP/UDP建立数据连接。
用户的数据中心作为通信的服务端,具有公用的固定IP,并指定侦听端口。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模块可设定为上电自动拨号,如果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与用户的数据中心之间采用TCP协议传输数据。
则自动与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3 无线数传终端的硬件组成无线数传终端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ARM CPU控制模块、CDMA Modem模块及电源三部分,其硬件连接关系和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LPC2210是Philips公司的一款16/32位ARM7TDMI-S CPU微控制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开题报告
( 2016 届)
学生姓名
专业信息安全
学号
指导教师冯军
2016年 1 月 6 日
四、我的设计
基于S9018的调频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接收电路的音频放大电路采用 LM386,采用STM32F030对接收信号进行采样-滤波-匹配滤波-同步-帧同步-解校验-串口发送等操作,采用STM32F030对串口接收来的数据进行加校验-组帧-加扩展头-发送等操作,在PC机上实现基于串口的数据接收和发送界面及功能。
具体设计图如下图所示:
发射高频电路:
本设计采用S9018高频三极管组成LC振荡器并对调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
在该电路中电容C6、C2、C3、L2、L1和高频三极管Q1组成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信号,作为发射机的载波与输入的音频信号进行调制;C4,C5和L2谐振频率就是调频发射机的发射频率,调制信号经过三极管放大再经过C1耦合到天线上发射出去;R3和R2为基极偏置电阻,稳定基极电压作用,给三极管提供一定的基极电流,使Q1工作在放大区。
接收高频电路:
本设计采用S9018高频三极管采用共基放大电路设计方法,该方法电压放大倍数大,其输入信号Vi 由E极输入,输出信号V o 由C 极输出。
输入与输出信号与共集极放大器模式一样,不会发生相位颠倒的情形。
即输出与输电压同相,同时其输入电阻小,输出电阻大。
共基极放大电路特别突出的优点在于晶体管的截止频率,较之共射电路晶体管的截止频率提高了(1+β)倍,因此该电路有更高的工作频率,适用于宽频带放大电路、高频谐振放大器等适合该信号传输实现。
音频放大电路:
本设计采用LM386音频放大器(由于该仿真软件未能找到LM386所以用LM344代替,具体引脚以LM386为准)LM386引脚图已在上面介绍,引脚2为反相输入端,3为同相
输入端;引脚5为输出端;引脚6和4分别为电源和地;引脚1和8为电压增益设定端;使用时在引脚7和地之间接旁路电容,通常取10u F。
该设计当负载一定时,可以使输出的功率尽可能大,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尽可能地小,效率尽可能高,并以要求的音量和功率水平在发声输出元件上重新产生真实、高效和低失真的输入音频信号。
具体电路如下:
总电路图如下:。